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 教学设计(表格式无答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 教学设计(表格式无答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授课学校 大连市第55中学 授课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作者信息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 性质;本课着重探讨肺内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原理、过程和结果。地位;本课是本节课的第二课时。是学生明白了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原理以后,探讨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发生的变化,是呼吸运动的核心知识。作用;本课是学生知道了肺是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场所。在肺泡位置与周围的毛细血管里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为第四章的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心理与认知;(1)、七年级下半年学生已经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一贯严谨的学校学习生活已经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心智由刚开学的崇尚直观慢慢适应初级的抽象学习。理性思维方式在绝大多数学生中逐步建立。(2)、本课第一课时直观、抽象均衡,师生共同学习尚可。而第二课时相对抽象,极不利于学生学习,所以,坚强直观性才是必要的。2、前概念基础;(1)、进出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已在上一课时被认知。本课是变化的原因剖析,是一个连续性思维过程,学习思路统一。(2)、学生虽然不知道气体扩散原理,但是气体扩散现象在生活中常见,结合生活案例进行学习会事半功倍。(3)上学期在学习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这部分知识时,已知道线粒体是在氧气的参与下将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的,因此在研究血液将氧气运到各个细胞后的去处时,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能得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将新旧知识整合的好习惯。3、新概念空缺;(1)气体交换原理。(2)肺泡结构特征。(3)毛细血管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直观演示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动画演示、问题引导,概述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材料感受人体呼吸系统的完美结构,从而逐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 气体交换原理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资源;1、PPT教学课件。2、视频文件。手段;1、多媒体互动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3、器具直观演示。
三、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宗旨与意图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原理;气体总是由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自由扩散,直到平衡。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吸的过程排出体外。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授方法;数字说明法一、气体交换原理;动画演示;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知识衔接;呼吸作用 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想一想,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教师引导: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引导关注;1、二氧化碳2、氧气3、红细胞4、肺泡5、毛细血管 引导分析;发生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教师总结;肺泡数量及肺泡壁结构特征。2、毛细血管数量及毛细血管壁特征 问题引导;氧气最终在哪里被利用? 引导总结;完善本课知识络,从而总结 学生;观看PPT,回顾并说出外界气体进入肺的过程与原理学生;分析数字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学生;观看动画,明确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方式、结果。(小组讨论、互相补充) 学生;阅读教材P47;关注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肺泡数量、肺泡壁特点、毛细血管数量、毛细血管壁的特征。(单独回答,各个击破)学生;总结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学生;衔接呼吸作用,完成新知识体系学生;根据PPT信息,完善知识络 问题情境;强化关联概念,铺垫新概念基础。明确学习方向采用数字说明法,具体、有力。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知识学习理解气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形成新概念 提高生物学素养
课堂练习 1、肺泡位于( ) 考察、巩固新概念的结构基础 A.气管周围 B.支气管的末端 C.肺的底部 D.毛细血管的末端2、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 考察、巩固新概念的结构基础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3、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成分明显增加 考察、巩固新概念的原理的是 ( ) A、氧气 B、氧气和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氮气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考察、巩固新概念的原理A、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B、肺适于气体交换的原因只是因为肺泡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D、只有深呼吸时,才能把肺泡内的气体全部排出5、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是( ) 考察、巩固新概念的结构基础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C.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6.下列人体各部位二氧化碳的浓度由大到小 考察、巩固新概念的过程的顺序是( )①吸入的空气 ②组织细胞 ③肺泡A ① ② ③ B ① ③ ② C ② ① ③ D. ② ③ ① 7、运动员的肺活量比一般人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 考察、巩固新概念的应用 A、肺泡数量多于一般人 B、呼吸频率加快 C、肺比一般人的大 D、呼吸肌收缩力量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
课堂小结 知识;1、气体交换的原理。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达成知识目标、分解、组合新概念)二、技能;鼓励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肯定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三、情感;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鲜活的生物学案例连续性建立生物学观点)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高浓度的地方向向低浓度的地方自由扩散二、肺泡的特点;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五、教学反思:虽然本课内容不多,但是本课理论性很强,并且涉及物理学气体扩散原理,此知识点属于八年级学习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困难很大,所以课上借助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使问题简单化了。气体交换的事实教材是在开篇设定的,上一课已经用过,本课又从新引用一个简易的实验,一是为了开拓知识面,二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的变化。关于气体在肺泡与毛细血管里血液的气体交换,用小动画直观明了。抽象问题直观化。
不足;问题设置有些宽泛,学生思考很难直接到位。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教师引导上还有不足。部分知识还缺乏直观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