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研究【教学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2、理解排尿的意义。【教学重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 小组合作法 创设情境法 图文结合法【学情分析】《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知道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到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与通过呼吸运动获得的氧气相结合,从而释放能量为人体利用。人体的这一过程与工厂生产相类似,在消耗原料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同时,也会产生废物,这些废物在人体的积累必将导致人体机能受损,故在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之后安排了人体废物排出相关知识,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通过学生观察与思考,要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再安排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分析理解尿的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环境】多媒体电脑、一体机、微课程制作软件、教学资源发布第三方平台、移动互联二、课前自主学习设计(一)课前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课本、资料,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肾的内部结构,初步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感受排尿的意义。2)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进行课前检测。(三)学习指南1)在家长指导下,观看微视频,阅读老师发放的任务单,完成课前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认识肾的内部结构,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设计(一)课堂学习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2)理解排尿的意义(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复习人体排泄途径和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问:那么人体的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呢?它的形成跟哪个器官有关?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合作探究 活动1:探究肾的内部结构。 观察猪肾的形状和颜色,说说肾的外形、肾在人体中的位置、肾中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液是如何进出肾脏的?分步展示肾单位的组成、分析肾单位各结构的特点及作用。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血液在肾单位中流动的变化。 活动2:探究尿液的形成过程。 观看微课、分析数据、小组讨论、思考回答: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观看动画,小结尿液形成过程。 过滤 重吸收 血浆 →→→ 原尿 →→→ 尿液 肾小球 肾小管 肾小囊壁 活动3:探究尿液的排出过程。 小组讨论:观察图片、分析尿的排出过程及排尿的意义。思考:人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在产生尿,然而排尿却是间断的,这是为什么? 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分析血液流经肾脏时的变化,帮助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安排学生观看微课,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处理表格数据。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推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关注泌尿系统卫生、树立健康意识。课堂小结 尿液的形成: 过滤 重吸收 血浆 →→→ 原尿 →→→ 尿液 肾小球 肾小管 肾小囊壁 尿液的排出: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排尿的意义: 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进行简要的课堂小结,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重点,使知识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四、专家点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