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 耳与听觉)
教学目标:
1. 描述耳的结构、主要功能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 分析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3.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耳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黑布、棉球、音叉、耳的结构模型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观察法、小组讨论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纸条上写一句话,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人从外界接受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信息,居第二位。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互动一:声音的产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互动二:耳的结构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学生:鼓膜
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
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
学生:有听小骨。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师: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回答:耳朵(耳廓)、耳朵眼(外耳道)、鼓膜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耳的内部还有哪些结构呢?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图Ⅳ-51,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看书,教师展示耳的结构图。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指出挂图中的各部分名称,并描述其功能。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
互动三:听觉的形成
师: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
教师讲解: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师:阅读课本P94上面一段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学生看书总结,师生共同板书:
外界声波→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形成听觉)
师: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学生看书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
互动三:用耳卫生
1.教师举例:在一个铁厂附近有一个小村庄,由于长期在机器轰鸣中度日,该村村民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耳聋倾向。噪音的危害是不是挺大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避免噪音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参考课本P84第三段)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强调: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咽鼓管会张开,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起到保护鼓膜的作用;鼻咽部炎症时,病菌可经咽鼓管到达鼓室,引起中耳炎。
互动四:请你当医生
师:有一病人突然双耳失聪,前来就诊,作为医生的你准备从哪几方面来给他进行检查和诊断?
学生分组会诊,写出诊断步骤、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项活动加深学生对耳的结构的认识和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用棉球塞住另一志愿者的耳朵,让他们在教室里行走和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完成小结,教师强调重点难点,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耳和听觉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形成听觉)
三、耳的保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