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中考历史临考过关检测试卷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中考历史临考过关检测试卷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中考历史临考过关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如图为考古学家在四川西昌发现的一件东汉时期的五铢钱铜范,此铜范是中央政府统一发给边疆地区的铸钱标准。此铜范可以佐证(  )
A. 东汉开始铸造五铢钱 B. 西昌地区已纳入统治版图
C. 西昌与周边商贸频繁 D. 西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
2.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等原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被引入内地,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汉族传统礼俗消亡 B. 民族交融改变生活 C. 少数民族开始汉化 D. 政权分立导致混乱
3.如图是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过程的梳理,请据此将“演变趋势”部分补充完整(  )
A. 官吏选拔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B. 重文轻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C. 血缘和门第观念完全被摒弃 D. 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趋于停滞
4.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他们的问世,反映出(  )
A. 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 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C. 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D. 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材料所反映的是(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 西学传入中国
C. 佛教传入中国 D. 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
6.文艺复兴早期肖像画家梅西纳把当时全侧面像画改成侧四分之三的样子,使画中的人物注视着观众,这种更自然、更亲切的方式,成为后来最流行的肖像画模式。这一转变从历史角度来看,表明梅西纳(  )
A. 对西方绘画有突出贡献 B. 在绘画中突出人的价值
C. 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D. 猛烈批判天主教会
7.茶是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重要商品。如表是1838-1855年广州、上海两地茶出口量的相关数据,其中的变化表明中国(  )
年份 广州的茶出口量/磅 上海的茶出口量/磅
1838-1842年 42353000 一
1844年 69327500 1149000
1851年 64468100 36722500
1853年 31796000 69431000
1855年 16700000 80221000
A. 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收紧 B. 旧有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 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 国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8.继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后,徐继畲著《演寰志略》,不用“天下”、“海国”,而用“瀛寰”(意指世界)为其书命名。这一变化说明(  )
A. 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天朝上国思想束缚被打破
C. 仁人志士全面向西方学习 D. 鸦片战争直接扭转国人观念
9.如图是创作于1953年的年画,画面中蓝天白云下金灿灿的晒场上,社员们正在使用拖拉机和脱粒机等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大家热情万丈,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该年画反映出(  )
A. 八字方针开始实施 B. 互助合作初显成效 C. 赎买政策落到实处 D. 人民公社广受欢迎
10.20世纪初,李大钊提出“速向农村去吧”、“庶民的胜利”等口号,郭沫若称赞农民为“全人类的保姆”,鲁迅的《一件小事》、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则指向了人力车夫等劳动群体。材料反映出(  )
A.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B. 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 五四运动推动了平民文学的发展 D. 中共借助文学宣扬革命
11.图1和图2共同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B. 社会主义受农民拥护
C. 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D. 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12.制作示意图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如图年代尺表达的事件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 邓小平理论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科学发展观
13.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体现了(  )
A. “独立自主”政策 B. 世界格局改变 C. “多边外交”方针 D. 中美关系破裂
1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斗志昂扬。“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修建,就是这种风貌的典型代表。这种风貌是(  )
A.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B.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C. 革命忠诚,国际主义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15.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通过减少贸易壁垒,简化海关手续等,以加快物资运输和流通,英美等国还通过签订贸易协定等方式,保障同盟国内部的贸易往来。这一做法(  )
A. 巩固了反法西斯联盟 B. 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C. 消除了不同国家矛盾 D. 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基
16.如图是某同学在初三复习课上做的学习笔记(部分)。该图①②处可填 (  )
A. ①国家干预 ②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B. ①国家干预 ②诺曼底登陆
C.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加剧 ②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加剧 ②诺曼底登陆
1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事件 影响
①九一八事变 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②德国闪击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③《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④诺曼底登陆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B. 俄、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C. 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D.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4分。
19.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的开创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并初具规模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指出秦实现统一后“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在地方上体现为哪一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
(2) 材料二中“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都源自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又是如何对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进行有效管理的?
(3) 材料三中的“区域自治”具体指我国哪项基本政治制度?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列举一例清朝时期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史实。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月16日,周恩来抵达西安。17日,周随张学良见蒋介石,希望国共双方化除成见,团结御侮,并拥蒋为全国领袖。蒋认为这符合自己的意愿,下令制止对西安的军审行动,表示同意抗日。
--摘编首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949 年 开国大典
1952 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 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 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一一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
一一摘编自谢思《浅析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性消费支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恩来西安之行的主要目的,并概括中国共产党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
(3) 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 根据以上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材料,总结出一个历史结论。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它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附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摘编自王顺生主编《中国近现代史概要》
材料二:美帝国主义长期剥夺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政策和企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多年以来,许多友好国家一直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中合法权利进行不懈的努力,这次联大表决的结果,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历史潮流不可抗拒》
材料三:1972年2月28日,中美正式签订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在很多重要方面达成共识:“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这标志着两国从长期尖锐对立走向关系正常化道路,迅速改变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格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宣告美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彻底破产的标志性事件。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联合公报》正式签订并发表的重要意义。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构建良好的中美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2.报刊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把握着时代的命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1906-1912年《申报》对某市新闻报道分类抽样统计表
分类 1906年 1911年 1912年
官府官吏 4篇 10篇 9篇
教育考试 20篇 0篇 1篇
工商经济 10篇 12篇 20篇
党派团体 0篇 9篇 4篇
材料三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的报道(摘录)
报道来源 报道内容
社会名流言论 国民参政会议员张申府说:毛先生这次来渝,已充分表明中共关于谈判的诚意
群众来信 来信写道:谈判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求取和平,亦即为全国人民的福利
事实报道 《华北华中敌伪奉当局(国民政府)命令,进攻我新旧解放区》
中共主张 中国共产党人力求在和平、团结、民主的基础之上合理地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材料四史学家们不仅能从报纸上查到各个时期的政情、军情、财政金融和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从中得到有关社会、文学、音乐、体育等各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报纸由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全过程,或其中的一个侧面,作过连续的集中的报道,往往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但是,报纸所提供的材料也有所不足,一是常有漏报和误报,二是往往掺杂有不少纯属伪造的稿件,这是利用报纸作为研究资料的史学家们应该注意的。
——摘编自方汉奇《报纸与历史研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报刊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在1906年和1912年分别对“教育考试”“工商经济”新闻报道最多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重庆谈判期间《新华日报》发挥的作用。
(4) 根据材料四,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闻报刊的史料价值。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小题1】郡县制。“推恩”的建议或实施“推恩令”
【小题2】行省制度。设置澎湖巡检司
【小题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册封达赖喇嘛;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活佛转世需要经过金瓶掣签制等
【小题4】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12月16日,周恩来抵达西安。17日,周随张学良见蒋介石,希望国共双方化除成见,团结御侮,并拥蒋为全国领袖。蒋认为这符合自己的意愿,下令制止对西安的军审行动,表示同意抗日。”可知,周恩来西安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团结御侮。中国共产党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和平解决。
(2)据材料二“开国大典、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可知,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通过开国大典,人民翻身做主人;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经济上,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3)据材料三“1978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柱状图”可知,1978年-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增产增收。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据以上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证。
故答案为:
(1)主要目的:团结御侮;方针:和平解决。
(2)政治:人民翻身做主人;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答对符合题意的两点)经济: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答对符合题意的两点)
(3)趋勢:不断增长;原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增产增收。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一点即可)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21.【答案】【小题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意义: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小题2】事件: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小题3】意义:标志着中美两国从长期对立走向关系正常化;改变了我国对外关系的格局。
【小题4】认识:中美两国应增进互信,相互合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摒弃对抗,通过对话、会谈解决分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双赢;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担大国责任,引领和推动国际、区域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22.【答案】【小题1】民族危机加剧和政府政策支持;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小题2】科举制的废除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小题3】表明了中共希望和平建国的诚意;体现出人民追求和平的意愿;揭露了国民党破坏和谈的恶劣行径(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宣传了中共和平建国的主张;推动了重庆谈判的进程
【小题4】可以补充公私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