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中学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2分)有学者统计,在唐代2000余篇的各类传奇中,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仅占50余篇,其中商人属良善者16篇,不良者41篇,而且商人不得善果的结局格外受到作者青睐,不是遭遇自然灾害死亡就是被谋杀。这一现象(  )
A.表明唐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反映了唐代的抑商观念
C.说明传奇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D.体现了市民的价值取向
2.(2分)根据如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瓷业形成系统,瓷器成熟
B.开凿了白渠,漕渠和龙首渠
C.打破了市的时间和地点限制
D.大都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3.(2分)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如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4.(2分)五代时期,位于南方的楚国,曾大量种植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商品作物,成为该国主要的经济来源。楚国国君曾向梁太祖请求,每年上贡25万斤,换取该项作物的贩卖权,意即允许楚国将该项作物运至黄河南北,交换北方的衣料和战马,楚国因此获利甚丰。该项商品作物是(  )
A.茶叶
B.棉花
C.罂粟
D.烟草
5.(2分)“他(李鸿章)得到的资金不仅用于支付淮军军饷还用在了全国的自强运动中,通过仿效西洋军事技术和接受现代武器…军队就能加强帝国对抗内忧外患的能力。”下列企业创办的直接目的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发昌机器厂
6.(2分)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7.(2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8.(2分)如图中,中国面粉业迅速发展的外部原因是(  )
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状况表
年份
厂家数
资本数额(元)
1911
40多家
600多万元
1919
120多家
4500万元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9.(2分)流行语是带有明显阶段性历史色彩的词汇,印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下列四组流行语能够反映建国初期历史的一组是(  )
A.工业化、三大改造、过渡时期、一五计划
B.红卫兵、走资派、伟大的舵手、造反派
C.身份证、包产到户、私营企业、发家致富
D.互联网、安居工程、股票、房地产
10.(2分)如图为我国1952年年底至1956年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11.(2分)毋庸置疑,我国经济改革成就巨大,家庭联产承包带来的是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释放,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却暴露出愈来愈多的问题,如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些基层干部干预农民经营自主权的问题,农民进城打工造成土地抛荒等。这说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B.农村的生产关系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C.农村的基层干部应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D.国家应采取行政手段严禁农村的土地抛荒
12.(2分)1991年1月,邓小平同志说有一个大失误,就是在搞经济特区时没有把某一城市加上,必须加快这一城市的开发。不久后党中央就做出了相应的重大决策。这个城市应该是(  )
A.珠海
B.天津
C.厦门
D.上海
13.(2分)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产生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②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④锐减了非洲青壮年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2分)下列关于垄断组织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垄断的目的是追求高额利润
C.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D.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15.(2分)1933年,美国政府愈识到以往的禁酒令已经不合时宜,于是国会迅速通过了深得民心的啤酒法案,美国人民载歌载舞,开怀畅饮。这反映了(  )
A.大萧条对民众心理造成冲击
B.政府希望通过发展啤酒业消除危机
C.危机缓解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政府扩大国内市场以抵制外国倾销
16.(2分)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政府给了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极限。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
B.部门权力统一不再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介入立法司法领域
D.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
17.(2分)在1929年到1932年期间,美国国民收入从超过80亿美元下降到50亿美元,失业率从3%上升到24%,农场年平均收入从962美元减少至288美元。这组数据反映这场经济危机(  )
A.引发一战
B.缓和矛盾
C.破坏性强
D.增加就业
18.(2分)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2分)斯大林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导致“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其表现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将会形成”。据此言论可以推断(  )
A.战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日趋扩大化
B.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经贸关系特点
C.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D.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依赖性
20.(2分)1928年1月,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地建立在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农业局部集体化是完全不够的。据此推知,斯大林(  )
A.对苏联工业化道路表示了质疑
B.用行政手段解决农村问题
C.强调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工业化
D.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
21.(2分)1986年3月苏共二十七大制定了加速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后来又提出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说:“脱离苏维埃制度的原则并滑向不可控制的市场,就给人们带来了损失和苦难。“材料主要反映苏联(  )
A.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改革从经济领域已转向政治领域
C.改革派主张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D.国内存在着有关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
22.(2分)美国学者亨廷顿说:“西方文明史是一部兴起和衰落的国家之间的‘霸权战争’史。相同因素助长不同文明中正在兴起和衰落的核心国家间冲突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属于该文明的国家是以均势还是以搭车的办法来适应一个新的力量的兴起。”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亨廷顿观点的是(  )
A.拿破仑时期法国崛起,英俄等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与之对抗
B.20世纪初期德国崛起,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抗衡三国同盟
C.一战后美国崛起,英法日等大国合作抵制美国
D.二战后苏联崛起,英国追随美国共同制约苏联
23.(2分)如图反映了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在此期间(  )
A.国际贸易逐步淘汰了初级产品
B.国际贸易的增长刺激了生产的增长
C.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出口贸易发展
24.(2分)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进入21世纪,中国发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这说明(  )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如图示意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单位:百分比)
﹣﹣表、图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解知识,概括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分析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
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长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斯蒂芬森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明》
材料二
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1870年之后,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原已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式的工业涌现出来,工业开始按地理需要分布开来了。蒸汽
机不断地得到改进并日臻完善……然而,电力已经以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进入实用阶段。在1914年
之前的20年里,内燃机和柴油机的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汽车、飞机和潜水艇;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出现,使石油成为了最令人垂涎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新兴化学工业里,工业研究室正在取代
个人发明家。
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在1870年,只有它们算得上真正的工业国家﹣﹣扩展到了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在1871年,德国钢的产量才是英国的五分之三,到1900年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
倍。1914年美国的钢产量比德、英、法三国的总和还要多。英国这个机械化的开拓者,正在被旧世界和新世界抛在后面。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近代城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新阶段的特点。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入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材料三:
材料四:当时已经有不少学者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根据课本知识,简要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4)综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28.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今天中国教
育的重要使命,历史学习是我们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隋唐文化繁盛,请举出科技、文学成就各一例。
(3)对于包括传统儒家思想、古代科技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有各种态度和看法。
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主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有学者统计,在唐代2000余篇的各类传奇中,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仅占50余篇,其中商人属良善者16篇,不良者41篇,而且商人不得善果的结局格外受到作者青睐,不是遭遇自然灾害死亡就是被谋杀”分析。
【解答】据题意可知,唐代的各类传奇中,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比例不高,而且这类传奇中多数商贾没有得到善终,体现了对商人的轻视,是唐代抑商观念的反映,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唐代的抑商观念,而非唐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传奇成为主要文学体裁,排除C项;
市民阶层到宋代才开始出现,排除D项。
故选:B。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陶瓷业,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陆路交通线”“海路交通线”。
【解答】图片显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应该是唐朝时期。此时,我国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故A正确;
B属于汉代时期,C属于北宋时期,D是元朝时期。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情况。关键信息有:五代时期,位于南方的楚国,曾大量种植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商品作物,成为该国主要的经济来源。
【解答】棉花的种植从边境传入内地在宋末元初,材料中时间是五代时期,故排除B。
罂粟和烟草在我国古代主要是中医药用需求不是特别巨大,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D。
茶叶主要生长在南方地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济作物,故A正确。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的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中的叙述“资金不仅用于支付军饷,还用在了全国的自强运动中……仿效西洋军事技术和接受现代武器”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的基本特点,故C正确;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排除AB;
发生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D。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清末新政时注意编练新军,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编成16镇。于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
【解答】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故B正确;
A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因赔款造成的困难,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因赔款造成的困难,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外部原因”。
【解答】实业救国、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等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得到迅速发展的内部原因,故ABC项排除;
而其中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故D项正确。
故选:D。
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时间点“建国初期”。
【解答】根据“建国初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新中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等,因此A项符合题意;
B
项中的“红卫兵”是文革时期出现的,排除;
C
项中的包产到户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排除;
D项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题干图片信息显示,1956年,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基本确立,故A正确;
BCD均包含在A中,排除。
故选:A。
11.【分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材料是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局限性,进而说明农村的生产关系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存在问题,说明农村的生产关系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适时深化创新,“已经不能适应”说法欠妥,故A项错误。
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D项违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宗旨,排除。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解题的关键是“在搞经济特区时没有把某一城市加上,必须加快这一城市的开发”。
【解答】“在搞经济特区时没有把某一城市加上,必须加快这一城市的开发”不久后党中央就开发开放了上海浦东,故D正确;
AC是经济特区,排除;
B在1984年开放,排除。
故选:D。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贸易,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①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黑奴贸易加强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②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是错误的,黑奴贸易并没有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是黑奴贸易的重要影响;
④锐减了非洲青壮年劳动力也是黑奴贸易产生的影响。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垄断组织,要求学生结合垄断组织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这是正确的表述。
B.垄断组织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C.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这也是正确的表述。
D.垄断组织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大,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经济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①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②法西斯活动猖獗,德国法西斯分子和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2、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各国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摩擦;
②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掠夺﹣﹣反抗。
【解答】“1933年,美国政府愈识到以往的禁酒令已经不合时宜,于是国会迅速通过了深得民心的啤酒法案,美国人民载歌载舞,开怀畅饮”表明大萧条对民众心理造成冲击,故A正确;
危机是不可能消除的,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民众生活水平、政府扩大国内市场,故CD错误。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材料“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说明总体已经涉及立法领域,说明政府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故A正确。
B说法绝对,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司法的相关信息,排除C。
D“全面”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国民收入从超过80亿美元下降到50亿美元,失业率从3%上升到24%,农场年平均收入从962美元减少至288美元”。
【解答】“美国国民收入从超过80亿美元下降到50亿美元,失业率从3%上升到24%,农场年平均收入从962美元减少至288美元”表明经济危机破坏性强,故C正确;
一战是1914﹣﹣1918年,故A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8.【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解答】在20世纪20年代初,允许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以有的人感到担心,故B正确;
A时间不对,排除;
C1936年形成,排除;
D是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故选:B。
19.【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将会形成”。
【解答】根据所学,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瓦解,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而这种阵营对立的经济结果就是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的市场。他还特别乐观地对两个市场的前途作了判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包围、蚕食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认为在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是不断衰败和缩小的;而社会主义市场是不断繁荣和壮大的,所以B正确;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经贸合作,才能逐步蚕食资本主义市场,ACD都没体现,都不是他所表达内容方面,故排除。
故选:B。
20.【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地建立在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农业局部集体化是完全不够的”。
【解答】由材料可知,斯大林认为农业局部集体化是完全不够的,为此斯大林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故D正确;
A错在“质疑”,排除;
行政手段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
此时新经济政策已被废除,故C错误。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改革派主张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但利加乔夫不赞同此观点,这说明当时苏联国内存在着有关计划和市场的争论,故D正确;
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86年”可知当时苏联尚未进行政治领域的改革,A、B两项与史实不符,故AB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反映C项,故C错误。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和多极化趋势加强,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世界近现代史上大国争霸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拆散了英日同盟,所以,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也不符合亨廷顿观点,故为正确答案。
A、B、D三项均符合近现代大国争霸的史实,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23.【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变化。
【解答】从图中可知,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且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在1950年中期以后超过初级产品,表明国际贸易的增长刺激了生产的增长,故B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都体现了我国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正确;
A错在“领导者”,排除;
万隆会议以及日内瓦会议召开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排除B;
和平外交符合我国利益,于世界和平有利,D与题无关,排除。
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25.【分析】(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由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影响。
(2)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考查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因素。
【解答】(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有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前期国力强大;郑和下西洋。
第二小问的影响,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析。依据材料一“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可以得出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是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依据材料一“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是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图示可以看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上升最快。因此可以得出变化是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上升最快,且机电产品跃居首位。
第二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二的时间1978﹣2007年,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故答案为:
(1)转化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前期国力强大;郑和下西洋。
不同影响:陆上: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海上: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变化: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上升最快,且机电产品跃居首位。
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革命的开展,棉纺织业发展;蒸汽机广泛运用;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集聚,城市化进程加快。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新阶段的特点主要有:新能源、新兴工业部门兴起;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要途径;重工业占主导;美、德等后发工业强国快速崛起,工业革命拓展到更广泛的地区。
故答案为:
(1)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棉纺织业发展;蒸汽机广泛运用;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集聚,城市化进程加快。
(2)特点:新能源、新兴工业部门兴起;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要途径;重工业占主导;美、德等后发工业强国快速崛起,工业革命拓展到更广泛的地区。
27.【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交通工具动力的变化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解答】(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入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可以得出变化是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分散逐渐走上一个整体,地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同时伴随着还有进行殖民扩张。
(2)第一小问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二的图示可知,趋势是1801年英国农业就业人数分别高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但1851年后已经大大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第二小问的原因,1801﹣1901年属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影响。
(3)第一小问的关系,图一反映的是交通工具由帆船到汽车,这说明动力发生了变化,由风力、人力到内燃机的使用,也已经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图二讲的是由从欧洲出发到世界各地。第二小问的信息,图一可以得出信息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更加有利于远行,也就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图二可以得出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4)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使工业产值超过农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带来了环境恶化的问题。
故答案为:
(1)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变化趋势:1801年英国农业就业人数分别高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但1851年后已经大大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影响。
(3)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信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4)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使工业产值超过农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带来了环境恶化的问题。
28.【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隋唐科技文学成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解答】(1)本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铁犁牛耕的使用;士阶层地位的提高。
(2)本小问的举例,结合隋唐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以及唐诗史实解答即可。
(3)本小问的态度,结合所学可知,态度是历史地看待,辩证地的看待,批判继承。
故答案为:
(1)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铁犁牛耕的使用;士阶层地位的提高。
(2)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文学:唐诗繁荣。
(3)态度:历史地看待,辩证地的看待,批判继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