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镇江市高二期中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秦汉公文大体围绕着中央政府、州郡和县乡三个层次运转。公文运转包含着公文转呈、公文下达和公文批复三个核心环节。从皇帝到各级官僚机构的权力行使也主要通过这三个环节表现出来。由此可知,秦汉公文( )
A. 体现集权色彩 B. 凸显严刑峻法 C. 运作效率较高 D. 注重程序公正
2. 如表所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 )
“年七十者授玉杖。杖端以鸠为饰。鸠为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 ——《后汉书·礼仪志》
“建文初,召拜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御书‘怡老堂’额宠之,又赐髹几、玉鸠杖。” ——《明史·董伦传》
“予告大学士王杰陛辞,赐玉鸠杖,御书诗章,驰驿回籍。” ——《清史稿·仁宗纪》
A. 长期推行休养生息 B. 优抚政策得以传承
C. 基层治理趋于完善 D. 社会救济覆盖广泛
3. 娘惹服饰是东南亚土生华人的传统服饰,其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与马来群岛的蜡染技艺,并常点缀南洋特色的珠绣。这一现象说明( )
A. 经济发展影响服饰文化 B. 人口迁徙促进文化融合
C. 政局变动导致人口流动 D. 技术进步带动工艺革新
4. “哪吒闹海”的故事取材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故事中的灵珠转世、哪吒剔骨还父、惩治东海龙王三太子、莲花重生等情节寓意深远,上述情节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 )
A. 强大的凝聚性 B. 起源的多元性 C. 对外的辐射性 D. 内涵的丰富性
5. 史学家马敏认为,晚清时期的一大举措使“读书—升官—发财三者之间失去了天经地义的必然联系”,士人再无法抱有“侥幸得第之心”,硬着头皮闯进一向被他们视为贱业的商场。这一举措是指( )
A. 奖励工商业 B. 兴办新式学堂 C. 废止科举制 D. 建立文官制度
6. 1882年6月《申报》第一次刊登股票行情时,上市交易的股票只有10种,时隔四个月,便已增加到19种。同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开创了中国有组织证券交易的先河。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产生新的商业经营形式 B. 商业投机阻碍经济发展
C. 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 金融监管机制较健全
7. 1941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上述规定( )
A. 旨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C. 配合了土地改革开展 D. 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8. 如图为1959年哈琼文创作的宣传画《除害灭病 人寿年丰》,该画意在( )
A. 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B. 宣传党的农业合作化方针
C.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 D. 弘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9. “在这块神秘而奇异的古老土地上,曾孕育了太多的世界之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学校、最早的图书馆:流传着最早的史诗与神话。”该文明在如图中对应的区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兴起于公元1—3世纪的贵霜王朝信奉佛教,佛教徒们按照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的佛像。佛像一般身穿希腊式的披袍,面部有明显的欧洲人特征,被称为“希腊式佛教艺术”。据此可知( )
A. 希腊文化居主导地位 B. 地区战争带来不同文化融合
C. 东西方文化开始交融 D. 佛教诞生源于本土文化推动
11. 15世纪中期,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1469年,《十日谈》在佛罗伦萨首次出版,16世纪则印刷至77版之多。16世纪初,在印刷商的帮助下,《九十五条论纲》在短短两周之内传遍了德国乃至欧洲。这表明技术发展( )
A. 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 B. 带来科学革命的兴起
C. 助推文艺复兴产生 D. 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
12. 如图为近代欧洲画家所绘制的某次国际会议的漫画。身着欧洲各国军装的数人,对一幅已被撕扯得破破烂烂的地图讨价还价,地图上标注“FRANCE”的地方还差点被利剑给切掉。这表明该会议( )
A. 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 B. 体现了欧洲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
C. 贯彻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D. 开创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13.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一条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1919年《日本改造法案》强调“天皇乃国民之总代表,国家之根柱。”上述内容( )
A. 体现了封建专制的色彩 B. 顺应了文明开化的趋势
C. 暴露了对外扩张的企图 D. 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14. 英国学者泰勒指出,1848年到1918年这七十年里“最初的二十三年是一段动乱时期,旧秩序看上去像在倒塌了,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些新的民族国家被纳入了势力均衡的体制。然后,均势变得头重脚轻了,它又受到了新的挑战。”这一“挑战”( )
A. 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 促进了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C. 削弱了欧美帝国主义的力量 D. 推动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5.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经历了显著调整:从罗斯福新政时期确立的“大政府、高税收、大开支”模式,到80年代逐渐转向里根政府倡导的“小政府、低税收、缩减开支”。其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 自由放任思想的流行 B. 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C. 摆脱“滞胀”的需要 D.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6. 如图为20世纪60—70年代苏美战略核力量对比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B. 美攻苏守态势明显 C. 苏联经济全面领先 D. 世界和平遭受威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由于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材料二 在民国最初20年中,社会流通的货币主要为银两与银元,辅币为银角与铜元;银两与银元的形状与制式又各不相同,给金融、贸易及社会财经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933年3月,国民政府首先在金融中心上海实施废两改元。……从国际方面来看,美国政府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给自己带来的困境,于1934年公布《购银法案》,提高银价收购白银,促使了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中国通货紧缩,金融枯竭,经济不景气。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实行币制改革,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将白银收归国有。此次法币改革,宣告了中国银本位制的结束,也走出了中国金融现代化关键的一步。
——摘自孙路《论民国时期的几次重大金融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政策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18. 18世纪英国贵族群体主导大量“水路”营造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时领主对其属地的特权包括部分河流的使用权限。进入近代以后,他们又通过“法令许可”的方式继续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为了牟取河道的长远利益,贵族们整修河道,收取通行费用,并给自己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但在某些内陆地区,并没有可通航的河流,需要开凿人工航道以便于将重型货物运出。18世纪中期起,在贵族们的积极运作之下,议会颁布大量运河修筑法令。在长达七十年的运河建设时期里,英国完成了超过100条运河的修筑,它们与水道、港口组成综合水路体系。在伦敦码头卸货的原材料,可以通过运河快速输入英国全国各工业城市。运河运费只有公路的三分之一,而其运载量和运送速度都远超后者。正是在运河背景下,英国的工业化才日趋成熟。不可忽视的是,运河修筑的投资成本高昂,假如没有贵族们的前期推广,“运河热”现象会推迟很久才能到来。贵族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使其政治特权身份也自然获得一部分民众和新兴商人阶层的支持。
——摘自张迅实《从“贵族水路”看18世纪英国的工业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贵族水路”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贵族水路”运动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人通过黑奴贸易,将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地区从事劳动生产,非洲人将他们原始部落舞蹈和拉丁美洲的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民间风情舞——拉丁舞。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制定相关竞技标准,标志着拉丁舞从街头娱乐转向专业艺术领域。1929年,古巴舞蹈家阿卡波耶拉将拉丁舞带入了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拉丁舞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舞蹈形式。
——摘编自陈淑民《拉丁舞的起源和历史》
材料二 拉丁舞在中国起步比其他国家要晚,20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开始引入中国。1987年,中国举办了首届全国国际标准舞比赛。1991年在中国举办了首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2000年以后,拉丁舞开始在中国迅速风靡开来,中国拉丁舞在保留国际拉丁舞热情奔放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东方文化元素。例如,舞蹈编排常借鉴传统戏曲的身段或民族舞的韵律感,通过服饰设计加入水墨、刺绣等中国元素,这使拉丁舞既具有体育运动性质和竞技竞赛的特征,又具有文化艺术观赏的特征,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主体之一”。
——摘编自马雪瑶《论拉丁舞与中国元素的内涵式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近现代拉丁舞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拉丁舞在当代中国迅速风靡的有利条件及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邮票 简介
阿尔及利亚曾是法国的殖民地,1954年爆发反法武装起义,经过七年多的武装斗争,1962年7月3日正式宣告独立。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特种邮票。
坦赞铁路1970年正式开工建设,1976年建成通车。这条享有“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美誉的铁路,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坦、赞两国政府设计、施工。2006年,为庆祝坦赞铁路通车30周年,坦、赞两国联合发行纪念邮票。
——摘编自《邮票上的中非友谊》(《环球时报》英文版2024年9月)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镇江市高二期中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背景:货币体系危机:大明宝钞信用崩溃,铜钱流通不足,原有货币制度难维系。经济基础推动: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规模扩大,白银适配经济需求。外部白银流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产出,明政府开放海禁,对外贸易使白银持续流入,提供物质基础。政策改革助力:张居正“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征银,以国家政策强制推广白银货币地位。
(2)主要变化:从银本位制,转变法币制度。
意义:货币层面:统一货币形态,结束混乱,便利国内商品流通与经济交往。金融层面:阻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秩序,缓解通货紧缩。现代化层面:废除银本位,推动金融向现代信用货币转型,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为经济发展奠基。国际层面:摆脱银本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升经济抗风险能力,顺应世界货币体系变革。
【18题答案】
【答案】(1)背景:历史传统与封建领主特权的延续;贵族为牟取河道的长远利益;英国工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英国议会颁布大量运河修筑法令,为贵族推动运河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2)影响:有助于英国构建综合水路运输体系;运河建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基础设施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物流支撑;贵族通过投资运河推动经济转型,其政治特权获得民众和新兴商人阶层的支持,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结构向工业化转型;运河运输的主导权掌握在贵族手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自由竞争。
【19题答案】
【答案】(1)趋势:从地域融合到全球传播;从民间娱乐到专业艺术。原因:16世纪黑奴贸易将非洲文化带入美洲;专业机构制定标准和舞蹈家的推广;20世纪初欧美城市中产阶级对多元文化娱乐的需求上升。
(2)有利条件: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90年代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提升;政府与协会推动;拉丁舞融入传统东方元素。影响: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丰富了世界拉丁舞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丰富社会生活。
【20题答案】
【答案】邮票:中非民族解放与发展合作的历史镜像。
阐述:阿尔及利亚长期受法国殖民,1954年武装起义是非洲反殖民斗争的典型。1962年独立时,中国发行支持邮票——这不仅是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自决”的认可,更呼应了中国“反对殖民主义、站在被压迫民族一边”的外交立场。邮票作为官方文化产品,把“外交立场”具象化为可见的纪念载体。70年代,非洲国家虽获政治独立,却面临殖民经济残余(如赞比亚“内陆国困境”依赖殖民交通)。中国援助修建坦赞铁路,突破了这种经济束缚(铁路让赞比亚直通坦桑尼亚港口,助力资源出口与经济自主),是南南合作、平等互利的典范。2006年坦赞联合发邮票纪念,既肯定铁路30年的发展价值,也彰显中非“发展伙伴”的信任与友谊。
总之,两枚邮票跨越数十年,前者见证“民族解放时代中非的相互支持”,后者记录“发展合作阶段中非的携手共赢”。邮票虽小,却映射出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的时代脉络,更凝固了中非“命运与共”的深厚情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