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三明市五县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福建省三明市五县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毕业班适应性检测
九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
A. 农耕技术趋于成熟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逐渐增强,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改革。这说明各国变法( )
A 顺应了社会转型 B. 促进了思想解放
C. 巩固了周朝统治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3.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其共同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确立儒学正统 C. 开辟丝绸之路 D. 开发江南地区
4. 东汉末年正值“建安大疫”,张仲景弃官从医,打破医术秘传的局限,公开医学知识,广泛吸收民间疗法,推动医学发展。这说明了张仲景具有( )
A. 济世救人的大医情怀 B. 敏锐洞察的时代眼光
C. 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 D. 坚持不懈的钻研毅力
5.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尊孔子,祠孔庙,为群臣“班赐冠服”,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据此推知( )
A.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 洛阳自然环境优越
C. 魏晋政权更迭频繁 D. 民族认同日趋加强
6. 为改变江南“天高皇帝远”和关东士族势力强大的局面,使洛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开凿的主要目的是( )
A. 畅游扬州 B. 发展经济 C. 便利交通 D. 巩固统治
7. 唐玄宗以诏令要求妇人露面、不得隐蔽;女子穿男装也是一种时髦,从宫廷开始流传到整个上流社会,且逐渐传播到民间。这反映出唐朝(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社会经济繁荣 C. 政治清明稳定 D. 文学艺术多样
8. 下图内容反映了宋元时期的科技( )
A. 服务于农业生产 B. 吸收了外来文化 C. 走在了世界前列 D. 影响了周边国家
9. 中央政府在西藏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调蒙古、汉军驻防。这始于( )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0. 京剧中,传统剧本大都取材于《史记》、四大名著、《岳飞传》等优秀的文学作品;舞台呈现出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唱腔中的韵律,也和古典诗歌的韵律一致。这反映了( )
A. 市民阶层审美独具特色 B. 古典文学作品丰富多彩
C.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D. 古典文化深受民众喜爱
11. 据下面所示的人物名片,可知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
A. 抵抗外来侵略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推动近代教育 D. 兴办民族工业
12. 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与图2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图1 图2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南京条约》 D. 《北京条约》
13. “上海街头遍悬五色旗,市民互道‘共和万岁’。然苏北乡民闻‘皇帝退位’,惊问‘真龙天子安在?’,仍向县衙跪拜如故。”这则报道意在说明( )
A. 清朝灭亡的必然性 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D. 民主革命的先进性
14.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妇女杂志》等刊物大量刊登讨论婚姻自由和女性解放的文章。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首次在法律上承认婚姻自由,废除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制。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提高了国民素质 B. 推翻了君主专制 C. 推动了观念革新 D. 否定了传统文化
15. 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6. 某校开展“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他们选择最恰当的红色资源是( )
A. 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 B. 贵州遵义四渡赤水纪念馆
C 山西大同平型关战役遗址 D. 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旧址
17. 如图▲处应填入的是( )
A. 正面战场浴血奋战 B. 敌后战场持久抗战
C. 海外侨胞支援抗战 D. 全民族的坚持抗战
18. 1937年中国有164家现代银行和1597家支行,但它们大都集中在沿海各省的主要城市(1936年,仅上海就有58家总行和130家支行)。这表明中国近代经济( )
A. 整体水平较高 B. 资金力量雄厚
C. 地区发展失衡 D. 行业技术先进
19. 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 土地改革的推行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人民公社的建立 D. 包产到户的实施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十八洞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云南独龙江乡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那曲杭州希望小学点亮了高海拔农牧区孩子们的求学梦。这表明我国( )
A.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D.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1. 福建土楼以圆形布局凝聚家族,罗马万神庙以穹顶象征神人和谐。两者共同体现了( )
A. 几何美学承载文化价值 B. 军事防御影响建筑形态
C. 宗教权力支配建筑设计 D. 商业需求推动技术创新
22. 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迫切需要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一些城市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多种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了大学。这反映了中世纪城市( )
A.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B. 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C. 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D.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23. 下边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处应填入( )
A. 庄园制度的出现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市民阶层的产生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24. 莎士比亚的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着力描绘光彩夺目的人性光辉。由此可知他的作品( )
A. 深受宗教文化影响 B. 弘扬希腊罗马文化
C. 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D. 彰显民主法治理念
25. 有学者指出,“美国宪法中‘我们人民’的表述掩盖了其精英政治的本质,制宪会议代表中无一人是普通农民或手工业者,这种‘民主’实为有产者的游戏。”该学者意在批判美国宪法( )
A. 存在着阶级局限性 B. 忽视公民权利保障
C. 种族歧视烙印深刻 D. 权力运行易生失衡
26. 如图反映了鸟类从不具备飞行能力到具有良好的飞行技巧,可以为此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 牛顿的力学理论 B.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2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战争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这段材料反映了二战的( )
A. 历史背景 B. 主要过程 C. 重大战役 D. 重要影响
28. 2025年1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作为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气候变化和不受监管的人工智能扩张将颠覆人类生活,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应对行动。”为应对此类挑战,中国提出的方案是( )
A. 尊重世界各国文化传统 B. 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
C.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记者的日记片段
——摘选自《纽约先驱报》
小历认为,该日记的历史背景是经济大危机。根据以上材料,提取两个信息,为小历的看法提供依据。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
古代农书一览表(部分)
时期 书名 主要内容
先秦 《管子·地员》等书篇 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
西汉 《氾胜之书》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
北魏 《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
宋代 陈旉《农书》 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
明代 《农政全书》 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
——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并简述我国古代农书的价值。
材料二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选自《贞观政要》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和交通建设成就区位分布上的特点。
材料二 正式开通的港珠澳大桥,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纽带。香港与澳门靠道路左侧行驶,内地靠下行驶,在驾驶习惯和交通规则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港珠澳大桥利用立交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差异。……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工作环境,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进一步突破了基础设施这一瓶颈,接下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指日可待。
——摘编自澎湃新闻《从港珠澳大桥看未来助力大湾区发展,拉近时空与心灵距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港珠澳大桥能开通的原因及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交通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大事记(部分)
中国历史大事记 世界历史大事记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戊戌变法 19世纪中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53年 日本黑船事件爆发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19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毕业班适应性检测
九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A
【26题答案】
【答案】C
【27题答案】
【答案】D
【28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题答案】
【答案】信息一:“工厂的烟囱不再冒烟,许多工厂的大门紧闭,铁链锁住了曾经忙碌的车间”,反映经济大危机时企业大量倒闭停工。信息二:“失业的人群随处可见…… 他已经失业半年了”,体现经济大危机下高失业率状况,可作为背景依据。
【30题答案】
【答案】(1)特点: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价值: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
(2)原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统治者的重视。
(3)农业是根本,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和保障(意思接近即可)。
【31题答案】
【答案】(1)特点: 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交通运输业上,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铁路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
(2)原因:港珠澳大桥能开通的原因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求、解决交通规则差异、政策支持、先进的工程技术与创新等。(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
意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区域联系与合作。
(3)影响:交通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强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促进文化交流、巩固国防安全和增强国防威慑力。(言之有理即可。)
【32题答案】
【答案】(1)鸦片战争
(2)主题:19 世纪 ,民族危机下的中国探索与世界变革呼应。
选取事件:洋务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
论述:19世纪60-9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 )、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 ),筹建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试图通过器物层面的改革实现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同一时期,1861年俄国面临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等条件,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内战(1861-1865)则是为解决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 )矛盾,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促进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这些事件都反映了19世纪世界各国在面临发展困境时,通过不同方式(改革、革命 )寻求变革,中国的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也是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尝试,与世界变革潮流相呼应,体现了时代的求变诉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