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题班会 国家安全之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主题班会 国家安全之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教案

资源简介

授课课题 国家安全-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授课课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1学时
授课时间 节次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学内容分析 国家安全,重于泰山,新时代的国家安全亦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传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本节课主要针对如何认识和预防外来物种入侵,同时了解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外来物种入侵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生态安全特征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生物专业知识的兴趣。
学情分析 现状: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发达、科技进步、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不论是通过课堂还是网络,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安全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国家安全事件距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很遥远,没有切实的安全意识。 预期:所以我们有义务通过课程讲述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安全事件。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爱护环境,维护公共安全。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生态安全、什么是外来物种。 掌握物种入侵的危害和物种入侵途径。 掌握如何让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技能目标 具备能够分析判断危害生物安全的行为。 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能够区分物种繁殖和物种入侵。
素养目标 了解当下生物防范和管理的措施,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积极行动,提高外来入侵生物防范的公众认识。
教学重点 物种入侵的危害、物种入侵的途径。
教学难点 认清物种入侵实质,有效防治物种入侵。
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本章主要是分析和学习方法,因此,为了减少理解的难度和记忆的枯燥。线上采用讨论式学习,线下讲述为主,在讨论中使学习逐步逼进概念。结合素材、讲述直观的展示物种安全的主要内容,帮助记忆。
资源与信息技术 超星学习平台、企业微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任务分析 外来物种入侵和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几个任务:学习什么是生态安全、认识外来物种并通过案例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和防止手段。
任务实施 一、什么是生态安全 目前常见的概念分析: 国家安全 生物安全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在生物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外来物种 1.外来物种的定义: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2.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 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3.生态破坏:常见的生态破坏现象 生态破坏一般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生态退化,主要包括过度采伐、乱捕滥猎、刀耕火种、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引进物种、过度开垦、战争等。 物种入侵的危害: 举例说明物种入侵的危害:通过国际国内著名案例—水葫芦(凤眼莲)、福寿螺、美国白蛾、紫茎泽兰分析物种入侵带来的生态破坏。 物种入侵危害人类健康、生物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对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物种入侵的途径: 通过分析常见的四种物种入侵途径,总结导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 常见的途径:人为引入、无意带入、自然扩散、物种逃逸。 防止物种入侵: 提高公民素质,主动避免人为物种入侵。 加强出入境检疫工作,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立法,并要严格执法。《出入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 加强国际间信息交流与合作4、 建立生物入侵预警机制。 5、提高公众的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意识。 通过讲述法分析常见概念 通过视频微课学习生态安全在生物中的重要地位 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分析常见的生态破坏行为,通过讲述法完成本任务,播放ppt,穿插图片。 通过典型四个案例,明确物种入侵的危害。说明生态安全的意义,引入思政分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分析一下人类活动带来的物种入侵行为。提高广大青年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任务总结 什么是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有怎样的联系? 认识外来物种并通过案例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掌握防止外来入侵的方法,我们应当如何去做?
课后延学 搜索更多的物种入侵的案例,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给生产生活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我们应当采取那些措施来应对。
教学反思 通过对安全概念的阐述,使学生把生物安全意识提高,认识到生物安全事关国家大事,引起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大量的贴切实际的事例引发学生共鸣,加深学生对生物入侵的认识,以指导学以致用。 不足的地方是生物安全领域包含众多内容,在挑选切入点和遴选案例时,缺少较多的论证和探讨,可能会导致代表性不突出,说服力补强等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