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
1.(2025八上·余姚期末)2024年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诞辰190周年,他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钊”来纪念他。们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
A.101 B.157 C.258 D.359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101。
故答案为:A。
2.(2025八上·余姚期末)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2O——“2”表示两个氧分子
B.2NO——“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C.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D.表示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B.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解答】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O中的“2”表示氧原子的个数为2,故A错误;
B.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NO中的“2”表示一氧化氮分子的个数为2,故B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C错误;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SO4中的“2”表示1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5八上·余姚期末)航天员要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轨道舱中进行体育锻炼,下列运动中可采用的是(  )
A.举哑铃 B.在跑步机上跑步
C.用力拉弹簧拉力器 D.引体向上
【答案】C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运动时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当没有重力时,人可以用很小的力举哑铃和引体向上,得不到锻炼的作用,没有重力对跑步机就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摩擦力,无法在跑步机上跑步,而不影响拉弹簧拉力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5八上·余姚期末)下列模型(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能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 根据分子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根据化学式CO可知, 1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故选C。
5.(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没有摩擦)水平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且FA.该物体不可能运动
B.该物体运动状态一定变化
C.该物体运动方向一定变化
D.该物体有可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 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没有摩擦)水平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此时它不受阻力,只受拉力作用。由于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合力不为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状态肯定改变,即可能只改变速度,可能只改变方向,也可能同时改变速度和方向,肯定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5八上·余姚期末)《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其中C的化合价为(  )
A.+4 B.- 4 C.+2 D.- 2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碳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碳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1)×2+ x+(-2)×3=0,得x=+4价。
故答案为:A。
7.(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甲所示,重为5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等于5N
B.在0-2s内拉力F等于7N
C.在0-6s内拉力F等于5N
D.在2-6s内拉力F等于7N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铁块的重力竖直向下,而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在水平方向,二者没有任何联系,故A错误;
根据图乙可知,在2~6s内铁块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受到平衡力,即竖直向下的拉力与竖直向下的摩擦力和重力平衡,则F=f+G=2N+5N=7N,故D正确、C错误;
在0~2s内,铁块向上做加速运动,那么它受到合力竖直向上,即F>G+f,即此时的拉力大于7N,故B错误。
故选D。
8.(2025八上·余姚期末)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主要是 (  )
A.由茎的表皮直接制造的
B.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C.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D.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有两种输导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向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解答】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根、茎、叶都有筛管,并且是相通的。将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从上而下运输给身体的各部分。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有机物)是由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
故答案为:B。
9.(2025八上·余姚期末)小陵一家在国庆节期间自驾外出旅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汽车内所有人员必须系上安全带,系上安全带可以(  )
A.减小汽车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
B.减小司机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
C.减小因汽车突然减速造成的伤害
D.减小因汽车突然加速造成的伤害
【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质量;
②汽车刹车时,如果没有安全带的保护,驾驶员会因为自身惯性向前运动而发生事故。所以要让安全带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
【解答】AB.汽车和司机的质量是一定的,有无安全带,汽车行驶速度大小,汽车和司机的惯性都不变。不符合题意;
C.司机原来和车一起向前运动,紧急刹车时,车由运动突然变成静止,而司机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容易撞到挡风玻璃发生伤害,使用安全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符合题意;
D.司机原来和车一起向前运动,突然加速时,司机由于具有惯性,会向后运动,座椅可以对实际起到保护作用。此时安全带不起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5八上·余姚期末)2025年2月3日是立春,立春过后给小麦合理施用氮肥可有助于小麦返青拔节,使小麦增产。下列化肥中,氮含量最高的化肥是 (  )
A.CO(NH2)2 B. C.NH4NO3 D.NH4Cl
【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根据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比较。
【解答】A.CO(NH2)2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B.NH4HCO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C.NH4NO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D.NH4Cl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因此CO(NH2)2中氮的含量最高。
故答案为:A。
11.(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容器重为G1,放在水平桌面上,其内盛有重为G2的液体。若用N1表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N2表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则N1和N2应满足(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解析】【分析】首先看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由于容器不规则,要先求出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再由F=pS来判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属于固体压力的计算,由于杯子位于水平桌面上,所以杯子和水的总重等于杯子对桌面的压力。
【解答】设容器内液体的深度为h,容器的底面积为S;
那么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ρgh;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N2=pS=ρghS>ρgV液=G2,即 N2>G2;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液体和杯子的总重,即:N1=G1+G2。
故答案为:D。
12.(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装置乙则可以省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要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需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
【解答】A.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丁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检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故A正确;
B.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需要除去,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故B错误;
C.装置丙中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一部分能量是以热的形式散失。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错误;
D.装置甲已经把鼓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丙不遮光,植物因为缺乏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因此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5八上·余姚期末)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下列说法属于描述毛细血管的是(  )
A.献血时针头刺入的血管
B.手背上一条条的“青筋”
C.中医“切脉”时触摸的血管
D.擦破皮肤表层时渗出少量血液的血管
【答案】D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体内有三种血管,分别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对我们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关键便是用于协助我们进行血液循环系统的,假如我们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不能够一切正常的开展,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便会遭受一定的影响;主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运送到颈静脉人体器官的管路。 形状特性: 其规格慢慢变窄,分多、中、小3种主动脉。 壁厚内有丰富多彩的弹性化学纤维和平滑肌。 其构造两者之间作用息息相关(血液的持续流动性、血压的产生)。静脉: 正确引导血液从颈静脉流入心脏的管路。 逐步连击,规格慢慢变宽,引入心室。 形状特性: 壁厚较薄,弹性化学纤维和平滑肌不比较发达。 但规格较粗,是血液的存储库。毛细血管: 接近主动脉和静脉末梢神经中间的管路,基本上遍布于全身的每个人体器官。 形状特性: 管经细微、壁厚薄,仅有一层内皮细胞。 血液在这其中的流动性迟缓,有益于物质的互换。
【解答】A. 献血时针头刺入的血管是静脉血管;
B.背上一条条的“青筋”是静脉血管;
C.中医“切脉”时触摸的血管是动脉血管;
D. 擦破皮肤表层时渗出少量血液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D.
14.(2025八上·余姚期末)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如图甲),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如图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气孔将如图甲所示
B.保卫细胞的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C.植物体蒸腾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有关
D.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无关
【答案】C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1)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自动的开闭。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2)图甲气孔处于张开状态,图乙气孔处于关闭状态。
【解答】A、浓盐水的浓度比较高,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细胞会失水,气孔将会变小甚至关闭,故气孔将如图乙所示,A错误。
B、保卫细胞具有细胞壁,其形状能改变与细胞的含水量有关,B错误。
C、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与细胞的含水量有关,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故植物体蒸腾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有关,C正确。
D、植物体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需要从气孔进入叶肉细胞,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保卫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气体可顺利的出入,因此光合作用的强弱与保卫细胞含水量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同学根据表中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得出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g·cm-3) 物质 密度/(g·cm-3)
蜂蜜 1.4 冰 0.9
酒精 0.8 铝 2.7
水银 13.6 铜 8.9
A.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B.蜂蜜和酒精混合后液体密度为2.2g/cm3
C.把50g酒精倒掉一半,剩余酒精的密度仍为0.8g/cm3
D.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所以铝的质量比铜小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2)根据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来解答;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通常情况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解答】A.从图表中可以看到水银(液体)的密度16.3g/cm3大于铝(固体)的密度2.7g/cm3铜(固体)的密度8.9g/cm3等,所以液体的密度不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该A错误;
B.题中未给出蜂蜜和酒精混合后的密度情况,无法得出混合后液体密度为2.2g/cm3,该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把50g酒精倒掉一半,剩余酒精的密度仍为0.8g/cm3,该C正确;
D.根据虽然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但不知道铝和铜的体积关系,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5八上·余姚期末)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从土壤里吸收来的。如图为植物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部位的细胞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自外向里主要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冠四部分;根毛区,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伸长区,促进细胞伸长;分生区,具有分裂能力,不断产生新细胞,使根生长;根冠,对根起保护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A.根毛区,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A符合题意;
B.伸长区,促进细胞伸长;
C.根冠,对根起保护作用;
D.分生区,具有分裂能力,不断产生新细胞,使根生长;
故答案为:A
17.(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表示某人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 表示平静状态 B.曲线B表示运动状态
C.ab段表示肺容量下降 D.ab段膈肌收缩,呼气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乙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
【解答】A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乙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D.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为某人肾单位内葡萄糖、尿素、蛋白质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c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那a、b、c、d内的液体及x、y、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名称正确的是(  )
A.b部位发生肾小管的重吸收,y是葡萄糖
B.c部位发生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y是葡萄糖
C.a内是血液,z是葡萄糖
D.d内是尿液,x是尿素
【答案】D
【知识点】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图中a、b、c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其中a是肾小球、b是肾小囊、c是肾小管、d是集合管,x、y、z曲线分别代表尿素、葡萄糖、蛋白质。
【解答】当血液流经a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b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a、b、c、d 内的液体分别是血液、原尿、尿液、尿液,
血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肾小球不能过滤大分子蛋白质,因此b肾小囊的原尿中蛋白质微量,所以z是蛋白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c肾小管末端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因此y是葡萄糖;肾小管重吸收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尿液中的尿素浓度明显升高,因此x是尿液。
A.b部位是肾小囊,没有发生肾小管的重吸收,故A错误;
B.a部位发生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c部位发生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故B错误;
C.a内是血液,z是蛋白质,故C错误;
D.d集合管内是尿液,x是尿素,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9.(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姚江河面上有一片落叶随着水流由某一高处漂流而下。落叶所受浮力方向是(  )
A.F1 B.F2 C.F3 D.F4
【答案】C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进行解答。
【解答】无论小球在水中处于什么状态,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故浮力的方向是F3。
故答案为:C。
20.(2025八上·余姚期末)小陵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钟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钟面上的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钟面B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H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学式是Na+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分别是氧、镁、氢,进行分析判断。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是钠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钟面上的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A错误;
B.钟面B元素是硼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分别是氧、镁、氢,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H)2,故C错误;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是钠元素,形成的离子是Na+,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1.(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是元代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使用扇车清选谷物的情景。农民快速摇动摇柄,扇轮转动产生气流,当把谷物倒入扇车时,谷物在   力的作用下落入扇车;气流使枯瘪的谷物从出风口飞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饱满的谷物由于惯性大不会被吹到出风口,说明惯性大小与   有关。
【答案】重;运动状态;质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解答】(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饱满的谷物质量大,惯性大,不会被吹到出风口,说明惯性与质量有关。
故答案为:重;运动状态;质量。
22.(2025八上·余姚期末)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书写时将纸平铺于水平桌面上,纸上放置一块“镇纸”(一般为长方体石条)。该“镇纸”质量为300g,与纸面接触面积为30cm2,则“镇纸”对纸的压强为    Pa。在行笔过程中,纸保持静止,则纸    (选填“会”或“不会”) 受到“镇纸”施加的摩擦力。(取g=10N/ kg)
【答案】1000;不会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镇纸对纸的压力等于镇纸的重力,根据F=G=mg求出其大小,根据求出“镇纸”对纸的压强;
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镇纸”对纸的压力为:F=G=mg=300×10-3×10N/kg=3N,
“镇纸”对纸的压强为:;
在行笔的过程中,纸相对于“镇纸“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由于“镇纸”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其他力,且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纸不会受到“镇纸”的摩擦力。
故答案为:1000;不会。
23.(2025八上·余姚期末)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请回答: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编号)。
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1910年英国科学家    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名的核式模型结构。
【答案】(1)原子
(2)A
(3)卢瑟福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发展史进行分析。
【解答】(1)金属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原子在得到或失去电子后会形成离子,所以图中①是原子;水由水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图中②表示的是分子;
(2)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钠和氯气混合会形成混合物,而氯化钠是纯净物,不是简单的混合,故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故错误。故选:A;
(3)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名的核式模型结构。
故答案为:(1)原子;(2)A;(3)卢瑟福。
24.(2025八上·余姚期末)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 5 毫米的颗粒物,科研人员在人体肺部及血液中相继检测出微塑料成分。
(1) 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微塑料,最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   。
(2)微塑料也会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肺和小肠都有适应各自功能的相似结构,如肺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除此之外,请再说出一点:
   。
【答案】(1)左心房
(2)肺泡外面和小肠绒毛内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1)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2)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答】(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和血液完成气体交换后,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所以,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微塑料,最先到达心脏左心房。
(2)肺和小肠都有适应各自功能的相似结构,如肺泡壁和小肠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肺泡外面和小肠绒毛内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1)左心房;(2)肺泡外面和小肠绒毛内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25.(2025八上·余姚期末) 压强知识相关应用分析:
(1)如右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边长之比 L 甲:L乙=2:1。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强为 p1,拿走物块乙,甲对桌面的压强为 p2 ,已知p1 :p2 =4:3。则甲、乙两个正方体的重力之比 G 甲:G乙 =   ;
若将甲叠放在乙上方时,物块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p3,则 p3:p1=   。
(2)如下图所示无论汽车落水还是遇雨被淹,乘客都应立刻开门逃生,越迟疑车门越难推开,因为车辆 被淹越深,车门下部 O 处受到水的压强越   。紧急情况下,应挥动逃生锤的   (填A或B)端砸向玻璃窗的边角,破窗逃离。
【答案】(1)3:1;4:1
(2)大;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其自身重力,据此利用、G=mg、和V=l3列出等式,求解两物体的密度和重力之比;
将甲叠放在乙上方时,物块乙对桌面的压力,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力都等于物块甲和物块乙的重力之和,根据压强公式计算p3:p1。
(2)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解答】(1)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乙对甲的压力等于自身重力,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力等于物块甲和物块乙的重力之和,
已知l甲:l乙=2:1,根据G=mg、、V=l3可得:
解得ρ甲:ρ乙=3:8,
则;
将甲叠放在乙上方时物块乙对桌面的压力,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力,都等于物块甲和物块乙的重力之和,
则;
(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车辆被淹越深,车门下部O处受到水的压强越大;
由图知,B处比A处的面积小,所以用B端砸向玻璃窗的边角,在用力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的压强越大,玻璃更容易破碎。这是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故答案为:(1)3:1;4:1;(2)大;B。
26.(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2)萝卜条④明显变长、变坚挺,这说明萝卜细胞发生了   (填“失水”或“吸水”)的过程.
(3)萝卜条③明显缩小、变软,说明A 烧杯中液体的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
(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中的液体是   。
【答案】(1)外界溶液的浓度
(2)吸水
(3)大于
(4)浓盐水
【知识点】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答】(1)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2)观察萝卜条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吸水了,说明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
(3)观察比较萝卜条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
(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中的液体是浓盐水B盛的是清水。
故答案为:(1)外界溶液的浓度;(2)吸水;(3)大于;(4)浓盐水。
27.(2025八上·余姚期末) 如图所示,密度为0.6g/cm3、体积为 的正方体木块,g取10N/ kg;用一条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细绳系住,置于容器的水中。当绳子系住木块时,细绳的拉力大小是    牛。当细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描述容器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4;变小
【知识点】液体的压强;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物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水的密度;木块在浮力、细绳的拉力、物块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求出细绳的拉力;
(2)细绳剪断后,容器中水的深度变化情况来说明压强的变化。
【解答】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Vρ水g=10-3m3×1.0×103kg/m3×10N/kg=10N,
木块在浮力、细绳的拉力、物块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细绳的拉力F拉=F浮-G木块=F浮-Vρ木块g=10N-10-3m3×0.6×103kg/m3×10N/kg=4N;
细绳剪断后,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物体的沉浮可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这样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容器中水的深度变小,由液体的压强p=hρg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小。
故答案为:4;变小。
28.(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设计并开展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一:取一个如图甲所示的塑料圆筒和金属圆柱体(塑料圆筒内径和金属圆柱体直径相同),按图乙进行操作,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1。
步骤二:如图丙所示,向烧杯中逐渐加水,直到液面与金属圆柱体上表面相平,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2。
步骤三:如图丁所示,用滴管向塑料圆筒中加满水,调节铁夹的高度,使烧杯中液面与金属圆柱体上表面相平,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3。
(1)如图丙所示,此时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选用 F1、F2、F3列式表示)。
(2)若实验中的测量结果满足    的关系(选用 F1、F2、F3列式表示),则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3)实验中小组发现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排开水的重力。下列操作会引起该结果的有 ____(填字母)。
A.步骤一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就使用
B.步骤二中液面未达到圆柱体上表面
C.步骤三中塑料圆筒中的水没有加满
D.步骤三未调节好铁夹的高度就读数
【答案】(1)F1-F2
(2)F3=F1
(3)C;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由图中实验数据和称重法得出物体第1次实验时受到的浮力;
(2)本实验由于没有使用溢水杯,因而必须控制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与在圆筒中添加水的体积相等,由于塑料圆筒内径和圆柱体直径相同,当高度相同时,V排=V加水,因而调节铁夹的高度,使烧杯中液面与圆柱体标记h'相平的目的是控制圆柱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在圆筒中添加液体的体积相等;实验中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之后加入的水又使得弹簧测力计示数恢复原值,说明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3)在该实验中,要保证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与在圆筒中添加液体的体积相等。
【解答】(1)塑料圆筒和金属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此时测量的是总重力,则G=F1,第1次实验时金属圆柱体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F2,根据称重法测浮力可知,此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G-F2=F1-F2;
(2)图乙测出了物体的重力,图丙测量的是物体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物-F=F1-F2;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F3-F2;如果满足:F3=F1可以证明阿基米德原理成立;
(3)A.若弹簧测力计都没有校零,F3与F2大小为变化量,对结果没有影响,故A错误;
B.步骤二中液面未达到圆柱体上表面,浮力更小,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故B错误;
C.步骤三中塑料圆筒中的水没有加满,排开水的重力G排更小,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排开水的重力,故C正确;
D.若步骤三未调节好铁夹的高度就读数,因向塑料圆筒中加水后会使弹簧的长度增大(即弹簧伸长),则圆柱体会向下移动,圆柱体可能接触烧杯底部(杯底对圆柱体有向上的支持力),所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可能偏小,即测得排开水的重力偏小,可能会造成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排开水的重力,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F1-F2;(2)F3=F1;(3)CD。
29.(2025八上·余姚期末)小陵在百米赛跑时,感觉到奔跑得越快,受到风的阻力越大。小陵猜想: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小陵和同学们在一个无风的周末进行了如下实验。
他们将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虚线框内是玩具汽车),一个同学依次以不同速度的风匀速吹向玩具汽车,待小车静止后,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风速 v/ (m·s- ) 5 10 15 20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0.5 2.0 4.5 8.0
(1)实验原理:根据   的原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等于玩具汽车受到的空气阻力。
(2)实验选材:现有下图中 A、B两款玩具汽车可供选择,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应选择   款玩具汽车进行实验。
(3)实验分析:根据该次实验数据分析,该小车受到的阻力f与风速v的定量关系式是   。
【答案】(1)二力平衡
(2)B
(3)f=0.02v2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将小车与挡板看作一个整体,此时它受到的风的阻力与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据此可得出阻力的大小;
(2)本题是探究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需要让阻力大些,选出车的形状;
(3)分析表格中数据速度和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
【解答】(1)空气的阻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因此,我们采用转换法的思想,通过二力平衡将空气的阻力转换为弹簧测力计对小车的拉力,从而进行间接测量;
(2)本题是探究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需要让阻力大些,故选B汽车进行实验;
(3)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汽车的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3倍、4倍时,测力计的示数变为原来的4倍、9倍、16倍,由此可知,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故设关系式为f=kv2,将(5,0.5)带入的,
故小车受到的阻力f与风速v的定量关系式是:f=0.02v2。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B;(3)f=0.02v2。
30.(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图一所示3个装置,其中玉米幼苗、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应将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取图一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图二所示装置中进行隔水加热,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   溶解于酒精里。
(3)脱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以检验是否有    生成。
(4)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的两个装置是    。
【答案】(1)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耗尽
(2)叶绿素
(3)淀粉
(4)1、2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实验前应对玉米幼苗进行黑暗处理,以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故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里;
(3)碘遇到淀粉变蓝色,故脱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以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
(4)1与2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1与3唯一的变量是光照,2与3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和光照,因此这三个装置可以形成2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应选择1和2两个装置。
故答案为:(1)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耗尽;(2)叶绿素;(3)淀粉;(4)1、2。
31.(2025八上·余姚期末)智能制造融合到快递业,出现了智能快递车,如图甲。某次快递运送,该车在粗糙程度相同的平直路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速度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乙。
(1)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是多少米
(2)该车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02米2,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5帕,空载质量为250千克。求该车的最大载重量是多少千克
【答案】(1)由图知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速度为5m/s,距离是:
s=vt=5m/s×(15-7)×60s=2400m
(2)该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为:F压=pS=2×105Pa×0.02m2=4000N,
空载时的重力:G=mg=250kg×10N/kg=2500N,
最大载重G载=F压-G=4000N-2500N=1500N,
该车的最大载重量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先从图中得出智能快递车移动的时间,及移动的速度,再根据s=vt计算出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
(2)先根据F=pS计算出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在水平地面上,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等于车的总重力,计算出空载时的重力,即可计算出最大载重,从而计算出该车的最大载重质量。
【解答】(1)由图知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速度为5m/s,由s=vt算出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
(2)根据F=pS算出该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由G=mg算出空载时的重力,根据G载=F-G算出最大载重,由G=mg算出该车的最大载重质量。
32.(2025八上·余姚期末)观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关注植树节的小陵同学在三月末观察到校内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主干周围的枝条有比较大的差异(如图甲、乙所示)。进一步了解: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正好校内两株银杏是雌株和雄株各一株,小陵读初一初二的秋季还看到其中的雌株枝条挂满“累累硕果”,成熟后掉落地面;银杏是裸子植物,那些“累累硕果”其实是银杏的种子。请你根据本学期所学的力学知识判断甲图、乙图哪株是雌株,并且写出你的理由。
图   是雌株银杏; 理由:   。
【答案】乙;银杏挂在树枝上把树枝压弯,图甲中的树枝是直的,图乙中的树枝是弯的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银杏挂在枝上能够把树枝压弯进行解答。
【解答】由于银杏挂在树枝上把树枝压弯,图甲中的树枝是直的,图乙中的树枝是弯的,因此图乙是雌株银杏。
故答案为:乙;银杏挂在树枝上把树枝压弯,图甲中的树枝是直的,图乙中的树枝是弯的。
33.(2025八上·余姚期末)图甲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 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 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图甲曲线中X 点将向    (填“上”或“下”) 移动;
(2)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 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横坐标代表正常人饭后的时间,曲线BC 段的 最主要成因是   。
【答案】(1)上
(2)有色液滴的移动
(3)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减少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解答】(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所以,曲线YZ代表的含义是:温度为30℃时,随着光照强度加强,氧气的释放量不断增加;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和30℃,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图甲曲线中X点将向上移动;
(2)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灯管距离或调节灯管的功率来改变这一自变量,通过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在食物链中: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如果次级消费者数量下降,在一段时间内,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急剧上升,当它上升到一定程度由于缺少食物就会下降,这现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若纵坐标代表一个初级消费者种群,横坐标代表时间,那么出现该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减少,
故答案为:(1)上;(2)有色液滴的移动;(3)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减少。
34.(2025八上·余姚期末)期末考试前夕,为了让小陵每天能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妈妈每天都早早起床做好美味的早餐,并细心地温好一杯牛奶。妈妈把一盒标有“294g 280mL”的牛奶全部倒入一柱形薄壁玻璃杯A 中后,再轻轻放入柱形热水盆B 中慢慢加热。如图,当玻璃杯 A 竖直静止时,杯中牛奶的高h=14cm。(取g=10N/ kg)
求:
(1)牛奶的密度;
(2)牛奶对玻璃杯A 底部的压强;
(3)小陵起床美美的喝了一大口牛奶后,仍把玻璃杯竖直放入热水盆中静止时,发现杯中剩余牛奶的上表面与热水盆底面的距离与没有喝之前相同,计算热水盆的底面积。
【答案】(1)(1)280mL=280cm3,
牛奶的密度:
(2)14cm=0.14m,
牛奶对玻璃杯A底部的压强:p=ρ牛奶gh牛奶=1.05×103kg/m3×10N/kg×0.14m=1470Pa
(3)玻璃杯的底面积:,
设热水盆中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杯中牛奶的下降的高度为h',则玻璃杯浸入水中的高度减少了H+h',
小明喝奶前后玻璃杯都处于漂浮状态,物体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小明喝掉的牛奶的重力等于减少的浮力,
玻璃杯受到的浮力的变化量:ΔF浮=ρ水ΔVg=ρ水S(H+h')g,牛奶的重力的变化量:ΔG=Δmg=ρ牛奶ΔVg=ρ牛奶Sh'g,则ρ水S(H+h')g=ρ牛奶Sh'g,
即1.0×103kg/m3(H+h')=1.05×103kg/m3×h'------①,
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等于牛奶的重力的变化量,由F=pS可得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ΔF=ΔpS盆=ρ水gHS盆,则ρ水gHS盆=ρ牛奶Sh'g,
即1.0×103kg/m3×HS盆=1.05×103kg/m3×2×10-3m2×h'------②,
①②联立可得:S盆=4.2×10-2m2。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牛奶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牛奶的密度;
(2)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牛奶对玻璃杯A底部的压强;
(3)由体积公式得出玻璃杯的底面积,再得出把玻璃杯放入热水盆中,根据喝牛奶之前与之后玻璃杯浸入水中的高度,得出玻璃杯浸入水中高度减少值,再根据物体的浮沉的条件得出玻璃杯漂浮时,玻璃杯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总重力,然后根据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量情况等于牛奶重力的变化量,根据F=pS列出方程,从而得出热水盆的底面积。
【解答】(1)根据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2)根据p=ρgh计算出牛奶对玻璃杯A底部的压强;
(3)根据体积公式计算玻璃杯的底面积,小明起床美美的喝了一大口牛奶后,仍把玻璃杯竖直放入热水盆中静止时,发现杯中剩余牛奶的上表面与热水盆底面的距离与没有喝之前相同,设热水盆中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杯中牛奶的下降的高度为h',则玻璃杯浸入水中的高度减少了H+h',
小明喝奶前后玻璃杯都处于漂浮状态,物体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小明喝掉的牛奶的重力等于减少的浮力,根据浮力计算公式和重力公式表示浮力变化量和牛奶重力的变化量列出方程,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等于牛奶的重力的变化量,由F=pS可得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列出方程,解方程组可得热水盆的底面积。
1 / 1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试卷
1.(2025八上·余姚期末)2024年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诞辰190周年,他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钊”来纪念他。们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
A.101 B.157 C.258 D.359
2.(2025八上·余姚期末)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2O——“2”表示两个氧分子
B.2NO——“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C.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D.表示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
3.(2025八上·余姚期末)航天员要在完全失重的太空轨道舱中进行体育锻炼,下列运动中可采用的是(  )
A.举哑铃 B.在跑步机上跑步
C.用力拉弹簧拉力器 D.引体向上
4.(2025八上·余姚期末)下列模型(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能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
A. B. C. D.
5.(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没有摩擦)水平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且FA.该物体不可能运动
B.该物体运动状态一定变化
C.该物体运动方向一定变化
D.该物体有可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6.(2025八上·余姚期末)《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其中C的化合价为(  )
A.+4 B.- 4 C.+2 D.- 2
7.(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甲所示,重为5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等于5N
B.在0-2s内拉力F等于7N
C.在0-6s内拉力F等于5N
D.在2-6s内拉力F等于7N
8.(2025八上·余姚期末)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主要是 (  )
A.由茎的表皮直接制造的
B.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C.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D.由根从土壤里吸收,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9.(2025八上·余姚期末)小陵一家在国庆节期间自驾外出旅游,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汽车内所有人员必须系上安全带,系上安全带可以(  )
A.减小汽车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
B.减小司机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
C.减小因汽车突然减速造成的伤害
D.减小因汽车突然加速造成的伤害
10.(2025八上·余姚期末)2025年2月3日是立春,立春过后给小麦合理施用氮肥可有助于小麦返青拔节,使小麦增产。下列化肥中,氮含量最高的化肥是 (  )
A.CO(NH2)2 B. C.NH4NO3 D.NH4Cl
11.(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容器重为G1,放在水平桌面上,其内盛有重为G2的液体。若用N1表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N2表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则N1和N2应满足(  )
A. B.
C. D.
12.(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B.装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装置乙则可以省
C.装置丙中的植物换成萌发的种子,装置丁中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D.若装置丙不遮光,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3.(2025八上·余姚期末)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下列说法属于描述毛细血管的是(  )
A.献血时针头刺入的血管
B.手背上一条条的“青筋”
C.中医“切脉”时触摸的血管
D.擦破皮肤表层时渗出少量血液的血管
14.(2025八上·余姚期末)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如图甲),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如图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气孔将如图甲所示
B.保卫细胞的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
C.植物体蒸腾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有关
D.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无关
15.(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同学根据表中提供的几种物质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得出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g·cm-3) 物质 密度/(g·cm-3)
蜂蜜 1.4 冰 0.9
酒精 0.8 铝 2.7
水银 13.6 铜 8.9
A.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B.蜂蜜和酒精混合后液体密度为2.2g/cm3
C.把50g酒精倒掉一半,剩余酒精的密度仍为0.8g/cm3
D.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所以铝的质量比铜小
16.(2025八上·余姚期末)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从土壤里吸收来的。如图为植物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最活跃部位的细胞是(  )
A. B.
C. D.
17.(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表示某人平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 表示平静状态 B.曲线B表示运动状态
C.ab段表示肺容量下降 D.ab段膈肌收缩,呼气
18.(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为某人肾单位内葡萄糖、尿素、蛋白质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c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那a、b、c、d内的液体及x、y、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名称正确的是(  )
A.b部位发生肾小管的重吸收,y是葡萄糖
B.c部位发生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y是葡萄糖
C.a内是血液,z是葡萄糖
D.d内是尿液,x是尿素
19.(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姚江河面上有一片落叶随着水流由某一高处漂流而下。落叶所受浮力方向是(  )
A.F1 B.F2 C.F3 D.F4
20.(2025八上·余姚期末)小陵利用12种元素制作了如图所示的钟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钟面上的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钟面B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H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学式是Na+
21.(2025八上·余姚期末)如图是元代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使用扇车清选谷物的情景。农民快速摇动摇柄,扇轮转动产生气流,当把谷物倒入扇车时,谷物在   力的作用下落入扇车;气流使枯瘪的谷物从出风口飞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饱满的谷物由于惯性大不会被吹到出风口,说明惯性大小与   有关。
22.(2025八上·余姚期末)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书写时将纸平铺于水平桌面上,纸上放置一块“镇纸”(一般为长方体石条)。该“镇纸”质量为300g,与纸面接触面积为30cm2,则“镇纸”对纸的压强为    Pa。在行笔过程中,纸保持静止,则纸    (选填“会”或“不会”) 受到“镇纸”施加的摩擦力。(取g=10N/ kg)
23.(2025八上·余姚期末)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科学学科的特点。请回答: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编号)。
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钠是由钠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钠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1910年英国科学家    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名的核式模型结构。
24.(2025八上·余姚期末)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 5 毫米的颗粒物,科研人员在人体肺部及血液中相继检测出微塑料成分。
(1) 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微塑料,最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   。
(2)微塑料也会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肺和小肠都有适应各自功能的相似结构,如肺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除此之外,请再说出一点:
   。
25.(2025八上·余姚期末) 压强知识相关应用分析:
(1)如右图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边长之比 L 甲:L乙=2:1。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强为 p1,拿走物块乙,甲对桌面的压强为 p2 ,已知p1 :p2 =4:3。则甲、乙两个正方体的重力之比 G 甲:G乙 =   ;
若将甲叠放在乙上方时,物块乙对桌面的压强为 p3,则 p3:p1=   。
(2)如下图所示无论汽车落水还是遇雨被淹,乘客都应立刻开门逃生,越迟疑车门越难推开,因为车辆 被淹越深,车门下部 O 处受到水的压强越   。紧急情况下,应挥动逃生锤的   (填A或B)端砸向玻璃窗的边角,破窗逃离。
26.(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2)萝卜条④明显变长、变坚挺,这说明萝卜细胞发生了   (填“失水”或“吸水”)的过程.
(3)萝卜条③明显缩小、变软,说明A 烧杯中液体的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
(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中的液体是   。
27.(2025八上·余姚期末) 如图所示,密度为0.6g/cm3、体积为 的正方体木块,g取10N/ kg;用一条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细绳系住,置于容器的水中。当绳子系住木块时,细绳的拉力大小是    牛。当细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描述容器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变大、变小、不变)。
28.(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设计并开展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一:取一个如图甲所示的塑料圆筒和金属圆柱体(塑料圆筒内径和金属圆柱体直径相同),按图乙进行操作,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1。
步骤二:如图丙所示,向烧杯中逐渐加水,直到液面与金属圆柱体上表面相平,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2。
步骤三:如图丁所示,用滴管向塑料圆筒中加满水,调节铁夹的高度,使烧杯中液面与金属圆柱体上表面相平,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3。
(1)如图丙所示,此时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选用 F1、F2、F3列式表示)。
(2)若实验中的测量结果满足    的关系(选用 F1、F2、F3列式表示),则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3)实验中小组发现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排开水的重力。下列操作会引起该结果的有 ____(填字母)。
A.步骤一中弹簧测力计未调零就使用
B.步骤二中液面未达到圆柱体上表面
C.步骤三中塑料圆筒中的水没有加满
D.步骤三未调节好铁夹的高度就读数
29.(2025八上·余姚期末)小陵在百米赛跑时,感觉到奔跑得越快,受到风的阻力越大。小陵猜想: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小陵和同学们在一个无风的周末进行了如下实验。
他们将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虚线框内是玩具汽车),一个同学依次以不同速度的风匀速吹向玩具汽车,待小车静止后,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风速 v/ (m·s- ) 5 10 15 20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0.5 2.0 4.5 8.0
(1)实验原理:根据   的原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等于玩具汽车受到的空气阻力。
(2)实验选材:现有下图中 A、B两款玩具汽车可供选择,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应选择   款玩具汽车进行实验。
(3)实验分析:根据该次实验数据分析,该小车受到的阻力f与风速v的定量关系式是   。
30.(2025八上·余姚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图一所示3个装置,其中玉米幼苗、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前应将玉米幼苗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取图一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图二所示装置中进行隔水加热,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   溶解于酒精里。
(3)脱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以检验是否有    生成。
(4)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的两个装置是    。
31.(2025八上·余姚期末)智能制造融合到快递业,出现了智能快递车,如图甲。某次快递运送,该车在粗糙程度相同的平直路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速度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乙。
(1)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是多少米
(2)该车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02米2,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5帕,空载质量为250千克。求该车的最大载重量是多少千克
32.(2025八上·余姚期末)观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关注植树节的小陵同学在三月末观察到校内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主干周围的枝条有比较大的差异(如图甲、乙所示)。进一步了解: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正好校内两株银杏是雌株和雄株各一株,小陵读初一初二的秋季还看到其中的雌株枝条挂满“累累硕果”,成熟后掉落地面;银杏是裸子植物,那些“累累硕果”其实是银杏的种子。请你根据本学期所学的力学知识判断甲图、乙图哪株是雌株,并且写出你的理由。
图   是雌株银杏; 理由:   。
33.(2025八上·余姚期末)图甲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 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 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图甲曲线中X 点将向    (填“上”或“下”) 移动;
(2)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 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横坐标代表正常人饭后的时间,曲线BC 段的 最主要成因是   。
34.(2025八上·余姚期末)期末考试前夕,为了让小陵每天能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妈妈每天都早早起床做好美味的早餐,并细心地温好一杯牛奶。妈妈把一盒标有“294g 280mL”的牛奶全部倒入一柱形薄壁玻璃杯A 中后,再轻轻放入柱形热水盆B 中慢慢加热。如图,当玻璃杯 A 竖直静止时,杯中牛奶的高h=14cm。(取g=10N/ kg)
求:
(1)牛奶的密度;
(2)牛奶对玻璃杯A 底部的压强;
(3)小陵起床美美的喝了一大口牛奶后,仍把玻璃杯竖直放入热水盆中静止时,发现杯中剩余牛奶的上表面与热水盆底面的距离与没有喝之前相同,计算热水盆的底面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101。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B.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
【解答】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O中的“2”表示氧原子的个数为2,故A错误;
B.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NO中的“2”表示一氧化氮分子的个数为2,故B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C错误;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SO4中的“2”表示1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运动时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当没有重力时,人可以用很小的力举哑铃和引体向上,得不到锻炼的作用,没有重力对跑步机就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摩擦力,无法在跑步机上跑步,而不影响拉弹簧拉力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 根据分子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根据化学式CO可知, 1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的是。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 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在光滑(没有摩擦)水平面上受到拉力F的作用,此时它不受阻力,只受拉力作用。由于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合力不为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状态肯定改变,即可能只改变速度,可能只改变方向,也可能同时改变速度和方向,肯定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碳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碳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1)×2+ x+(-2)×3=0,得x=+4价。
故答案为:A。
7.【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铁块的重力竖直向下,而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在水平方向,二者没有任何联系,故A错误;
根据图乙可知,在2~6s内铁块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受到平衡力,即竖直向下的拉力与竖直向下的摩擦力和重力平衡,则F=f+G=2N+5N=7N,故D正确、C错误;
在0~2s内,铁块向上做加速运动,那么它受到合力竖直向上,即F>G+f,即此时的拉力大于7N,故B错误。
故选D。
8.【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有两种输导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向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解答】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根、茎、叶都有筛管,并且是相通的。将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从上而下运输给身体的各部分。甘蔗很甜,它的茎中含有大量的糖(有机物)是由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质量;
②汽车刹车时,如果没有安全带的保护,驾驶员会因为自身惯性向前运动而发生事故。所以要让安全带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
【解答】AB.汽车和司机的质量是一定的,有无安全带,汽车行驶速度大小,汽车和司机的惯性都不变。不符合题意;
C.司机原来和车一起向前运动,紧急刹车时,车由运动突然变成静止,而司机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容易撞到挡风玻璃发生伤害,使用安全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符合题意;
D.司机原来和车一起向前运动,突然加速时,司机由于具有惯性,会向后运动,座椅可以对实际起到保护作用。此时安全带不起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根据进行计算,然后进行比较。
【解答】A.CO(NH2)2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B.NH4HCO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C.NH4NO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D.NH4Cl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因此CO(NH2)2中氮的含量最高。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解析】【分析】首先看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由于容器不规则,要先求出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再由F=pS来判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属于固体压力的计算,由于杯子位于水平桌面上,所以杯子和水的总重等于杯子对桌面的压力。
【解答】设容器内液体的深度为h,容器的底面积为S;
那么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ρgh;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N2=pS=ρghS>ρgV液=G2,即 N2>G2;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液体和杯子的总重,即:N1=G1+G2。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要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需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
【解答】A.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丁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检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实验可用于检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故A正确;
B.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需要除去,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使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可以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净,故B错误;
C.装置丙中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一部分能量是以热的形式散失。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丁中也会出现浑浊现象,故C错误;
D.装置甲已经把鼓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装置丙不遮光,植物因为缺乏二氧化碳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因此从装置丁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体内有三种血管,分别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对我们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关键便是用于协助我们进行血液循环系统的,假如我们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不能够一切正常的开展,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便会遭受一定的影响;主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运送到颈静脉人体器官的管路。 形状特性: 其规格慢慢变窄,分多、中、小3种主动脉。 壁厚内有丰富多彩的弹性化学纤维和平滑肌。 其构造两者之间作用息息相关(血液的持续流动性、血压的产生)。静脉: 正确引导血液从颈静脉流入心脏的管路。 逐步连击,规格慢慢变宽,引入心室。 形状特性: 壁厚较薄,弹性化学纤维和平滑肌不比较发达。 但规格较粗,是血液的存储库。毛细血管: 接近主动脉和静脉末梢神经中间的管路,基本上遍布于全身的每个人体器官。 形状特性: 管经细微、壁厚薄,仅有一层内皮细胞。 血液在这其中的流动性迟缓,有益于物质的互换。
【解答】A. 献血时针头刺入的血管是静脉血管;
B.背上一条条的“青筋”是静脉血管;
C.中医“切脉”时触摸的血管是动脉血管;
D. 擦破皮肤表层时渗出少量血液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1)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自动的开闭。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2)图甲气孔处于张开状态,图乙气孔处于关闭状态。
【解答】A、浓盐水的浓度比较高,将叶片浸入浓盐水中,细胞会失水,气孔将会变小甚至关闭,故气孔将如图乙所示,A错误。
B、保卫细胞具有细胞壁,其形状能改变与细胞的含水量有关,B错误。
C、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与细胞的含水量有关,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故植物体蒸腾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的含水量有关,C正确。
D、植物体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需要从气孔进入叶肉细胞,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保卫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气体可顺利的出入,因此光合作用的强弱与保卫细胞含水量有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确定的某种物质,它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2)根据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来解答;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通常情况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解答】A.从图表中可以看到水银(液体)的密度16.3g/cm3大于铝(固体)的密度2.7g/cm3铜(固体)的密度8.9g/cm3等,所以液体的密度不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该A错误;
B.题中未给出蜂蜜和酒精混合后的密度情况,无法得出混合后液体密度为2.2g/cm3,该B错误;
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把50g酒精倒掉一半,剩余酒精的密度仍为0.8g/cm3,该C正确;
D.根据虽然铝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但不知道铝和铜的体积关系,所以无法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自外向里主要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冠四部分;根毛区,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伸长区,促进细胞伸长;分生区,具有分裂能力,不断产生新细胞,使根生长;根冠,对根起保护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A.根毛区,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A符合题意;
B.伸长区,促进细胞伸长;
C.根冠,对根起保护作用;
D.分生区,具有分裂能力,不断产生新细胞,使根生长;
故答案为:A
17.【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乙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
【解答】A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乙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D.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知识点】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图中a、b、c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其中a是肾小球、b是肾小囊、c是肾小管、d是集合管,x、y、z曲线分别代表尿素、葡萄糖、蛋白质。
【解答】当血液流经a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b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a、b、c、d 内的液体分别是血液、原尿、尿液、尿液,
血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肾小球不能过滤大分子蛋白质,因此b肾小囊的原尿中蛋白质微量,所以z是蛋白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c肾小管末端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因此y是葡萄糖;肾小管重吸收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尿液中的尿素浓度明显升高,因此x是尿液。
A.b部位是肾小囊,没有发生肾小管的重吸收,故A错误;
B.a部位发生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c部位发生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故B错误;
C.a内是血液,z是蛋白质,故C错误;
D.d集合管内是尿液,x是尿素,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9.【答案】C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进行解答。
【解答】无论小球在水中处于什么状态,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故浮力的方向是F3。
故答案为:C。
20.【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分别是氧、镁、氢,进行分析判断。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是钠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钟面上的这些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A错误;
B.钟面B元素是硼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此刻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别指向三种不同元素,分别是氧、镁、氢,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H)2,故C错误;
D.钟面上的11:00点时,时针对应的元素是钠元素,形成的离子是Na+,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1.【答案】重;运动状态;质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解答】(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饱满的谷物质量大,惯性大,不会被吹到出风口,说明惯性与质量有关。
故答案为:重;运动状态;质量。
22.【答案】1000;不会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镇纸对纸的压力等于镇纸的重力,根据F=G=mg求出其大小,根据求出“镇纸”对纸的压强;
根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镇纸”对纸的压力为:F=G=mg=300×10-3×10N/kg=3N,
“镇纸”对纸的压强为:;
在行笔的过程中,纸相对于“镇纸“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由于“镇纸”在水平方向没有受到其他力,且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纸不会受到“镇纸”的摩擦力。
故答案为:1000;不会。
23.【答案】(1)原子
(2)A
(3)卢瑟福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进行分析;
(3)根据化学发展史进行分析。
【解答】(1)金属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原子在得到或失去电子后会形成离子,所以图中①是原子;水由水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图中②表示的是分子;
(2)A.氯化钠是由钠、氯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钠和氯气混合会形成混合物,而氯化钠是纯净物,不是简单的混合,故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是由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故错误。故选:A;
(3)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名的核式模型结构。
故答案为:(1)原子;(2)A;(3)卢瑟福。
24.【答案】(1)左心房
(2)肺泡外面和小肠绒毛内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
【解析】【分析】(1)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2)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答】(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和血液完成气体交换后,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所以,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微塑料,最先到达心脏左心房。
(2)肺和小肠都有适应各自功能的相似结构,如肺泡壁和小肠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肺泡外面和小肠绒毛内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故答案为:(1)左心房;(2)肺泡外面和小肠绒毛内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25.【答案】(1)3:1;4:1
(2)大;B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其自身重力,据此利用、G=mg、和V=l3列出等式,求解两物体的密度和重力之比;
将甲叠放在乙上方时,物块乙对桌面的压力,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力都等于物块甲和物块乙的重力之和,根据压强公式计算p3:p1。
(2)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压力相同,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解答】(1)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乙对甲的压力等于自身重力,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力等于物块甲和物块乙的重力之和,
已知l甲:l乙=2:1,根据G=mg、、V=l3可得:
解得ρ甲:ρ乙=3:8,
则;
将甲叠放在乙上方时物块乙对桌面的压力,将乙叠放在甲上方时物块甲对桌面的压力,都等于物块甲和物块乙的重力之和,
则;
(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车辆被淹越深,车门下部O处受到水的压强越大;
由图知,B处比A处的面积小,所以用B端砸向玻璃窗的边角,在用力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的压强越大,玻璃更容易破碎。这是用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
故答案为:(1)3:1;4:1;(2)大;B。
26.【答案】(1)外界溶液的浓度
(2)吸水
(3)大于
(4)浓盐水
【知识点】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答】(1)此实验探究的是: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因此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2)观察萝卜条④的变化,萝卜条膨胀了,吸水了,说明萝卜细胞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液体的浓度;
(3)观察比较萝卜条③的变化,萝卜条失水了,说明A中的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内细胞液的浓度;
(4)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可以推知:A烧杯中的液体是浓盐水B盛的是清水。
故答案为:(1)外界溶液的浓度;(2)吸水;(3)大于;(4)浓盐水。
27.【答案】4;变小
【知识点】液体的压强;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物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水的密度;木块在浮力、细绳的拉力、物块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求出细绳的拉力;
(2)细绳剪断后,容器中水的深度变化情况来说明压强的变化。
【解答】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Vρ水g=10-3m3×1.0×103kg/m3×10N/kg=10N,
木块在浮力、细绳的拉力、物块的重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细绳的拉力F拉=F浮-G木块=F浮-Vρ木块g=10N-10-3m3×0.6×103kg/m3×10N/kg=4N;
细绳剪断后,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物体的沉浮可知,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这样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容器中水的深度变小,由液体的压强p=hρg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小。
故答案为:4;变小。
28.【答案】(1)F1-F2
(2)F3=F1
(3)C;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由图中实验数据和称重法得出物体第1次实验时受到的浮力;
(2)本实验由于没有使用溢水杯,因而必须控制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与在圆筒中添加水的体积相等,由于塑料圆筒内径和圆柱体直径相同,当高度相同时,V排=V加水,因而调节铁夹的高度,使烧杯中液面与圆柱体标记h'相平的目的是控制圆柱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在圆筒中添加液体的体积相等;实验中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之后加入的水又使得弹簧测力计示数恢复原值,说明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3)在该实验中,要保证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与在圆筒中添加液体的体积相等。
【解答】(1)塑料圆筒和金属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此时测量的是总重力,则G=F1,第1次实验时金属圆柱体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F2,根据称重法测浮力可知,此时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G-F2=F1-F2;
(2)图乙测出了物体的重力,图丙测量的是物体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物-F=F1-F2;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F3-F2;如果满足:F3=F1可以证明阿基米德原理成立;
(3)A.若弹簧测力计都没有校零,F3与F2大小为变化量,对结果没有影响,故A错误;
B.步骤二中液面未达到圆柱体上表面,浮力更小,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故B错误;
C.步骤三中塑料圆筒中的水没有加满,排开水的重力G排更小,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排开水的重力,故C正确;
D.若步骤三未调节好铁夹的高度就读数,因向塑料圆筒中加水后会使弹簧的长度增大(即弹簧伸长),则圆柱体会向下移动,圆柱体可能接触烧杯底部(杯底对圆柱体有向上的支持力),所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可能偏小,即测得排开水的重力偏小,可能会造成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排开水的重力,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F1-F2;(2)F3=F1;(3)CD。
29.【答案】(1)二力平衡
(2)B
(3)f=0.02v2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将小车与挡板看作一个整体,此时它受到的风的阻力与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据此可得出阻力的大小;
(2)本题是探究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需要让阻力大些,选出车的形状;
(3)分析表格中数据速度和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
【解答】(1)空气的阻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因此,我们采用转换法的思想,通过二力平衡将空气的阻力转换为弹簧测力计对小车的拉力,从而进行间接测量;
(2)本题是探究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需要让阻力大些,故选B汽车进行实验;
(3)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汽车的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3倍、4倍时,测力计的示数变为原来的4倍、9倍、16倍,由此可知,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故设关系式为f=kv2,将(5,0.5)带入的,
故小车受到的阻力f与风速v的定量关系式是:f=0.02v2。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B;(3)f=0.02v2。
30.【答案】(1)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耗尽
(2)叶绿素
(3)淀粉
(4)1、2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实验前应对玉米幼苗进行黑暗处理,以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故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里;
(3)碘遇到淀粉变蓝色,故脱色并清洗后,滴加碘液以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
(4)1与2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1与3唯一的变量是光照,2与3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和光照,因此这三个装置可以形成2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应选择1和2两个装置。
故答案为:(1)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运走耗尽;(2)叶绿素;(3)淀粉;(4)1、2。
31.【答案】(1)由图知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速度为5m/s,距离是:
s=vt=5m/s×(15-7)×60s=2400m
(2)该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为:F压=pS=2×105Pa×0.02m2=4000N,
空载时的重力:G=mg=250kg×10N/kg=2500N,
最大载重G载=F压-G=4000N-2500N=1500N,
该车的最大载重量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先从图中得出智能快递车移动的时间,及移动的速度,再根据s=vt计算出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
(2)先根据F=pS计算出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在水平地面上,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等于车的总重力,计算出空载时的重力,即可计算出最大载重,从而计算出该车的最大载重质量。
【解答】(1)由图知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速度为5m/s,由s=vt算出第7~15分钟智能快递车移动的距离;
(2)根据F=pS算出该车对地面的最大压力,由G=mg算出空载时的重力,根据G载=F-G算出最大载重,由G=mg算出该车的最大载重质量。
32.【答案】乙;银杏挂在树枝上把树枝压弯,图甲中的树枝是直的,图乙中的树枝是弯的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银杏挂在枝上能够把树枝压弯进行解答。
【解答】由于银杏挂在树枝上把树枝压弯,图甲中的树枝是直的,图乙中的树枝是弯的,因此图乙是雌株银杏。
故答案为:乙;银杏挂在树枝上把树枝压弯,图甲中的树枝是直的,图乙中的树枝是弯的。
33.【答案】(1)上
(2)有色液滴的移动
(3)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减少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解答】(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所以,曲线YZ代表的含义是:温度为30℃时,随着光照强度加强,氧气的释放量不断增加;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和30℃,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图甲曲线中X点将向上移动;
(2)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灯管距离或调节灯管的功率来改变这一自变量,通过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在食物链中: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如果次级消费者数量下降,在一段时间内,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急剧上升,当它上升到一定程度由于缺少食物就会下降,这现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若纵坐标代表一个初级消费者种群,横坐标代表时间,那么出现该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减少,
故答案为:(1)上;(2)有色液滴的移动;(3)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减少。
34.【答案】(1)(1)280mL=280cm3,
牛奶的密度:
(2)14cm=0.14m,
牛奶对玻璃杯A底部的压强:p=ρ牛奶gh牛奶=1.05×103kg/m3×10N/kg×0.14m=1470Pa
(3)玻璃杯的底面积:,
设热水盆中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杯中牛奶的下降的高度为h',则玻璃杯浸入水中的高度减少了H+h',
小明喝奶前后玻璃杯都处于漂浮状态,物体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小明喝掉的牛奶的重力等于减少的浮力,
玻璃杯受到的浮力的变化量:ΔF浮=ρ水ΔVg=ρ水S(H+h')g,牛奶的重力的变化量:ΔG=Δmg=ρ牛奶ΔVg=ρ牛奶Sh'g,则ρ水S(H+h')g=ρ牛奶Sh'g,
即1.0×103kg/m3(H+h')=1.05×103kg/m3×h'------①,
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等于牛奶的重力的变化量,由F=pS可得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ΔF=ΔpS盆=ρ水gHS盆,则ρ水gHS盆=ρ牛奶Sh'g,
即1.0×103kg/m3×HS盆=1.05×103kg/m3×2×10-3m2×h'------②,
①②联立可得:S盆=4.2×10-2m2。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牛奶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牛奶的密度;
(2)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牛奶对玻璃杯A底部的压强;
(3)由体积公式得出玻璃杯的底面积,再得出把玻璃杯放入热水盆中,根据喝牛奶之前与之后玻璃杯浸入水中的高度,得出玻璃杯浸入水中高度减少值,再根据物体的浮沉的条件得出玻璃杯漂浮时,玻璃杯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总重力,然后根据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量情况等于牛奶重力的变化量,根据F=pS列出方程,从而得出热水盆的底面积。
【解答】(1)根据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2)根据p=ρgh计算出牛奶对玻璃杯A底部的压强;
(3)根据体积公式计算玻璃杯的底面积,小明起床美美的喝了一大口牛奶后,仍把玻璃杯竖直放入热水盆中静止时,发现杯中剩余牛奶的上表面与热水盆底面的距离与没有喝之前相同,设热水盆中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杯中牛奶的下降的高度为h',则玻璃杯浸入水中的高度减少了H+h',
小明喝奶前后玻璃杯都处于漂浮状态,物体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小明喝掉的牛奶的重力等于减少的浮力,根据浮力计算公式和重力公式表示浮力变化量和牛奶重力的变化量列出方程,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等于牛奶的重力的变化量,由F=pS可得热水盆底部受到的压力的变化量列出方程,解方程组可得热水盆的底面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