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腾冲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 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某班级的同学们以“大运河”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展示出如下成果汇报卡,由此可直观看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使成都地区成为“天府之国”C.是隋朝走向灭亡的根源 D.使南北方经济文化联系加强2.“军爵制度打开了让孔武之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到了隋唐时期,政府又发明出科举制度,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打通了另外一个通道。”材料意在说明( )A.军爵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孔武之人和底层知识分子从此仕途顾畅C.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D.军爵制和科举制都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3.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曾是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这表明唐太宗( )A.善于谋略,敢于决断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4.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项发明,它是( )A.隋朝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对大运河的开发起到关键作用C.是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 D.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5.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高潮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6.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隋文帝灭陈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玄奘西行 ④鉴真东渡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7.《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在唐外国人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施;中唐以后专对外国人开设的科举宾贡科的出现,促成东亚文化圈进一步兴盛发展。这体现了唐朝文明的特征是( )A.开放包容 B.自由平等 C.公平公正 D.与时俱进8.“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出自李白的《夜宿山寺》,以下能够体现李白诗歌特点的是( )A.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B.直如白话,通俗易懂C.想象丰富,潇洒飘逸 D.豪放悲壮,荡气回肠9.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五幕课本剧(如下),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第一幕: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二幕: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三幕:盛唐气象 第四幕: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五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0.汉武帝时期,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宋太祖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据此可知,两位皇帝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巩固大一统王朝C.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D.减轻农民的负担11.下图中A所在的政权建立者是( )A.阿保机 B.元昊 C.宋太祖 D.宋高宗12.如图所示文物反映出辽和西夏都( )A.学习中原先进文明 B.改变已有生产技术C.注重发展游牧经济 D.提高青铜冶炼工艺13.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1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的征服者”。 下列史实中与“一代天骄”有关的是( )A.开凿运河 B.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 D.灭亡南宋15.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这一地区是( )A.新疆 B.云南 C.西藏 D.内蒙古16.宋人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记载:“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这反映了( )A.商业活动市坊分明按时开张 B.商业活动繁荣商业网络形成C.商帮在商业活动中非常普遍 D.商业活动没有严格时空限制17.宋代冶铁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铁锅的生产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宋代的冶铁工艺使铁锅更加坚固耐用,质量优良,不仅满足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推动了宋代经济的发展。这段材料主要表明宋代( )A.手工业的发展规模领先世界 B.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军事需求主导冶铁工艺进步 D.铁器生产促进对外贸易繁荣18.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在主要港口设立相关机构加以管理。其“机构”是指A.尚书省 B.市舶司 C.转运使 D.御史台19.我国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抛石机,因而写为“砲”,后来“砲”字逐渐被“炮”字取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抛石机的威力增强 B.文字的发展和演变C.火药用于军事战争 D.西方近代火炮传入20.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其中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A.A B.B C.C D.D21.下图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2.2017年8月,在福州市鼓楼前公园立起了“隆武帝赐姓郑成功纪念碑”。该碑文中记载:明崇祯朝廷覆亡后,于次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帝,改元隆武。八月十四日,郑芝龙引其子郑森入见隆武帝。郑森被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兼赐名“成功”。郑森遂改姓名为朱成功,自此人称“国姓爷”。郑成功知恩图报、从此终身尊奉明朝正朔。据此记载,可知郑成功( )A.收复台湾前已经是清朝将领 B.已从荷兰手中收复宝岛台湾C.本来姓“朱”后来改姓“郑” D.在明朝灭亡后仍效忠于明朝23.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图示再现的是哪一统治者的风采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24.“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选项 历史 结论A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 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B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C 明朝废除丞相剑度 使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 造成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A.A B.B C.C D.D25.清朝前期,河南道士贾士芬奉召进宫治病,因咒语中有“天地听我高高挂起,鬼神归我驱使”之句,被斩首。徐述夔遗著《一柱楼诗》中,因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被剖棺剉尸。这反映清朝前期(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盛行 C.儒家地位提高 D.传统文化衰落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共50分)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胡床、椅子。(见下图)材料三:见下表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陆拔拔 长孙 贺兰 贺达奚 奚 独孤 刘(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一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1分)(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举措?这次改革的影响是什么?(4分)(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5分)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xié háng),不敢相压。——摘编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摘编自赵翼《檐曝杂记》(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唐朝完善了哪一制度?图二在地方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除此之外,明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皇权?(3分)(3)材料三与哪一机构的设立有关?请简要概括这一机构的职能。(4分)(4)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宋对唐五代的兴亡反思,逻辑上其实很简单,确定唐五代的兴亡教训,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宋太祖是黄袍加身,以禁军将领的身份被军人拥立篡位的。那么,宋太祖就要把有可能被黄袍加身的老伙计们招来,逼问一句“一旦以黄袍加汝身”,你们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 我们先把兵权交出去啊。唐朝亡于藩镇割据,藩镇之所以能成为抗衡中央的分裂势力,是因为它控制着数州之地,集兵刑钱谷 (军队、司法、财政大权)于一身。怎么办 分权制衡,各州之间不相统属,军队与地方分离。——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代人与制度的互动》材料三 针对大统一国家境土辽远、民族众多、经济生活互有不同等复杂情况,元朝对于地方大体采取: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因俗而治,直隶中央。同时,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周良霄《元史》(1)材料一所示流程图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哪一制度 该制度的创立与完备有何历史意义 (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从唐朝的灭亡中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 宋朝由此确立了的治国方针是什 么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29.华夏先民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文学形式 诗歌 A 元曲 B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所不同。请将表格中的文学形式填写完整。(2分)材料二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2)根据材料二,写出材料中反映的科技发明的名称并概括这项科技发明的优点。(5分)材料三 明朝科技巨著(部分)序号 巨著插图 作者经历科技巨著1 他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编成《本草纲目》一书。科技巨著2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科技巨著3 徐光启一直重视农业为本的理念,早年闲暇期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并著书立作。晚年,他不忘初心,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3)请写出科技巨著1的作者姓名和科技巨著3的作品名称。根据三位作者的生活与创作经历,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7分)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C D D A A C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A C A D B B C D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B D A26.(1)秦始皇;抵御匈奴(2)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一个即可)(3)改汉姓;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27.(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2)丞相专权;设置厂卫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等。(任选其一)(3)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4)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8.(1)制度:科举制 意义:是相对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 动;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对后世影响深远。(2)教训:注意防范武将专权;避免地方出现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方针:崇文抑武或重文轻武;分权制衡。(3)措施: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由中书省管辖腹里地区。(4)认识: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以史为鉴,注重制度创新,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国家应适时调整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9.(1)A:宋词;B:小说(2)名称:活字印刷术。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答出一点)(3)作者:李时珍。著作名称:《农政全书》。优秀品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