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2第1课 清明时令吃青团 课件(共36张PPT) 2022-2023学年 人教版 八年级劳动技术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2第1课 清明时令吃青团 课件(共36张PPT) 2022-2023学年 人教版 八年级劳动技术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走进青团
清明习俗
制作青团
01
02
03
一、走进青团
一、走进青团
114053860@
青团是一种以艾草和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吃,它在江浙沪地区非常的常见。青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物,相传它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
一、走进青团
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一、走进青团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则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慢慢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季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一、走进青团
一、走进青团
你知道哪些清明节的传统美食呢?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俗话说:“清明螺,赛吃鹅。”当前时节正是吃田螺的好时段,味鲜美,且寄生虫也少。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馓子(sǎn)
清明螺
鸡蛋
薄饼
一、走进青团
你知道哪些清明节的传统美食呢?
当然还有青团。清明节的典型代表食物就是青团。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制作这份美食。
二、制作青团
二、制作青团
青团中的“青”来自什么植物?
艾草:艾,菊科蒿属,又称艾草,艾蒿,艾叶,是田间地头常见的一种多年生野草。艾草是最为常见的制作青团的植物。
采摘新鲜艾草,用石灰水炝制,再用大火熬制,去其苦涩,漂洗后捣出浆汁。将草绿色的艾草汁液揉入糯米粉中,再包入各式馅料,蒸熟之后即可食用。用艾草制作的青团有着独特的野草清香,味道浓郁。
二、制作青团
青团中的“青”来自什么植物?
鼠曲草,又叫棉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在制作青团的野菜中,它的使用率仅次于艾草。
初春季节,田垄间的鼠曲草就冒出了头。尚未开花时,它的嫩苗就可采摘食用。鼠曲草开出的黄色小花朵,也可食用。用鼠曲草的叶子和花朵做出的青团,颜色没有艾草那样绿,其表面呈现黄绿色,口感软糯,香气四溢。
二、制作青团
青团中的“青”来自什么植物?
草头,也叫苜蓿,原本是一种牛羊饲料,但在江南地区常作为蔬菜食用。在上海各大餐馆中,草头是一种常见美食。草头有三片叶子,开黄色小花,在野外非常容易辨认。将采摘好的草头洗干净,然后用搅拌机打成浆倒入糯米粉中揉,面团的颜色呈现淡绿色。用草头制作的青团,味道清香。
二、制作青团
青团中的“青”来自什么植物?
浆麦草是一种生长在江南河岸、沟渠、田埂边的原生态植物,用浆麦草制作青团,面团颜色碧绿,面皮也更加软糯。取浆麦草汁,可以使用榨汁机,也可以直接放入清水中搓揉,最后过滤出青绿色的汁液。加入适量的石灰水可以让颜色更绿,面团制作完成后,再抹上点食用油,看着非常有食欲。
二、制作青团
青团中的“青”来自什么植物?
泥胡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苦马菜、石灰菜、糯米菜。开花前的泥胡菜汁水丰盈,茎叶脆嫩,泥胡菜的幼苗是春季的一味纯绿色的天然野菜,也可用于制作青团。
泥胡菜味道略苦,制作青团时可采摘嫩苗,用清水浸泡去除苦味,揉搓成汁,再加入石灰水,与面团揉搓。泥胡菜制作的青团,颜色碧绿,口感香醇。
二、制作青团
青团中的“青”来自什么植物?
刺儿菜,俗称青青菜、小蓟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果期5-9月。刺儿菜遍布全国丘陵、平原地区,食用历史悠久。由于刺儿菜颜色较深,很适合提取汁液做青团。刺儿菜味道苦中回甘,想要去除其中的苦味,和泥胡菜制作方法相似,可清水浸泡后,加入石灰水。
二、制作青团
青团中的“青”来自什么植物?
苎麻(zhù)嫩叶也可用来制作青团。苎麻多见于江南地区,嫩叶可凉拌食用。制作青团方法为:将叶子煮熟,剁碎后揉入糯米粉中,可加点石灰水去除酸涩,也可以加入小苏打中和苎麻的酸性物质。苎麻制作的青团颜色较淡,闻起来似野菜饼。
其实,南瓜叶、冬瓜叶、丝瓜叶等蔬菜的叶子也可用来制作青团。
二、制作青团
青团的制作方法
1. 准备好所有材料后将艾草清洗并用开水焯烫一下
2. 焯烫后的艾叶稍微挤去水份,(水不要倒掉)用刀大概的切碎
二、制作青团
青团的制作方法
3. 艾叶连同挤下的汁水取30克放进料理机一同打成浓汁
4. 先将澄面中加入白糖,开水40克,搅拌均匀后,倒入准备好的糯米粉
二、制作青团
青团的制作方法
5. 然后分次加入约100克左右的艾青汁,揉成一个绿色的面团
6. 在揉面团的过程中,不断加入剩余的艾青汁和开水,这样可以揉均匀,同时也不会让面团一下子太湿,揉成光滑的面团后,盖上湿布静置一会。
二、制作青团
青团的制作方法
7. 将绿色的团子分成大约50克左右的一个
8. 板栗泥馅料控制在20-25克之间搓成一个小团备用
二、制作青团
青团的制作方法
9. 然后包入板栗馅放一小块两三克的熟猪油包起来。
10. 包成团后在澄粉上滚一下防粘
二、制作青团
青团的制作方法
11. 每一个做好的青团下面要放一张油纸不会粘的,移到蒸笼上开中火蒸制15分钟
12. 蒸好后用刷子在表面上刷一层油
二、制作青团
制作青团需要的材料(可做16个左右)
原料:青团预拌粉(蒸款)250g、玉米油
器具: 大的不锈钢盆、筷子、蛋糕纸、油纸、保鲜膜、手套。
馅料:红豆沙、肉松均可
清明节风俗习惯
QINGMING FESTIVAL ORIGIN AND CUSTOMS
 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扫 墓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踏 青
114053860@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植 树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牵 钩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放 风 筝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荡 秋 千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射 柳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斗 鸡
射柳 斗鸡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插 柳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 鞠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节日食品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