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复习考点2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微专题练习(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复习考点2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微专题练习(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2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单选题(20小题)
1.(2021·全国)《夏小正》相传是夏朝时留存下来星象、物候以及农事等内容的历书。殷墟出土的一片带有殷历记载的胛骨,上面刻着两个月的干支和“月一正曰食麦”等文句。据此可知,夏商时期
A.农业生产获得一定发展
B.商周文化得到初步认同
C.天文历法成就世界领先
D.夏朝存在史实确凿无疑
2.(2021·河南五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下表为中国古代历法简表(部分),表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古代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增强
B.立足以农为本的基本国情
C.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D.善于汲取西方的科学成果
3.(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下表所列文献史料,与其出处及所记事物对应正确的是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威称“蔡侯纸”。
《史记》
造纸术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梦溪笔谈》
指南针

(三种火器各自不同的火药配方):“毒药烟球”、“火炮”、“蒺藜火球”;(多种火器):“火药箭、引火球、霹雳火球、铁嘴火鹤”等
《抱朴子》
火药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字印刷术
《旌德县志》
A.①
B.②
C.③
D.④
4.(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明代,医学家已观察到鼠疫等传染病的传染流行与病人的衣物等有关,指出:“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传染。”清代叶天士终日忙于诊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门人整理而编成《温热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医术
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C.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D.已能够控制传染病
5.(2021·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其他模拟)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记载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技术,他引用《尚书》的内容写道,“润下作咸,武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强调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在一副《治丝图》中,他所绘的纺织工人戴着指套和绑腿,俨然知识分子装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手工业的社会地位提高
B.知识分子的经世致用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瓦解
D.宋应星主张打破社会等级
6.(2021·陕西汉中·)按元朝法律,外国商人须将携来的金银及商品易为纸币,再用纸币购买所需物资贩运回国,元朝纸币得以外传。以至于有学者认为“纸币是欧洲旅客所接触的最早的中国印刷形式。”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
A.纸币是印刷术传播的媒介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纸币流通使用范围的扩大
D.法律体系的完备
7.(2021·辽宁抚顺·)五代冯道主持刻印了《儒家九经》,该书是儒家经典有系统付梓之最早个案。后蜀刻印儒家经典及《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专书,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印书种类,无所不包,史地、方术及诗文等均有印刷。由此推知,五代至北宋时期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C.社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D.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8.(2021·陕西西安市·高三二模)综合下表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史料一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载:“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
史料二
蜀地楮纸耐磨而绵软,是制作交子的原料。方回《忆我》诗云:“朝廷易楮币,百姓骈叹吁。”
史料三
蜀刻本开版弘朗,字体遒劲,纸张洁白,校勘精当,有“宋时蜀刻甲于天下”之美誉。
A.蜀地印刷业发展得益于造纸业发达
B.宋代杭州印刷品质地最为上乘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
D.重文风气推动宋代印刷业繁荣
9.(2021·江西上饶·高三二模)南朝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记载:“昆布惟出高丽(今朝鲜)。绳把索之如卷麻,作黄黑色,柔韧可食。”唐宋时期的《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等著作均有昆布性味、主治的记载。据此可知
A.当时海上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B.中外交流推动传统医学发展
C.中国药物学根植于饮食习俗
D.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有待提高
10.(2021·江苏苏州·高三二模)《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的一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609个条目,其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条目如下,由此可知该著作
《梦溪笔谈》自然科学条目分类表(摘编自祖慧:《沈括评传》)
内容
条数
内容
条数
自然观(阴阳五行)
13
数学
12
物理学
40
化学
9
天文学
26
地学
37
生物医学
88
工程技术
30
A.系统总结了古代科技成就
B.主要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
C.记录并指导人民生产实践
D.没有摆脱经验型实用性思维
11.(2021·全国)中国现存最早的两种竹简数学文献《数》《算数书》和传世文献《九章算术》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A.历史渊源较久远
B.服务于现实需要
C.重视逻辑与推理
D.居世界领先地位
12.(2021·安徽安庆·高三二模)在1495年,整个英国只出版了18本书。印刷术传到英国后,到1545年,随着15家印刷厂的建立,每年出版的书籍已达119本。到1695年,全国70多家印刷厂一共印刷出版了2092种图书。英国图书出版量的变化,表明印刷术
A.加快了启蒙思想在欧洲传播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C.提高了英国民众的民主意识
D.有益于英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13.(2021·宁夏石嘴山·高三二模)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这表明当时
A.技术革新促进国际市场开拓
B.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转型
C.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强烈冲击
D.经济结构变动瓦解自然经济
14.(2021·沙坪坝·重庆一中高三模拟预测)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木兰形象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而在明朝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增加了“放小脚”、“擒贼首”、“配姻缘”等情节;“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木兰形象的这一变化折射出
A.文学艺术的繁荣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社会阶层的变动
D.女性地位的提高
15.(2021·山东淄博·高三三模)如表为清代江南地区竹枝词(摘录)。由此可见
竹枝词
出处
“持筐拾穗聚儿童,蚱蜢纷飞四野中”
《田家四时竹枝百首》
“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
《黄溪竹枝词》
“少小鱼娃能打浆,银鱼满载不论钱”
《梁溪竹枝词》
“小小当垆学数钱,挽郎下马接郎鞭”
《姑苏竹枝词》
A.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
B.江南地区尤为注重儿童教育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精英教育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6.(2021·辽宁)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
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
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
17.(2021·全国)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中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商人刘有才最初选择宋金为女婿只是贪他是个好劳力;后来宋金一病不起,被刘有才抛弃;但宋金后来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化名钱员外再向刘家求婚,刘有才“求之不得”,宋金终与妻子团圆。这体现了
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
B.传统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D.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取向
18.(2021·四川高三三模)明中叶以后,江浙地区的许多著名作家都出身于商贾家庭,尊情、崇俗、尚真、求趣成为许多作家的共识。小说编刻和戏曲编排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书商越来越成为小说和戏曲创作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现象反映出
A.士人引领文化风潮的能力削弱
B.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
C.不同阶层文化需求的重大变化
D.封建纲常理论的全面退却
19.(2021·江苏盐城·高三三模)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这说明元曲
A.注重发挥娱乐教化功能
B.追求艺术创作的真情实感
C.有力鞭挞当时社会现实
D.能够彰显作者的个性风格
20.(2021·全国高三二模)宋代的文言小说多采自民间,世俗化倾向强烈,充满市井气息,但其内容往往微言大义,搜寻教训,理性色彩浓重,与唐代相比,它们既缺乏雍容华贵的气魄,也少了文辞华艳的美感。材料旨在说明宋代
A.理学在世俗文化中得以推广
B.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C.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到落实
D.科举制度推动文化艺术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山东德州·高三二模)北朝民歌《木兰诗》最早记录了花木兰的形象。此后,木兰形象在文艺作品中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木兰形象描写
出处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北朝民歌《木兰诗》
增加了“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擒贼首”、“配因缘”等情节;“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
明朝徐渭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心如麻无心纺织,恨敌寇犯边关侵我乡邻,可惜我曾学就混身武艺,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但愿一去旗开得胜,平了贼儿回家再孝双亲”“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豫剧电影《花木兰》(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出品)
根据材料概括“花木兰”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2.(2021·江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任通密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
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材料三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大文交流的载体。
——据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时代价值。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夏朝及商朝的天文历法的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说明的是当时的农业生产获得一定的发展,A正确;材料与文化认同无关,B排除;材料未对比其他地区的天文历法成就,C排除;夏朝是否存在有待考证,D排除。故选A。
2.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古代的天文历法主要都服务于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B项正确;从天文历法看不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A;政府并不重视科技发展,排除C;材料不能得出与西方有关,排除D。
3.B
【详解】
根据材料“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可知,史料②记述的是指南针,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技术,二者相吻合,故选B;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渔)网以为纸”“蔡侯纸”等信息可知,史料①记述的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其不可能出于西汉时期司马迁编撰的《史记》中,故排除A;根据材料“火炮”“多种火器”等信息可知,史料③记述的是火药和火器,而火药在唐末才应用到军事上,不会出现在晋朝《抱朴子》中,故排除C;根据材料“用胶泥刻字”“每字为—印,火烧令坚”等信息可知,史料④记述的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其不可能出现在元代《旌德县志》中,故排除D。
4.C
【详解】
根据“明代,医学家已观察到鼠疫等传染病的传染流行与病人的衣物等有关”“清代叶天士终日忙于诊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门人整理而编成《温热论》”可得出古代的医学重视经验的总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排除A;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效果,排除D。
5.B
【详解】
材料中《天工开物》中的图文反映了作者认为知识分子也应该了解实际事务,了解手工业等知识,以有益于国计民生,故选B;当时的主流观念仍是轻视工商业者,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仍是统治思想,排除C;宋应星依然强调知识分子的地位,只是认为知识分子要主动学习工艺知识,排除D。
6.A
【详解】
根据“纸币是欧洲旅客所接触的最早的中国印刷形式”可知,材料肯定了纸币在印刷术外传中的先行地位,说明纸币是中国印刷术向外传播的重要媒介,故选A;BD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元朝纸币使用范围是中国,材料无法体现纸币流通使用范围的扩大,排除C。
7.C
【详解】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五代至宋朝,大量印刷书出现,其范围不但包括儒家经典,还包括史地、方术及诗文,这表明当时印刷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故选C项;单凭材料信息我们不能断定当时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故排除A项;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故排除B项;材料中既涉及雕版印刷,也涉及活字印刷,故D项结论不成立,排除D项。
8.A
【详解】
由材料信息“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蜀地楮纸耐磨又绵软,是制作交子的原料”“蜀刻本开版弘朗,字体遒劲,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知,成都印刷业发展得益于造纸业的发达,A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宋代杭州雕版印刷品精美程度最高,排除B;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题干没有提及重文风气和印刷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D。
9.B
【详解】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朝鲜可食用的昆布来到中国,经中国人的研究实践,发现昆布具有药物治疗功能,说明中外交流促进传统医学发展,故B项正确;在朝鲜,昆布是一种食物,因此不能说明当时海上丝绸贸易兴盛,A项错误;中医药分为外敷和内服。内服的中药,不能表明药物学根植于饮食习俗,C项排除;部分食物可以用于中药,不能得出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有待提高的结论,D项排除。
10.D
【详解】
从表格看出,《梦溪笔谈》中,与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天文学、医学等条目较多,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故选D;《梦溪笔谈》是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不可能“系统总结”古代科技成就,排除A;材料没有人文科学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排除B;《梦溪笔谈》是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不能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排除C。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材料“都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可知,材料表明我国古代数学著作讨论的问题大多涉及国家财政、国家财富分配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其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题意是中国古代数学具有实用意义,并未表明历史渊源久远,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服务于现实需要的特征,没有体现其重视逻辑与推理的特点,并且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不重视逻辑与推理,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的领先地位,D项错误。
12.D
【详解】
据材料可知,随着印刷术的传入和印刷厂的开办,英国图书的印刷出版量不断增加,这些书籍的出版传播,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英国情况,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早期,故B项时间不符;材料只涉及图书出版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指明出版了什么类型的图书,故C项无法得出。
13.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可知,说明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商品的质量,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故A选项正确;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代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且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白糖和茶叶的出口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强烈冲击,且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开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相关信息,且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发生于鸦片战争后,D选项错误。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便于舞台演出,文艺作品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并增加了细节描写,因此C项正确;文学艺术繁荣是材料的表象,排除A项;材料与专制皇权强化无关,排除B项;当时女性地位低下,排除D项。
15.A
【详解】
根据材料,这些竹枝词反映的主要是孩童们的劳动生活,体现出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来源,故选择A项;幼小的孩童参与农业劳作,并不是注重儿童教育的反映,排除B项;阶层流动是指阶层的跨越,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这些竹枝词反映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不是精英教育,排除D项。
16.D
【详解】
汉赋在两汉以及汉代初期和汉武帝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正确;A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排除;B与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
17.D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世人对金钱的追求,是市民阶层社会价值的取向反映,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D正确;材料与理学世俗化无关,A排除;材料与传统伦理观念无关,B排除;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C排除。故选D。
18.C
【详解】
据材料可知,市镇经济的勃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通俗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不同阶层对世俗文化的需求,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明代中期,程朱理学仍占据主导地位,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排除。
【点睛】
19.B
【详解】
王国维认为元曲的魅力在于“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即元曲在创作过程中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以及社会现实融合,B正确;娱乐教化作用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根据“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可知,C、D两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20.A
【详解】
材料“其内容……探寻教训,理性色彩浓重”体现了理学思想,“文言小说、充满市井气息”体现小说一世俗化倾向,说明理学在世俗文化中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由材料“但其内容往往微言大义,搜寻教训,理性色彩浓重”可知,材料强调的理学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点睛】
21.变化:从忠勇孝女形象到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再到爱国女英雄形象。
原因: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忠孝观念。木兰忠勇孝女形象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适应市民的文化需要,便于舞台演出,文艺作品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并增加了细节描写;同时,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理学束缚人性,则出现了反对束缚,寻求女性解放的思想。这反映在文艺作品中,出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木兰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极大了调动了女子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掀起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运动。这些都为木兰形象的再创造提供了新的素材。
【详解】
根据材料“……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知,北朝民歌《木兰诗》中“花木兰”是忠勇孝女形象;根据材料“……“‘放小脚’……‘擒贼首’……‘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可知,明朝徐渭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中的“花木兰”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根据材料“……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可知,豫剧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是爱国女英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局势、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等因素分析木兰忠勇孝女形象的原因;再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及需求、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理学束缚人性等因素说明巾帼不让须眉的木兰形象形成的原因;最后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实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抗美援朝运动等方面说明木兰被塑造为爱国女英雄形象的原因。
22.(1)植根于实践经验;历史悠久,持续发展(经典专著自成体系,不断完善);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名医辈出、典籍众多、一些成果世界领先);开放包容;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
(2)变化: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
批判否定的原因: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在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式微(西医的传入和传播冲击了中医地位);中医界的个别乱象和当时中医学缺乏近代科学理论的支撑。
认可的原因: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
(3)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更多的中医学资源被发掘和创新,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详解】
(1)根据“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得出植根于实践经验;根据“战国秦汉时期”得出历史悠久,持续发展;根据“《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得出受国家和民间力量的共同推动,成就卓著;根据“《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得出开放包容;根据“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得出涵育并传承民族文化,是农耕文明的结晶。
(2)变化:根据“对中医的批判”“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得出从批判甚至否定中医学到逐渐认可中医学的文化价值。批判否定的原因:根据“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得出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根据“以科学的名义”得出在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式微;根据“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得出中医界的个别乱象和当时中医学缺乏近代科学理论的支撑。认可的原因:根据“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得出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根据“1920
年代”,结合所学得出一战后,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质疑;根据“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得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重新得到重视。
(3)
根据“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得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根据“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得出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根据“‘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出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现出独有的科技价值;根据“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大文交流的载体”得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