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12月阶段性测试
高二语文 试题卷
满分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所有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
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鑱(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性体验达到某种极 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 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 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 理能量的蓄积。
D.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 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
情形。
4.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侏 儒
【法】马塞尔·埃梅
巴纳布恩马戏班里有一个矮子丑角,到他三十五岁这年,居然又开始长起个子来了。
马戏班到里昂的时候,矮丑照例登台,并没有看出他有丝毫的反常现象。他身着彩服,由蛇人搀扶,粉墨登场。两个宝贝,一高一矮,观众一见便哄堂大笑。蛇人跨一步,矮人就得连走六七步。来到场子中央站定,蛇人瓮声瓮气地说:“我有点乏了。”观众的笑声刚落,矮丑就操着细嗓门答道:“好极了,您 乏了,我才高兴呢。”这句话又逗大家笑得直不起腰来,一个个捧腹揉胸。他登台表演,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提心吊胆,嗓子眼发紧。大象托比登台,就凭它是大象;同样,矮丑就凭他是矮丑。节目一演完,他跑 跑颠颠地退场,蛇人一把将他拎起来,滑稽的动作又赢得全场一片掌声。
去马孔的路上,约摸早晨八点钟的光景,矮丑一觉醒来,发起了高烧。老玛丽让他吃了一服药,问他脚凉不凉,把手伸进被窝,摸摸到底怎么样。这一摸叫她大吃一惊:小矮人的脚居然顶到床栏杆了,和平 时少说要差三十公分呢。玛丽吓坏了,急忙打开车窗,冲着风驰电掣般的车队喊道:
“老天爷啊!矮丑长个儿啦!停车呀!快点停车呀!”
可是,隆隆的马达声盖住了她的呼叫。她眼看着矮丑继续长个儿,矮丑又疼又怕,连声叫唤,她在一 旁束手无策。
“玛丽呀,”矮丑说,“疼得我受不了啦,身体就像断成几截,又好像巴纳布恩先生的马套着我,把
我的手脚往四处硬拉。玛丽,我到底怎么啦?”
将近九点钟的时候,小床已经容不下矮丑了,他只好蜷着身子。到达马孔城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一个 翩翩少年了。老玛丽急忙把巴纳布恩先生请来,班主见此情形,惋惜不迭。
“可怜的小伙子,您的饭碗算砸了。当初嘛,倒满是个角儿的……”
巴纳布恩先生量量矮丑的身高,好家伙,长了六十公分。班主无法掩饰内心的气恼,说道:
“实在派不上用场了。这么个小伙子,除了身高一米六五,别无所长,请问,要他有什么用呢?唉!他若是再长出一个脑袋,或者长出个大象鼻子,只要有点畸形的东西就成。而且,矮丑,今天晚上找谁来 替您呀?瞧,我还叫您矮丑,其实应该称呼您的名字:瓦朗丹·杜朗东了。”
班主担心这条消息一旦传开,会在马戏班中引起骚乱。于是,同玛丽对好口径,一致推说矮丑病重卧床,不能见人。
到了晚上八点钟,瓦朗丹明白病痛已告结束。他身高一米七五,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老玛丽左瞧右瞧看不够,合着手掌,夸他漂亮的小胡子,说给他那漂亮的小脸蛋增添不少光彩,还夸他肩宽背阔,体态 丰满。
“走几步看看,小矮子……哟,我是说瓦朗丹先生。走两步让我瞧瞧……啧啧,身材多好!多有风度!
腰身、肩膀真匀称!耍杂技的雅尼多先生,就够漂亮的了,可是照我看,跟您一比就差远了。想当年,巴 纳布恩先生二十五岁的时候,也不见得有您这样潇洒英俊。”
听到这些恭维话,瓦朗丹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开场之后,巴纳布恩先生来到这辆车上。
“嗯!老弟呀,您原先身高九十五公分,是我们马戏班的光荣,可全让您给糟蹋了!一想起来怎不叫我惋惜!……可这会儿,您总闷在车里也不是办法,跟我出去透透气吧。碰见什么人,我就说您是我的亲 戚。”
二人信步走着,迎头碰见从车厢里出来的蛇人。
“小矮人怎么样啦?”蛇人问道。
“情况不妙,”巴纳布恩先生答道,“大夫刚才来过,已经把他送医院了。”
蛇人擦了擦眼泪。
他俩走进马戏班,逢人就得解释一遍,说矮丑刚住进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了。大家都抹抹眼泪, 说几句伤心话。可是,谁也没有理睬瓦朗丹,尽管巴纳布恩先生把他介绍给大家,称他为表弟,可是谁都 好像没看见他这个人似的。
马戏场上,蛇人正表演他的拿手好戏,就像爬旗杆啦,钻小圈啦,作柔术啦。看台上的赞叹声一阵阵传来,瓦朗丹听着还颇有些羡慕。从前,他也曾博得观众的喜爱,他希望今后还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他年 富力强,聪明伶俐,如今又变成了完美无缺的人,观众怎能不格外欣赏呢?
瓦朗丹来到街上。他的身体脱离了侏儒的形体以后,顿觉有了力量,有了自由,心中好不得意,逛起大街来,也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然而好景不长,这种陶醉的心情转瞬便消逝了,过往行人并没有特别注 意他。
“我长高了,”他叹道,“可是,却没人理会。作一个美男子,如果谁都视而不见,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好像专门为矮人创造的。”
瓦朗丹回到马戏班,开始尝试学习别种杂技。巴纳布恩先生念他给马戏班出过力,愿意为他负担学艺的经费。只是,他无论学什么,都相当灵巧,可又超不过一般水平。他最后一次尝试,是跟朱里于斯学驯 兽,结果仍以失败告终。
有生以来,他从没有感到这样孤独过。
巴纳布恩马戏班到达巴黎的时候,瓦朗丹变成正常人已近一个月了。
瓦朗丹坐到观众席上。周围的观众边看边议论,赞扬马术女郎姿势优美,技艺高超。瓦朗丹忘记了身 份,也从旁插话,评论起来,他成了观众的一员,不假思索地为演员鼓掌。
“瞧,她总是向我们微笑!”他和观众异口同声地说。
演出结束,瓦朗丹随着观众的人流到了出口。他因为成了芸芸众生中间的一分子而觉得高兴。巴纳布恩先生望见他坐在观众席上,便久久地注视着他,散场时见他混杂在人群中,渐渐远去,成了一个黑点, 同周围的点点人影一般无二。于是,巴纳布恩先生对身旁的罗瓦亚尔先生说:
“对啦,罗瓦亚尔先生,我还没有告诉您呢……矮丑已经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矮丑”作为马戏班的侏儒,因与正常人的巨大身高差而有存在价值,他的矮小本身就是笑点,当和正常人一样后,原来的价值便失去了。
B.“矮丑”长高后,巴纳布恩先生很气恼,觉得应当“有点畸形的东西”才行,这既是对马戏班主功利性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病态现象的隐喻。
C.马戏班的人在得知矮丑住进了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的时候,都抹眼泪,说伤心话,可却对瓦朗丹 视而不见,说明这些人的虚伪、冷漠。
D.瓦朗丹脱离了侏儒的形体后,周围人的夸赞或是没有特别注意,都对他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主人公对周围环境重新认识的过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一开篇就直接交代奇人怪事,让人倍感意外、错愕,这样写能凸显埃梅小说怪诞的特点,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主人公因身体状况的急剧变化而处于陌生、尴尬、矛盾的境地,构思新颖,富有戏剧性,为主题
走向深刻创造了条件。
C.巴纳布恩追求金钱,冷酷无情,在小说最后对瓦朗丹的离开无动于衷,是作者强烈批判的人物,体现了 小说辛辣的讽刺的特点。
D.瓦朗丹变成一个英俊的青年后,起初兴奋、陶醉,但很快他的好心情就因周围人的忽视而消逝,前后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8.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结尾“矮丑已经死了”这句话的内涵。(6分)
9.法国文学家诺尔曼 丹尼曾这样评价马塞尔 埃梅:“他笔下的主角虽然总带着诡异和荒诞,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有一种近乎狄更斯式的写实性和普遍性。”请结合这篇小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材料二:
戎王使由余①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 “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内史廖曰:“戎王处辟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 君臣有间,乃可虏也。且戎王好乐,必怠于政。”缪公曰:“善。”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终年不还。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间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由余:西戎大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分。(3分) 由余数谏A不听B缪公C又数使人D间E要由余F由余遂去G降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罢,义同“疲”,此指疲惫无力;与《屈原列传》“劳苦倦极”句中的“极”含义不同。
B.陌,东西向田间小路;中国,专指中原地带,“戎夷”不属于“中国”。
A.“金城千里”和“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含有一样的句式。
B.怪,认为……奇怪,与《大学之道》中“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振兴六代先祖开创的基业,用武力统一天下后,继续以此术扩大版图,加强边防,认为只要据天险严防死守,就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B.秦皇朝的优势仍在,但地位卑贱的陈涉却凭着拙劣的才能、不良的兵力、粗陋的武器,凭一己之力发起 暴乱并且迅速颠覆了实力强大的秦皇朝的统治。
C.由余参观了秦国的宫室、储备后说,如果让鬼神来打造,会觉得劳心,如果让人去制作,百姓也会很辛苦,指出了秦统治者生活过于骄奢淫逸。
D.秦缪公遵从内史廖的建议,送戎王一些歌舞艺人,以便让他玩物丧志,荒废政务,再用离间计让戎王对 由余产生嫌隙,接着偷偷招降了由余。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
14.联系两则材料,简析“圣人之治”的特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贺兰进明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燕歌行(节选)
高适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贺兰诗中的“荡子”和高诗中的“铁衣”,称呼不同,均指离家从军戍边的战士。
B.“君不见”有提请注意、启发思考的作用,还增强了这两首诗歌慷慨激昂的气势。
C.贺兰诗前四句比兴,融情于景,笔触细腻,高诗直抒胸臆,末句用典,意境深远。
D.贺兰诗侧重写思妇,高诗侧重写征人,两诗都揭露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16.两首诗写思妇眼泪的侧重点不一样,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体现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的句子,如“ ,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取材虽然细微但意旨却极博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
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用“ , ”两句深刻告诫我们
要防微杜渐,不要被过分爱好的事物束缚。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3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
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地欣赏和尊敬。因此,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就是 使自己真正有价值,让自己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
社交场上有一些热心人,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①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而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②水到渠成.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③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④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
18.请以“重要”作为开头,重组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语句通顺,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又”和“又羞辱了孤独”中的“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出南山”了。
B. 他望着对方:半天没言语,心里有千言万语,嘴里又说不出来。
C.你仅凭空洞的言辞反驳,分明是强词夺理,又哪里值得夸耀呢
D.她不随波逐流,有独特的追求,她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真实。
20.文中四个加点的成语中有一处使用不恰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将其修改为恰当的成语。(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源自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②“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③传至西方后,④对推动世界文明史的进步也发挥了巨大影响。⑤这部著作可以让我们从西方人的思维角度,⑥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面貌。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苹命没有在中国萌发 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由此产生。
我国古代推崇“学而优则仕”,文人学习知识。 A ,而非研究科学。古代的文化氛围,令古人对科学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像指南针等发明都是技术,而非科学。“科学”要做的, 是发现事实与现象之问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联系起来形成理论。而"技术"要做的,则是 B 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由于文化原因, C ,却没有刨根问底地去研究这些技术背后的规律。
至于我们应该如何解答“李约瑟难题”,我认为,从现在起,应引导孩子们学习和了解“科学规律是怎么得到的”等科学本质,深入学习和领悟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1.文中第一段加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说:“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
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1.B
A.“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诗穷而后工”只是“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而且从“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也没有“诗穷而后工”是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的信息,更可能是中和诗论之外的理论。
C.“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可知,“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是诗人的特质,而非“一个人”受益于缺失性体验而获得的情感特质。
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可知,材料二认为“穷”包括“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和“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两方面,其中,第一方面与材料一的阐释是一致的。
故选B。
2.D
D.“论述更为深刻”错误,无中生有,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穷而后工”的论述无法看出哪一个更为深刻。深刻是指论述更透彻、深入,“心理学”是分析角度,不意味着“论述更为深刻”。
故选D。
3.C
C.“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是“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故选C。
4.①宋祁认为诗歌让诗人处于困厄之中,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可视为对宋祁观点的反拨;(2分)
②欧阳修先说“然则非诗之能穷人”,然后指出应该是“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诗能穷人”观点的反驳。(2分)
解析: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是分析“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作者进一步介绍宋祁的观点“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穷是困境,“诗能穷人”是指诗人处于困境中能“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不难看出,欧阳修的“非诗之能穷人”与宋祁“诗能穷人”,观点截然相反,欧阳修的“穷者而后工”是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完全是针锋相对地指出“穷人”的实质,来否定宋祁的观点。
作答时,归纳概括以上信息,可先分析欧阳修和宋祁的观点,再分析两个观点针锋相对之处、观点和论证之间的关系。
5.【分析题干材料每点1分,结合文本材料每点1分】
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2分)
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2分)
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2分)
解析:从选文看,“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是在“晚年仕梁后”,此时他的生活状态是“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才思减退”。
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江淹晚年“官运亨通”;“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江淹晚年“深居庙堂”。江淹晚年自然难有佳作。
从材料一的文艺理论看,“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而江淹晚年“深居庙堂”,很难接触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就很难再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从材料二的文艺理论看,“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而江淹晚年“安享尊荣”,这“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过多的“丰富性体验”使江淹“才思减退”,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C.“说明这些人的虚伪、冷漠”错误。马戏班的人对瓦朗丹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瓦朗丹就是“矮丑”。
7.C
C.“冷酷无情……是作者强烈批判的人物”错误。从文中“可这会儿,您总闷在车里也不是办法,跟我出去透透气吧。碰见什么人,我就说您是我的亲戚”等处可知,巴纳布恩先生并非冷酷无情,自然也不是作者强烈批判的人物。
8.【每点2分,任写两点得4分,未分点作答最高不超过2分】
①“矮丑”长成了一个一米七五的英俊的青年(完美无缺的人),不再又矮又丑,生理上与过去告别。
②“矮丑”融入了正常人的群体,告别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③“矮丑”原来以自己的缺陷取悦他人,现在正视并认可了自己作为正常的普通人的身份,精神上站立了起来,彻底告别了“矮丑”的心理。
9.【每点2分,未分点作答最高不超过3分】
①诡异和荒诞:小说以夸张方式讲了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诡异和荒诞的故事情节:马戏班的侏儒,在三十五岁这年,突然长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②写实性:狄更斯写实地描摹像大卫·科波菲尔等小人物的真实遭遇,而本文也写实地呈现对小人物艰难人生的揭示,对个体如何适应环境的思考等。
③普遍性:狄更斯小说往往以描摹底层小人物的遭遇来深刻反映英国社会普遍现实问题,本文也反映了某种病态的不健康的普遍社会现象,体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BFG“由余”是“数谏”的主语,“不听”省略主语“戎王”,“不听”是“数谏”的结果,二者关系紧密,不断开,且“缪公”为下句的主语,故之前要停顿。故B处断开。
“缪公”是本句的主语,“要”是本句的谓语,“由余”是本句的宾语,表示完整的意思。紧随其后的“由余”为下一句的主语,中间需要断开。故F处断开。
“去”意为离开,此处指由余离开戎王;“降秦”指由余投降秦国;两个动作之间有较长时间的停顿,故中间需要断开。故G处断开。故选BFG。
11.A
A.错误。含义相同。都同“疲”,疲困。句意:百姓疲惫到极点。/
B.正确。
C.正确。均为定语后置句式(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应为“千里金城”/“而后令内史廖以二八女乐遗戎王”。句意: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然后命令内史王廖送给戎王十六名歌舞伎女。
D.正确。怪,认为……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齐,使……整齐有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句意:缪公觉得他的话奇怪。/使家庭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故选C。
12.B
B.“陈涉……并且迅速颠覆了实力强大的秦皇朝的统治”错误。根据文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意思是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可知,不是陈涉灭亡了秦朝的统治,是“山东豪俊”一起灭亡了秦朝。
13.(1)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齐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云”“响”“赢”“影”各1分)
(2)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
(“作为”,创作,创造;“身”,亲自;“先”,在前面;“治”,安定或太平。各1分)
14.①君主用仁德对待臣民,不靠武力征服,不靠法度森严。②君主无为而治,无须具体的策略方法。③君主不骄奢淫逸。(每点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D
D.“高诗侧重写征人”错,结合“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可知,高诗是从征人思妇两个角度写的。
16.①贺兰诗写空闺“独宿”的孤单凄凉,能使人为之下泪,这是从思妇以及广大人民共有情感的角度,抒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普遍的分离之痛;
②高诗是从思妇角度,以玉箸比喻思妇之泪,与铁衣句相照应,侧重从征夫思妇两个角度写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分离之苦。
解析:贺兰诗写眼泪的句子是“独宿自然堪下泪”,这“泪”既是独宿的思妇所流,同时也是读者所流。“自然”照应下句“况复”二字,漫漫长夜,空闺“独宿”,孤单凄凉,能使人为之下泪。因此此诗是从思妇以及广大人民共有情感的角度,抒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普遍的分离之痛;
高诗写“泪”的句子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以玉箸比喻思妇之泪,写离别之后思妇内心的痛苦;此句又与与铁衣句相照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可见此诗侧重从征夫思妇两个角度写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分离之苦。
(三)名算名句默写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词:“已”)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词:“指”“迩”“见”)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点字词:“夫”“而”“溺”)
18.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以“重要”开头,且逻辑正确,2分,语句通顺1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不同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首先分析句子结构与语意表达,原句“很重要”的内容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让自己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可以用“重要的是”领起这句,“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是这一重要内容的结论,应置于最后。
19.D
原句中“又"表示前后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四项中的“又”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A项,表示在前一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B项,用于转折句中,加强转折语气;C项,表示加强反问语气;D项,表示前后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与原文的“又"用法相同。
20.序号:②。修改:自然而然。
(指出序号1分,修改恰当1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
“水到渠成"原意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意思虽然基本符合语境,但是与后面的“形成的”存在明显语义重复,换成“自然而然”更恰当。
21.第①句,“‘四大发明’”后加“的概念”或“的提法”;
第④句,“发挥了巨大影响”改为“产生了巨大影响”或“发挥了巨大作用”。
(每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法,合理亦可给分)
22.A主要是为了做官 B把已发现的科学理论 C我们古人重技术应用
(每处2分,如有其他填法,符合语境的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