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卷-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
化学(江苏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Al—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B.古代壁画中常用的红色颜料主要是、等
C.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中硅酸盐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D.《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
A.四氯化碳的空间填充模型:
B.异丁烷的键线式:
C.甲基的电子式
D.二氯甲烷的结构式
3.实验室进行制备并验证性质的实验,下列相关原理、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验证漂白性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4.已知Cl、Se、B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B.氧化性:
C.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5.SnO在微电子、气体传感器等应用方面潜力巨大。常见的型-SnO具有层状结构,熔点超过1000K,晶胞结构如下所示,晶胞边夹角均为90°。科研人员利用液态金属剥离法,克服了范德华力,实现了单层原子级厚度的SnO超薄二维材料的大面积制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晶体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成分,晶体类型为共价晶体
B.该晶体中与Sn原子最近且距离相等的O原子有3个
C.该晶体中Sn原子构成的四面体空腔可容纳等小分子
D.制得的超薄二维材料具有共轭大键体系,可以导电
6.下列物质为含有相同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略去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其中丙为红棕色气体,戊是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甲是电解质
B.甲和乙既可用排空气法收集,又可用排水法收集
C.甲、丙反应每生成1mol戊,转移的电子为12mol
D.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盛装丁的浓溶液
7.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将气体通入溶液生成黑色沉淀:
B.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C.向溶液中通入少量
D.向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
8.多相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通过吸附、解吸过程进行的。如图为在某温度下,甲醇与水在铜基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和能量与反应过程之间的关系(各物质均为气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Ⅱ过程中热效应
B.和的总能量小于和的总能量
C.选择优良的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并改变反应的
D.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后消耗,故可认为是催化剂
9.抗氧化剂香豆酰缬氨酸乙酯(Z)可由下列反应制得。
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化合物Y含有的官能团为酯基和酰胺基
B.化合物X和Z可以用溶液鉴别
C.化合物X与足量反应,得到的产物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
D.化合物Z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3种不同有机物
10./乙醇混合可充电式液流电池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在正极区可以合成高附加值的醋酸铵,其工作原理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为电池正极
B.充电过程中阴极区溶液的碱性减弱
C.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若正极区恰好生成1mol醋酸铵,理论上负极质量减少130g
11.关于氮及其化合物,下列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Fe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 一段时间后,前者有气体产生,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硝酸
B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溶液 溶液变红 晶体已氧化变质
C 将某红棕色气体通入淀粉-KI溶液中 溶液变蓝 该气体为
D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浓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 试纸变蓝 原溶液不一定是铵盐溶液
A.A B.B C.C D.D
12.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曲线a表示的反应过程,若使反应过程按曲线b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其他条件不变时压缩体积
B.图乙是镁条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时刻溶液的温度最高
C.图丙表示向冰醋酸中加水,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曲线,b点表示醋酸溶液的电离程度最大
D.图丁中曲线表示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13.、热解重整制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为:
I.
II.
常压下,将的混合气甲,的混合气乙分别以相同流速通过反应管热解,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的选择性。若不考虑其他副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反应I的平衡常数K减小
B.反应的
C.900℃时,保持通入的体积分数不变,增大可提高的转化率
D.在1000~1300℃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乙的体系中的选择性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1分。
14.氢化铝锂()以其优良的还原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染料等行业,实验室按如图甲所示流程、图乙所示装置开展制备实验(夹持、尾气处理装置已省略)。
已知:①难溶于烃,可溶于乙醚、四氢呋喃。②LiH、在潮湿的空气中均会发生剧烈水解。
③乙醚的沸点为34.5 ℃,易燃,一般不与金属单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
(2)乙醚中的少量水分也会对的制备产生严重的影响,下列试剂或操作可有效降低市售乙醚(含水体积分数为0.2%)含水量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钠
b.分液
c.五氧化二磷
d.通入乙烯
(3)滤渣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能溶于乙醚,可能与可以形成二聚体有关
b.为提高过滤出滤渣A的速率,可先加水让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c.为提高合成的速率,可将反应温度提高到50 ℃
d.操作B可以在分液漏斗中进行
(5)该制备原理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
(6)(不含LiH)纯度可采用如下方法测定(装置如图丙所示):25 ℃、常压下,准确称取产品,记录量气管B起始体积读数为 mL,在分液漏斗中准确加入过量的四氢呋喃、水混合液15.0 mL,打开旋塞至滴加完所有液体,立即关闭旋塞,调整量气管B,读数为 mL。过量四氢呋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已知25 ℃时,气体摩尔体积为,列出计算式即可)。
15.Corey内酯是合成前列腺素时用到的一种重要中间体,其一种合成方法如图所示。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产物Corey内酯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其反应类型为_______。
(3)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4)已知Py(吡啶,)是一种有机碱,请解释化合物F生成化合物G的过程中Py的作用是_______。
(5)化合物K是化合物C的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条件的K有_______种。请写出一种核磁共振氢谱中峰面积之比为6:2:2:1:1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
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
②不含手性碳原子
③1 mol物质K最多可消耗1 mol NaOH
(6)参照题目中合成路线可设计以1,3-丁二烯和2-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的路线。请将图中合成路线补充完整(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16.Ⅰ.一定条件下铁可以和发生反应:。一定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铁粉并充入一定量的气体,反应过程中气体和CO气体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时,__________(填“>”“<”或“=”)。
(2)4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__________,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下列条件的改变能减慢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①降低温度
②减少铁粉的质量
③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使容器的体积增大
④保持容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
(4)下列描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
①;②生成nmol同时生成nmolCO;③气体压强不变;④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Ⅱ.肼(甲醇)-过氧化氢碱性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
(5)电池工作时,移向__________极(填A或B)。
(6)用甲烷替代肼,电极A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
17.试回答下列有关热化学问题。
(1)根据键能数据计算的反应热__________。
化学键 C—H C—F H—F F—F
键能/ 414 489 565 155
(2)已知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
则全部被氧化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过程如图:
反应Ⅰ:
反应Ⅲ:
反应Ⅱ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室温下,用盐酸与溶液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
②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实验中改用盐酸与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二者所测的中和热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原因是__________。
③若三次操作测得终止温度与起始温度差分别为a.3.1℃;b.2.1℃;c.2.9℃。则所得的中和反应的中和热__________。(已知该温度下该溶液的比热容:,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④上述实验结果的数值与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在量取盐酸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
d.用铜棒代替图中a仪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A正确;
B.为黑色,红色颜料中含有的是,B错误;
C.陶瓷的制作过程中硅酸盐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C错误;
D.“薪柴之灰”即草木灰,将草木灰用水浸泡、得到碱性溶液,所以碱是,D正确;
故选B。
2.答案:D
解析:A.Cl原子的半径比C原子半径大,A错误;
B.图为异戊烷的键线式,异丁烷的键线式为,B错误;
C.甲基的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正确的电子式为,C错误;
D.甲烷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得到二氯甲烷,其结构式为,D正确;
故答案选D。
3.答案:D
解析:A.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需要加热,A错误;
B.可以漂白品红溶液,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色,B错误;
C.的密度大于空气,排空气法收集时应该从长导管进入,C错误;
D.与NaOH溶液反应,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并用倒置的漏斗防止倒吸,D正确;
答案选D。
4.答案:B
解析:A.Br、Se原子比Cl原子多1个电子层,则Cl的原子半径最小,Br、Se元素的电子层相同,Br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Se元素,则原子半径:BrBr>Cl,A项正确;
B.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往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逐渐减小,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周期律可知,氧化性:,B项错误;
C.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周期律可知,非金属性:Cl>Br>Se,则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C项正确;
D.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周期律可知,非金属性:Cl>Br>Se,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D项正确;
故答案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常见的型-SnO具有层状结构”,并且“利用液态金属剥离法,克服了范德华力,实现了单层原子级厚度的SnO超薄二维材料的大面积制备”,可以推测该品体中不仅含有化学键,还有类似石墨的层间范德华力,属于混合品体,A错误;
由晶胞的平移对称性可知,该晶体中与Sn原子最近且距离相等的O原子有4个,B错误;C正确;
共轭大键体系需要所有原子共平面且参与共轭的p轨道互相平行且重叠,该晶体中的层状结构不能满足以上条件,D错误。
6.答案:D
解析:A.自身不能电离,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B错误;
C.,生成7mol转移24mol电子,反应每生成1mol,转移的电子为mol,故C错误;
D.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硝酸,故D正确;
选D。
7.答案:B
解析:A.弱电解质不能拆,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能被二氧化硫氧化成硫单质,二氧化硫过量时会生成亚硫酸氢钠,反应为,B正确;
C.具有强氧化性,具有强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方程式为,C错误;
D.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综上,答案是B。
8.答案:B
解析:A.根据能量-反应过程图像可知,反应卫: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
B.甲醇与水:,根据图像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即和的总能量小于和的总能量,故B正确;
C.给定反应中,焓变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活化能,不能改变焓变,故C错误;
D.在反应过程中,先生成后消耗,为中间体,不是催化剂,故D错误;
答案为B。
9.答案:D
解析:A.Y中含氨基、酯基,共2种官能团,A错误;
B.X、Z中均含有酚羟基,则不可用溶液鉴别,B错误;
C.化合物X与足量反应,得到的产物为,产物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C错误;
D.化合物Z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在红线键水解,可得到3种不同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放电时,Zn失去电子生成,则Zn板为负极,电极方程式为:,正极为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氨气,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此时通过离子交换膜由左侧移向右侧;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阳极的乙醇被氧化为乙酸,电极方程式为:,此时通过离子交换膜由右侧移向左侧,且生成的氨气和醋酸反应生成,据此解题。
A.由分析可知放电时,Zn作负极,为电池正极,故A正确;
B.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反应成氢氧根离子,阴极区溶液的碱性增强,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充电时,阳极的乙醇被氧化为乙酸,电极方程式为:,若正极区恰好生成1mol醋酸铵,则转移4mol电子,负极消耗2molZn,质量减小130g,故D正确;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铁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A错误;
B.向溶液中滴加稀硫酸,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结论不合理,B错误;
C.红棕色气体若为溴蒸气,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C错误;
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生成氨气,原溶液可能为浓氨水,不一定是铵盐溶液,D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A.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压缩体积,物质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但是平衡不移动,平衡时Z含量不变,A正确;
B.镁条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反应进行放热增多,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时刻最大,之后反应仍进行,反应放热导致溶液的温度仍会升高,B错误;
C.向冰醋酸中加水,溶液浓度减小,促进醋酸的电离,醋酸电离程度一直增大,C错误;
D.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之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对影响大于对影响,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A.反应I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增大,A错误;
B.反应II-反应I得,,B错误;
C.的混合气甲,的混合气乙,甲乙中硫化氢的体积分数相同,均为,由图可知,温度低于1000℃时,不改变硫化氢的体积分数,加了甲烷的情况下,硫化氢的转化率在甲乙中相同,即900℃时,增大,的转化率不变,C错误;
D.温度高于1000℃时,随着温度升高,乙中硫化氢的转化率增大较甲中更快,乙中加了甲烷,说明反应II影响较大,即在温度1000~1300℃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合气乙的体系中的选择性增大,D正确;
故选D。
14.答案:(1)恒压滴液漏斗;保持反应体系干燥(或防止外界水蒸气干扰)
(2)ac
(3)LiCl
(4)a
(5)LiH原子利用率低(或LiH原料利用率低)
(6)减缓与的反应速率;
解析:(1)仪器a的名称为恒压滴液漏斗。已知信息②可知,LiH、在潮湿的空气中均会发生剧烈水解,因此装置b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三颈烧瓶。
(2)金属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可除去乙醚中的少量水分,a项符合题意。分液是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但不能分离出乙醚中少量的水,b项不符合题意。能吸收水分,可除去乙醚中的少量水分,c项符合题意。乙烯和水在催化剂下才能发生加成反应,所以乙烯不能除去乙醚中少量的水,d项不符合题意。
(3)与LiH发生反应能溶于乙醚,则滤渣A的主要成分为LiCl。
(4)乙醚的极性较弱,通过配位键形成的二聚体为非极性分子,能溶于乙醚,a项正确。遇水剧烈水解,b项错误。乙醚的沸点为34.5 ℃,如果提高温度到50 ℃,乙醚沸腾,不利于和LiH的溶解接触,反应速率减缓,c项错误。操作B是利用乙醚沸点较低,进行蒸馏操作,将乙醚分离,d项错误。
(5)根据制备反应知,该制备原理的不足之处为LiH原料利用率低。
(6)能与水剧烈反应,不与四氢呋喃反应可溶于四氢呋喃,故四氢呋喃的作用是减缓与的反应速率。与水的反应为,加入15.0 mL四氢呋喃、水的混合液,其所占体积为15.0 mL,故产生氢气的体积为,则的质量分数为。
15.答案:(1)酯基、醚键
(2);加成反应
(3)
(4)中和反应生成的,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化合物G的产率
(5)18;或
(6)
解析:物质A()和发生已知①的反应生成B(),B生成C,C发生已知②的反应生成D,D的结构简式为。
(2)根据已知①可知,和发生加成反应,形成环状结构,生成的B为。
(5)C的同分异构体芳香族化合物K,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1 mol物质K最多可消耗1 mol NaOH说明其中一个取代基为酚羟基,另一个取代基的化学式为,又由于其不含手性碳原子,当取代基为,均有邻、间、对3种位置关系,则符合条件的化合物K的同分异构体共6×3=18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的峰面积比为1:1∶2:2:6的结构简式为或。
(6)1,3-丁二烯和 2-甲基丙烯酸甲酯先发生已知①反应生成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再酸化得到再发生类似题目中E到F的反应生成,最后发生题目中类似G到Corey内酯的反应得到目标产物。
16.答案:(1)>
(2);71.4%
(3)①③
(4)②④
(5)A
(6)
解析:(1)时,各物质浓度还在变化,反应还在朝正向进行,故>;
(2)由浓度-时间图可知,4min内,CO的浓度增加了0.5mol/L,CO的平均反应速率v(CO)=;达到平衡时减少了0.5mol/L,故平衡转化率为;
(3)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①正确;固体的浓度为定值,减少铁粉质量,并不能改变Fe的浓度,也不能改变反应速率,②错误;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使容器的体积增大,实际上使得物质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③正确;保持容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并没有影响反应物的浓度,故速率不变,④错误;故选①③;
(4)不能判断正逆速率相等,①错误;当生成nmol同时生成nmolCO,说明正逆速率相等,②正确;该条件下气体总压强与气体总物质的量成正比,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故气体压强不变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③错误;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平均摩尔质量数值相等,,由反应方程式可知,随着反应进行该反应气体的总质量发生改变,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为变量,故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④正确;故选②④;
(5)A、B电极分别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A极);
(6)甲烷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17.答案:(1)
(2)
(3)
(4)玻璃搅拌器;相等;实验过程中生成的物质的量增大,所放出的热量偏大;但中和热是定值,若实验操作均正确,中和热不会变化;-50.2;acd
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及可知,,故答案为:;
(2)由图可知,第一步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①,第二步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②,运用盖斯定律将①+②得到反应,(aq)全部氧化成的热化学方程式,故答案为:;
(3)反应I:
反应Ⅲ:
根据盖斯定律-I-Ⅲ得反应Ⅱ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4)①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使用玻璃搅拌器加快反应速率,图中a为玻璃搅拌器,故答案为:玻璃搅拌器;
②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实验中改用盐酸与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实验过程中生成的物质的量增大,所放出的热量偏大;但中和热是定值,若实验操作均正确,中和热不会变化,故答案为:相等;实验过程中生成的物质的量增大,所放出的热量偏大;但中和热是定值,若实验操作均正确,中和热不会变化;
③若三次操作测得终止温度与起始温度差分别为a.3.1℃;b.2.1℃;c.2.9℃,2.1℃数据相差较大,舍去,计算出平均温度差为℃,盐酸与溶液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和为,,代入公式得生成0.05mol的水放出热量,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故答案为:-50.2;
④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a可选;
b.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会使所取盐酸体积增大,放出热量增多,故b不选;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过程中会有热量损失,使测量结果偏小,故c可选;
d.用铜棒代替玻璃搅拌器仪会使热量散失,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d可选;
故答案为:a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