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表格式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表格式无答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的感知(第一课时)
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路璐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相关内容标准的描述是: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教材以天气变化,人体进行一系列相应活动为例,引导学生感受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要敏锐的感知环境变化,进而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才能维持自身生存,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精确与重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重要。基于这种认识,引导学生围绕“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这个问题,概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近年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增高的问题,介绍近视的形成与防治相关内容,使学生关注用眼卫生。本节课注重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认知过程与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合,有效的引起学生兴趣,为神经系统组成和神经调解的基本方式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 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2 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 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4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措施5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6练习观察与测量的技能。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保持视觉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生物特别是人体的了解具有很大的热情,乐于认识新鲜知识,同时对了解人体相关知识也有兴趣,好动、乐于参与课堂,乐于通过活动进行知识学习,逻辑思维相对较弱,更多的偏向于通过生活实际经验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通过课前的提问,了解到学生对于通过眼、耳、口、鼻、皮肤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具有深刻的认识,但对眼球的结构、各主要部分的功能并不清楚,特别是七年级学生没有物理学的基础,对于视觉的形成过程更是难以理解,对于近视的形成及预防具有经验上的了解,但具体原理并不明确。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和能力,本课选择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我展示等,通过课前预学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预习;课上探究引导学生活动进行知识理解、培养学生能力;课后进行多元评价,使学生感受收获,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设计以教材上天气的骤然变化的视频为导入,营造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代入感强;利用预学案与小组学习以及模型,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解读眼球各主要结构的功能;通过小组设计实验直观感受瞳孔的变化与光线之间的关系,理解瞳孔的作用;通过观看课件思考理解视觉的形成;通过调查、访谈、表演等各种形式是学生了解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持用眼卫生的重要性,养成用眼卫生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 眼球的结构及视觉产生的过程。2 近视的成因。教学难点:1眼球的结构及视觉产生的过程。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 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并做出解释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视频展示“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情境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对外界的感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主体参与探究展示 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维持我们的正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球,眼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二:眼球的结构你知道眼球有哪些结构吗?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利用眼球模型进行组内交流,组长检查组内同学的预学案完成情况课件展示人的眼睛,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眼球结构与功能三:视觉的形成过程1.多媒体课件展示眼球结构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膜的途径是怎样的?2播放视觉形成的动画课件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成像部位是视膜。视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视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3.,请小组讨论总结视觉形成的过程请一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4.课件展示猫瞳孔变化图片人的瞳孔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吗?请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强调:瞳孔变化可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强弱四、近视的形成与预防出示近景清晰、远景模糊的图片,引出近视我们班也有很多同学眼睛不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近视的问题,课前在预学案上我们布置了调查的作业,请一位同学来公布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几位同学谈谈近视给生活带来怎样的不便?那么从眼球结构上看,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 课件展示近视与正常眼球的区别我们的眼睛通过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当晶状体的曲度不能变化时会出现怎样的后果?总结近视的概念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戴什么样的眼镜?请带近视镜的同学观察眼镜,描述眼镜特点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3.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近视的?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多种不良的用眼行为,由台下同学进行评议,再请台上学生表演正确行为 4. 师生共同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思考,讨论,回答眼睛、耳朵、大脑等。举例说明,得出结论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学习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分析回答学生讨论整理,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膜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回答,进行展示解说,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⑴拉上窗帘,过一会再拉开⑵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观察瞳孔变化⑶先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过一会松手,观察瞳孔变化⑷观察同学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时瞳孔的变化学生进行实验,表达交流。 学生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近视人数及近视发生率)学生谈谈自己的近视心得学生比较分析,总结近视的概念学生:戴眼镜近视同学观察近视眼镜,描述眼镜特点学生结合经验说出近视原因学生表演,台下同学讨论,指出错误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人体对外界的感知途径利用预学案完成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模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识、理解眼球结构与功能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讨论,获取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难点部分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将难点形象化,利于学生感性认识视觉的形成学生设计并亲自动手观察瞳孔变化,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及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近视与生活联系密切,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学生亲身体会,认知近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近视的成因通过学生表演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形成感情共鸣,利于学生接受,形成用眼卫生的意识
巩固反馈拓展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案。 学生总结、完成学案 总结梳理本课内容,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体验提升多元评价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视觉的有关知识,请你在学案上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开呢?请小组长进行学案检查,对组内学生进行评价希望同学们能在下课,把咱们上课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解决 学生在学案上进行评价小组长检查学案,进行组内评价学生提出疑问,相互之间解答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丰富评价手段,使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训练提升】学校里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下图是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2)预防近视眼,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应注意平时的饮食营养,缺乏 易患夜盲症。 (3)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假性近视,这时眼球中的特点是 。以后如果仍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 这种情况下要想看清楚远处的物体,就需选上图左边的 (填字母) 透镜加以纠正。 【反思总结,感受收获】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什么?(个人完成)2、小组内合作任务完成及表现情况(好、中、差)(小组完成)3、上课参与情况及达标练习完成情况(好、中、差)(教师完成)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膜→视神经→视觉中枢(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三、近视的成因与预防
九.教学反思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算陌生,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但相关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课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利用预学案,将知识重点、难点预设,引导学生预习,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导入过程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3、在眼球的结构及功能部分,利用模型和预学案,以小组形式,请小组长进行讲解,再利用多媒体进行检查,即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也培养了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沟通的能力。 4、瞳孔变化的观察中,利用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体现出生物学科的实验特性。 5、对于近视的形成与预防部分,由于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利用学生汇报调查结果的形式,使学生明确近视的高发率,通过学生亲身谈体会,使学生形成共鸣,最后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的、有损视力的不良习惯搬上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认识眼睛的保健,培养了学生调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较多,近视的成因涉及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所以进行了简化,今后教学中可考虑适当拓展有关近视成因的知识;在瞳孔变化的实验中,有的小组没有观察到现象,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分析,今后可以考虑在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学会实验分析,加强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