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习目标】1.说出降水的形式、测量方法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识概念)2.运用相关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知变化)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懂分布)【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和影响因素。难点:根据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绘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雨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雨可以创造美景,可以寄托愁思,可以带来丰收,可以滋润万物。“雨”是如此地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些顽皮的“小精灵”。引用诗句,激趣导入。新课讲授:(一)观察生活识概念Part 1.降水的概念多媒体动图展示降水的概念及形式。教师总结: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Part 2.降水的测量与计算提出问题: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 需要用到什么仪器?活动: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简易雨量器、洒水壶,利用洒水壶模拟降雨。请三位学生代表上来实验演示降雨并测量降雨量。概念展示:出示月降水量、年降水量的概念,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Part 3.降水的影响提出问题:降水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教师总结:降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降水过多、过少都会造成一定的灾害。(二)动手操作知变化“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Part 1.比一比概念展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提出问题:郑州市2021年的降水量和郑州市的年降水量一样么?Part 2.画一画活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挑选学生代表到白板上画,其余同学画在自己的书本上。通过动手绘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学习目标中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Part 3.想一想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1.看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不均匀分“夏季、冬季”描述,季节变化均匀用“全年”来描述。2.看数值。一般情况下月降水量大于100mm属于多雨,30-100mm之间属于湿润,小于30mm属于少雨。Part 4.练一练活动:读图说出新加坡、开罗、伦敦、北京、罗马五城市的降水变化特征。(三)畅游世界懂分布小组活动:一路旅行,探索不一样的世界路线1.新加坡→卡扎奇耶路线2.长江以南地区→阿拉伯半岛路线3.天津→吐鲁番→伦敦Part 1.行前准备——回顾旧知,学会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由等高线地形图和等温线图迁移出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出问题:A地降水量为?B地降水量为?C地降水量比D地?Part 2.行中所见——探索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路线1. 新加坡→卡扎奇耶提出问题:读图说出新加坡、卡扎奇耶的降水量。通过活动得出结论: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路线2. 长江以南地区→阿拉伯半岛提出问题:读图说出长江以南地区和阿拉伯半岛的降水量。通过活动得出结论:②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路线3. 天津→吐鲁番→伦敦提出问题:读图说出天津、吐鲁番、伦敦的降水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得出结论:③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影响因素:海陆位置。针对练习:通过两道习题实时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4)合作探究:读图找出“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提出问题:读图分析乞拉朋齐降水多的原因。通过活动得出结论: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地形。针对练习:通过一道典型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Part 3.旅途收获——归纳世界降水分布规律①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③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海陆位置);④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课堂小结:本节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观察生活识概念,主要学习了降水的概念、测量与计算、影响。第二部分为动手操作知变化,主要学习了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及判读方法,一看季节变化,二看数值。第三部分为畅游世界懂分布,主要探究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受海陆位置影响,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3.3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构清晰,第三部分畅游世界懂分布以情境的方式呈现,通过图上旅游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描述一个区域的降水变化特点这一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教师应引导学生课下多加练习加以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