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1.1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上1.1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1.1.2经线经度和经纬网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划分。
2.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出相对应的经线,在地图上判断东西半球。
3.运用所学知识在经纬网地图上读出经纬度。
4.给出某点的经纬度,在经纬网地图上找到对应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在经纬网地图上读出经纬度。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出相对应的经线,在地图上判断东西半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
【教学过程】
回顾引入
(1)什么叫纬线? (2)纬线的特点 (3)纬度的特点(四个)
(4)判断南、北纬 (5)低中高纬的划分(6)南北半球的划分
新课讲授: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经线和经度。大家先看一下课本第五页经线的定义,把经线和纬线对比一下,看一下经线有什么特点。
板书:经线和经线
1.什么是经线?
经线就是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半圆
2.经线的主要特点 长度相等
指示南北方向
思考:所有纬线相互平行,所有经线有什么关系?
均交汇于南北极点。
过渡:与纬线相似,地球仪上的经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经度如何划分呢?
3.经度
经度的起点也是0°,那么0°经线在哪儿?
(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经线具体位置,回答问题)
①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讲述本初子午线,让学生在书后附图上描出本初子午线,并说出通过的国家)
②从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经度越来越大,最大达到180°。
(观察后面附图,0°经线和180°经线各有几条?)
③表示 东经E东经160°或160°E
西经W西经20°或20°W
④东经、西经的判别规律: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经度的分布规律:
1.经线的度数范围是0°-180°,本初子午线为0°,本初子午线对面经线是180°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经线圈;
2.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方向逐渐递增,一直到最大的180°经线(东西经180°重合,称为180° 经线)。
过渡:任意两条相对应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4.相对应的经线
5.东半球、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
过渡: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的找到位置,那么,要在地球仪上、地图上、地球上准确的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办呢?大家看一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虽然没有排和座,但是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排和座,这样呢我们就能准确的找到某地的位置了。
板书:经纬网
含义
作用
讲解:
大家看一下第9页的文字和图1.12,看看什么是经纬网,它的作用是什么?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有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经纬网可以用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
课堂小结:
1.经线的特点
2.经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的划分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1.1.1 地球仪和纬线纬度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2.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纬线的特点、纬度的划分。
4.运用所学知识在地图上判断南北半球,用低中高纬说出纬度位置。
【教学难点】
运用地球仪,说出纬线的特点、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站在平坦的大地上,你能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吗?古人是如何认识的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呢?
新课讲授: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在古代,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
古人提出过很多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我国比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是盖天说和浑天说。盖天说起初主张天圆地方,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但是生活中有些现象给学说无法解释,如站在海边,看远方行驶过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在看到船身。后来盖天说改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即天像一个张开的斗笠,地像覆着的盘子。古人看到太阳、月亮都是圆的,有人开始推测我们生活的地球可能也是圆的,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月食发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从而认为地球是球形。
笔记整理:
生活实际,能反映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a.海边看来自远方的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b.登高望远
c.月食现象
到了16世纪,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终于用自己的实践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为介入岛上的部族纠纷,被当地居民所杀。其他继续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船队只剩下一艘船和10多名船员,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过渡: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之所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因为地球相对于我们来讲,非常巨大,我们身处其中无法看到其全貌,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呢?
2.地球的大小
读图可知,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过渡:为了更好的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仪。借助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能直观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自然现象。
3.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过渡:公元前344年,亚历山大渡海南侵,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尼尔库斯沿途搜索资料,准备绘一幅“世界地图”。他发现沿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由西向东,无论季节变换与日照长短都很相仿。于是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第一次在地球上画出了一条纬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向东一直到太平洋。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一下有关纬线的知识。
二、纬线和纬度
1.纬线及特点
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南北两极缩为一点。纬线可以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
形状:圆形
纬线的特点 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指示方向:东西
课堂练习:在地图上,纬线有不同的表示形式你能分辨出来吗?
过渡:纬线有无数根,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他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人们把赤道作为0°纬线,它到两极的距离相等。赤道以北为北纬,北纬度越向北纬度越大,北极点纬度为90°N;赤道以南为南纬,南纬度越向南纬度越大,南极点纬度为90°N;据此可以判断南纬或北纬。
2.纬度
①赤道是0°纬线,是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
②从赤道导南北两极纬度越来越大。
③表示 北纬N 北纬30°或30°N
南纬S 南纬30°或30°S
④南纬、北纬的判别:北大北纬,南大南纬
学法指导
课堂练习
1.标出南纬(S)或北纬(N)。
2.标出南纬(S)或北纬(N),说出河南省纬度范围。
过渡:为了更好的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纬度,人们规定,全球0° 30°为低纬度地区,30° 60°为中纬度地区,60° 90°为高纬度地区。
3.低中高纬划分
课堂练习
1.在方框内写出对应的纬度。
2.读俄罗斯位置示意图,说出俄罗斯所在的低中高纬度地区。
过渡:人们以赤道为界,还可以把地球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4.南北半球的划分
课堂练习:说出图中五个国家所在的南北半球。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本节课对应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地球仪和纬线纬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