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蜡烛的某些性质,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3.初步学会对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探究的有关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前置作业】1、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 的变化,也叫 。物理变化是 的变化,只是在 、 和大小的改变。判断物质的变化关键是判断 。2、物质的性质是指在 中表现出的性质。比如: 、还原性等。 是指 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 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 、溶解性和吸附性等。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 、 、状态、熔点、沸点和 等。4、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 。【新课导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吗?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一:探究蜡烛物理性质【实验探究1】探究蜡烛物理性质带着任务观看视频,填写实验现象记录。要求1: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和问一问气味等。要求2:观察:蜡烛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其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大小关系)。现象与结论:(1)蜡烛 气味、 固体、硬度 。(2)石蜡不溶于水,故 溶于水;石蜡 在水面上,故石蜡密度比水的密度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蜡烛【实验探究2】探究燃烧的蜡烛请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下列学案。【提出问题】1、蜡烛燃烧火焰分几层?那层最明亮?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3、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猜想与假设】1、蜡烛燃烧时火焰分 , 最明亮。2、蜡烛燃烧可能会生成 。3、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能是 。【收集证据】与【解释结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 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蜡烛火焰分为: 、 和 。 的温度最高。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 蜡烛燃烧生成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表达与交流】点燃蜡烛的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该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任务三:探究蜡烛熄灭【实验探究3】探究蜡烛熄灭请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下列学案。【提出问题】1、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猜想与假设】1、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能是 。【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现象与结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任务四:化学学习的特点归纳总结:根据上述探究同学们认真总结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 。例如: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化学性质: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2、关注物质的 。石蜡是否受热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3、关注物质 以及对结果的 。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和变化后等。任务五: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资料,结合经验完成下列学案。(一)资料查寻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二氧化碳 。2、氧气使带火星的 ,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木条 。(二)【实验探究4】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的含量那个高?【猜想与假设】1、空气中氧气含量可能 。2、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 。3、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可能 。【设计实验】实验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实验2:向一瓶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实验3:取2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与结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实验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 。 空气中氧气含量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实验2:向一瓶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 。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3:取2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 ;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有 生成。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任务六: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探究,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 、 、设计实验、 、解释结论、 和表达与交流等。【跟踪练习】【基础过关】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确定它的浓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试验 D.交流讨论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以上的实验操作不能探究蜡烛的( )A硬度 B溶于水的情况C燃烧的生成物 D密度是否比水大3.某同学做实验时,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未变浑浊。而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B.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C.向老师请教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地被烧黑B、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C、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D、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重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6.小语利用蜡烛进行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C.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水蒸气7、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8.进行化学探索实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明确探索目的,观察好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物质在变化之前,______,______仔细观察现象,详细做好记录,通过分析对比得到可靠的数据和结论,最后详细写好实验报告。9.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_。(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3)检验燃烧产物中水蒸气的方法是:______;检验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能力提高】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火焰中温度最高的一层是焰心B.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比呼出气体中少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D.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少2.对科学探究认识错误的是( )A.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 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操作,不需要合作C.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D.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环节3.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中点燃“白烟”,蜡烛可再次被引燃B.实验中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中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D.实验中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某化学小组按照图示步骤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实验I中c处最先变黑;②实验II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③实验II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④实验III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⑤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烛芯点燃;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⑥5.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图①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火焰】(1)同学们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________;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会________(填“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2)图①中,点燃蜡烛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看到火柴梗____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3)图②中,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再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__。(4)图③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燃烧。三、课堂小结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四、随堂检测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理2.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就此说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3.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硬度低,可以用小刀切割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4.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内层火焰最明亮B.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熔化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刚熄灭蜡烛时,烛芯有一缕白雾飘出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属于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是(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图①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 B.图②比较火焰各层温度C.图③验证蜡烛焰心气体是氧气 D.图④验证产物有水7.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8.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红色的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一直浮在水面上,据此请总结出常温下蜡烛的性质:质软,密度比水_______(填“大”或“小”)。(2)点燃蜡烛(图一),取一小木条,迅速平放火焰中(图二)约一秒后取出,观察到木条出现环形焦斑,据此推测,蜡烛火焰中_______温度最高。(3)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用燃烧的木条靠近导管另一端(图三),发现导出的气体可以点燃,请你推测导管中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4)取一支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图四),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石蜡燃烧后的产物为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蜡烛的某些性质,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3.初步学会对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探究的有关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前置作业】1、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只是在形状、状态和大小的改变。判断物质的变化关键是判断有其它物质生成。2、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比如:可燃性、还原性等。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挥发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和密度等。4、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新课导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吗?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一:探究蜡烛物理性质【实验探究1】探究蜡烛物理性质带着任务观看视频,填写实验现象记录。要求1:观察:蜡烛颜色、状态、形状和问一问气味等。要求2:观察:蜡烛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其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大小关系)。现象与结论:(1)蜡烛无气味、白色固体、硬度小。(2)石蜡不溶于水,故难溶于水;石蜡浮在水面上,故石蜡密度比水的密度小。任务二:探究燃烧的蜡烛【实验探究2】探究燃烧的蜡烛请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下列学案。【提出问题】1、蜡烛燃烧火焰分几层?那层最明亮?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3、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猜想与假设】1、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2、蜡烛燃烧可能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3、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能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收集证据】与【解释结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最外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能够燃烧。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表达与交流】点燃蜡烛的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该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点燃蜡烛的过程中有蜡烛融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蜡烛的融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任务三:探究蜡烛熄灭【实验探究3】探究蜡烛熄灭请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下列学案。【提出问题】1、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猜想与假设】1、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能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现象与结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能够燃烧。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任务四:化学学习的特点归纳总结:根据上述探究同学们认真总结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化学性质: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石蜡是否受热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和变化后等。任务五: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资料,结合经验完成下列学案。(一)资料查寻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2、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木条熄灭。(二)【实验探究4】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的含量那个高?【猜想与假设】1、空气中氧气含量可能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2、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可能小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设计实验】实验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实验2:向一瓶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实验3:取2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与结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实验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燃烧;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熄灭。 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实验2:向一瓶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3:取2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现象;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生成。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任务六: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探究,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解释结论、反思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等。【跟踪练习】【基础过关】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确定它的浓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试验 D.交流讨论【答案】C【解析】A、猜想假设只是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测,不能通过猜想假设确定该盐酸的浓度,故该做法不合理;B、查阅资料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通过猜想假设确定该该盐酸的浓度,故该做法不合理;C、通过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确定该该盐酸的浓度,故该做法合理;D、交流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故该做法不合理。故选:C。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以上的实验操作不能探究蜡烛的( )A硬度 B溶于水的情况C燃烧的生成物 D密度是否比水大【答案】C【解答】能用小刀切说明蜡烛硬度小,投入水中可以看到溶于水的情况,以及通过是否浮在水面上判断与水密度的大小关系,所以只有燃烧的生成物不能判断。故选C。3.某同学做实验时,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未变浑浊。而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B.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C.向老师请教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答案】D【解析】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实验出现了和预期不同的现象,可以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可以反复做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且不可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而放弃错误的实验不管,故选:D。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地被烧黑B、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C、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重D、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重【答案】B【解答】在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处在蜡烛燃烧的外焰处的部分最先碳化,烧黑最重。外焰与氧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答案】B【解析】氧气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熄灭。6.小语利用蜡烛进行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C.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水蒸气【答案】D【解析】A、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没有溶于水,说明蜡烛难溶于水,正确。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正确。C、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正确。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石蜡固体。错误。故选D。7、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C【解答】知识梳理中总结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故选C。8.进行化学探索实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明确探索目的,观察好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物质在变化之前,______,______仔细观察现象,详细做好记录,通过分析对比得到可靠的数据和结论,最后详细写好实验报告。【答案】 反应中 反应后【解析】进行化学探索实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明确探索目的,观察好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及物质在变化之前,反应中,反应后仔细观察现象,详细做好记录,通过分析对比得到可靠的数据和结论,最后详细写好实验报告,故填:反应中;反应后。9.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_。(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3)检验燃烧产物中水蒸气的方法是:______;检验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答案】(1) 小 不易 小(2) a处(或外焰) 外焰(3) 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斜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则燃烧产物中有水 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斜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出现浑浊,则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解析】(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可得出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的温度最高;(3).检验燃烧产物中水蒸气的方法是:将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斜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生,则燃烧产物中有水;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故检验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斜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出现浑浊,则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能力提高】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火焰中温度最高的一层是焰心B.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比呼出气体中少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D.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少【答案】A【解析】A、蜡烛火焰中温度最高的一层是外焰,焰心温度最低。错误。B、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比呼出气体中少,正确。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固态石蜡,具有可燃性,能被点燃。正确。D、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少,正确。故选A。2.对科学探究认识错误的是( )A.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B. 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操作,不需要合作C.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D.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环节【答案】B【解答】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正确;B、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故错误;C、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正确;D、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环节,故正确。故选B。3.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中点燃“白烟”,蜡烛可再次被引燃B.实验中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中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D.实验中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B【解析】A、该实验中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能燃烧,故实验中点燃“白烟”,蜡烛可再次被引燃,不符合题意;B、将白瓷板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蜡烛不充分燃烧会生成炭黑,白瓷板变黑,符合题意;C、将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火焰中,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故选B。4.某化学小组按照图示步骤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实验I中c处最先变黑;②实验II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③实验II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④实验III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⑤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烛芯点燃;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⑥【答案】D【解析】①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实验I中a处最先变黑,现象描述错误;②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II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现象描述正确;③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中含有碳元素,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所以实验II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现象描述正确;④实验III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有火焰产生,因为蜡烛燃烧产生的石蜡蒸气或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燃烧会产生火焰,说法错误;⑤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白烟具有可燃性,白烟燃烧将蜡烛重新引燃,说法错误;⑥烟指固体小颗粒,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说法正确。②③⑥正确,故选D。5.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图①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火焰】(1)同学们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________;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会________(填“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2)图①中,点燃蜡烛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看到火柴梗____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3)图②中,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再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__。(4)图③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燃烧。【答案】(1) 小 浮在水面(2) A 外焰(3)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或H2O和CO2)(4)能【解析】(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小;石蜡的密度小于水,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会浮在水面,故填:小;浮在水面。(2).图①中,点燃蜡烛后,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看出火柴梗A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A;外焰。(3).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②中,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出现水水珠,再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填: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或H2O和CO2)。(4).图③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因为白烟中存在石蜡固体,故填:能。三、课堂小结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四、随堂检测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理【答案】C【解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故选C。2.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就此说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获得结论【答案】B【解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B。3.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硬度低,可以用小刀切割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答案】D【解析】A、比较硬度的方法是相互刻画,用小刀可以将蜡烛切割下来说明蜡烛质软,故A正确;B、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故B正确;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其中外焰由于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放热多,所以外焰温度最高,故C正确;D、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故D错误。故选D。4.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内层火焰最明亮B.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熔化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刚熄灭蜡烛时,烛芯有一缕白雾飘出【答案】B【解析】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最外层火焰最明亮,说法错误;B、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熔化,说法正确;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不是实验现象,而是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故C错误;D、刚熄灭蜡烛时,烛芯会飘出一缕白烟,而不是白雾,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在空气中冷凝得到的石蜡固体,说法错误;答案:B。5.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不属于对实验现象描述的是( )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B.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C.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答案】C【解析】实验现象是观察到的,即能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A.将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是可以看到的,是实验现象,此选项正确;B.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三层,是通过观察看到的,是实验现象,此选项正确;C.蜡烛燃烧在火焰上方放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说明有水生成;将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从而得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结论,此选项错误;D.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是通过观察看到的,是实验现象,此选项正确;故选C。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图①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 B.图②比较火焰各层温度C.图③验证蜡烛焰心气体是氧气 D.图④验证产物有水【答案】C【解析】A、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取出火柴梗,处在外焰部分的炭化最明显,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处在焰心部分炭化最不明显,说明焰心温度降低,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将玻璃管置于焰心,可以从蜡烛火焰中引起一缕“白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上口处,“白烟”被点燃,说明蜡烛焰心气体是石蜡蒸汽,不是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7.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__环节.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上述数字序号)【答案】(1)提出问题;(2)获得结论;(3)猜想与假设;(4)收集证据;(5)反思与评价;(1)、(3)、(4)、(2)、(5)。【解答】(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提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确定了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结论环节;(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产生了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收集到了石灰水变浑浊的证据,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证总结评价,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可知,正确的顺序为:(1)、(3)、(4)、(2)、(5)。8.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红色的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一直浮在水面上,据此请总结出常温下蜡烛的性质:质软,密度比水_______(填“大”或“小”)。(2)点燃蜡烛(图一),取一小木条,迅速平放火焰中(图二)约一秒后取出,观察到木条出现环形焦斑,据此推测,蜡烛火焰中_______温度最高。(3)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用燃烧的木条靠近导管另一端(图三),发现导出的气体可以点燃,请你推测导管中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4)取一支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图四),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石蜡燃烧后的产物为________。【答案】(1)小(2)外焰(3)石蜡蒸汽(4)二氧化碳和水【解析】(1).把蜡烛放入水中,它一直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故填“小”。(2).将小木条迅速平放火焰中约一秒后取出,观察到木条出现环形焦斑,可知,蜡烛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3).导管中的物质是气态,且可以燃烧,则该气体可能是石蜡受热生成的石蜡蒸气,故填“石蜡蒸汽”。(4).观察到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生成了水,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推断石蜡燃烧后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原卷版).doc 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