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试卷共五大题,23小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Zn-65 Si-2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 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被子折叠 B. 粮食酿酒 C. 冰雪融化 D. 桌椅搬动
2.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 露天焚烧塑料袋 B.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C. 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D. 保护好水资源,不随便破坏
4. 经过螺蛳粉店,很远就能闻到特殊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 分子质量小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体积小
5.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银元素:AG B. 硫酸钠:Na2S C. 3个氮原子:N3 D. 2个钠离子:2Na+
6. 芯片的制造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生产芯片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硅,工业上以石英砂(SiO2)为主要原料制取高纯度硅,涉及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SiO2是氧化物 B. 该化学反应中最小微粒是:Si、O、C
C. CO可用于冶炼金属 D. SiO2中硅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2
7.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D. 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放出
8.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物质的性质。下列试剂中,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 稀盐酸 B. 稀硫酸 C. 硫酸亚铁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9.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溶解度曲线,结合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小
B. 将t2℃时甲溶液降温至t1℃,一定会有固体析出
C. t1℃时,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10. 中国用一条沙漠铁路环线圈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铁轨在沙漠多多少少会生锈 B. 铁轨采用的是硬度大、韧性好的锰钢
C. 铁轨需要经常养护 D. 铁轨修建时使用到的金属材料为纯铁
11.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蔗糖水 C. 泥水 D. 果粒橙
12. 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一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火箭助推器使用偏二甲肼(有毒)和四氧化二氮(有毒)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中含有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B. 从微观角度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C. 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D. 从符号表征看: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固定的化学式表示其组成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答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不得分)
13.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B. 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C.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14. 对乙酰氨基酚是速效感冒胶囊的主要成分,化学式为,用于退热、缓解中轻度疼痛。下列有关对乙酰氨基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含有1个氧分子 B. 由20个原子构成
C. 由碳、氢、氧、氮元素组成 D. 对乙酰氨基酚是混合物
15. 根据生活经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泼水灭火
C. 电动车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以免发生火灾 D. 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3分,其余每空2分,共30分。)
16.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人类冶炼不同金属的大致年代如图所示:
(1)“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新发掘出了半张黄金面具。黄金被打造成“面具”利用了金的______性。
(2)金属在历史出现年代先后顺序与金属的______有很大关系。
(3)铁是目前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巨大损失。下列有关金属资源回收利用的优点正确的是______。
a.有利于节约资源 b.有利于节约能源 c.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17.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用CuSO4溶液配制“波尔多液”不能在铁制容器中进行的原因:______。
(2)未成熟的水果大多具有涩味,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鞣酸。脱涩的方法之一是先用少量的水将生石灰化成石灰乳,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然后把它用清水稀释,取上层清液,浸泡水果5~6天即可除去涩味。
18. 化学助力文物修复与保护
(1)熟石膏可用于文物修复,石膏中的CaSO4与焦炭在高温时发生,Ca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是国家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发掘的珍贵文物可放入氮气保护箱中,从氮气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
(3)保护木结构建筑最重要的就是防火。火种的一个重要自然来源就是雷电。雷电环境下空气中的O2与N2反应得到NO,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反应。
19. 阅读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是很好的清洁茶垢、油垢和吸油材料,可用于解决海上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科学家测定了纳米海绵对不同油品的吸收能力,吸油能力的差异性取决于油品自身的密度。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纳米海绵还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通过挤压,可将纳米海绵吸附的油品挤出,经洗涤干燥后再次使用。现有纳米海绵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吸油材料对泵油的循环吸收测试结果如图所示。
(1)纳米海绵的清洁过程属于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多选,填字母)。
a.纳米海绵可用于清洁茶垢、油垢等
b.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弱
c.纳米海绵可重复使用
(3)由图得到的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______。
20. 某品牌老陈醋因有促进消化、开胃、杀菌消炎等功效,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备受人们喜爱。老陈醋的制作流程如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研磨机”将高粱、大豆研碎,研碎的目的是______。
(2)“淋醋池”至“成品器”的过程中,需通过操作a分离废渣,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3)现实生活中,在已开口而未食用完的醋瓶中加入少许香油,目的是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1. 同学们在实验室开展了课外兴趣实验,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和电解水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兴趣小组将装置______组合制取并收集H2。经过验纯后将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将小烧杯倒口在火焰上方,发现有小水珠生成,于是得出结论:水是由______组成。
(3)小组讨论后认为也可以通过水的分解得出相应的结论: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上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经检验管a中的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22. 石墨烯发热材料用品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在北京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中大量应用。同学们对碳及其化合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展了相应的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碳为观“智”
【查阅文献】金刚石是天然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轻薄、强韧、导电、导热……石墨烯这些特性赋予人们很多想象空间。
(1)金刚石是天然最坚硬的东西,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它们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项目二:碳为观“知”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炭黑的国家。《本草纲目》中记载人们用墨书写的痕迹,能够长久的保留,主要利用了碳的性质是______。
项目三:碳为观“值”
(3)碳单质在加热或点燃时会燃烧。兴趣小组将点燃的木炭放入密闭的三颈烧瓶中,分别用CO2和CO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CO2和CO的浓度(如图一所示),测得的时间曲线为图二。
分析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曲线图的变化情况______。
【交流讨论】
(4)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促进煤的充分燃烧,请写出一种具体的措施______。
(5)兴趣小组又对碳单质与氧化铜反应进行了课后的探究,装置如图三所示。产物除了有铜,还有什么呢?已知氢氧化钠溶液能更好地吸收二氧化碳。碳和氧化铜反应可能还会生成的物质有三种情况:
①一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 ③______。
【开展实验】
(6)于是兴趣小组需要设计一套装置,用于碳和氧化铜反应并检验产物,在实验中得出了结论③正确。请补充完整的实验方案______。
项目四:碳为观“志”
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碳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科技进步的缩影。
五、应用与计算(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23. 为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实验操作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质量______。
(2)求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试卷共五大题,23小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Zn-65 Si-2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 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被子折叠 B. 粮食酿酒 C. 冰雪融化 D. 桌椅搬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被子折叠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冰雪融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桌椅搬动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取用固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 连接仪器时,手握在试管的中上部,轻轻转动导管,该选项操作正确;
D、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C。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 露天焚烧塑料袋 B.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C. 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D. 保护好水资源,不随便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A、露天焚烧塑料袋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加重空气污染,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A符合题意;
B、积极植树、造林、种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护好水资源,不随便破坏,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经过螺蛳粉店,很远就能闻到特殊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A. 分子质量小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体积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过螺蛳粉店,很远就能闻到特殊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故选C。
5.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A. 银元素:AG B. 硫酸钠:Na2S C. 3个氮原子:N3 D. 2个钠离子:2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 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银的元素符号是Ag,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B、 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硫酸钠是由钠离子与硫酸根构成的,其中钠元素显+1价,硫酸根显-2价,故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C、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氮原子表示为:3N,选项化学用语表示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钠离子可表示为: 2Na+,选项化学用语表示正确;
故选D。
6. 芯片的制造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生产芯片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是硅,工业上以石英砂(SiO2)为主要原料制取高纯度硅,涉及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SiO2是氧化物 B. 该化学反应中最小微粒是:Si、O、C
C. CO可用于冶炼金属 D. SiO2中硅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故该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Si、C、O,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选项说法正确;
D、SiO2中硅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7.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D. 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放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它会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说法错误;
B、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如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说法正确;
C、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量相比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量非常少,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说法错误;
D、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放出量很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说法错误。
故选B。
8.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物质的性质。下列试剂中,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A 稀盐酸 B. 稀硫酸 C. 硫酸亚铁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银与稀盐酸均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不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B、铜、银与稀硫酸均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不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铜、银与硫酸亚铁均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不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D、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说明金属活动性,能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故选:D。
9.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小
B. 将t2℃时甲溶液降温至t1℃,一定会有固体析出
C. t1℃时,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图示可知,t2°C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选项叙述错误;
B、 没有说明是饱和溶液,将t2℃时甲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会有固体析出,选项叙述错误;
C、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两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没有指明溶液的状态为饱和,所以无法比较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叙述错误;
D、 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D。
10. 中国用一条沙漠铁路环线圈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铁轨在沙漠多多少少会生锈 B. 铁轨采用的是硬度大、韧性好的锰钢
C. 铁轨需要经常养护 D. 铁轨修建时使用到的金属材料为纯铁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会产生铁锈,故铁轨在沙漠多多少少会生锈,选项说法正确;
B、铁轨采用的是硬度大、韧性好的锰钢,选项说法正确;
C、铁轨需要经常养护,选项说法正确;
D、铁轨采用的是硬度大、韧性好的锰钢,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1.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 冰水混合物 B. 蔗糖水 C. 泥水 D. 果粒橙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冰水混合物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 蔗糖水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该选项符合题意;
C、 泥水是土壤在水中形成的,不是均一稳定的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果粒橙中含有不溶性果粒,不属于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一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火箭助推器使用偏二甲肼(有毒)和四氧化二氮(有毒)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中含有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B. 从微观角度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C. 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D. 从符号表征看: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固定的化学式表示其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二氧化碳、水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氮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从微观构成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质量、种类、数目不变,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符合题意;
D、从符号表征看: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固定的化学式表示其组成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答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不得分)
13.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 B. 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C.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C
【解析】
【详解】A、 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是利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属于化学性质,选项符合题意;
C、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选项符合题意;
D、 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4. 对乙酰氨基酚是速效感冒胶囊的主要成分,化学式为,用于退热、缓解中轻度疼痛。下列有关对乙酰氨基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含有1个氧分子 B. 由20个原子构成
C. 由碳、氢、氧、氮元素组成 D. 对乙酰氨基酚是混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对乙酰氨基酚是由对乙酰氨基酚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B、对乙酰氨基酚是由对乙酰氨基酚分子构成,故错误;
C、对乙酰氨基酚由碳、氢、氧、氮元素组成,故正确;
D、对乙酰氨基酚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故选C。
15. 根据生活经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家用电器着火,立即泼水灭火
C. 电动车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以免发生火灾 D. 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答案】AC
【解析】
【详解】A、 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做法正确;
B、 家用电器着火时用水扑灭易造成触电,故选项做法错误;
C、 电动车不能在居民楼内充电,以免发生火灾,故选项做法正确;
D、燃气泄漏,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稀释煤气的浓度,千万不能开灯或打开排气扇,容易引发爆炸,故选项做法错误;
故选A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3分,其余每空2分,共30分。)
16.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人类冶炼不同金属的大致年代如图所示:
(1)“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新发掘出了半张黄金面具。黄金被打造成“面具”利用了金的______性。
(2)金属在历史出现年代的先后顺序与金属的______有很大关系。
(3)铁是目前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巨大损失。下列有关金属资源回收利用的优点正确的是______。
a.有利于节约资源 b.有利于节约能源 c.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1)延展 (2)活动性顺序
(3)abc
【解析】
【小问1详解】
黄金被打造成“面具”利用了金的延展性;
【小问2详解】
人类使用金属的过程,说明人类获得铜、铁、铝的先后顺序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
【小问3详解】
a、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选项符合题意;
b、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节约能源,选项符合题意;
c、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bc。
17.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用CuSO4溶液配制“波尔多液”不能在铁制容器中进行的原因:______。
(2)未成熟的水果大多具有涩味,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鞣酸。脱涩的方法之一是先用少量的水将生石灰化成石灰乳,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然后把它用清水稀释,取上层清液,浸泡水果5~6天即可除去涩味。
【答案】(1)Fe+CuSO4=Cu+FeSO4
(2)CaO+H2O=Ca(OH)2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小问2详解】
生石灰为氧化钙,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18. 化学助力文物修复与保护
(1)熟石膏可用于文物修复,石膏中的CaSO4与焦炭在高温时发生,Ca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是国家博物馆镇馆宝物之一。发掘的珍贵文物可放入氮气保护箱中,从氮气性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
(3)保护木结构建筑最重要的就是防火。火种的一个重要自然来源就是雷电。雷电环境下空气中的O2与N2反应得到NO,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反应。
【答案】(1)+6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硫酸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故其中硫元素化合价为;
【小问2详解】
发掘的珍贵文物可放入氮气保护箱中,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小问3详解】
O2与N2反应得到NO,该化学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19. 阅读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是很好的清洁茶垢、油垢和吸油材料,可用于解决海上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科学家测定了纳米海绵对不同油品的吸收能力,吸油能力的差异性取决于油品自身的密度。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纳米海绵还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通过挤压,可将纳米海绵吸附的油品挤出,经洗涤干燥后再次使用。现有纳米海绵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吸油材料对泵油的循环吸收测试结果如图所示。
(1)纳米海绵的清洁过程属于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多选,填字母)。
a.纳米海绵可用于清洁茶垢、油垢等
b.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弱
c.纳米海绵可重复使用
(3)由图得到的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______。
【答案】(1)物理 (2)ac
(3)纳米海绵吸油能力变化不明显、细菌纤维素的吸油能力越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纳米海绵的清洁过程中可以吸附物体表面的污渍,该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小问2详解】
a、由材料可知,纳米海绵可用于清洁茶垢、油垢等,选项说法正确;
b、由材料可知,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选项说法错误;
c、由材料可知,纳米海绵还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通过挤压,可将纳米海绵吸附的油品挤出,经洗涤干燥后再次使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
【小问3详解】
由图两种吸油材料对泵油的循环吸收测试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随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纳米海绵吸油能力变化不明显,细菌纤维素的吸油能力变差。
20. 某品牌老陈醋因有促进消化、开胃、杀菌消炎等功效,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备受人们喜爱。老陈醋的制作流程如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研磨机”将高粱、大豆研碎,研碎的目的是______。
(2)“淋醋池”至“成品器”的过程中,需通过操作a分离废渣,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3)现实生活中,在已开口而未食用完的醋瓶中加入少许香油,目的是______。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玻璃棒、漏斗、烧杯
(3)隔绝空气或防止醋变质
【解析】
【小问1详解】
研磨机将高粱、大豆研碎,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因为在化学反应或物质处理过程中,接触面积越大,反应或处理的效率越高,能使高粱、大豆等原料在后续的发酵等过程中更充分地参与反应,提高老陈醋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等;
【小问2详解】
从“淋醋池”至“成品器”过程中,需要通过操作a分离废渣,根据图示及常见的分离操作可知,操作a是过滤;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小问3详解】
在已开口而未食用完的醋瓶中加入少许香油,香油会浮在醋的表面。因为香油不溶于醋且密度比醋小,会在醋的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从而隔绝空气,防止醋与空气中的氧气等接触而被氧化,起到防止醋变质的作用。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1. 同学们在实验室开展了课外兴趣实验,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和电解水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兴趣小组将装置______组合制取并收集H2。经过验纯后将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将小烧杯倒口在火焰上方,发现有小水珠生成,于是得出结论:水是由______组成。
(3)小组讨论后认为也可以通过水的分解得出相应的结论: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上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经检验管a中的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锥形瓶 (2) ①. BD ②. 氢元素和氧元素
(3)H2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利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难溶于水,可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活排水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择D,故兴趣小组将装置BD组合制取并收集H2。经过验纯后将纯净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将小烧杯倒口在火焰上方,发现有小水珠生成,说明有水生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于是得出结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小问3详解】
a管与负极相连,产生氢气,化学式为H2。
22. 石墨烯发热材料用品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在北京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中大量应用。同学们对碳及其化合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展了相应的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碳为观“智”
【查阅文献】金刚石是天然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石墨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轻薄、强韧、导电、导热……石墨烯这些特性赋予人们很多想象空间。
(1)金刚石是天然最坚硬的东西,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它们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项目二:碳为观“知”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炭黑的国家。《本草纲目》中记载人们用墨书写的痕迹,能够长久的保留,主要利用了碳的性质是______。
项目三:碳为观“值”
(3)碳单质在加热或点燃时会燃烧。兴趣小组将点燃的木炭放入密闭的三颈烧瓶中,分别用CO2和CO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CO2和CO的浓度(如图一所示),测得的时间曲线为图二。
分析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曲线图的变化情况______。
【交流讨论】
(4)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促进煤的充分燃烧,请写出一种具体的措施______。
(5)兴趣小组又对碳单质与氧化铜反应进行了课后的探究,装置如图三所示。产物除了有铜,还有什么呢?已知氢氧化钠溶液能更好地吸收二氧化碳。碳和氧化铜反应可能还会生成的物质有三种情况:
①一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 ③______。
【开展实验】
(6)于是兴趣小组需要设计一套装置,用于碳和氧化铜反应并检验产物,在实验中得出了结论③正确。请补充完整的实验方案______。
项目四:碳为观“志”
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碳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科技进步的缩影。
【答案】(1)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3)都是先增大后趋于平稳
(4)将煤粉碎 (5)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6)将图三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分别通入装有①澄清石灰水②足量氢氧化钠溶液③氧化铜④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⑤尾气处理,①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③变红④变浑浊,则证明有一氧化碳生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金刚石是天然最坚硬的东西,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小问2详解】
《本草纲目》中记载人们用墨书写的痕迹,能够长久的保留,墨的主要成分是碳,主要利用了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反应;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曲线图的变化情况都是先增大后趋于平稳;
【小问4详解】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促进煤的充分燃烧,具体的措施是将煤粉碎;
【小问5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碳和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根据①一氧化碳,②二氧化碳,则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小问6详解】
实验中得出了结论③正确,即碳和氧化铜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实验方案为将图三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分别通入装有①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②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并除去二氧化碳,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③氧化铜(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检验一氧化碳),④澄清石灰水(检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洗气瓶中,⑤尾气处理,观察到①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③中固体变红,④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生成。
五、应用与计算(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23. 为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实验操作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质量______。
(2)求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4g
(2)设该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该黄铜样品种锌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黄铜样品种锌的质量分数为65%。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图中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产生氢气的质量为:20g+100g-119.6g=0.4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