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二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二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二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
【逐梦太空】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长征2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完成太阳翼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创造了五个首次: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材料二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照计划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
【科技成就】
材料一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并开始探测巡视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国家。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并陆续传回探测数据和火星表面影像。
材料二 我国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
2021年7月5日,我国首颗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成功发射。它填补了全球晨昏时段大气探测信息的空白。
材料三 我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
2021年7月20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对形成我国在全球的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四 我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2位
2021年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最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20年的第14位上升至第12位,继续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
材料五 “羲和号”成功发射
2021年10月14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材料六 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问世
据新华社2021年10月26日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计算机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
材料七 我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
2021年10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和承诺,并形成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
【科技活动】
材料一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材料二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
据新华社2021年6月25日电,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更多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公民,使更多的人拥有用科学方法分析判断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三 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
2021年7月22日,探知未来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本届大赛设28个赛区,赛区数量较2020年翻了一番;共征集到来自全国2167所中学和604所大学的32848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规模达历年之最。同时,大赛肩负时代重任,在建党百年之际,将“生物环境”命题定为“使命”,通过生命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展现参赛青年“牢记青春使命,矢志科技报国”的理想与信念。
材料四 全国科普日
2021年9月11日,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活动持续到9月17日。
材料五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材料六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2021年9月28日至10月3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国际航展中心举办。本届航展吸引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等线上线下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家企业参展。我国海陆空天电高精尖装备密集亮相:新一代舰载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多款新型反舰导弹武器、科幻感十足的VN22装甲车、歼16D电子战机、彩虹6无人机、太阳双超卫星等装备首次展出。
材料七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于10月19日至25日举行。本届活动周以“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会场设在河南省郑州市,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步开展。
材料八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2021年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本次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集中展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改革最新进展。
材料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2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颁发奖章、证书。
1.创新成就取得的原因。
①坚持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③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
2.创新及其重要性。
①创新改变生活。
②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④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⑤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3.如何尊重创造,保护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也有知识产权)
①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②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③公民:学习相关法律。认识到未成年人也有知识产权,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拒绝购买盗版,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发现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④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⑤社会: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4.我国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就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③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我国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能否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创新强国?为
什么?
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6.优秀科技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③开拓进取、知难而进、顽强拼搏。
④团结协作、锐意创新。
7.“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重大
步伐。
②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8.神舟十二、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得益于哪些因素?
①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④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表彰、奖励科技工作者说明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鼓励创新,重视人才培养。
②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我国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
10.我国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有哪些深远影响?
①有利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或: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作用,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科技事业作贡献(或:有利于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
1.请你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③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④奖励科技创新型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
氛围。
⑤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中学生该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①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
②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培养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
精神。
③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3.为支持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②敢于并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③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向权威挑战。
④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
⑤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为满足社会对测温仪器的需求,我国科技企业相继开发了5G测温仪和测温机器人。广州某公司成功研发一款无接触、可多人同时测温的手环,该产品可以精确对10米范围内多个行动中人员同时进行有效测温。这说明(  )
①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②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③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重心 ④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武汉市提出将筹建首批6个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各类人才将可以在这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享受到政务、就业、创业、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武汉市政府的这项举措(  )
A.鼓励个人培养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B.有利于每个人都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C.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D.说明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3.2021年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有(  )
①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③我们青少年应该积极地向他们学习,一定要做国家所需的高科技人才
④科技知识分子是人类文明唯一的传承者和建设者,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要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的未来。这些政策措施(  )
①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②体现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能够迅速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李克强总理讲话强调,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潜能,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李克强总理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
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2)请为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出谋划策。
答:①国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②社会: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③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④个人: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