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月考语文答题卡 ■
姓名: 班级:
条码粘贴区
选择题:
1 2 3 4 6 7 11 12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 E ] [ F ] [ G ] [ H ]
■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1 HSDFZ
■ ■
作文: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800
400
1000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2 ■
HSDFZ哈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4月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一、(一)现代文阅读I(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对于自然科学集体性、自觉化、大规模的借鉴与运用,其中数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因不甚明了数学思想的产生背景与实际意义,也不清楚其的具体条件,在引入数学方法解决文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时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因而,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度被否定。
其实,无论文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以掌握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为目的,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不少数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推进,如在大量无规则运动中发现规律的概率论,可以发现并用数字刻画作家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写作特征,为对作者的考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无疑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但不少文学研究者不习惯于此,也缺乏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能力,所以沿袭原有思路。季羡林曾建议:“为了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劝文科的同学多学习点理科的内容。”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群体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实践的成功,才能使人意识到借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取材于陈大康的文章)
材料二
过去,研究者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据统计,东汉到隋末、诗人共有六百多位,诗歌总共五千余首,而唐代,诗人有三千多位,作品数量达五万多首。宋代诗人诗作的数量超越唐代而达到新高度,诗人九千多位,诗作二十五万余首。从个体诗人来看,白居易名列唐诗作品量的榜首,诗作近三千,杜甫和李白紧随其后。宋诗的篇数,则由陆游称雄,其次是刘克庄和杨万里。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
通过量化分析,可对唐宋诗语言层面的特征细把握。对《全唐诗》《全宋讨》进行词频统计,唐诗里写景语汇居前列,如排名第7的“白云”与第11的“明月”,虽只是词汇片段,唐人气象俨然可见,而这两个意象在宋诗中分别降至19与23位。宋诗中“平生”(第3位)、“人间”(第8位)等哲思人生的词汇排位较唐代(分别居于第30、13位)有上升。值得玩味的是,宋人虽崇尚自守慎独、内求于心的理学,诗中却不乏唐人所极少写到的“功名”(第36位)、“富贵”(第78位),而唐诗中常见的“惆怅”(第15位)、“相思”(第22位)等词汇在宋诗中跌出了前一百位。
传统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结论多通过个人有限阅读过程中的观察、思索、领悟等方式获得,这类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乃至先验色彩。大数据的汇聚和计算分析方法的运用,能够使既出人意表又不偏不倚的结论“自动涌现”。随着统计数据的累积、叠加和映射,古籍和传统文化研究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
(取材于王兆鹏、刘石的文章)
材料三
对人文学者而言,仅有一些现成的数字人文工具是不够的。一些看似好用的工具,比如词频统计、词云可视化等,由于开发时并未针对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而设计,往往对深入剖析文本特征的帮助不大。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学者的需求,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使数字人文成为一种能体现研究者个性的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学者对文本细读的角度与需求不同,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要让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因素被计算机学习与测量,同时尽量用简单而有效的建模过程代替硬件算力的比拼。现阶段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时,往往采用“机器学习”来实现。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机器学习模型更依赖人工对模型算法的参数、特征以及训练数据等进行反复调试,而这一过程正是研究者参与文本分析的过程。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研究文学问题,起步较早、同时也最知名的是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语言风格上的对比研究,类似的实验至今还在进行。研究者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挖掘各种可量化的文本特征,比如高频词、虚词、双音节词等词汇信息、四言句、对仗句等句子信息。应用不同算法建构数学模型,就可以对两部分文本的语言特征加以量化计算,从而判断文本的相似程度。虽然从结论上看,这些实验无非证明了两部分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同,但是其价值在于用一个经典的问题来验证不同算法、文本特征在风格计算时的可行性。各种行之有效的算法与特征归纳,可以在人文学者的专业背景下催生出更多课题。仅就小说而言,包括《儒林外史》在内的不少章回小说中都存在部分章回是否为原作的争议。通过计算语言学方法对这些段落的语言风格进行定量分析,想必也有助于类似辨伪问题的厘清。
(取材于诸雨辰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学科交叉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
B.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直被否定。
C.概率论能为作家发现自己的写作特征开辟有效路径。
D.借鉴自然科学思想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有必要。
2.宋代严羽论诗有“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之说,根据材料二,下列统计结果不能证明这个说法的一项是(3 分)
A.“白云”“明月”在唐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宋诗中的排名更居前列。
B.“平生”“人间”在宋诗中的词频排名比唐诗中的排名有所上升。
C.在宋诗中不乏“功名”“富贵”这样的词语,而在唐诗中极少见。
D.“惆怅”“相思”在唐诗中词频排名入前30,在宋诗中排百名外。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基于研究对象特点而设计的数字人文工具,更有助于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B.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目前多由“机器学习”实现。
C.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无法满足学者对文本细读的需求。
D.对《红楼梦》前后语言风格的研究,验证了不同算法在风格计算时的可行性。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存在共通性,它们的思想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B.唐宋时期影响力大的诗人,作品量也大;作品量大的诗人,影响力也大。
C.利用大数据,从字(词)频统计入手,可获得探究诸多领域文献的新体验。
D.机器学习的反复调试,可以帮助学者从不同层面观察文本写法上的变化。
5.为实现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文学研究者应该做哪些努力?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 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注】,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
【注】櫜鞬:收藏弓矢的器具。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若A以相B夫子C必反D其国E反F其国G必得H志于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B.乘,古代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C.不穀,先秦时期诸侯国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孤”“寡人”等。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他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2)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14.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成长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本文,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C.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D.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16.“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4分)
四、课内基础知识考查:(30分)
(一)选择题(16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2分)
A. 如(如果)其礼乐,以俟君子 吾与(赞同)点也
B. 度(估量,考虑),然后知长短 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C. 进(进步)乎技矣 族(众)庖岁更刀
D. 刑人如恐不胜(尽) 道(取道)芷阳间行
18. 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是以后世无传焉”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2分)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百姓之不见保
C.大王来何操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如因善遇之    因之以饥馑
B.具告以事 以俟君子
C.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为之奈何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 足之所履
B.范增数目项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风乎舞雩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B.行李之往来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宗庙之事,如会同
D.沛公居山东时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2.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2分)
A. 距关,毋内诸候 失其所与,不知
B. 技盖至此乎 张良出,要项伯
C.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鼓瑟希
23.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 (2分)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曾晳后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④籍吏民 ⑤头发上指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⑧谨庠序之教 ⑨轻 不足于体与 ⑩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①⑤/②④/③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⑤/③④/⑥⑩/⑦⑧/⑨
C. ①⑤⑩/②④/③⑥/⑦/⑧⑨
D. ①⑤⑩/②④/③⑥/⑦⑧/⑨
2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商周时期,将三匹马拉的车称为“骖”。
C.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D.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等。
(二)默写(4分)
2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公西华最为谦虚,从他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可以看出。

(三)注释考查(10分)
26.解释下列加点字
(1)异乎三子者之撰(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 (4)吾其还也
(5)旦日飨士卒(6)大礼不辞小让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8)又欲肆其西封
(9)敢以烦执事(10)则盍反其本矣
五、作文(60分)
27.根据要求写作。
“复盘”,棋类术语,原指围棋对弈还原且进行研讨、分析的过程。现指通过对过去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实现提升的有益方式。考试后的自我分析,活动后的总结反思等都属于复盘。于个人、集体、国家而言,“复盘”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是碰撞思维、激发新思路的方式,是慎思明辨、由外及内的过程,更是一种智慧和学问。
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复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A.“文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学科交叉……”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第一句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选项夸大了文学发展的作用,忽略了根本原因是“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
B.“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否定”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末尾是“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的尝试一度被否定”,“一度”是曾经一段时间,而不是“一直”如此。
C.“概率论能为作家发现自己的写作特征开辟有效路径”的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末尾是“不少数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推进……为对作者的考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原文是说“新途径”,但没有提是否“有效”。
2.C A.能说明“唐人尚意兴”的观点。B.能说明“本朝(宋朝)人尚理”的观点。C.材料二第三段说“值得玩味的是,宋人虽崇尚自守慎独、内求于心的理学,诗中却不乏唐人所极少写到的‘功名’(第36位)、‘富贵’”,言下之意“功名”“富贵”还是带有“意兴”的色彩的,但“崇尚自守慎独、内求于心的理学”的宋朝人在这两个词上是例外,故该项不能佐证严羽的观点。D.能说明“唐人尚意兴”的观点。
3.C .“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无法满足学者对文本细读的需求”的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是说“由于不同学者对文本细读的角度与需求不同,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要让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因素……”也就是计算机学习、测量与文本相关的因素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学者需求的,但无法满足“不同学者对文本细读的角度与需求”。
4.B “唐宋时期影响力大的诗人,作品量也大;作品量大的诗人,影响力也大”的推断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即影响力和作品量不是绝对呈正相关的关系。
5.①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 ②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 ③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根据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生产、科技与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的必要”“这是从根本上改变群体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实践的成功,才能使人意识到借鉴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等语句可以看出:文学研究者意识上要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与文理相互渗透是大势所趋;其次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群体思维方式,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
根据材料二“过去,研究者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随着统计数据的累积、叠加和映射,古籍和传统文化研究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等语句可以概括出:文学研究者要善于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进而让文学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三“对人文学者而言,仅有一些现成的数字人文工具是不够的”“数字人文的深度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学者的需求,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使数字人文成为一种能体现研究者个性的研究方法”“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要让更多与文本相关的因素被计算机学习与测量,同时尽量用简单而有效的建模过程代替硬件算力的比拼”等语句我们得到相应的启示:文学研究者要不断完善数字人文工具,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6.D “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理解有误。依文意“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可知,仲尼惧怕的更多的是寂寞孤独,他仍然有所期待。
7.A “向往热闹的心情”分析有误,他盼着有消息来,是盼着这世道能够有所改变。
8.(1)早晨景物描写和泰山余脉的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或以乐景衬哀情;(2)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3)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结尾用泰山余脉象征孔子,用薄暮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
9.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
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著与坚守。
10.BEG
11.B “古代一车六马为一乘”错误。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12.D “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错误。由原文“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分析可知,卫、曹国君并未礼遇重耳。
13.(1)流及晋国的不过是你所剩的零头。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
(2)晋公子志向远大而行为又有所约束,言辞文雅而又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又能够为他效力。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波及”,流及,扩散到;“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报”,报答。
(2)“广”,志向远大;“俭”,同“检”,约束;“力”,为……效力
14.①讲仁义,识大体。不愿意和父亲派来的军队作战。②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耽于在齐国的安乐生活,不愿意继续踏上流亡之路。③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面对楚王的要求,委婉而得体地加以拒绝,维护了国家利益。
参考译文:
晋国公子重耳遭受祸难的时候,晋国人到蒲城去征伐他。蒲城人想抵抗,重耳不允许,说:“我依仗父亲的恩赐才享有养身的封地,才得到人民的拥戴。有了人民的拥戴就对抗自己的父亲,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逃跑吧。”于是逃到狄国。跟随他一块出逃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重耳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后离开走了。路过卫国,卫文公不依礼待他。走到五鹿,向乡下人乞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子犯说:“土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土地。”重耳行跪拜礼后,把土块接过来,装上车子。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取了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公子沉湎在这安逸的生活中。随从的大臣们认为不能这样,准备出走,在桑树下谋划。蚕妇在树上听到后告诉了姜氏。姜氏恐怕走漏风声杀了蚕妇,对公子说:“你有远大的志气,听到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公子说:“没有的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安逸贪图享受是会败坏名声的。”公子不愿意走。姜氏和子犯合谋,以酒灌醉公子使他离开齐国。重耳酒醒后,拿着戈追逐子犯。到了曹国,曹公听说公子腋下的肋骨是连在一起的,很想看公子的裸体。在公子洗浴时,近前观看。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是栋梁之才,在他们的辅佐下,那公子一定会返回晋国,返晋国后一定会得志于诸侯。得志了必然要杀对他无礼的人,曹国是首当其冲要被杀的。你何不早点表明你和他们不一样呢?”于是,僖负羁送去一盘晚餐,为了表示他对晋公子的敬意,暗中在盘中放了块璧玉。公子吃了饭送还璧玉。到了楚国,楚成王设酒宴款待公子,说:“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怎么报答我呢?”公子回答说:“女人、玉石、丝绸,你是有的;鸟羽、旄牛尾、象牙、犀牛皮是你这儿产的,流及晋国的不过是你所剩的零头。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虽然这样,可你怎么报答我呢?”公子回答说:“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晋楚交兵,在中原相遇,那就避君三舍(退避九十里)。假如得不到你退兵的命令,我左手拿马鞭,右手拿弓箭,以此和你周旋。”楚国令尹子玉请求杀掉公子,楚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行为又有所约束,言辞文雅而又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又能够为他效力。晋惠公不得人心,内外反叛。我听说姬姓在唐叔以后是最能持久的。大概由晋公子这一支继承下去吧?上天有意提拔他,谁能废了他?违背天意,必有大祸。”于是把他们送到了秦国。
15.B “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
16.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不能进,鸟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去鸟是远去行人写照。
17. D [A如(至于)B.度(丈量) C.进(超过)]
18. C (宾前)
19. C A项,副词,“趁机”。接续 B项,前者是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是副词“将要”。D项,前者是介词 替 给 后者为介词 因为
20. C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21.B B项,古今义均为“钱财和物资”。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反而,古义:反过头来 今义:连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C项,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会同:古代诸候朝见天子D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夫人:那个人
22. A A项,距—拒,据守,内—纳 进入 “知”同“智”,明智。B项,盖—盍 何,怎么 要—邀 邀请 C 项,“共”同“供”,供给。 “说”同“悦”,高兴。D蚤—早,希—稀
23. D
24.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25.(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非曰能之 愿学焉
26.(1)撰(才能) (2)爱(吝啬) (3)敝(损害) (4)其(还是,祈使语气) (5)飨(用酒食款待宾客或犒劳) (6)让(责备) (7)当(对等,比得上) (8)肆(延伸、扩张) (9)敢(冒昧地 谦词) (10)盍(何不,兼词)
27.例文:
复盘
曾听别人问道,“为什么我竟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答案很简单——不懂得复盘。
瓦茨曾说过“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的确,要想成功,我们必须学会复盘。
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抵都成功于善于复盘。试想,如果勾践不自省,何以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如果廉颇不自省,何以有“负荆请罪”的佳话?如果吕蒙不自省,何以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美谈?如果陶潜不自省,何以有“实迷路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悟?如果卢梭不自省,何以有《忏悔录》的问世……
凡是一败涂地的人,大抵都失败于不知道复盘自思。纣王无道,亲小人远贤臣,不自省,使几百年的大商基业毁于一旦;太平天国定都后,将领贪图享乐,争权夺利,不自省,断送了大好前程;慈禧太后顽固专横,不自省,使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不安;仲永天资聪明,却恃才傲物,不自省,最终“泯然于众人矣”
有人认为复盘浪费时间。其实不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复盘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是对过去的反思。在总结和反思中,我们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变得清醒明智。学会自省,犹如在大漠中听到驼铃,在海上看见灯塔,使我们看清方向,不再迷茫,又怎么能说是浪费时间呢?复盘更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个人假如对自己的过失视而不见,讳莫如深,最终只会变得独断专行,举步维艰。强调复盘精神,是因为近几年我们在同样的坎上栽了太多的跟斗,我们喝了三聚氰胺,又大吃地沟油;我们偷工减料塌了楼,又急于求成垮了桥;我们植树节次次种树不见绿,我们的城市年年下雨回回涝。所以,不仅个人的成长需要复盘,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更需要复盘,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只顾亢奋向前,而不懂得回首反思,那所谓的“前进”终不会长久。
敢于反思、善于复盘是人类的大智慧。复盘昨天是为了明天;复盘失败是为了成功。在奋进中复盘,我们不会偏离目标;在安逸中复盘,我们不会沉沦;在失败中复盘,我们不会气馁;在成功后复盘,我们不会停顿……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时时刻刻进行复盘,在自省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复盘”这一词语的本义,以及针对当下的引申意义以及常用范围。而从其词义解析中,我们能挖掘出“反思”“提升”等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复盘不仅是回顾、重复,更是为了改进、提升。此后,材料则从个人、集体、国家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复盘”的积极意义。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一个人是否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复盘恰好是最好的发现手段,经过复盘,我们才能发现成长的方向,而不是肆意成长,没有方向,迷失自我。再如学习只是获得知识,复盘反思才是真正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我们所有的经验和知识,只有经过实践后的复盘,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复盘习得的能力与其它能力有着天壤之别,它是一种理解事物本质而后万事尽通的能力。因此学会复盘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试题要求以“复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行文时,首先表明复盘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能够通过“复盘”避免过去发生的错误、改善过去的不足、延续过去的有益经验者,更能为明天做好准备,事半功倍取得成功。然后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述,比如可采用并列式方式,从个人角度展开分析:一是复盘是我们反省人生的最佳方式;二是复盘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的最佳方式;三是复盘思维是一种促进成长的思维。也可以依据材料信息采取递进式的论证方式,分别从个人、集体、国家等角度,从小到大分别阐述复盘对我们的积极意义。最后可总结全文,号召同学们学会及时反思反省,成为人生路上的复盘高手。
立意:
1.学会反思方能进步。
2.反躬自省,善莫大焉。
3.高质量的复盘是成功之母。
4.自我分析,自我觉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