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惠州文化》文化主题班会课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轼与惠州文化》文化主题班会课设计

资源简介

文化主题班会课设计《苏轼与惠州文化》
课程类型 【班会课】 主 讲 教师
授课内容 苏轼与惠州文化 助 教
授课对象 初一、二 课 时 一个课时
授课时间 45分钟 授课地点 教室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电脑及投影仪 PPT及资料
课程特色 与惠州本地文化紧密结合,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此课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生平及苏轼与惠州文化之关系,增加文化自信 缅怀文化名人,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苏轼在惠州的经历
教学难点 苏轼对惠州文化的贡献(苏轼与惠州文化的关系)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备 注
2分钟 20-25分钟 新课引入 PPT展示惠州西湖图片、朝云墓图片;展示《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简单评论几句诗的内容) 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猜出一位词人 答案:苏轼 二、新课内容 1、导语:苏轼可以说是惠州的文化名片之一,只要提及惠州文化就不得不说起苏轼。那么身为惠州人的我们也应该去了解苏轼,了解惠州文化。几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生活在惠州的年代,了解苏轼与惠州的故事 2、进行提问:大家知道哪些有关苏轼的故事或他的基本信息呢 3、讲几个关于苏东坡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兴趣(东坡肉、西湖、唤鱼联姻) 4、简单介绍苏轼基本信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1057年,苏轼进士及弟,后曾在杭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 5、苏轼与惠州(重难点): 1093年,苏轼被贬惠州,携妾王朝云与三子苏过经半年跋涉来到惠州。苏轼在惠州生活了四年,对惠州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苏轼与惠州西湖:苏轼喜爱游览西湖。东坡到惠不久,即西湖美景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留下《江月五首》。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他带头“助施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桥落成,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2)为民做好事:当时惠州驻军大多散居市井,有扰民现象。于是苏轼上书程正辅,建议修建三百间瓦房作为军营,较好地解决了军队扰民的问题。绍圣二年,惠州粮食大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农民要卖出比两年多两倍的米才能凑齐税款。苏轼再次上书,指出因顺应民意,以米代税款。不久官府采纳苏轼建议,使惠州及广州南路等十几个的农民受益匪浅 (3)文化上的贡献:在惠州的四个年头,苏轼写下了160多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他在惠州推广教育,传播文明,以至后来文人墨客纷纷聚集惠州,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清代诗人江逢辰诗云: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北宋时期的惠州,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但苏轼安之若素。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但苏轼凭着一如既往的乐观豁达的心态,把窘迫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遍尝岭南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让学生抄写此诗 (4)苏轼在惠州遗迹: 苏堤、王朝云墓、六如亭、东坡纪念馆、嘉佑寺遗址白鹤峰上的东坡故居 总结:苏轼为惠州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文化遗产,成为惠州文化名片 6、爱自己生活的城市,爱惠州,爱惠州文化,了解惠州文化 7、课后小作业:背诵《初食荔枝》 了解叶挺与惠州的关系 图片展示法 问答法 启发法 讲授法
附 录 (参考资料或板书等) 苏轼对惠州的贡献:修建苏堤,增添西湖魅力 留下上百首关于惠州的诗篇,使惠州名扬四海 丰富惠州文化,成为惠州最重要的文化名片
初评意见 教学助手(签名):
教学后记 采 指导教师(签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