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会 班会课:何为华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班会 班会课:何为华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何为华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华、夏以及华夏的含义、变化历程及原因。
理解华夏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史料解读
难点:华夏观念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直接引入概念
新授:
在华夏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华、夏以及华夏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华和夏最初是分开的,而且原意并不相同。
材料一:
——(东汉)许慎著,吴苏仪编:《图说说文解字(图说汉字)》
金文的“华”,字形就像是一朵绽放着的花朵,上方是花瓣,向两侧下垂,下面是弯曲的花枝。
材料二:
——(东汉)许慎著,吴苏仪编:《图说说文解字(图说汉字)》
金文中的“夏”字为一个人形,头部在上边,躯干在中间,手在两侧,足在下边。甲骨文中的身躯不见了,只有一大脚。
除此之外,华和夏还有其他含义。
材料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下)
教师设问:材料三中的“华”和“夏”有何含义?(参考答案:华:美丽;夏:盛大)
教师讲述:不仅如此,华和夏还都曾是地名。华指华山,应该将华山作是一个很大的区域,曾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距今4000年左右周边文化相衰落消亡之时,却只有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下来。代表中原文化的夏文化在这一地区发达起来,并成为当时中国诸文明的中心,夏人并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政权。所以,这一地域的人们以华作为自己的名称。夏指山西南部,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与政治中心东迁至豫西地区夏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夏不但为地名,还是国家名,并且其区域已经超出原有范围。然而,华、夏的含义是在不断变化的。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周礼为代表的华夏礼乐文化,相对于那些落后“野蛮”的民族,华夏文化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华、花同义,正暗示了诸夏成员对本民族先进文化的自信。
材料四:
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云书正义》
教师设问:材料四中的“华”有何引申含义?
教师讲授:冕服是中国传统的礼服,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彰显着等级、秩序、信仰与习俗。春秋时期,华夏面临外族入侵,“礼”成为春秋时期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而华即指礼仪文化及具有礼仪文化之人。这一时期,华又有中国之义。
材料五:
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4)》第3册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的“诸华”指什么?
教师讲授:中原诸夏不但自称为华,其他族群也称华夏为华。西周春秋时期,夏已完全具备文化与族称的含义。甚至那些被分封到东方的诸侯即称为“东夏”。
材料六:
诸夏,中国也。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第1册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六,指出夏的族称含义是指什么?
教师讲授:夷夏对称,可以看出夏的族称含义,即指“中国”。 汉民族形成后,夏或可指汉族这一族体,也可指汉族生活的区域以及汉族统治的中原王朝。到了西周春秋时期,华和夏分别具有了文化与族称的含义,同指中国。春秋时期,面对戎狄蛮夷的侵扰,诸夏族群意识显著增强,出现现了“尊王攘夷”“华夷之辨”等重大行动。“华夏”一词能更加自觉地、全面地强调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意指具有礼仪文化的中国人,以与他族相区别。于是,在春秋时期,华、夏连称,出现了“华夏”一词。华、夏、华夏,其意均指中国。
教师讲授:之后,“华夏”的含义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其由专指汉族及其前身到现今泛指中国各民族的人民,族称含义淡化,而政治性成分增多,比如通常所称的“华夏大地”“华夏儿女”“华夏文明”等即为此意。现在“华夏”也与“中华”含义基本相同,如“华夏大地”“华夏儿女”“华夏文明”就可以分别说成“中华大地”“中华儿女”“中华文明”。在日常使用上,其往往被“中华”一词代之。只是向国外多称“中华”,而在国内多称“华夏”。华夏含义的变化及华夏被中华取代,有其特定原因。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华夏含义变化的原因?
教师总结:华夏文化的包容性;中国近代遭受外国列强人侵;华夏含义的变化也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建构有着密切关系。如今,中华民族的观念已深人人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华和夏最初是分开的且原意不同,二者含义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至西周春秋时期,二者含义趋同。春秋时期,华、夏连称,出现了“华夏”一词。华夏含义因特定原因而发生变化。通过掌握华、夏、华夏的含义,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华夏观念这一概念。
四、认识: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时代下的政治产物,反映了这一时期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示威,门阀政治在这一时期是皇权和氏族势力达到一种共治下的平衡。
小结:本课通过对士族门阀政治的由来、含义、表现、衰落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士族门阀政治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由一个宏观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