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走进文安》之《文安八景》(教案)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走进文安》之《文安八景》(教案)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走进文安》之《文安八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是根据本土特色,传承文安县域文化的地方性艺术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对我县的地域特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本身的技能描绘家乡美丽的景色
过程与方法:认识本土的的风景,来回忆家乡八景曾经的魅力,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八景的现状,引发思考,激发环保意识,爱家乡爱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环保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回忆、欣赏文安美丽的八处景色,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欣赏和学习文安八景的历史意义,试用画笔描绘自己家乡的美景。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多媒体设备
照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师谈话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文安,来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领略一下文安的迷人风光。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文安的资料,下面我就请每个小组派几名代表上来介绍一下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五、学生介绍资料:
1、胜水荷香:今霸州市胜芳镇原属文安县。此处原为胜芳淀,过去多栽植莲藕。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映衬盛开的荷花,微风吹拂,清香四溢,绵延数十里,灿如云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的景象真有杭州西湖的风采,故称之为胜水荷香。胜芳集市贸易繁荣,商贾云集,为直隶(河北省)六镇之一,南来北往的人跨关渡河,胜水荷香的美名传遍海内外。
2、文谭灏影:文谭灏影在文安县城北偏西8公里,急流口乡急流回村的北急流口(自然村)西北边。其地古临漳水,系河道决口急流冲积而成的深水大坑。澄波浩渺,古岸萦回,天光倒垂,日影在下,人游览于岸边自有一番乐趣。因年代久远,现仅存二三百平米面积。原有石桥一座,名为“文济”,清代咸丰九年曾经重修过,今已不存。潭本名“文安潭”,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到过这里,说文安潭的名字是禹王给留下的。
3、汉桧凌霄:灵集寺内有的两棵高大的桧树。桧树是叶子如柏树、枝干像松树的一种常绿乔木。这两棵树相传是汉代建寺时栽植的。过去十年九涝,洪水频仍,文安洼的树特别少,尤其是桧树在这里更不常见。物以稀为贵,每当秋收之后,地净场光,登高远望,百里大洼一览无余,两棵古偿苍劲挺拔,参天并立于高冈之上,确实很壮观。
4、唐碑吐雾:唐碑位干县城西北1.5公里相公庄村西头往北300米处。碑是唐朝张仁宪之嗣孙张仲武为张仁宪建立的,距今将近1500年。每当清晨晓雾迷漫,丰碑突兀,人们想象张公当年统帅千军万马,旗旗招展,威武雄壮的气势,美其名曰“唐碑吐雾”。
5、九川雪浪:为文安遭受洪水灾害的境况一说是在县城东南角眺望城南洼的景象;一说是在曲堤店东南,原大宁桥一带。古代在河间府境内有黄龙淀,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通深水(此河清代已湮废),经火烧淀(在李庄、南各庄、马武营一带)转流入海。当时曲堤店为众水所汇之区,洪水泛监时一片汪洋。
“邑居众水之会,惊涛洒雪,细浪翻银,鸥阵渔樯,仿佛江南胜概。”在洪水浩劫使文安人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之际,犹能在洪水滔天狂风巨浪之中品出江南胜概,实在不敢苟同。九川雪浪图作者靳之火斤诗云:“频遭昏垫叹怀襄,浪卷残村九派狂。老辈锡名非乐水,愿凭竹帛绘流亡。”确实是文安洼遭受水灾惨状的真实写照,也表现出他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之心。
6、万柳金堤:这是大清河南堤,又称千里堤。因为沿堤栽植柳树,长堤横亘,高柳参天,碧水东流,渔舟荡漾,宛然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堤有柳树的护卫,取固若金汤之意,所以称为万柳金堤。沿河之堤传自秦汉始修,宋明以后不断重修,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知县史天佑创修大堤,自县西南大、小王东起往北往东,又往东南至王李坟止,全长一百五十里,高大坚固,多少年来成为防洪屏障。据县志记载,此为千里堤的创始。至清朝廷修,上接保定县(个新镇原为旧保定县城)官堤,下至富管营。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知县王湘令百姓沿堤栽植柳树。数年之后,树长至合抱不拢。每逢汛期,伐干为桩,把技权砍下来可用做下桩后填充的软料,间或有短缺则及时栽补。还制定了严厉的禁令,有私自砍伐者严惩不贷。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知县崔启元有诗赞曰:“史公堤上万株杨,不数当年召父棠。为语居人匆剪伐,秋时犹记怒涛狂。”告诫人们说,史县令为人民办事,沿堤栽柳,意义深远,要爱护柳树,不要砍伐,要看到它防洪固堤减少洪水灾害的重要作用。其成为文安一景是当之无愧的。
7、苏公胜迹:在县城北20公里苏桥镇,北临大清河与霸州相望。因宋代苏洵曾授霸州文安县主簿,故该县曾建桥及苏公祠,祠在河北,清代已废。虽云苏公胜迹,其实苏洵并未到县任职。《读史方舆纪要》:“苏家桥在县东二十里(原文如此),当往来孔道,靖难初,燕王自固安渡拒马河驻师苏家桥即此。”朱彝尊原按:“苏桥,县志谓苏明允(苏河字)故迹,载诗云:‘苏公曾接文安簿,河上苏桥自昔传。’然明允为文安主簿以修礼书授秩,未尝赴州也。”清乾隆三十二年御制苏桥杂咏四首之一:“修礼予之主簿禄,几曾赴任柳河厅?长桥却说老苏建,未读欧阳墓志铭。”三十五年御制题苏桥二首之一:“姚癖陈州洵霸州,太常因革礼同修。了知食禄弗任事,宋史删文本细求。”欧阳修《故文安主簿苏公墓志铭》:“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逐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篡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由此可见,苏洵被礼部抽调纂修《太常因革礼》,因为这不是常设机构,工资无处开销,就把他的职衔转到霸州文安县,按县主簿待遇领工资。礼书修成之后,呈奏朝廷,未等批复下来,他就病故了,当时是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
1066年),他活了五十八岁。说明苏洵并未到过文安。
8、孟母高台:位于大柳河镇东一公里,富各庄村北。原来有一高大的土台,台下有洞,深广莫测,相传为宋将孟良藏母处,台下有碑,题日“孟母之墓”。清朝末年碑已不存。1958年前还有不太高的土台,方圆十几米。据传说宋将孟良出身贫苦,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幼年鲁莽,好打抱不平,经常与人打架斗殴,不听劝解,可是他母亲到场,一句话他就立刻停手。长大之后虽然粗直豪爽,但忠勇过人。杨延昭任保州(保定)知府时,屡败北国(契丹)入侵兵将,威震三关,在任二十多年,北国人都称他为杨六郎而不敢叫他的名字。孟良深得杨延昭信任,虽为主从,情同手足。三关口在宋朝是幽蓟二州的边防重地:益津关就在现在的霸州市;瓦桥关在今雄县南的河沿上,这条河古称易水,又叫拒马河,就因为河水浅不可渡船,深不能跑马,能阻挡北国骑兵;高阳关也叫草桥关,在高阳县。当时战事频繁,边境很不安定,孟良对母亲特别孝敬,伺候母亲的事都要自己做。可是母亲年纪大了,惟恐为国家尽忠之日长,为母亲尽孝之日短,所以不论转战到什么地方,都用车拉着老母随军,以便早晚侍奉,二十余年如一日。后来老母病故于益津关,孟良痛不欲生,因为连年争战,烽烟不息,没时间把灵枢运回故乡,就由杨六郎百般劝解,后来决定暂埋葬在靠近边关的后方,距离屯集大军粮草重地广陵城不远的大柳河,可以趁押运粮草之机顺便祭扫。为怕年长日久被湮没,就在坟上积土建成高台,希图永远流传。这个传说虽然有些附会,但宋朝杨延昭镇守边关的三关确实是在这一带。
六、展开活动
刚才几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文安,使大家对文安有了很大的了解。为了使大家对文安的了解更加深刻,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材料拿出来,由组长负责,以自己的方式展开活动。
七、畅想未来文安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我们的家乡——文安,我们看到了家乡的美丽,同时也看到了家乡的不足。同学们,你们是文安未来的主人,建设文安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们了,你们有信心吗?那你们希望我们未来的文安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想怎样来赞美我们的家乡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吧。
谁来在班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老师相信还有好多同学的想法肯定也很有新意,我们课后再一起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