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1 质量守恒定律课前预习历史上,有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都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块锡放在容器中煅烧,然后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结果发现质量增加了,因此,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发生了变化。而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结果发现天平仍保持平衡,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基础练习★要点练习 质量守恒定律1.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反应前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交流讨论](1)锥形瓶底部铺细沙的目的是什么?防止锥形瓶瓶底炸裂。(2)绑在玻璃管上的气球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先胀后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装置内压强减小;绑在玻璃管上的气球的作用是什么?缓冲。(3)锥形瓶加塞橡胶塞的目的是什么?防止锥形瓶外的空气影响实验。知识总结关键词。“参加”:不参加反应的部分不计算在内;“反应”:与物理变化无关;“总和”:有些反应表面看来“不守恒”,是因为没有将所有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计算在内。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即使质量不变,也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2.10 g的冰融化成10 g的水,不能(“能”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理由 是该变化不是化学变化。3.将31.6 g高锰酸钾粉末充分加热,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8.4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 g。4.12 g碳和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12 g碳和40 g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g,剩余的物质为氧气,剩余的质量是8g。5.分析“守恒”或“不守恒”的原因。实验 实验5-1: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 实验5-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 快速产生气泡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有白烟反应表达式 Na2CO3+HCl―→NaCl+H2O+CO2↑ Mg + O2 MgO反应完后天平指针 偏右 偏右分析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 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部 分留在坩埚钳上★要点练习 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原因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微观模型图 改变的粒子 不变氢分子和氧分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结论:化学反应“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强化训练1.下列实验(部分天平未画出)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C )2.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B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物质的体积A.②④⑤ B.①③④C.①③④⑥ D.①③⑥3.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C )A.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B.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变小C.酒精敞口放置后质量变小D.纸燃烧所得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4.现将20 g A和足量B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16 g C和11 g 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B )A.20∶11B.20∶7C.5∶4D.16∶115.已知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如下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图中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该反应可用于表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D.该反应中的原子的种类均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