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交流会——《从教走向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读书分享交流会——《从教走向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教 / 研 / 读 / 物 · 阅 / 读 / 分 / 享
分享人:XXX
时间:2024.1
《从教走向学》读书分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者简介
c o n t e n t s
精彩分享
内容简介
读书感悟
01
02
03
04
作 者 简 介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第一部分
作 者 简 介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一位用心耕耘在教学岗位上的平凡工作者,始终坚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执行者。她说,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这么多年一直激励着她——“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她是王春易,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内 容 简 介
SUMMARY OF CONTENTS
第二部分
内 容 简 介
SUMMARY OF CONTENTS
随着新课程标准正式进入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成了我们在日常备课和教研中最常说到的一个话题,这对我这个仅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也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而这本书书从始至终贯穿着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了当下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与困难,帮助教师将教学真正的立足于课堂实践。为此想与大家分享这本书,希望和老师们共读、共进。
为和这本书的“碰面”,源于同事在校园读书会上的一次分享,书中崔允漷教授说的这段话让我迫切地想读一读这本书,“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像一栋大楼,我们原来都是按照知识点教学的,一扇门教一下,一扇窗教一下,水泥浇一下,钢筋教一下,这样的教跟整栋大楼难以建立关联。而单元就是一间房子,既有窗又有门,将门、窗、水泥、钢筋等结构化,就变成一个单元。当我们设计一个单元时,更容易看到价值观念,这就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变化。”
阅 读 指 引
荐 读 原 因
精 彩 分 享
WONDERFUL TO SHARE
第三部分
WONDERFUL TO SHARE
精 彩 分 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理念之一即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今天我重点针对本书中的第四章节讲到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换和设计跟大家来分享。
1
2
3
4
精 彩 分 享
WONDERFUL TO SHARE
第一节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一回事吗
描述知识目标常采用抽象的动词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得比较笼统、概括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描述得形式化
教师主导教学内容的实施
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主导教学评价的过程
更依赖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更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
教学目标的陈述
方式通常高度概括
第四章 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施更侧重教师的主导
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
WONDERFUL TO SHARE
精 彩 分 享
作为教师在日常备课中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教学概念。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真的不是一回事,从更深的层次来讲,我们要实现的是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但这恰恰是我们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究竟如何从“教”走向“学” 相信大多青年教师同我一样在备课、授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困惑。
WONDERFUL TO SHARE
精 彩 分 享
我会经常苦恼于“我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但为什么讲授了很多遍的知识,孩子还是不会呢 ”,在阅读本章节的过程中,我开始不断回想自己的课堂,每一段文字都像把我自己心中的“目标”放在了一块清晰的镜子面前,我开始深思,也更加用心地走进这本书里。
WONDERFUL TO SHARE
精 彩 分 享
我们永远不要忘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有设计和准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习相关内容,希望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和方法,希望学生能够不断提高综合品质。基于此,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符合要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是教师清楚,没有从学生视角进行描述,没有转化为学生清楚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的实施必然更多的依赖教师的作用,依赖教师的设计和组织,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长此以往学生思考、探究、分析、判断的意识和能力就会减弱。
当教学目标不够清晰,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的时候,教师都未必清楚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谈不到指导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模糊的空洞的教学目标很难转化为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很难真正指导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制定学生看得懂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首先要制定清晰具体的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高度决定了学习目标的高度,教学目标的维度决定了学习目标的维度,只有教学目标定位于人的培养,核心素养的落实学习目标才能与之一脉相承。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四部分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关于两者的教学区别
教学目标是从教师自身出发,更加侧重于教师的主导,对教师本身的依赖度很高,而学习目标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视角出发,是专为学生制定的目标。
拿我自己来说,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日常教学中,我往往只站在了教师的视角来审视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于当下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充足的教学准备往往 成了我上课的底气,有趣的游戏和视频、多样的学习方式,甚至 连活动时长都精心设计,但过程中我发现,我心中所设定的目标 都在有序地开展,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反而对本节课的 目标云里雾里,如果此时教师还是只站在教师维度来对学生进行 接下来学习成果评价的话,通常还是由教师主导的。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从“教”到“学”的转化感悟
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学生才懂得自己要做什么,但转化不等于转变,学习目标的实现当以教学目标作为前提,两者的本质本就是统一的,只不过是教师和学生不同视角下的所期待的学习结果。其实,在日常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就是教师在向学生表述目标时说得过于笼统,目标仅停留在了教师心中,如果是从从学生角度出发应当是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描述的行为要具体、可操作且富有挑战性,让学生清楚具体要学习什么、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01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从“教”到“学”的转化感悟
说到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次课堂经历,小学课堂上,老师总会采用激将法来鼓励学生,当堂课我在针对教学目标提要求时,我用了这样的句式“我能通过和同桌合作迅速......”,我话音一落,学生就明白该做什么,眼里全是光,那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每个孩子都觉得“我能”、“我可以”,这不是单纯的激将和鼓励,这是学生真的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02
正如书中所说:“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如同旅行知道目的地,他们就可以自己设计行程,可以自己去,可以结伴行,可以乘高铁,可以自驾游,同理,只有知道了学习目标,学生才可以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控学习节奏。”清晰的教学目标作为前提,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清晰,教师清楚自己在教什么,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学什么。
03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两者的转化并非是简单的将“教学目标”写成“学习目标”,而是将其转化为学生看得懂的学习目标,真正做到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上,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究竟如何来落实,书中这样说:
1.使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学习目标。例如:“我能够……”避免再出现“使学生......”此类句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脚手架,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
2. 使用清晰准确的词语表述学习目标,例如:“理解”一词常见但并不易“理解”,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其换为“联系生活举例说明”“请你按类别分类”等等。
3. 学习目标具体化,细化较为空泛的内容。例如:教学目标中会出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探究意识、科学思维”等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指导反而能让学生更高效的落实目标,在挑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就达成了意识养成目标。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其实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的路径还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只要从始至终坚持一个原则,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转化后的学习目标只要是学生能看得懂的,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方向的,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学生来灵活转化。
来自书中的教学建议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合上书,“责任感”同往日又多了几分,我深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细水长流的教学中逐渐养成,最终吸收沉淀下来的是真正建立在读懂学生、教会学生、落实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身上扎根,这样的书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去研读。
来自书中的教学建议
读 书 感 悟
READING COMPREHENSION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多阅读,多提升自己,从而使自己真正能从“教”走向“学”,只有多学习和吸收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做学生的榜样,当好学生的引领者。
来自书中的教学建议
感 谢 您 的 倾 听
教 / 研 / 读 / 物 · 阅 / 读 / 分 / 享
分享人:XXX
时间:2024.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