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兰亭集序》 课件 (共5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兰亭集序》 课件 (共5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前三段,请同学们回忆文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三个字:



1-2段交代了“乐”的原因,那么作者在第三段是如何写“痛”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探究吧!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兰亭集序》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回忆“序文”的文学常识。
素养目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重点实词“修”“期”“次”“致”;背诵全文。
3.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乐”“痛”“悲”等词语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探究文本
第1部分
探究文本
思考3:本段一直在议论的问题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魏晋时期的“生死观”是怎样的呢?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他们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更有许多人崇尚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庄子认为人本来“无生”,最终要归于“无生”,“死”是回归到自然界中或宇宙时空中或回归到“道”中再化为“无”。如此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 因为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气聚而生,气散而灭。生死是生命的必然,通乎命、豁达的对待生死是庄子生死哲学的真谛。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
知识链接
消极
活着无所谓 ,
死了也行。
知识链接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 刘伶传》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探究文本
思考4:本段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是因何而痛呢?
“生死”之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欢乐有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料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宗白华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已逝
探究文本
思考5:作者是如何完成情感转换的?
两种生活态度
两种生活感受
两件人生痛事
由聚会盛况引出人生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死生亦大矣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静)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躁)
欣其所遇,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世事多变
生之无常
死之无奈
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

探究文本
由兰亭集会(乐)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从中都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探究文本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原因
面对
悲伤
明白

犹如
意动,把…看做一样/看做相等
译文:每当看到前人生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面对文章时叹息悲伤,不能从心里明白。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彭,彭祖,传说他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探究文本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因此
一个个
……的原因
意态,情趣
这次(集会)
译文:所以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探究文本
思考1: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人的思想主流,反驳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2)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劝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热爱生命,珍惜光阴,在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应只是空谈玄理,无所作为。
探究文本
思考2:如何理解作者发出“悲夫”之叹?
(今之视昔—生死“死生亦大矣”)
( 现在—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
(后之视今—叩问今人无情的变迁)
悲今人
悲后人
千古同悲
悲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悲古人,因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为后人读其文章和他读古人文章的感受会是一样的。人生代代无穷尽,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作者悲叹的是人面对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处也在于揭示了这种局限性。
探究文本
思考3:第三段的“痛”与第四段的“悲”有区别吗
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思考4: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痛——个体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悲——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合作探究
第2部分
合作探究
讨论1: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 为什么
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
不突兀
合作探究
讨论2: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 请梳理行文思路。
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与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
作者由眼前美景乐事不由自主想到人生一世的短暂、多变、易逝...由此引发作者对庸碌人生的深切悲哀。
3.历览前贤之文,难表共情之心。
作者由眼前想到自己与过往先贤之情相似,却又难以直言道出这种相通的情感,只能寄托于
这篇文章,希望后人能够与之共情。
1.写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
2.想到人世之间诸多悲伤哀痛之事。
合作探究
讨论3:《兰亭集序》有多处改笔,似有语焉不详之处,似有断续之处,观察下图,谈谈作者六处改笔有何用意?
合作探究
(1)“此处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处有峻岭”。
(2)“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
(3)“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
(4)“岂不痛哉”原为“岂不哀哉”。
(5)“悲夫”原为“大可悲也”。
(6)“有感于斯文”原为“有感于斯作”。
六处改笔
使语言表达更加精警凝练、自然工整,“峻岭”改为“崇山峻岭”,与下文的“茂林修竹”以及“清流激湍”形成了更好的对仗,表达更加工整和自然。
使表达的情感更加浓郁强烈,陈述语气表达的“大可悲也”,改为用感叹语气表达的“悲夫”后,感情的强烈程度有了明显的增强。
使《兰亭集序》(及兰亭诗)的文学体裁性质得以彰显。
由“大可悲也”到“良可悲也”,再到“悲夫”,作者几次涂改,体现了作文时的什么心情?
情感逐渐强烈,悲到极致,极简喟叹!
合作探究
讨论4:王羲之的生死观是怎样的呢?
“死生亦大矣”是王羲之对生死两件事的感悟。
儒家重生轻死
(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道家忘死生
(一死生,齐彭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对两家的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死生亦大矣”,生死不同,彭殇有别。
合作探究
讨论5:我们该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呢?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李泽厚《美的历程》
归纳总结
第3部分
写作特色
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
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用形容语,却将宴会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是历来脍炙人ロ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吗。
④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的作风。作者能时风相悖,对老庄这种思想进行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
文章主旨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强调了作者“重死生”的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C.齐彭殇为妄作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下列各句中,不含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 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4.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林修竹 修:长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日期
C.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A项,“带”为名词用作动词,环绕。B项,“贤”“少”“长”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齐”为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故选D。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故选C。
C
3.解析:A.以为,古义:以……作为。今义:认为。句意: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B.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用于因果句里表结果。句意: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C.其次,古义:他们的旁边。今义:指示代词。句意:列坐在曲水的两旁。D.自足,古今同义:自己感到满足。句意:快乐而自己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故选D。
D
4.解析:B.期:至,及。译文: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B
当堂检测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義之《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義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我们会达到忘我的状态,忽视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義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惠风和畅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已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天朗气清
感谢观看(共27张PPT)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兰亭集序
他是两晋时期书法大家,出身琅琊王氏,一篇《兰亭集序》为历代名家推崇,笔法飘逸雄健,被尊“书圣”,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王羲之的成就不单单在书法上,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吧!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兰亭集序》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回忆“序文”的文学常识。
素养目标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重点实词“修”“期”“次”“致”;背诵全文。
3.从写景、抒情、议论三个角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乐”“痛”“悲”等词语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文学常识
第1部分
(303—361)
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得其父所藏之书学习
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
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但其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主要作品:《王右军集》《兰亭集序》。
“辩赡,以骨鲠称。”——《晋书·王羲之传》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等41人来到兰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题目解读
1.何谓“兰亭”?
东晋位于会稽郡山阴,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
兰渚之亭
2.如何理解“集”?
集会,此指暮春时诸生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的聚会。
修禊
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后汉书·礼仪志》
文学常识
内容
书中位置 :序(卷首)、跋(卷末)
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
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兰亭集序》。
作者: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

“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整体感知
第2部分
朗读课文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ɡuǐ
kuài jī

tuān
shānɡ
chěnɡ

jiē dào
shānɡ
任务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读音。
任务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梳理结构
任务2:请根据情感变化划分原文层次结构,概括大意。
任务1: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字。



(1-2)
(3)
(4)
记叙兰亭集会盛况
抒发人生感慨:
岂不痛哉!
由乐生悲,思考生死哲学。
探究文本
第3部分
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举行一种祭礼(消灾求福)。许多有才气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探究文本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春季的末一个月
全,都
全,都
癸丑: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以纪年。六十年一周期。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开篇点明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的内容
形容词作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知识链接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俗称三月三,相传是黄帝诞辰纪念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是民众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即阴历三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
伯(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探究文本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高的
景物互相衬托
引来
酒杯
排列
旁边
音乐伴奏
盛况
喝酒
作诗
深远高雅的情思

曲水
流觞曲水
译文: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四周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把它当做曲水,使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知识链接——流觞曲水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这是一种充满雅兴的游戏,酒杯在弯弯曲曲的水面上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否则就要罚酒。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探究文本
思考:第一段所描绘的兰亭有哪些景物?这些
景物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山有竹,清幽、素淡;亭有水,灵动、雅致。用兰亭四周景色营造素雅的格调,渲染清幽的气氛,衬托作者情操的不俗。
探究文本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温暖舒畅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
开畅、舒展
穷尽
实在
值得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向上看到浩大的天空,向下看繁多(众多)的自然万物,用来使眼力舒展,使胸怀开阔,足够来穷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值得快乐。
第二段:写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
探究文本
思考1:这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目的:
活动:
感慨:
天气: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活动有趣
气候宜人
悦目赏心
探究文本
思考2:作者说 “信可乐也”,因何而乐 ?
兰亭雅集活动记录 1 活动时间
2 活动地点
3 活动环境
4 活动天气
5 参与人物
6 活动盛况
7 活动内容
8 活动感受
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修禊事也
信可乐也
正逢佳节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
辰良
景美
心赏
事乐
写景、抒情、叙述相结合
探究文本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互相交往
比喻时间短暂
兼词,之于
同“晤”,面对
放纵
同“取”
感到欣喜
一时
高兴的样子
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襟怀抱负,(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不受约束地生活。翻译:虽然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探究文本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
动词,往,引申为求得
连接
代词
过去,以前
成为

代词
造化,指自然
归结
发生、引起
大事
译文: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触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自然,最后注定到尽头。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
探究文本
思考1:本段第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有何作用?
一开头就展现了广阔的境界,但这并不显得突兀。“夫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普遍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
“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表示人的一生过得很快。这就包含人怎样度过一生的问题,由此引出作者的感慨。
思考2:作者联想到哪两种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静”者,畅谈胸怀抱负,“悟言一室之内“
“动”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共同点:贪恋自己喜欢的事物,留恋有生之乐
知识链接——魏晋清谈之风
钱穆《国学概论》:“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
设宴清谈
放浪形骸
魏晋清谈:谈说论辩。
玄学: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空谈玄理。
名理:探究名实关系。
臧否人物:称赞、批评时人。
放浪形骸:重要表现形式是沉湎于酒,以阮籍、刘伶为代表。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世说新语·任诞》
知识链接——魏晋名士的精神状态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世说新语·任诞》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晋书·阮籍传》
“一旦迫之,必发狂疾!”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