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劝学
《荀子》
学习目标
01
02
03
背诵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理解并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掌握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初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古人是如何看待读书的?
1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左宗棠
2
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左宗棠
3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4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
5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穿越时空,了解作者:
其散文铺张扬厉,说理透彻,行文简洁,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寻味,素有“诸子大成”之美誉。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劝学》的?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官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官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是如何看待学习的?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劝”:鼓励,勉励。劝学即勉励人们坚持学习。
01
02
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和停顿
示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态度
学习的意义
学习过程
2.补充重要文言字词、句式,学生整理。
02
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理解全篇大意。
01
3.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思路。
03
研习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2.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3.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4.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5.挺:直。
6.受绳:用墨线量过。
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8.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
10.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分析第二自然段:
作者用这五个比喻本意是什么 作者想借此想论证什么观点?
本意:事物经过加工、改造,能够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01
01
02
论证观点: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才干,智慧通明。
02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以为轮
木受绳直
金就砺利
事物经过改造,能发展自己
事物经过加工,得以提高
君子博学才能知明而行无过
根据导图,尝试背诵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01
研习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2.跂(qǐ):踮起脚后跟。
3.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4.疾:声音宏大。
5.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6.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
7.利足:脚走得快。
8.水:游泳。
9.绝:横渡。
10.生非异也: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11.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本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论证这个观点用了哪些比喻?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跂而望 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臂非加长
顺风而呼,闻者彰。 声非加疾
假舆马者致千里; 非利足
假舟楫者,绝江河。 非能水
假借外物能弥补不足
君子假借学习能弥补
先天不足,超出常人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成效,在于利用好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条件,就是最好的学习。
小结:
研习第四段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兴焉:在这里兴起,“焉”,兼词。
神明:非凡的智慧
圣心:圣人的心怀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锲(qiè):用刀雕刻。埃土:泥土、尘土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蟹钳
躁:浮躁,不专心。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坚持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专一
蚓……
用心一也蟹……
用心躁也
总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正面
反面
事物积少成多
人积累能增长学识
正反对比
事物坚持能够成功
人坚持能有所成
正反对比
事物专心能有所获
人专心能有所获
主题解读:
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把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应有的态度、方法讲得全面透彻。
通篇都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写作
特点总结
条理清析,论述严密。
通篇设喻,使所论观点,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对比论证,增添了说理的力量。
一探究竟
1.下面引文出自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你从文中得到几种“参”字的解释?你更认同哪种解释?阐述自己的理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三也。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已’。参者,验也。《史记·礼书》曰:“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索隐》日:“参者,验也。’……君子博学而日参验之于已,故知明而行无过也。”
“参”字有两种解释:一为“验”;二为“三”,即多次。二者皆有道理,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
2."而致千里"的"致"与"无以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
两个字似乎都可以理解为"到达",但在"到达"的方式上有区别。
"致"是借助外物使他到达。"至"是靠自身积累而到达,无须"假物"。
知识链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 ·述而》
③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名言)
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习没有终点。要成为圣人,需要用人的一生去学习、去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该句是从学习的观念角度阐述的。
这些句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学习道理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是哪个方面阐述学习之道的?
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学习方法——博学和反省,学习作用——知明、行无过。这是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的。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阐述了怎样的学习之道?
这句话是说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在于他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里的"物"即学习。学习可以使自然意义上的人改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从学习的必要性角度阐述的。
4.荀子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
他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这从"君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君子生非异也"等句子中反复强调的"君子"可以看出。而要成为君子,先要通过学习改变本性,智慧明达,行为无过,进而"具备圣心",最终成为"君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