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的学生年龄大多是十四岁或十五岁居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能力很强,正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对陌生的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前边已经学习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在生活中一般也有过静脉点滴的经历,对药液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血液循环是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不能直观地观察到,真实的血液循环又是非常复杂的,学生即使能观察到,认识起来也是很难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时也有着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选用多媒体电脑课件上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2.血液成分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发生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 3.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通过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解剖图,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通过学生自读血液循环的发现,认识科学发展的历史) (1)血液循环的概念: 教师活动:大屏出示心脏的结构解剖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强调重点,引出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就是血液循环。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说出心脏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与之相连的血管名称。 (2)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自读课本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血液循环的发现。 学生活动:自读科学家的故事,尝试说出血液循环的发现史。 【通过学生自主回忆心脏的结构,引入血液循环;同时通过学生自读小故事,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坚定学习的信心和恒心】 2.自主预习,探求新知(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自主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的合作能力,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初读: 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本课内容,快速感知本课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本课内容,勾画知识点,提出问题。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大屏出示预习问题 (3)多媒体播放视频:血液循环的途径 【让学生初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大屏出示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解决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将血液循环这一动态的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内容,认真解答问题并在书中进行详细的标记和勾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精彩展示,知识共享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教师活动:大屏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自主屏前读图,指出体循环的起点(左心室)、止点(右心房)和大致路径(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突出重点——体循环的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教师活动:大屏出示血液循环图片和动脉血、静脉血的图片,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和大致路径: 教师活动:大屏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自主屏前读图,指出肺循环的起点(右心室)、止点(左心房)和大致路径(血液由右心室出发,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突出重点——肺循环的路径】 (4)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教师活动:大屏出示血液循环图片,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引导 学生活动:屏前读图,解答问题:在肺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成了鲜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 师生共同总结:大屏出示肺循环的路线图,师生共同总结肺循环的路线及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4.学以致用,分享收获(通过情景模拟,再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通过讨论题的解答,巩固加深学生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理解) (1)情景模拟: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师活动:课前和学生一起准备心脏各部分结构和血液循环中各血管的名称纸片 学生活动: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小游戏,模拟血液循环,再现血液循环路径 【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小游戏——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练习: 教师活动:大屏出示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屏前读图,解答问题 ①这个红细胞流回心脏的路径将是:指端的毛细血管→小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因此,这个红细胞在回到心脏前不可能到达脚趾。当这个红细胞再度从心脏出发,它的流动路径将是: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如果这时它再次从心脏出发,才有可能通过主动脉、各级动脉和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到达脚趾。 ②在指端(或趾端)的毛细血管处,氧与上述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离;在肺部毛细血管处,上述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来自肺泡中的氧结合。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红细胞的功能这一知识,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连续性】 5.我思我获,快乐小结 学生活动:谈本课学到的重点知识,谈本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同时大屏出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加深知识的识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