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湘教版地理八上2.3中国的河流 教案(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推荐】湘教版地理八上2.3中国的河流 教案(3课时)

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长江》
【学习目标】
1.对照地图找出并记住长江的发源地、流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及其支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用数据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析各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3. 分析长江洪灾频发的原因及治理办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2.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视频“寻找长江的第一滴水”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长江概况
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长江概况
活动:提问:长江的源头,流入的海洋?长江流经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读图寻找答案。(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经过的省区有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
2.为何称长江为中国第一大河?
阅读课文P74页,从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等方面去总结
3.长江干流各河段的名称
通过课件展示图片了解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宜宾段的位置以及分段特征。(从青海省的玉树到源头的这段被称为通天河,也就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居所。从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的长江河段称为金沙江,这也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金沙水泊云崖暖”的所在地。在金沙江这部分,著名的景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峡虎跳峡。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段常被称为“川江”)
4.长江主要的支流及湖泊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鄱阳湖、洞庭湖等(读图观察支流的名称,位置)
(二)分析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1.长江各段分界点
宜昌(湖北)、湖口(江西)
2.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复习:如何分析河流水文特征?)
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修建水利工程
(以三峡水利工程为例)
中游:多支流,多湖泊,多曲流—航运,灌溉
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航运发达,黄金水道
(延伸思考:长江对于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长江洪水的治理。
1.自然原因: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流域内降水充沛,暴雨时,干支流同时涨水;中游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人为原因:上中游湖泊面积减小,森林草地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2.治理办法:上中游修建防护林,退耕还湖,疏通河道,裁弯取直,合理放牧,退耕还草等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认识了长江的河流概况,重点分析了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式,总结了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并且归纳了长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针对措施。相信大家对于中国第一大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长江概况
1.河源及入海
2.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3.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4.主要的支流及湖泊
二.各河段水文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1.上游:落差大,水能丰富—修建水利工程
2.中游:多支流,多湖泊,多曲流—航运,灌溉
3.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航运发达,黄金水道
三.长江的治理(原因及办法)
【课后反思】
长江相关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开发与治理,但事实上,开发与治理也是建立在对长江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了长江河段的划分、干流、支流、沿线城市或景点的认识,找了大量图片和资料,为理解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这样做可以充实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3 中国的河流(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在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2.对比中国的降水量分布图,结合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归纳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3.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地图,说明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体会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难点:归纳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和“长江三峡——夔门”的视频,让同学们猜这是什么景点,位于哪条河流上。并设问“你还知道哪些河流?他们都分布在什么哪里?”引出本课。
新课讲授:
【外流区为主】
我国的主要河流
自主学习:
读46页图2—40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2. 上述河流中,哪些位于外流区,哪些位于内流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都注入了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都注入了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了北冰洋,以上河流的共同点是都最终流入了海洋,我们把这些河流叫做外流河,流经的地区我们称为外流区。塔里木河最终并没有注入海洋,我们把这些河流叫做内流河,流经的地区我们称为内流区。
出示“中国的内流区与外流区”分布图,讲述内流区和外流区的面积比重,径流量的差距,说明我国是以外流区为主的。
过度:那么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他们的分布又有什么特征呢?
(二)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1.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山脉
活动:出示我国山脉分布图,对比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让同学们回答。
2.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和降水量的关系
对比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与哪一条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3.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出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图,对比“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图,总结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外流河分布在季风区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内流河分布在非季风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河流的水文特征】
(一)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夏季风与汛期
出示我国夏季风进退示意图,对比我国松花江、黄河、长江、西江逐月流量图,让学生分析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河流水量、水位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我国外流河的主要水源,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形成枯水期。
2.降水与流量
根据夏季风的进退,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大,北方则相反。故南方河流流量大,北方河流流量小。这个通过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图也能看出来。
3.气温与结冰期
出示我国气温分布图,观察我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分析秦岭—淮河线两侧的河流冰期状况。
4.植被与含沙量
出示我国干湿区分布图,说出我国植被的分布,分析秦岭—淮河线两侧的河流含沙量状况。
总结:如何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
(二)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塔里木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
2.塔里木河的汛期出现在何时?为什么?
3.从地图上看,内流河的有些河段往往有虚线表示,为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略)
补充知识:
季节性河流和京杭大运河(见PPT)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见课件。
【板书设计】
2.3 中国的河流
(第一课时)
【课后反思】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在展示能力的同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是设计本节课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图表的理解超出了我的预期,但对知识的迁移利用还有待提高。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黄河》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省级行政区、地形区及支流;
2.结合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贡献;
3.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总结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4.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一段视频《黄河颂》,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一首壮美的《黄河颂》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黄河、认识黄河、了解黄河(屏幕显示:“滔滔黄河”课题,同时教师板书课题)。接下来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出声朗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讲授:
(一)识黄河概况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5的文字结合图2-53,完成下列任务。
(1)在描图纸上描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
(2)在55页图中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分界线并标注在描图纸上。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
(4)结合地图册P28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课本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3.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二)颂黄河奉献
1.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2.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大屏幕上显示《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
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三)忧黄河危害
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后,自由发言。学生的发言可能丰富多样,有的可能出乎教师的意外。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处理,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得出以下几大忧患: [板书]
黄河水患 地上悬河 饱含泥沙 断流 凌汛
思考:黄河水灾主要发生在哪个河段上?这一河段的主要特征?
探究下游地上悬河形成的原因?(小组讨论、激烈辩论)为什么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学生会用大量的数据说明。)造成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人为原因:毁林毁草,植被破坏
思考:下游为什么出现断流呢?
读课本P59活动3,说一说什么是凌汛现象?
总结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四)治黄河忧患
治愈黄河母亲刻不容缓!圆梦计划,我们作为黄河母亲的子女,该如何解决“母亲河”的辛酸,治理好黄河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课件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呈现治理措施如下:
1.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2.在中、上游河段兴修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和减轻下游泥沙淤积。
3.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我们从识黄河概况、颂黄河奉献、忧黄河危害、治黄河忧患四个方面学习了有关黄河的知识,历史上的黄河是一条水患严重的河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常发生决口泛滥以致改道的严重灾害。解放后,随着对黄河的大规模治理,除了在上中游广泛进行水土保持外,还建成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在下游加固堤坝,对水沙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已经改变了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让我们带着感恩之心,去关爱黄河,去关爱我们的环境吧!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滔 滔 黄 河
识黄河概况
1.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
2.流经的省区
3.长度、流域面积
4.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
二、颂黄河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三、忧黄河危害
黄河水患 地上悬河 饱含泥沙 断流 凌汛
四、治黄河忧患
加固堤防 保持水土 修建水库
【课后反思】
整节课基本按照“总—分—总”的格局来设计,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本节课重点难点在黄河的忧患和治理,这个部分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完之后的展示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勇于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进而超越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