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章第2节《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 一:学情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指定计划、实施计划、观察现象,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正由定性实验到定量分析阶段过渡,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过渡。学生已多次接触控制变量法,平行实验的原则。材料分析:首先,教材中使用一条蚯蚓在光滑玻璃板和粗糙玻璃板上,进行直观观察,必然存在实验的偶然性,两种玻璃板的粗糙程度相差不大,而且蚯蚓也不会按照既定直线运动,很难进行比较。 其次。蚯蚓在干湿纸巾的交接面,那么它的运动方向会不会和前端和后端有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生进一步去探究。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辨认蚯蚓的身体结构。(2)解释蚯蚓的运动、对干湿的反应等现象。(3)概述蚯蚓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蚯蚓等小动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保护蚯蚓的情感,形成“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三、实验教学重点重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一些特征。四、实验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平行实验的原则,经行定量分析蚯蚓的运动。突破方法:在蚯蚓的尾部系上一根细线,测量单位时间内蚯蚓运动的距离,计算速度,比较在不同材质上蚯蚓的运动,经行定量分析。五、实验教学教法1.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运用观察法。2.蚯蚓的体表运用实验法。3.蚯蚓的运动和对干湿反应运用探究法。六、实验教学种学生学法 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运用自主学习法。蚯蚓的体表运用实验观察学习法。蚯蚓的运动和对干湿的反应运用探究学习法。七、实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蚯蚓的日记》读日记 识吃住——蚯蚓的“家”在哪里?吃什么?读日记 观外形——蚯蚓前端、后端和环带。读日记 摸体表——蚯蚓黏液和刚毛读日记 究运动——蚯蚓的运动和刚毛有关。(将定性改为定量)因为蚯蚓不会按照我们设定的直线运动,所以很难根据它在两种不同材质上进行比较,因此我们给学生提供玻璃板、硬纸板。在蚯蚓的身上绑定细线,帮助测量蚯蚓在相同时间内的在两个板上所用运动的距离进行比较。读日记 探干湿——蚯蚓的能对干湿的环境做出反应吗?(更加合理的控制变量)蚯蚓前端和后端在反应中有没有影响呢?于是将课本中将2-3条蚯蚓放在干湿纸交界处进行观察,改为将2-3条蚯蚓前端朝向湿润一边,观察,再将前端朝向干燥一边,观察。以避免蚯蚓习惯前端运动带来的干扰因素。读日记 悟价值——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八、实验创新与反思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实验的预测能力,改进蚯蚓的运动化定性为定量、干湿反应的实验优化很成功。2.教学情境以绘本为主线贯穿全课,实现了实验课堂的趣味性和连贯性。3.课前要对蚯蚓进行筛选。4.课后要将蚯蚓放回大自然。结束语:《荀子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教学没有彼岸,创新没有尽头,我们要像蚯蚓一样,存一颗坚韧之心,拓一条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