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2.2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2.2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消化和吸收》教学案例
一、概述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分三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的消化”,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营养物质的吸收”。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是学习消化系统的重点和难点,为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知识点奠定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1)消化系统的组成;(2)食物的消化。本课时知识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增进学习效果,本课时的教学主要采用模型演示法、视频演示法、讲授法、学生合作学习法。对于第一部分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观察消化系统模式图的方法、教师演示消化系统模型的方式,让学生更立体、更形象地理解消化系统,建立清晰的感性认识;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遵循消化道的顺序,先通过复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从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引出食物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然后通过视频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内的物理性消化,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消化腺的作用(化学性消化),教师再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对比消化腺的作用,得出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消化的概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的学习从现象上升到理论,由分到总,逐步升华。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各个消化腺的功能。
2.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解释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1.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二)教学难点: 1.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课前也实验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运用模型、视频等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理性学习、综合分析的能力还不够强,学习食物的消化过程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乐学、会学,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饮食习惯有一定了解,但在平时的生活中,仍然存在暴饮暴食、狼吞虎咽等不良饮食习惯,希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后,能促进学生能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由感性认识“西瓜子历险记”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构建知识体系,建构核心概念。
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中食物的物理性变化和化学性变化——食物在消化道的大致过程——消化腺的作用——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场所。层层递进,让学生的学习由易入难,学会构建知识框架、建构消化的概念;
3.直观形象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运用模型、视频等多种手段;
4.问题驱动,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知识建构中的问题,很好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5.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通过小结“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让学生从实验的体验中清楚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围绕食物的这两种变化展开教学;
6.任务驱动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一个消化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提高学习乐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
7.表格总结法:通过表格总结五大消化腺的结构和功能,使得知识更加直观、综合,使得学生更容易比较、融会贯通;
8.在食物的消化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素养;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导学案;
2.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胃模型、酸奶杯(100ml)、透明水瓶(2000ml)、塑料袋;
3.视频: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大致过程、胆汁的作用。
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能直接被细胞吸收吗?3.提问:提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依靠人体八大系统中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吗? 1.思考回答。2.回顾营养物质有大分子和小分子之别。 3.回答:消化系统。 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消化系统的组成 1.提问:西瓜子在消化道内的经历了哪些结构?2.展示消化系统图,讲述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3.展示消化系统模型,讲述消化系统的具体位置。 1.思考回答。2.对照消化系统,做好笔记。 3.对照模型,指出消化器官在自己的身上的具体位置。 1.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提高生物科学性与生活密不可分,使学生对生物的趣味性和求知欲增强。2.让学生清楚消化系统的完整结构。3.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理解消化器官。
食物的消化教学内容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提问: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展示馒头变碎的图片、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示意图。小结:食物的物理性变化和化学性变化。(二)食物在其他消化器官的大致过程1.布置任务,播放视频: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大致过程。2.讲述:胃的结构、胃的物理性消化。 (1)借助酸奶杯(一半为50ml)、水瓶(2000ml)演示胃的扩张; (2)通过胃的模型演示肌肉的排列、胃的收缩和舒张。(三)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消化腺的作用。 一个四人小组负责一个消化消化腺的作用。组织小组发言、评价、引导、小结。 (视频:胆汁的作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回顾实验,回答。观看图片,理解食物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理解化学性消化起主要作用。观看视频,思考,回答。小组合作,通过自学和讨论,探究知识。积极发言、评价其他小组方案。思考,发言。学生活动 1.通过回顾做过的实验、图片,顺其自然、直观形象地理解消化的过程。1.通过视频、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大致过程、胃的物理性消化作用。为消化腺的化学性消化讲解铺垫。1.通过合作、自学,提高学习能力。2.先分后总,层层递进,顺其自然,得出重点。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总结五大消化腺的功能。提问:营养物质主要在哪被消化。 小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 思考,发言。
小结 1.小结: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变化,引出消化的概念。2.提问:食物在哪里被吸收呢? 1.思考,总结。2.思考。 1.顺其自然,建构概念。2.为下节课做铺垫。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腺: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分泌 分泌 分泌
消化系统 分泌唾液 分泌胃液 胆汁 胰液 肠液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初步消化淀粉 初步消化 消化的主要场所
蛋白质
二.消化的主要器官:小肠
九.教学反思:
(一)亮点:
本节课中食物的消化是一大难点,特别是消化的概念,学生是比较模糊的,突破这一难点主要有以下措施: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构建知识体系、建构核心概念:
消化系统的组成(完整的认识);
口腔中食物的物理性变化和化学性变化(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食物在消化道的大致过程(食物的物理性变化);
消化腺的作用(食物的化学性变化);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场所(突出重点、明白化学性变化的结果);
总结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变化(营养物质由大分子到小分子的变化);
总结消化的概念(顺其自然)。
层层递进,让学生的学习由易入难,学会建构知识框架、学会总结知识得出消化的概念;
2.找好突破口,小结“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让学生从实验的体验中清楚食物的消化包括
物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围绕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两
种变化展开后面的教学,最后顺其自然地得出食物在消化系统的变化,得出消化的概念;
3.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消化系统的模型、胃的模型、“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大致过程”
的视频、“胆汁的作用”的视频等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让学生对消化系统的
结构、食物的消化过程更直观,降低学习的抽象度;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索一个消化腺的结构与功能特
点,提高学习乐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
5.通过表格总结五大消化腺的结构和功能,使得知识更加直观、综合,使得学生更容易
比较、融会贯通,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6.在食物的消化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体消化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提高学生的
学习素养;
7.设计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知识建构中的问题,很好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8.板书能较好地总结本节课内容,简单易懂。
从学生的回答和练习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好的。
(二)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如何更加直观地展示糖类、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内的化学性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