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发现,早在秦汉大一统之前的五千年间,中国曾出现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青铜文化三次前后相继的文化统一浪潮。这三次浪潮均发轫于中原,之后席卷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据此可知( )A.中华文化起源呈多元特点 B.中外文化在交流中渐趋融合C.中华文化共同体源远流长 D.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2.商朝和西周的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用玉石、石头、骨头等材料制成的仿制贝。这些仿制贝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作装饰品,如玉贝、骨贝等,绝大部分被用作货贝的替代品。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水平有所提C.中央集权有待进一步加强 D.社会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3.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狄族在今河北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考古工作者在中山王厝墓中发掘出一套九件升鼎(依据周礼,升鼎只能专用于陈设牲肉),其中两鼎有烟熏烹煮痕迹,另一鼎壁有篆书汉字铭文,文字典雅优美。这反映了中山国①学习华夏制度文化 ②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国家③僭越华夏礼制规范 ④完全丧失游牧民族习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有学者认为,春秋与战国的历史分期,“因为其是过渡而不是突变,所以两者的分界线就很难划出来。”,“有人尊《春秋》,又尊周天子。《春秋》结束时的天子是周敬王,那就把周敬王死的那年(公元前476年),算作春秋时代结束;下一任天子周元王的元年(前475年)就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了。有人特别看重三家分晋(前453年)的历史意义,就把这一年当作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也有人认为三家分晋这个事实并不那么重要,而周天子对这个恶劣的事实竟然会加以认可才是重点。所以,他们把天子承认赵魏韩为诸侯国的那一年(前403年)当作战国的开端。”这说明( )A.历史分期应当尽量避免标准的僵化 B.历史分期不可避免带有主观因素C.研究视角对历史分期标准会产生影响 D.历史研究首先应确定历史分期标准5.从秦朝开始并长期实行的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是朝廷派遣下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只能行使君主授予的有限管理权,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揭示出郡县制( )A.有利于实现地方的自主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体现出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6.关于秦灭亡的原因,众学者看法不一。《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记载:“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该材料能证明以下哪一观点( )A.秦法严苛残暴导致六国反抗 B.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C.秦的法律在地方无法落实 D.东方六国法制与秦国大相径庭7.秦初规定新统一地区的民众重新登记秦籍;汉初也规定所有无户籍者,须自行到官府核对并登记户籍,且规定了登记户籍的时限与处罚措施。这些规定( )A.适应了大一统治理需要 B.扩展了秦汉时期的疆域版图C.激起了各地民众的反抗 D.确保了政府的赋役兵员来源8.汉初在“毋烦民,欲为省”的观念指导下多以“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地方三老”,他们有着深厚的宗族背景,广泛参与乡村事务管理。武帝至宣宗时期,三老虽仍受尊宠,但乡间管理权力被剥夺,拥有较少乡间势力背景的啬夫才是国家控制乡间的最根本官吏。三老制的变迁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汉代基层治理体制健全C.汉代治国思想的变化 D.汉代乡间宗族势力瓦解9.下图关于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的物种交流情况,它反映了( )A.西域已经纳入中国疆域 B.中原较高的生产力水平C.当时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丝绸成为市场主要媒介10.由关中穿越秦岭通往四川的路叫做蜀道,李白曾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秦汉到隋唐时期,蜀道一直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隋唐之后,这些蜀道逐渐淹没在荒草之中,不见当年的繁华。相反,缺少优良条件的重庆却逐渐发展起来。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政治中心南移 B.经济重心南移C.隋朝修建大运河 D.关中地区经济衰落11.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这折射出当时( )A.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 B.传统儒家思想内涵拓展C.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D.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12.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 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 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13.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 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14.《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啬夫成为地方实际掌控者 B.郡县长官在地方治理中未发挥应有作用C.亭长负责地方讼狱、捕盗 D.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15.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A.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C.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 D.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16.下表为现存唐朝时期部分有关过所(通行证)的文书据此可知,过所制度的实施( )名称 内容贞观廿二年庭州人巡职辞为请给公验(简单的过所)事 米巡职带骆驼一头、马一匹、羊十五口等,前往西州(今吐鲁 番地区)去做生意,请求发给公验。垂拱元年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 详细登记菜特和吐火罗商人姓名、年龄及他们所携带的奴婢姓名、牲口数量,由各地的胡汉居民出面担保,证明这些人及物均合法,应由西州官府发给过所,开元二十一年唐益谦请给过所案卷 唐益谦一行从安西地区回福州老家,过所记有要经过的关隘,由于过所没有登记所带奴婢和四匹马,因此官府加以审查。A.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便利了人口自由流动C.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 D.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17.北宋政府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据此推知,这(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增加了财政收入C.激化了阶级矛盾 D.解除了政治危机18.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这一变化( )A.引导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基于对儒学基本态度的不同C.将理学提升为官方独尊 D.推动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19.明朝初期实行钱钞并用的货币体系。但后来因为纸钞贬值,民间货币结算大量采用白银,万历年间白银成为税金的结算货币,加剧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解体 B.赋税制度改革C.商品经济发展 D.人口增长迅速20.19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戈比:俄国货币名称,1普特≈16.38千克),19世纪70、80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英镑/吨,据此推测费用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工业革命后轮船具有更大的载重力 B.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航程缩短C.石油大量开采促进能源动力的革新 D.铁路运输的发展使运力大增21.1899年,新加坡潮州籍侨商募银支援山东省赈灾,清政府为新加坡天后庙颁“曙海祥云”匾额;1900年,黄河决口,南洋巨商张振勋回南洋募捐百万两白银用于赈灾,清政府为此赐其“急公好施”牌匾,竖于其故乡潮州大埔县。这反映出( )A.华侨在晚清赈灾体系中占据主导 B.晚清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形成C.华侨参与国内赈济凸显家国认同 D.晚清政府及时调整闭关锁国政策22.全面抗战爆发后,边区自发流行由当地农民与外来短工组成的劳动互助组。到1943年夏,劳动互助团体更为普及,安塞县参加集体劳动的劳动力占到全区的80%。毛泽东认为,这是生产制度上的革命。这一时期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 )A.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实施 B.影响了未来农业经营方式C.奠定了西北工业化的基础 D.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3.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逐渐建立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A.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24.1982年8月10日,邓小平同邓颖超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陈树柏等人。邓小平在谈到精神文明建设时指出:“延安时候我们有什么?物质条件很差,就靠精神文明,靠有理想,靠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精神有决定意义。”最能反映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是( )A.向雷锋和焦裕禄同志学习 B.“五讲四美三热爱”C.爱国主义教育 D.公民思想道德建设25.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除了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天文、音乐、修辞等。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基督教会都要介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财等。这说明中世纪的基督教①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②强化了对人们的控制③得到欧洲君主的大力支持④广泛影响社会各方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6.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27.19世纪,西方各国确立了“政治中立”原则,要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对政党政治采取公正超然的态度。不少国家都规定:文官尤其是高级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文官内部工会组织不得参加政党,文官内部工会组织不得同外部工会组织发生联系,等等。由此可知,“政治中立"原则A.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B.保障了政府的高效运转C.改变了公务员的阶级属性 D.导致文官与政党的对立28.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29.某次战争后战胜国召开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以下是其部分内容: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地区成立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奥地利收复加里西亚、蒂罗尔等地;普鲁士占有波兰公国的但泽和波森等地;英国占有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及伊奥尼亚群岛,并得到法属圣卢西亚岛等地;继续保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状态;法国保持其1790年的国界,支付战争赔款7亿法郎等。该议定书( )A.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结束战争的先例B.体现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特征C.确定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D.导致国际冲突,最终引发世界大战30.据分析,过去10到15年里,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如今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更是导致这一进程加速,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都在质疑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当今去美元化趋势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滥施制裁将美元武器化 B.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去美元化”C.人民币国际化对美元的冲击 D.美国的恶性通胀促使国际货币多元化二、材料题31.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改编自向达《唐朝与西域文明》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摘自陈立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五方面工作》(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概括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党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32.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参考答案1.C2.A3.B4.C5.D6.B7.A8.C9.B10.B11.C12.C13.D14.D15.D16.C17.B18.A19.B20.B21.C22.B23.A24.B25.B26.D27.A28.B29.B30.A31.(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交融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2)民族政策开明,兼收并蓄;治理方式灵活;对前代民族政策有所继承;注重因俗而治主要方式:武力征服,战而后和;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3)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2.(1)特点:与重大政治变故相伴;北方人南迁的比例较高;流向相邻的南方地区;依附士族或豪强。影响:改变南方人口结构;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2)国内原因: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因失业导致劳动力过剩(或失业人口增多);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政治动荡,出洋避祸;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3)来源区域:中东、非洲、拉美、东南亚。努力: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确立“世界难民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