资源简介 神奇的药水教学目标(我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1)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学生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 (2)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通过游戏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教学重点:运用化学小魔术,使学生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的现象。教学难点: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变色”的奥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教学准备 1.碘酒、淀粉溶液(米汤)、清水。 2.毛笔、杯子、双面胶;3.水彩纸数张,教师示范画一张(事先均用彩笔画好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取米汤画狐狸、老虎、大灰狼隐藏在树林中,晾干),白纸数张(事先用米汤画上小动物,晾干)。 经验准备:知道米汤、面汤内含有淀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做化学小魔术,激发学生兴趣。 1.制造神秘效果,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一张已用米汤画了小动物的白纸)教师:“看,这是什么呀?你觉得这白纸里有东西吗?”“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白纸,它里面藏着许多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们非常想出来玩玩,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请它们出来吗?”(学生自由畅想)。 2.教师演示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老师带来了一样工具,我来试一试能不能把小动物请出来。”(教师操作)教师:“哇,它们真的出来了,是谁呀?”(三条毛毛虫)提问:“老师用什么方法把毛毛虫请了出来?” 3.用试一试、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比较水和碘酒,了解碘酒这一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学生鼻腔粘膜。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请毛毛虫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药水,它的名字叫碘酒。 第二个环节:学生实验探索,发现其中奥秘。 1.学生实验操作,请出小动物。 (1)教师:“小朋友看,这些白纸里还藏着很多小动物,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请出来好吗,请小动物们出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碘酒)“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提供了提供了一张隐藏着小动物的白纸和一杯碘酒,请你们自己动手把小动物请出来。” (2)学生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2.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提问:“你请出来的小动物是谁?你是怎样把它请出来的?” 4.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提问:“这些小动物都是什么颜色?是谁把它们变成蓝色的?他们是怎样隐身的?” 结论:用米汤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显示出小动物。 5.老师实验论证。(两种溶液直接反应)第三个环节:游戏挑战,体验活动的乐趣。 1.教师故事导入,引出游戏“捉小偷”。2.教师提问:(1)猜猜可能是谁把小鸡偷走了? (2)小偷可能隐身在哪里? (3)我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偷显身呢?(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已见)3.学生运用刚学过的办法,开展“寻找小偷”的游戏。 (1)学生“搜索”。 (2)学生讲述自己“搜索”的经过和结果。 最后一个环节:简单小结,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碘酒遇到另一种药水(淀粉溶液)会变成蓝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