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 专题突破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类型1 地球自转1. 下列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C.形成影子 D.南北方有温差【答案】A【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解答】A、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A正确;B、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B错误;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C错误;D、南北方有温差主要是因为地球是个球体,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D错误。故答案为:A。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可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运行与地球的自转实现同步,其运行周期约为( )。A.1年 B.1月 C.1天 D.1小时【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解答】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所以其运行周期约为一天。故答案为:C。二、类型2 太阳高度3. 下列组合中,能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的是 (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昼夜交替 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答案】B【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解答】地球自转的证据是昼夜交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②③正确;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①错误。故答案为:B。4.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转、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B.自转、公转的周期都是一天C.昼夜交替现象与自转无关D.四季变化与公转无关【答案】A【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解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故B错误,A正确;昼夜交替现象与自转有关,故C错误;四季变化与公转有关,故D错误。故答案为:A。三、类型3 地球公转5.(2024七上·萧山月考)从7月1日到9月1日这段时期内,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北京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并且昼短夜长,夜越来越长B.赤道处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并且白天时间越来越长C.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并且极夜范围逐渐扩大D.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不一定越来越小,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一定越来越大【答案】D【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解析】【分析】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9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解答】从7月1日到9月1日,太阳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所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此时在北半球的夏至和秋分之间,北半球昼长于夜,且夜越来越长。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但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所以极夜范围在变小。故答案为:D。6.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南端是在 ( )A.北纬 23.5° B.赤道C.南纬 23.5° D.南纬66.5°【答案】C【知识点】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解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其最南端是在南纬 23.5°,即南回归线,最北端是在北纬 23.5°,即北回归线。故答案为:C。四、跟踪训练7.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答案】D【知识点】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赤道面垂直,而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并不重合,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叫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约为 23°26'。【解答】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26'。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的往返移动。因此,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故答案为:D。8. 地球表面存在昼夜现象的原因是 ( )①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 ②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③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转动④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从一个方向射向地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D【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从图中看到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半,被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是昼夜半球不停交替,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解答】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太阳照到的一半是明亮的即白天,没有照到的一半则是黑暗的即夜晚,从而产生了昼夜现象,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答案为:D。9.假设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就会( )。A.全球各地都是黑夜 B.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C.全球各地都是白天 D.仍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答案】D【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一周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解答】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这就形成了昼夜现象。即使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由于地球始终有一半被太阳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中,所以仍然会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故答案为:D。10. 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C.12月 26 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答案】A【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1和3是北半球的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解答】A、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即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故A正确;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故B错误;C、2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时间在6月22日前后,3位置是北半球的秋分,时间在9月23日左右,12月26日不在2、3之前,故C错误;D、2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长,4是冬至,这天北半球黑夜最长,1和3分别是北半球的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昼夜等长,故D错误。故答案为:A。11. 同学们利用铁丝、乒乓球、胶布和橡皮泥等物品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如图所示。利用自制的简易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可以解释的现象有 ( )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不同地区的时差③昼夜交替④地球自转一圈约24小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解答】利用自制的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可以解释的现象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不同地区的时差、昼夜更替等;地球自转一圈约24小时无法直接演示。故答案为:C。12.(2024七下·临海期末)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廿一)开幕,当天地球大致所处的位置(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解答】2024年7月26日,地球运行在夏至(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和秋分(日期是9月23日前后)之间,位于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甲段。故答案为:A。13.(2024七上·萧山月考)某摄影师利用赤道追踪仪展示出地球自转的可视画面。下列现象中,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为 ( )A.太阳的东升西落B.卡塔尔世界杯决赛于当地时间18 时开始,家住杭州的球迷要半夜看直播C.杭州各地的昼夜交替D.清明节到中考期间,杭州各地白昼时间变长【答案】D【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长短变化【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为1年。【解答】A、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A不符合题意;BC、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所以照射的太阳光的一侧为白天,照射不到太阳光的一侧为黑夜,且昼夜不断交替,故BC不符合题意;D、昼夜长短变化一年更替一次,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4.如图是从极地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圆圈a、b、c分别代表观察到半球的极圈、回归线和赤道。当太阳直射b线时,湖州可能有的现象是( )A.蝉鸣林更幽 B.草色遥看近却无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清明时节雨纷纷【答案】A【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解析】【分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读图可得,图中是逆时针方向,该图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解答】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图中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b位于赤道以北,是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许昌是夏季。选项A是夏季的景观,B和D是春季的景观,C是冬季的景观。故选:A。15.(2024七上·台州期末)模型法和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为利用乒乓球、细铁丝制作地球仪的过程示意图,由图示可知,倾斜的铁丝表示 ,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2)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该实验是为了模拟 。(3)如图丙所示,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模拟地球板块运动实验,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下列现象中,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____(多选,填字母)。A.汶川地震的发生 B.大西洋不断扩张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答案】(1)地轴;66.5°(2)板块的碰撞(3)B;D【知识点】地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解析】【分析】(1)地轴是人为假想出的,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2)书向中间靠拢,相互碰撞。(3)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和裂谷。【解答】(1)倾斜的铁丝模拟的是地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6.5°。(2)书本向中间移动,模拟的是板块的碰撞,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3)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模拟的是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因为板块的挤压,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故答案为:BD。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填序号)。①昼夜现象 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④四季变化(2)如图甲所示,此时绍兴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这一天正午时分,学校旗杆的影子与图乙中的 (填序号)所示最相似。(3)如图甲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①A地正处于白昼 ②C地出现了极昼现象③B地在昏线上 ④澳大利亚处于冬季【答案】(1)②(2)昼长夜短;②(3)③【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解答】(1)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形成的;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公转运动形成的。(2)图1中所示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昼现象,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绍兴市昼长夜短,这一天正午时分,学校旗杆的影子与图2B所示最相似,其太阳高度最小,且学校旗杆的影子朝北。(3)读图1可得,A地正处于白昼,C地出现了极昼现象,B地在晨线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17.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请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2) 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 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时间是 ,此时南半球是 季。(3) 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 B 位置时,嘉兴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填“昼夜等长”“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往(方向) 移动,嘉兴的白昼将逐渐 。(4) 每年的教师节(9月10日)时,地球公转到 点之间。【答案】(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按逆时针方向转动(2)春分日;赤道;3月21日前后;秋季(3)昼长夜短;南;变短(4)BC【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2)(4)A北半球春分,时间在3月21日前后,B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时间在6月22日前后,C位置为秋分,时间在9月23日前后,D位置为冬至日,时间在12月21日左右。(3)北半球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黑夜最长。【解答】(1)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如图所示(2)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 位置时,地球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为春分,时间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南半球是秋分,这天全球昼夜等长。(3)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 B 位置时,该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在北半球的嘉兴的昼夜长短状况为昼长夜短。这天太阳直射点在最北端,所以这天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嘉兴的白昼逐渐变短。(4)B位置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C位置是北半球的秋分,时间在9月23日前后,所以9月10日,地球公转到BC之间。18.北京时间2024年3月2 日13时32分,“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成功出舱。出舱活动期间,地球在图所示的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致为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解答】结合题意可知,3月2日介于冬至日(12月22 日前后)和春分日(3月21 日前后)之间,也就是图中的④。故答案为:D。19.(2024七上·台州期末)如图所示为一个三球仪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1)三球仪模型的A、B、C三个球中,表示地球的是 。(2)当A、B、C三者的位置恰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时,可能出现 现象。(3)图中所对应的日期接近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____(填字母)。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4)小妍提出,这一模型只能粗略地表示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与实际的日、地、月情况相比还有一些区别,例如: (写出一点)。【答案】(1)B(2)月食(3)B(4)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实际距离远大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实际距离(合理均可)【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析】【分析】(1)A是太阳、B是地球、C是月球。(2)日食: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3)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4)月食因遮挡情况不同,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解答】(1)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星球中,太阳的体积最大,月球的体积最小,地球居中,所以B是地球。(2)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光,月球被遮挡,所以将观察到月食现象。(3)图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所以对应的日期为夏至日附近。故答案为:B。(4)实际上三个星球间的距离关系和图中不同,月食现象在不同范围内大小可能不同。20.(2024七上·台州期末)学校实践小组的同学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内的变化时,发现一年中操场上旗杆正午时分的影子变化如图所示。(1)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关系是夏天 (填“大于”或“小于”)冬天。(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变化的原因是 。(3)若小明家想买一套全年都有阳光照射的房子,则他们选择看房的最佳时间是 (填“春分” “夏至” “秋分”或“冬至”)日,理由是 。【答案】(1)大于(2)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冬至;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此时楼房的影子最长,若此时射向房子的阳光不被遮挡,则全年都有阳光照射【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间的夹角。(2)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3)太阳高度越小,影长越长,冬至太阳高度最小,所以影长最长。【解答】(1)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大于冬天,影长短于冬天。(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年,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发生改变,所以一年内太阳高度发生改变。(3)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最小,影长最长,若冬至能照射到太阳,则一年中其他时间均能照射到太阳。1 / 1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 专题突破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类型1 地球自转1. 下列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C.形成影子 D.南北方有温差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可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运行与地球的自转实现同步,其运行周期约为( )。A.1年 B.1月 C.1天 D.1小时二、类型2 太阳高度3. 下列组合中,能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的是 (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昼夜交替 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4.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转、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B.自转、公转的周期都是一天C.昼夜交替现象与自转无关D.四季变化与公转无关三、类型3 地球公转5.(2024七上·萧山月考)从7月1日到9月1日这段时期内,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北京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并且昼短夜长,夜越来越长B.赤道处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并且白天时间越来越长C.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并且极夜范围逐渐扩大D.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不一定越来越小,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一定越来越大6.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南端是在 ( )A.北纬 23.5° B.赤道C.南纬 23.5° D.南纬66.5°四、跟踪训练7.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8. 地球表面存在昼夜现象的原因是 ( )①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 ②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③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转动④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从一个方向射向地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9.假设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就会( )。A.全球各地都是黑夜 B.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C.全球各地都是白天 D.仍有白天和黑夜之分10. 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C.12月 26 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11. 同学们利用铁丝、乒乓球、胶布和橡皮泥等物品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如图所示。利用自制的简易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可以解释的现象有 ( )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不同地区的时差③昼夜交替④地球自转一圈约24小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2.(2024七下·临海期末)巴黎奥运会将于2024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廿一)开幕,当天地球大致所处的位置( )A.甲 B.乙 C.丙 D.丁13.(2024七上·萧山月考)某摄影师利用赤道追踪仪展示出地球自转的可视画面。下列现象中,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为 ( )A.太阳的东升西落B.卡塔尔世界杯决赛于当地时间18 时开始,家住杭州的球迷要半夜看直播C.杭州各地的昼夜交替D.清明节到中考期间,杭州各地白昼时间变长14.如图是从极地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圆圈a、b、c分别代表观察到半球的极圈、回归线和赤道。当太阳直射b线时,湖州可能有的现象是( )A.蝉鸣林更幽 B.草色遥看近却无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清明时节雨纷纷15.(2024七上·台州期末)模型法和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为利用乒乓球、细铁丝制作地球仪的过程示意图,由图示可知,倾斜的铁丝表示 ,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2)如图乙所示,将两本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将书向中间移动,该实验是为了模拟 。(3)如图丙所示,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模拟地球板块运动实验,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下列现象中,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____(多选,填字母)。A.汶川地震的发生 B.大西洋不断扩张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填序号)。①昼夜现象 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④四季变化(2)如图甲所示,此时绍兴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这一天正午时分,学校旗杆的影子与图乙中的 (填序号)所示最相似。(3)如图甲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①A地正处于白昼 ②C地出现了极昼现象③B地在昏线上 ④澳大利亚处于冬季17.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请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2) 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 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时间是 ,此时南半球是 季。(3) 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 B 位置时,嘉兴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填“昼夜等长”“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往(方向) 移动,嘉兴的白昼将逐渐 。(4) 每年的教师节(9月10日)时,地球公转到 点之间。18.北京时间2024年3月2 日13时32分,“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成功出舱。出舱活动期间,地球在图所示的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致为 ( )A.① B.② C.③ D.④19.(2024七上·台州期末)如图所示为一个三球仪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1)三球仪模型的A、B、C三个球中,表示地球的是 。(2)当A、B、C三者的位置恰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时,可能出现 现象。(3)图中所对应的日期接近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____(填字母)。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4)小妍提出,这一模型只能粗略地表示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与实际的日、地、月情况相比还有一些区别,例如: (写出一点)。20.(2024七上·台州期末)学校实践小组的同学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内的变化时,发现一年中操场上旗杆正午时分的影子变化如图所示。(1)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关系是夏天 (填“大于”或“小于”)冬天。(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变化的原因是 。(3)若小明家想买一套全年都有阳光照射的房子,则他们选择看房的最佳时间是 (填“春分” “夏至” “秋分”或“冬至”)日,理由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解答】A、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A正确;B、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B错误;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C错误;D、南北方有温差主要是因为地球是个球体,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D错误。故答案为:A。2.【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解答】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所以其运行周期约为一天。故答案为:C。3.【答案】B【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解答】地球自转的证据是昼夜交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②③正确;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①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A【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解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故B错误,A正确;昼夜交替现象与自转有关,故C错误;四季变化与公转有关,故D错误。故答案为:A。5.【答案】D【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解析】【分析】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9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解答】从7月1日到9月1日,太阳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所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此时在北半球的夏至和秋分之间,北半球昼长于夜,且夜越来越长。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但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所以极夜范围在变小。故答案为:D。6.【答案】C【知识点】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解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其最南端是在南纬 23.5°,即南回归线,最北端是在北纬 23.5°,即北回归线。故答案为:C。7.【答案】D【知识点】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赤道面垂直,而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并不重合,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叫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约为 23°26'。【解答】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26'。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的往返移动。因此,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故答案为:D。8.【答案】D【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从图中看到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半,被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夜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是昼夜半球不停交替,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解答】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透明又不发光的球体,太阳照到的一半是明亮的即白天,没有照到的一半则是黑暗的即夜晚,从而产生了昼夜现象,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答案为:D。9.【答案】D【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解析】【分析】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一周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解答】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这就形成了昼夜现象。即使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由于地球始终有一半被太阳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中,所以仍然会有白天和黑夜之分。故答案为:D。10.【答案】A【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1和3是北半球的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解答】A、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即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故A正确;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公转有关,故B错误;C、2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时间在6月22日前后,3位置是北半球的秋分,时间在9月23日左右,12月26日不在2、3之前,故C错误;D、2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长,4是冬至,这天北半球黑夜最长,1和3分别是北半球的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昼夜等长,故D错误。故答案为:A。11.【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解答】利用自制的简易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可以解释的现象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不同地区的时差、昼夜更替等;地球自转一圈约24小时无法直接演示。故答案为:C。12.【答案】A【知识点】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解答】2024年7月26日,地球运行在夏至(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和秋分(日期是9月23日前后)之间,位于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甲段。故答案为:A。13.【答案】D【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长短变化【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为1年。【解答】A、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A不符合题意;BC、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所以照射的太阳光的一侧为白天,照射不到太阳光的一侧为黑夜,且昼夜不断交替,故BC不符合题意;D、昼夜长短变化一年更替一次,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4.【答案】A【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解析】【分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读图可得,图中是逆时针方向,该图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解答】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图中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b位于赤道以北,是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许昌是夏季。选项A是夏季的景观,B和D是春季的景观,C是冬季的景观。故选:A。15.【答案】(1)地轴;66.5°(2)板块的碰撞(3)B;D【知识点】地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解析】【分析】(1)地轴是人为假想出的,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2)书向中间靠拢,相互碰撞。(3)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和裂谷。【解答】(1)倾斜的铁丝模拟的是地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6.5°。(2)书本向中间移动,模拟的是板块的碰撞,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3)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模拟的是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因为板块的挤压,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故答案为:BD。16.【答案】(1)②(2)昼长夜短;②(3)③【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解答】(1)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形成的;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公转运动形成的。(2)图1中所示北极圈以内全部是极昼现象,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绍兴市昼长夜短,这一天正午时分,学校旗杆的影子与图2B所示最相似,其太阳高度最小,且学校旗杆的影子朝北。(3)读图1可得,A地正处于白昼,C地出现了极昼现象,B地在晨线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17.【答案】(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按逆时针方向转动(2)春分日;赤道;3月21日前后;秋季(3)昼长夜短;南;变短(4)BC【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2)(4)A北半球春分,时间在3月21日前后,B位置是北半球的夏至,时间在6月22日前后,C位置为秋分,时间在9月23日前后,D位置为冬至日,时间在12月21日左右。(3)北半球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黑夜最长。【解答】(1)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如图所示(2)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 位置时,地球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为春分,时间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南半球是秋分,这天全球昼夜等长。(3)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 B 位置时,该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在北半球的嘉兴的昼夜长短状况为昼长夜短。这天太阳直射点在最北端,所以这天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嘉兴的白昼逐渐变短。(4)B位置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C位置是北半球的秋分,时间在9月23日前后,所以9月10日,地球公转到BC之间。18.【答案】D【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解答】结合题意可知,3月2日介于冬至日(12月22 日前后)和春分日(3月21 日前后)之间,也就是图中的④。故答案为:D。19.【答案】(1)B(2)月食(3)B(4)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实际距离远大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实际距离(合理均可)【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析】【分析】(1)A是太阳、B是地球、C是月球。(2)日食: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3)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4)月食因遮挡情况不同,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解答】(1)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星球中,太阳的体积最大,月球的体积最小,地球居中,所以B是地球。(2)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光,月球被遮挡,所以将观察到月食现象。(3)图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所以对应的日期为夏至日附近。故答案为:B。(4)实际上三个星球间的距离关系和图中不同,月食现象在不同范围内大小可能不同。20.【答案】(1)大于(2)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冬至;冬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最小,此时楼房的影子最长,若此时射向房子的阳光不被遮挡,则全年都有阳光照射【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1)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间的夹角。(2)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3)太阳高度越小,影长越长,冬至太阳高度最小,所以影长最长。【解答】(1)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大于冬天,影长短于冬天。(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年,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发生改变,所以一年内太阳高度发生改变。(3)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最小,影长最长,若冬至能照射到太阳,则一年中其他时间均能照射到太阳。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 专题突破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生版).docx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 专题突破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