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1.2 尿的形成与排出(第2课时)教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尿的形成与排出》第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获得了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对排尿这一生理现象虽然熟悉,但对尿在肾单位中的形成还不清楚。因此教师需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直观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要科学的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关于尿液,学生并不陌生,但尿的形成对于他们来说抽象了许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实验、课件、视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认识尿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3、掌握人体相关的生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尿形成的过程。
难点:认识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同学们,你们生病的时候都有什么症状呢?(学生自由回答)小明最近也生病了,总是头痛发热,呼吸不畅,身体还有些水肿,尿量变少了,并伴有大量泡沫,甚至还出现了血尿,吓得他赶紧去了医院,医生了解了他的症状立即给他开了一项尿常规检查,看了他的检查结果建议他转到肾内科。这是怎么回事?翻转角色,学生就是肾内科的小医生。
(投影展示小明尿液化验单)出示问题:1.小明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2.推测小明的肾脏哪些结构出了问题?以故事形式引入本节的学习主题《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想要知道小明的尿液与正常人有差异的原因,我们先要了解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探知:
1、回顾肾单位的组成
播放课件,展示审单位的结构模型图,回顾肾单位的结构。引导学生概述血液是怎样进出肾单位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由出球小动脉流向包绕着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最后流向肾小静脉)
2、问题探究——尿的形成:
1. 教师初步设疑:尿液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明确目标。结合教材64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尿的形成过程,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尿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推测可能答案。学生不难推测出尿的形成,可能是:血浆→肾小囊液→尿液;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步骤,分别发生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处。这样学生就主动地把握住了尿的形成过程的基本知识轮廓。
2.分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课件示肾小球的放大图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放大图(示壁上小孔),教师介绍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特点,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中流动着血液,在血液流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滤过的过程,教师明确概念,说明肾小囊腔内的液体称为原尿。
(2)结合生活实际,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像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像筛子。教师演示模拟实验:出示含杂质的粮食(代替血液的成分),颗粒大的粮食仍然留在上面,即血细胞和蛋白质。课件展示图表资料——血浆和原尿(肾小囊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减少的正是这两种物质,提出问题:它们为什么不能被滤过到肾小囊腔?血液流过肾小球的时候,会有什么物质渗透出来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分析讨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1)课件出示文本资料:据科学家研究,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类比桶装水8桶),而实际上我们每天最后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类比1.5升的瓶装水)左右。促使学生主动质疑:原尿的量与尿液的量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肾小囊中的物质到哪里去了?
(2)课件示原尿和肾小管远端的液体成分比较表,提示学生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提出以下问题:哪些物质能被重吸收呢?(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什么样的物质被重吸收呢?展示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不能,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粮食,所以要把他们捡回来。就像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葡萄糖、蛋白质及大部分水被重新捡回来了一样。我们把这一过程叫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课件示重吸收的过程和肾单位的结构图,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在肾小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减少的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到毛细血管中去了。剩下的物质则由肾小管排出形成尿液,排入肾盂。
4.播放“尿的形成”动画,巩固学生的知识。课件示录像——尿液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明确尿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阶段,再次辨析知识要点:原尿是由血浆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的;由于大分子物质不能渗过,所以蛋白质分子在原尿中急剧减少;原尿通过肾小管时,肾小管将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葡萄糖、蛋白质、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等),进行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余下部分无机盐、尿素、水等形成尿液。
3、自主学习——尿液的排出:
展示泌尿系统示意图,由于第一课时已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由此引导学生直接归纳出:肾脏(尿)→输尿管→膀胱(暂存)→尿道→体外。得出:排尿不仅排出废物,而且对调节体内水盐平衡,保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5、再析化验单,释病因:
1. 再析尿液化验单:出示病人的尿液化验单,学生分析病因。
2. 知识拓展:血尿和蛋白尿等。尿毒症患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肾,那么可采用“人工肾”的办法来治疗。展示课件人工肾图片,也可让学生阅读教材“课外阅读”。
(三)点拨归纳、构建体系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概述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
(四)巩固练习 、拓展提升
下表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单位g/mL)
葡萄糖 蛋白质 无机盐 尿素 红细胞 白细胞
样本1 - - 1.60 1.50 - -
样本2 0.1 - 0.75 0.03 - -
样本3 - ++ 1.6 1.5 + +
(1)表中正常人的尿液是样本 。
(2)原尿是样本____,形成原尿的过程主要经 作用。
(3)肾小球发炎形成的不正常尿液是样本____,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针对小明的情况,你建议他在饮食和卫生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