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上1.2地球的运动 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上1.2地球的运动 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1.2.1 地球的自转运动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结合生活实例,举例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难点:能够演示说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过渡:古时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
展示材料:“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傅科摆实验”。
拓展:1851年,傅科进行“单摆实验”,在67米长铁丝下面悬挂一枚重28千克的铁球组成“单摆”,单摆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按照惯性定律,实验过程中单摆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摆动方向应该不会发生改变。之所以摆动方向发生转动是由于地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从而有利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由它产生的地理现象。
新课讲授:
【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结合教材内容和Flash动画,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从赤道上空看地球的自转)
提问:观察“地球自转”Flash动画,结合教材11页“地球的自转”内容,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绕转中心、周期。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
展示:“以南、北极点为中心”地球自转Flash动画。
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不同?
得出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变式训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东西”。
自转产生的现象
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用实验演示说明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准备及要求:①6人一组,确定小组分工(演示员2人、观察员1人、记录员1人、发言员1人、计时员1人);②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③用手电筒(台灯)模拟太阳光照。
活动:请小组代表上台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请其他同学观察演示过程是否正确?以及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1)活动观察点:①地轴指向(空间指向保持不变);②自转方向;③产生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白天和黑夜?
得出结论:由于地球本身是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因而形成昼夜现象。昼夜半球的交界线称为“晨昏线”。
(2)活动观察点:在地球仪上标注“郑州”的大致位置,观察自转过程中的郑州的昼夜交替现象。
提问2:我们会永远处于白昼或黑夜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不会;由于地球在不停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昼夜交替。
提问3: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会有白昼和黑夜吗?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得出结论:会;若地球静止,有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注意】“昼夜现象”不等同于“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现象
(1)活动观察点:用手电筒(台灯)模拟太阳光照,先平行照射静止地球仪上的郑州,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郑州和纽约两地的昼夜变化。
提问1:郑州和纽约两地的昼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原因是?
得出结论:郑州和纽约处于不同时间段(郑州处于白天时,纽约是黑夜;纽约处于白天时,郑州则为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2)活动观察点:在地球仪上标出东京和郑州两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提问2:观察东京和郑州两地,哪一点先见到日出和日落?
得出结论:东京;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东边的地方总比西边的地方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较早。(东早西晚)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活动演示:从演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考虑运动的相对性,我们总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变式训练:(1)我们每天都感受着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变化,你能举例说出人类是怎么顺应地球自转的规律安排活动的吗?(2)观察郑州某初级中学与新疆哈巴河县二中同学们的作息时间表有何不同?为什么?
郑州某初级中学 新疆哈巴河县二中
第一节 7:45——8:25 9:40——10:20
第二节 8:35——9:15 10:30——11:10
课间操 9:15——9:37 11:10——11:40
第三节 9:40——10:20 11:45——12:25
第四节 10:30——11:10 12:25——13:15
第五节 11:20——12:00
得出结论:(1)我国古人很早就总结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反映出人们在顺应与遵循着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校作息时间安排都与地球自转现象息息相关。
(2)总体上比我们晚两个小时,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东边的时间要比西边早。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出现了东早西晚的时间差异。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课下通过材料收集,找出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还有哪些?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2地球的运动——自转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需考虑学生实际,紧扣教学目标,按“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等层次结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生活情境出发,重视演示与观察、联系与说明。1.2.2 地球的公转运动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说出地球公转特点,并正确演示。
2.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和视频,说出其带来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演示地球公转,说出公转特点。
难点:说出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归纳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咱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什么是地球的自转?
复习地球自转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自 转
定义
方向
周期
现象
新课讲授:
地球不仅自转,它还围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形式称为地球的公转。地球如何公转?地球的公转带来哪些影响?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公转有关?
结合教材13页的图文介绍,完成下列表格。
公 转
定义
方向
周期
现象
正确演示: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公转。
提问:地球在公转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保证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正确的?什么特征呢?
预设:地轴是倾斜的,并且保持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过度: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倾斜,而且地轴空间指向不变,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观察动画:观察太阳直射点
思考:当地球从春分到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分别往哪个方向移动,直射哪条纬线?
动手演示:
三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说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注意:地球公转时的方向?旋转中心?地轴空间指向?
规律总结:地球公转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结论:3月21日,春分这一天,太阳光直射赤道;过了春分,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是6月22,夏至。过了夏至,太阳光往南移动,9月23日,走到赤道,这一天是秋分。过了秋分,太阳光继续往南走,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一天是12月22,冬至。过了冬至,太阳往北走,第二年的3月21春分这一天,太阳光再次回到了赤道,这时,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了一年。随着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观察动画: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思考:当地球从春分公转到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时,北半球各地昼和夜如何变化?
规律总结: 地球公转现象1-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论:春分:北半球昼夜等分;春分-夏至: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夜短;夏至: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夏至-秋分: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各地昼夜等分;秋分-冬至:昼渐短,夜渐长,昼短夜长;冬至:北半球各地昼夜等分;冬至-次年春分:昼渐长,夜渐短,昼短夜长。
观察动画: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思考:当地球从春分公转到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时,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规律总结:地球公转现象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学法指导:总结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及内在联系
思考: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以北半球为例)
规律总结:地球公转现象3-四季更替(以北半球为例)
一年中,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规律总结:地球公转现象4-五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演示等活动认识了地球的公转,了解了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最大特点就是地轴是倾斜的,并保持方向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带来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不同,产生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2 地球的公转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认真观察地球在立体空间中的真实的运动。通过动手演示地球公转,真正理解地球的运动。本节课的内容重在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