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二课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大。下列有关物质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B.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了是化学变化C.吃食物时,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都是化学变化D.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是化学变化2.女儿红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一种传统黄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广泛认可。下列有关女儿红酿制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糖化”: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3.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酒精越来越少了”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D.小灯泡:“通上电,我就能发光”4.秋风袭来,山上的银杏叶“褪去绿裙,换上黄杉”,下列变化与银杏叶颜色变化一样的是( )A.食物腐烂 B.手工刺绣 C.轮胎爆炸 D.捏造泥人5.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路去):①点燃酒精灯,给铜片加热;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过程没有伴随物理变化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都是化学变化C.步骤①中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一物理性质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6.“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7.小金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金属勺中的白砂糖,整个加热过程中白砂糖和蜡烛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描述最合理的是( )①点燃蜡烛,开始加热。 ②白砂糖熔化变黄,有蜡烛油滴落。 ③白砂糖变黑并冒烟。A.蜡烛燃烧,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B.液态蜡烛油变为固态,属于化学变化C.白砂糖变黑并冒烟,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白砂糖加热熔化,由固态变液态,属于化学变化8.如图为镁带燃烧时的情景,下列最能说明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A.放出大量热量 B.发出耀眼的白光C.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D.以上A、B、C三项中的任何一项9.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C.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10.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甲图,学 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 乙图,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二、填空题11.物质变化一般分成 和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 。12.有些物质混合时会产生 ,如硝酸铅和碘化钾溶液混合;有些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 的变化,如秋天的黄叶;有些物质变化时伴有 产生,如电解水;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 会发生变化,如高温下钢成为“钢水”;而有些物质的变化仅仅是形状的变化,如铁丝绕成各种形状。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 。13.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①酒精燃烧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③水是无色液体④铁能生锈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⑥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⑧铁生锈⑨镁的熔点为648.8℃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1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一边汽化,一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叙述归纳出:(写出一点即可)。酒精的物理性质: ;酒精的化学性质,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 ;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15.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 。16.铁块熔化成液体属于 变化(物理或化学),因为在此变化过程中 。这个过程中铁块的质量 (变大、变小或不变)。17.下面是在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小明和小科发生的争论,他们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他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 。(3)小明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二课时)》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A D B C C B C1.A【详解】A、绿叶在阳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养料和氧气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B、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C、牙齿咀嚼、肠胃蠕动等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D、面粉与水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物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故选A。2.C【详解】A、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B、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C、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是分离物质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D、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C。3.C【详解】A、试管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铁生锈过程中,生成铁锈,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电灯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C。4.A【分析】银杏叶颜色变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详解】A、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手工刺绣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轮胎爆炸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捏造泥人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A。5.D【详解】A、步骤①中酒精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B、步骤②当中蜡烛熔化、掉落时,只是石蜡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可燃性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选项错误;D、步骤③中火柴燃烧,是因为铜具有导热性能,导热性不需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正确,故选D。6.B【详解】“伐薪”是指砍伐木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是指把木材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炭,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7.C【详解】A、蜡烛燃烧,发光发热,是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说法错误;B、液态蜡烛油变为固态,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C、白砂糖变黑并冒烟,有气体生成,是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说法正确;D、白砂糖加热熔化,由固态变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故选C。8.C【详解】A. 放出大量热量,不一定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发出耀眼的白光,不一定发生的化学变化,如:灯泡在通电时,发光,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则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D. 以上A、B、C三项中,只有C项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9.B【详解】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正确;C、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干冰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化学变化中不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属于吸热反应,没有发光现象,错误。故选:B。10.C【详解】A、泡腾片呈黄色,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A正确;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只是它的形状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B正确;C、甲和乙两图中气泡的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它们不受重力,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C错误;D、泡腾片产生气泡,是只有与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C。11.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是否产生新物质【详解】自然界中的物质无时无刻不再变化着,根据变化后是否会产生新物质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12. 沉淀 颜色 气体 状态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详解】有些物质混合时会产生沉淀,如硝酸铅和碘化钾溶液混合反应生成硝酸钾和黄色的二碘化铅沉淀;有些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如秋天的黄叶;有些物质变化时伴有气体产生,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状态会发生变化,如固态的钢在高温下成为液态的“钢水”;而有些物质的变化仅仅是形状的变化,如铁丝绕成各种形状。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判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13. ②⑥⑩ ①⑧ ③⑤⑨ ④⑦【详解】①酒精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只是氧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③水是无色液体,描述的水的颜色与状态,属于物理性质;④铁能生锈,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描述的是二氧化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⑥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是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⑧铁生锈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⑨镁的熔点为648.8℃,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由上述可知,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即②⑥⑩,故填②⑥⑩;属于化学变化的是酒精燃烧,铁生锈,即①⑧,故填①⑧;属于物理性质的是水是无色液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镁的熔点为648.8℃,即③⑤⑨,故填③⑤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铁能生锈,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即④⑦,故填④⑦。14. 无色透明 易燃烧 酒精汽化 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详解】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等性质在表现时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都是酒精的物理性质,故填无色透明。易燃烧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酒精的化学性质,故填易燃烧。 酒精在灯芯处汽化是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填酒精汽化;酒精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填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5. 化学变化 易升华吸热【详解】(1)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所以该变化为化学变化,故填化学变化。(2)干冰在升华时能够使食品保持较低温度,这说明干冰升华时是吸热的,故填易升华吸热。16. 物理 没有产生新物质 不变【详解】[1][2]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可知:铁块熔化成液体属于物理变化,因为在此变化过程中新的物质形成。[3]这个过程只是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质量不变。17. 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 煤气燃烧时发光、发热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详解】(1)小明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物理变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2)小科认为“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如果发光、发热,一定是化学变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煤气燃烧时发光、发热。(3)小明和小科两位同学发生争论的原因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都可能伴有发光、发热现象。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