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21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微专题小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21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微专题小练(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考点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单选题(20小题)
1.(2021·福建泉州·高三一模)1904年,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主张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来办报。该报“价格便宜,穷人也可以买得起”,很快声名鹊起,发行仅半年,销量即达数干份,当时,陈独秀此举有利于
A.推动文化平民化
B.深化文学革命
C.促进教育平等化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2021·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这表明
A.中共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
B.十月革命直接引发五四运动
C.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D.知识分子已成为革命主力军
3.(2021·江苏泰州中学高三开学考试)胡适在1918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由此可见,他主张
A.推进文学形式的创新
B.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C.文学应突出工农力量
D.对思想启蒙进行反思
4.(2021·安徽安庆一中高三三模)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仅1919年一年,中国就出现了400种以上的白话报,1920年3月,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文的应用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白话报刊已成主流
C.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
D.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5.(2021·江苏高三开学考试)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一次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的演讲(   )
A.利于推动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苏俄
B.演讲内容节选《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极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直接推动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广泛建立
6.(2021·山东高三模拟预测)1922年9月,陈独秀发表《造国论》,指出:“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第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开发实业。”这反映出早期共产党人
A.已认识到建立自己武装重要性
B.正式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
C.试图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D.认为中国革命具有双重性
7.(2021·辽宁抚顺·高三一模)1920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劳动节纪念号”上,设立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译载有关俄国革命的理论、历史、苏俄劳农政府现状等,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B.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学习马列主义
C.《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D.《新青年》刊登内容倾向社会主义
8.(2021·全国高三开学考试)冯友兰先生在《“五四”前的北大和“五四”后的清华》中指出,当时的北大,就文科方面说,所讲的虽不是应科举考试的“举世”那一套,但多数学生思想仍停留在科举时代,还是以学校毕业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五四”前的北大以培养政治人才为主
B.北大学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
C.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D.北大学生渴望回到科举时代
9.(2021·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三模)20世纪20年代时,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他督促国人:“到东方去!”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到东方去”的认识是基于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自身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对“一战”的理性反思
D.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10.(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1906年,钱玄同认为“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十余年后,他却提出“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这种不同时期的认识差异反映了
A.历史研究从来不客观
B.作者全盘否定封建文化
C.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D.个人认知受到时局影响
11.(2021·山东泰安·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沦丧问题。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衡。这一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态势
B.救亡图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
C.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
D.马列主义思想方法广泛传播
12.(2021·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月考)1921年2月,蔡和森撰文:“窃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唯物史观
B.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D.马克思主义带有强烈的战斗色彩
13.(2021·安徽高三模拟预测)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这反映了
A.救亡图存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近代传媒业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D.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
14.(2021·全国)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普及
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
D.冲击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15.(2021·广东高三二模)严复留学归国后,以举人的名义奔波参加乡试,终以科举不第为遗憾。陈独秀对八股取士疾之如仇,但在与蒋梦麟谈起自己曾考中八股秀才时,颇感自豪,蒋闻言对陈亦肃然起敬。这反映出科举制度
A.切实扩大了政府统治的社会基础
B.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观念
C.被废除后引发读书人的怀旧意识
D.进一步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16.(2021·湖南高三二模)辜鸿铭《北京大学校文字风潮解惑论》指出:“近日北京大学校长蔡鹤卿先生纵使教员、学生出《新潮》《新青年》……今日我经生学士之视我华数千年来声明如土苴,而终日口不绝爱比西地(A、B、C、D)之音声,潜心于彼物理哲学怪诞不可思议之异说,岂真以为其中有何奥理而心乐之哉!”这说明
A.北京大学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
B.新文化运动使学生的学风浮而不实
C.辜鸿铭固守传统拒绝任何西方文化
D.对待中西文化不应该抱有偏激态度
17.(2021·辽宁高三二模)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鲁迅,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然知者寥寥也。”由此可知该书意在
A.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
B.扫除文学革命的障碍
C.推动文体的全盘西化
D.扩大民主科学的宣传
18.(2021·福建南平·高三二模)1920年8月后,先进的知识分子陆续创办了《劳动者》《劳动妇女》《劳动周刊》等刊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工人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这
A.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和革命性质
C.扩大了共产国际在远东地区的重大影响
D.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民族富强的要求
19.(2021·吉林长春·高三一模)如表所示为1920年《新青年》刊发的关于各地工人状况的部分调查报告,这说明当时
作者
篇名
作者
篇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李昆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高君宇
《山西劳动状况》
李幽影
《北京劳动状况》
铁民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
刘云生
《汉口苦力状况》
A.中国共产党重视工农联合
B.全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
D.知识分子注重理论实践结合
20.(2021·巴南·重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三模)1920年下半年,《新青年》的外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径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巴黎和会的失望情绪与由于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苏俄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侵略的土地一律放弃)产生的欣喜之情形成强烈反差。在这一现象影响下,当时中国
A.主流思想已经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道路行将破产
C.国内舆论主导国际局势
D.救国主张出现新的探索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贵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要认识世界,要找回“天理”,可从分析万物下手,识其“气”性,最终得其“理”。这就是所谓“格物致知”。朱熹对《礼运》中月有盈缺问题的怀疑,鲜明地体现了科技所要求的怀疑精神,在当时无疑是积极的思想观念。理学家们强烈地探讨自然的兴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昌明的时代,不仅有世界三大发明的完成,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学、工农业、纺织技术以及火药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摘編自宋时磊《国学学术发展简史》等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主要是以文化观念的形态呈现,由思想精英们揭示的科学态度、科学信仰和科学方法,作为一种内在解放力量蕴含于新的价值观念当中,汇成了一股以文化的、伦理觉悟为号召,以启蒙为目的的救国思潮,他们将启蒙建立在对科学的依赖之上,使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成为理性精神的固有品质、他们认为科学所带来的技术、政治和经济变革,只是科学功能的一方面。科学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为人们提供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于是,推翻不合理的伦理价值体系,树立新的秩序原则,培养独立人格,改善社会与人生的境遇,种种文化救国的主张背后都无不体现着科学理性精神。
——摘編自任鸿隽《科学救国之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格物致知”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科学”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22.(2021·江西景德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展示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国内形势。请围绕图片信息主题选取其中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明确,书写美观。)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来办报。该报“价格便宜,穷人也可以买得起”可得出通过办廉价的报纸,有利于文化的平民化,促进新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是要普通人也买的起,与深化文学革命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到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这些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已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成立自己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故答案为A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排除B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展斗争,排除C项;五四运动中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排除D项。
3.D
【详解】
根据“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可得出胡适认为现在的文学创造和思想启蒙过程中并没有把人民大众纳入其范围,因此他的主张是对思想启蒙进行的反思,D项正确;材料与文学形式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说要加强新旧间的结合,排除B;材料中除了工人农民外,还有小商贩,人力车夫等,故C项错误。
4.C
【详解】
相比文言文,白话文简单易学,据材料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报刊的大量出现,都反映了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是由于十月革命后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白话报刊与传统文言文报刊数量的对比,不能说明已成主流,B项错误;白话文的应用与政治民主化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错误;故选C。
5.A
【详解】
从材料“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以看出李大钊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有助于推动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苏俄,故选A;从材料“这回战胜的,??是全世界的庶民”来看演讲内容节选自《庶民的胜利》,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D项直接推动表述错误,五四运动后,伴随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的出现推动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6.D
【详解】
陈独秀造国的前三步均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四步为社会主义革命,强调了革命应循序渐进,反映出早期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具有双重性,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故选D;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建立自己武装重要性,排除A;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排除B;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点睛】
7.D
【详解】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青年》开辟俄罗斯专栏,译载有关俄国革命的理论、历史、苏俄劳农政府现状等,说明这一刊物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其刊登内容倾向社会主义,D正确;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广泛传播,A中的“开始”错误,排除;1921年中共成立,排除B、C。
8.C
【详解】
材料反映了科举制虽然被废除了,但多数学生思想仍停留在科举时代,还是以学校毕业作为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说明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反映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大培养人才的方向,排除A;B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设问强调本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学生渴望回答科举时代,排除D。
9.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使其重新认识中西文明,故选B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梁启超自身思想逐渐趋于保守,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梁启超思想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排除D。
10.D
【详解】
从1906年算起的十余年后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此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所以钱玄同从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到摒弃,体现了时局变化对个人的影响,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全盘否定”的说法过于夸张,无从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钱玄同个人观念的变化,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C。
11.C
【详解】
材料“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沦丧问题”反映的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即认识到先进性,也认识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C正确;材料与中外文明融合无关,A排除;材料与救亡图存无关,B排除;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D排除。故选C。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唯物史观、资本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方面内容,且三者一以贯之,贯穿始终,缺一不可,这样才称得上是指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这表明蔡和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马克思主义,没有与其他思想的比较,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带有强烈的战斗色彩”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3.A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取得了重大进展,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项排除;材料的主旨并非是传媒的作用,C项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4.C
【详解】
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所以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对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反思,不能体现思想文化的普及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更与冲击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无关,排除ABD。
15.B
【详解】
严复、陈独秀等人对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深恶痛绝,但亦不能“脱俗”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社会观念根深蒂固,致使他们并没有伴随时代变革而彻底改变思想,体现了延续约1300年的科举制虽被废除但其社会影响亦在,故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D项与材料信息及主旨不符。
16.D
【详解】
根据材料“……近日北京大学校长蔡鹤卿先生纵使教员、学生出《新潮》《新青年》……今日我经生学士之视我华数千年来声明如土茸,而终日口不绝爱比西地(A、B、C、D)之音声,潜心于彼物理哲学怪诞不可思议之异说,岂真以为其中有何奥理而心乐之哉!”,可知,辜鸿铭认为当时北京大学一味崇尚西学,视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为糟粕,这种形式不可取,体现了辜鸿铭反对单纯形式上学习西方,而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这说明辜鸿铭认为对待中西文化不应该抱有偏激态度,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辜鸿铭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北京大学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辜鸿铭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使学生的学风浮而不实”,故B项错误;材料只强调辜鸿铭反对视中国传统文化为渣滓的做法,未体现辜鸿铭固守传统拒绝任何西方文化,故C项错误。
17.A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迅撰写小说的目的在于唤醒民众,揭露“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意在激发民众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反动势力压迫的反抗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与扫清文学革命的障碍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鲁迅要求实现文体的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民主科学无关,故D项错误。
18.A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析和提取题干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未改变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和革命性质,故排除B项;C和D项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能推出共产国际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和适应中国民族独立与民族富强的要求,故排除C和D项。
19.D
【详解】
根据“《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山西劳动状况》”等内容可得出,这些文章都与群众的劳动实践有关,因此反映出知识分子注重理论实践结合,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农的联合,且中共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蓬勃发展,排除B项;成熟是在延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一战后,人们通过列强同苏俄的对中国的态度来看,明显对苏俄的好感更为强烈,说明的是救国主张出现新的探索,D正确;当时中国思想界存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存在多次论战问题,A排除;B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国际局势的主导靠国家综合国力,C排除。故选D。
21.(1)旨在提升儒家思想的地位,强化儒学伦理秩序;“格物致知”的怀疑精神有利于推动对自然事物的研究.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影响了宋代科技的发展;束缚了人性。
(2)内涵:反对思昧和迷信;借助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启蒙;既是一种价值观念、理性精神、救国思潮,也是改造社会的工具。
积极作用:促进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人们提供了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详解】
(1)根据所学可得出旨在提升儒家思想的地位,强化儒学伦理秩序;根据“理学家们强烈地探讨自然的兴趣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可得出“格物致知”的怀疑精神有利于推动对自然事物的研究,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根据“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昌明的时代,不仅有世界三大发明的完成,而且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学、工农业、纺织技术以及火药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可得出影响了宋代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其束缚了人性。
(2)内涵:结合所学可得出内涵主要包括反对思昧和迷信、借助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启蒙、既是一种价值观念、理性精神、救国思潮,也是改造社会的工具等方面。积极作用:根据“科学主要是以文化观念的形态呈现,由思想精英们揭示的科学态度、科学信仰和科学方法,作为一种内在解放力量蕴含于新的价值观念当中,汇成了一股以文化的、伦理觉悟为号召,以启蒙为目的的救国思潮”可从促进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人们提供了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概括。
2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能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这一主题选择图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即可。如果学生没有围绕马克思主义主题只谈图片外围信息之间的关联,则不得分。
示例论题: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说明: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在寻求救国救民方案,但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变化,国家积贫积弱,军阀混战不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厮杀,使原来一直向西方学习的中国先进分子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直至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最终让中国先进分子看清了这些所谓“正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弊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这历史关键时刻为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新出路。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勃勃生机与一战后欧洲衰败凋零的鲜明对比,让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理性抉择。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促进了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与壮大。五四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是五四运动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产物。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能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这一主题选择图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即可。根据图片信息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国内形势”,可提出论题: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论述:根据所学,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在寻求救国救民方案,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十月革命得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无产阶级壮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史实进行阐述;最后总结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