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积累与运用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chéng yì ( )、zhèng xīn( )、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2)我觉得真正的gé wù zhì zhī( )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孜孜不倦 一番风顺 模式B、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 修身C、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汲取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诚意3. 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辨析其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请你辨析下面句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__(探析、探讨)自己。(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探查、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_______(实验、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领会、领悟)的。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B.成渝两地联合举办的“爱成都·迎大运”绿道跑步活动,吸引了约一万左右市民参加。C.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D.惊闻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先生离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寄托对先生的哀思。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B.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C.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D.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6.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要立志报效祖国。①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②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③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④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能否删掉?为什么?(1)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8.物理实验课上,你的好朋友刘幸不认真做实验,认为这不是考试的重点。你该怎样劝说他呢?9.某校要制作介绍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信息卡,挂在物理实验室的墙上。请你从下列信息中筛选出三则有效信息。(填序号)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②最重要的是,在20世纪初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他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③他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④他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⑤他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想要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筛选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0.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为什么应该有这种精神?11. 作者在列举事实进行论证时,采用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因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① ②③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④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但是面临研究工作就不知所措的事例。 ⑤ ⑥⑦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12. 课文第七至九段论述的都是有关“实验”的内容,删去其中一段可以吗?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系列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节目也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大家在议论节目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节目背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材料二:节日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国人的精神追求日益增长,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节日的重要角色。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犹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在,流向未来的河。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材料三:部分文化节目的图标。13.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到了________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_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14.分析材料三的两个图标,写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少于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列对材料三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主体部分是一个圆形图案,圆的内部是汉字的基本笔画等。②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圆同时也象征着无限,象征着包容、和谐、圆满。A.① B.② C.①②(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慢慢成长 文智古代漆器中,犀皮斑纹极其昂贵,几乎一器难求。如何制作呢?工匠制作犀皮,先把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底子,那就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就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它的制作过程是枯燥的、重复的。技艺加耐心,成就美好。美酒的酿造经历了原料的发酵,酒锅的烘烧,坛中的珍藏,岁月的熏陶,待醇化酯,拆封而起,弥漫的是久久不会消散的清香,入口进喉下肚,让人沉醉。《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往今来,精品佳作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是的,珍贵的、美好的东西都需要耐心来成就。我们的人生呢?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慢慢成长,不必急。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但一定也会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也会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多少所谓的“神童”因为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太快而跌了大跟头。《菜根谭》有句话:“卧久者,行必远;伏久者,飞必高。”只有在时间上有耐心、在生活上有决心、在追求上有恒心、在人生路上有定心的人,才能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曹雪芹用10年时间写成《红楼梦》;普鲁斯特用20年时间写成《追忆似水年华》。精品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打磨,而后才经得起考验,时光流逝而经久不衰。“95后”建筑工人邹彬,为了砌好一面墙,每天训练15个小时。别人匆匆完工,他是细细打磨、精心雕琢,一丝不苟。他在岁月里磨砺技艺,终成“大国工匠”,成就了自己卓越的人生。柏拉图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在困难挫折面前我们需要耐心,耐心让我们积极思维,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困难,迎接成功。高远的志向需要我们的耐心,耐心让我们认清方向,耐心让我们获得力量,耐心让我们百折不挠,耐心让我们永不服输。耐心不是消极等待,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像蝉虫一样磨砺自强。纵使人生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们也不必着急,欲速则不达。我们需要慢慢来。不必焦虑别人拥有什么,不必着急追赶走在前面的人。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你没绽放是还没到时间。专注自己,一点点提升,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也会迎来绽放的时刻。真正的收获都不着急,默默耕种,勤奋浇灌,耐心等待开花结果,相信成长自然而然地发生。慢慢来,真正的进步不是被自己的情绪驱赶,不是被别人的目光督促,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一步步向前。慢慢来,走得稳,才能走得远。生命是个经历、积累、沉淀的过程,沉住气,静下心,慢慢来,有恒心,有理想,人生路上不徘徊,不急躁,不匆忙,在未来的路上,我们终会遇到更好的自己。16、以下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只有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才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B.在时间上有耐心、在生活上有决心、在追求上有恒心、在人生路上有定心的人,才能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C.曹雪芹的《红楼梦》,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精心打磨,而后才经久不衰的作品。D.柏拉图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所以,在困难挫折面前我们只要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困难,就能迎接成功。17、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B.苏轼一生历经诸多坎坷,屡次被贬,却能笔耕不辍,终成为文学大家。C.居里夫妇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但他们却不以为苦,反而从科学研究中找到了乐趣。D.三年的沉寂,给了李子柴更多沉淀积累的时间,让她更从容的思考今后努力的方向,终破茧成蝶。18、作者说“慢慢来,真正的进步不是被自己的情绪驱赶,不是被别人的目光督促,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一步步向前”,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泥土与月亮梁衡鲁藜的诗《泥土》堪称经典。上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就记住了: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但是直到前不久,我才得知作者的传奇故事。鲁藜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表了诗作,在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都有许多好作品,他还曾担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的负责人。在反胡风运动中,他受牵连入狱,妻子与他离婚。他孤身一人支撑,苦度残年。然而,有一个女子从没有忘记他。那是他早年认识的一个姑娘,叫刘颖西。那时,她在报上读到鲁藜新发表的诗作,知道他已平反复出,便苦苦寻找。当他们见面时,鲁藜一脸风霜,已是一位步入暮年的花甲老人。刘颖西勇敢地说出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爱,表示要嫁给他,最终二人牵手终生。鲁藜的遭遇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却又夹杂了一点人生的喜剧。《泥土》是一首哲理诗。既然是说理,就要用逻辑思维,但这必然枯燥,于是又要回到形象思维中来,借助景物、形象创造出一个形境之美,寓理于形;如可能的话,同时也创造一个情境之美,寓理于情,这样才能“三步上篮”,收理美之效。抒情诗的“形”多为客观之形,自然之景;而哲理诗的“形”多为已经掺进了人的活动的“事物”。马克思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哲理诗就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处理感性的材料,寓理性于感性。朱熹的老师刘子翚看到桌子不稳,人们用木片去垫桌腿,便写了一首咏物诗:“匠余留片木,榰案定欹倾。不是乖绳墨,人间地少平。”刘子翚描述用木片支桌,这里面已经有了叙事情节,并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形情兼备,理呼之欲出。《泥土》一诗只有四句,作者用了两个鲜明的形象:珍珠与泥土。他又吐露了一件心事:宁愿做泥土为人铺路,而不愿做珍珠自恋、自诩。这是一种冷静的思考、深沉的情感,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真实披露,在人品修养方面有强烈的感召力并兼有审美意义。我冒昧猜测,文学女青年刘颖西对鲁藜萌生爱意,也许就是这首诗让她怦然心动。《泥土》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指导了我的工作。我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入记者行当,中间换岗几年,70年代末回归,此后未离新闻岗位。在外行看来,新闻是一个很热闹的行业,记者走南闯北,被称为“无冕之王”,风光无限。在业内,谁又不想当一个名记者?于是抢头条、出风头,为出名而制造假新闻的事也时有发生。甚至有已得全国新闻大奖,却因造假被举报撤销的。在任何一个行业,名誉和金钱都是最难抵挡的诱惑。我在新闻出版署任上时曾主持评选全国年度十大假新闻,就是想正一下行风,回归记者的道德操守。从深层探讨,这其实是个理论问题,涉及对记者职业的认知。记者并不是事件的主体,而是事件的传播者;记者不像作家那样可以编故事,而必须忠实于客观事件。这是一种职业道德。记者的出发点不应是自己出名,而是把客观信息报道好,待人物、事件出了名,记者或许能借光成名。就是说,你报道的人物、事件是太阳,你是月亮,你在借太阳发光。当时,我一看到鲁藜的这首诗,就如遇知音,引起共鸣,于是仿其格写了四句:给记者总想做一个太阳就时时怕埋没了自己的光芒把自己当作月亮吧,要发光双手先捧起一个太阳我把它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后来年纪大了,讲课时又常作为赠语,提醒刚入行的年轻人。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将人从事的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着自己的幸福,为自己而劳动;一类是为着别人的幸福,为别人而劳动。他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很经典,是他对人生观的诗意表达。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那年的12月18日,中央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表彰了全国改革有功的代表人物100名。各行各业都有,从经济学家到歌唱家、运动员,从厉以宁到李谷一、姚明。然而,这100个人里没有一个记者。我感慨良多。正好那年获得了一个“新闻教育良友奖”,在颁奖会上,我答谢词的题目就是《我们捧起了100个太阳》:这100个人的成名,有哪一位没有我们新闻人的汗水,没有经过我们新闻界的报道、宣传、推广呢?凌烟阁上群英像,不问作画是何人。平时甘为孺子牛,国有难时拍案而起。这就是新闻人。这时,距我第一次读到鲁藜的那首诗已经过去了近40年。鲁藜绝不会想到,他的这首小诗有一天会指导新闻工作,会伴随一个年轻记者一直走到职业的终点。而我相信,这四句诗所影响的也绝不是我一个人。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有删改)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情兼备,理呼之欲出呼之欲出:即将揭晓或出现B.也许就是这首诗让她怦然心动怦然心动:对文才顿生好感C.记者走南闯北,被称为“无冕之王” 无冕之王:地位低但影响大D.平时甘为孺子牛,国有难时拍案而起 拍案而起:形容十分的愤怒2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女青年刘颖西在得知鲁藜平反复出情况下奔赴与鲁藜结合,着力表达了作者对女性敢于追求爱情的高度赞美。B.文章以经典诗歌为圆心,辐射出职此伦理、人生价值等多个思考维度,但第四段则是谈文学理论,有游离中心之感。C.《泥土》《给记者》均突出了谦逊与奉献的宝贵品质,前者侧重普遍人生价值观,而后者则是具体指向新闻职业伦理。D.文中援引的马克思的第二处话语与文中倡导的奉献精神、甘当泥土的理念相呼应,饱含作者对当时不良风气的批判。2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末“这就是经典的力量”的内涵。 22.学校准备组织新诗创作大赛,请你选择某种职业(如教师、医生等),仿照鲁藜《泥土》的形式,自拟诗题,写四句诗,并简要阐述理由。 写作23. 请你以“理想与行动”为话题,运用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论证“理想”与“行动”的关系。不少于100字。答案1、(1)诚意 正心 (2)格物致知 2.A 3.(1)探讨 (2)探察 (3)实验 (4)领悟 4.D 5.A 6.B 7.(1)不能删掉。“往往”“常常”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近一百分”指接近一百分,但不到一百分。删掉“近”后与事实不符。(2)不能删掉。“大都”表示范围,指大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学生,这表现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删掉后与事实不符。8.示例:刘幸,现在分数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了,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要了,实验课正是锻炼我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咱们要好好珍惜,好不好?9.②③④10、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能够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态度。因为如果缺少这种精神,我们只能从书上获得知识,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我们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所以应该有这种精神。11.①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②反面事例 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 ④正面事例 ⑤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⑥反面事例 ⑦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⑧反面事例12、不可以。因为第七段提出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这一观点,第八、九段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加以论证,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13.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14.示例:①图标中都有文化节目的标题。②图标中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15.C16、D17、C18、示例:我赞同作者的观点,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不必着急,欲速则不达,我们只要专注自身,朝着自己的美好目标前进,每天进步一点点,终能获得成功,遇到更好的自己。19.C20.C21.①经典作品具有跨越时间的持久生命力。如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读到这首诗,到40年后仍然在职业终点时感受到它的指导作用。②经典作品具有跨越职业的普适价值。如《泥土》不仅对文学爱好者有启发,还对新闻工作者等不同职业的人有指导意义,帮助他们在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上找到方向。③经典作品唤起情感的共鸣与激励。如《泥土》反映的一些人生思考和价值观,在不同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启示。22.示例(教师):给教师总想做一棵大树就时时担忧风雨摧折把自己当作根须吧默默托起满园春色。理由:教师如根须滋养学生,谦逊奉献,契合《泥土》精神。23、例文:只有理想而不付诸行动是空想,只有行动才能使理想具有现实意义。大禹看到洪水肆虐,民众流离失所的景象后,树立了平息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他劳神焦思,晓行夜宿,终年奋斗在治理水患的第一线,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理好了水患,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就是理想与行动完美结合的一个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