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安市2025年高2023级第零次诊断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在“民本”思想方面,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将人民的地位置于国家与君主之上,深刻强调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以民为本的理念,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成为历代有识之士治国安邦的重要遵循。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以脱贫攻坚战为例,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精准施策,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多种方式,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彻底摆脱了贫困的枷锁,这是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生动实践。此外,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不断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在教育领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举措都是新时代“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孔子所倡导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德治主张,强调道德对人心的教化作用;也有韩非子提出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法治理念,彰显法律的公平与威严。新时代推进治国理政,深刻认识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如《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图景,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相契合。在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贸易往来,实现共同发展,正是“大同”思想在国际事务中的延伸与拓展,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此外,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智慧。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和发展道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如在伊朗与沙特的和解进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促成双方恢复外交关系,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摘编自张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材料二:中国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借鉴和创造性转化。从“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到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深刻汲取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如塞罕坝林场从荒漠沙地变为绿水青山,正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典范;从“革故鼎新”的变革思想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中国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成果;从“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秉持平等、互利、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又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价值观念,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与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一脉相承,中国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举措,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定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如戏曲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引导人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能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能够凝聚民族力量,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摘编自刘华《坚定中国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的文化根基》)材料三: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治国理政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库。无论是“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与民生保障中的延续,“德治”“法治”理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融合实践,还是“大同”“和而不同”观念在国际事务中的创新性应用,都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治国实践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中国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深厚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外交政策到发展思想,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深度融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坚定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激发着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高度认同与坚定信仰。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与治理体系。(摘编自陈宏《传统文化与中国发展的互促共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孟子“民为贵”观点是传统民本思想体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其继承发展。B.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在国际事务里的延伸与拓展。C.“革故鼎新”变革思想直接促使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D.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就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全依赖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C.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与“共同富裕”目标追求在本质上是相通的。D.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对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增强作用大于后两者对前者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和而不同”理念在国际交往中应用的一项是( )A.中国与多个国家建立双边贸易协定,促进经济共同发展。B.中国在国际气候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展现大国担当。C.中国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D.中国向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助力全球抗疫。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论述角度 传统文化相关理念 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民本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德治与法治结合 孔子德治主张、韩非子法治理念 ②国际事务理念 “大同”思想、“和而不同”理念 ③5.假设你是一名社区工作者,要在社区组织一场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活动。请结合三则材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该活动中能发挥哪些作用,以助力社区居民增强文化自信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理论的认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北平老舍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说写以北平为背景的小说不难,而要把北平一一道来“没办法”,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作者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对北平那种说不出却又深沉浓烈的情感。C.作者拿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城市作比较,突出北平既复杂又有边际,既热闹又动中有静,布局自然等特点。D.文章结尾“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直抒胸臆,将对北平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简洁有力,感染力强。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B.“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渴望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北平的强烈愿望。C.文中描写北平的花、菜、果子,从视觉、味觉等角度进行细致描绘,展现北平物产丰富,充满生活气息。D.全文以“想北平”为线索,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将对北平的爱融入对北平各方面的描述之中。8.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等城市进行比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中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给予文忠。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率其徒持A畚锸以出B筑东南C长堤D首起E戏马台F尾属于G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务。C.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文忠”是苏轼的谥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慧,深受母亲影响。他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他听闻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他想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对此表示支持。B.苏轼才华横溢,得到欧阳修赏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欧阳修看到他的《刑赏忠厚论》后十分惊喜,想把他列为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最终只把他列为第二名。C.苏轼心系百姓,积极抗洪救灾。黄河决口,洪水围困徐州城,苏轼带领百姓和士兵修筑长堤抗洪,他自己住在堤上,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D.苏轼敢于直言,反对司马光恢复差役。司马光想恢复差役法,苏轼认为差役法和免役法各有利害,两者的危害大致相等,不应该恢复差役法,司马光对此很生气,没有采纳苏轼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14.苏轼在徐州抗洪时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苏轼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开篇,直抒胸臆,感慨人生如梦,岁月易逝,奠定了全词悲凉的基调。B.“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苏轼运用比喻手法,“酒贱”暗指自己被贬后不被重视,“云妨”象征小人当道,自己被排挤,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与孤寂。C.《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一幅乡村夏夜图,词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等意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D.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借风叶鸣廊之景烘托凄凉心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夏夜美景抒发愉悦心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16.这两首词同是“西江月”词牌,却展现出苏轼与辛弃疾不同的风格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者风格差异。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当我们鼓励朋友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去实现目标时,可借用《行路难》中的“ , ”,传递坚定信念与积极向上的力量。(2)学习知识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深入钻研,不断探索新领域,就如同《劝学》中所说“ ,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3)观察下图。请写出两句能够体现这种意境的古诗名句:“ , ”。五、作文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工智能绘制数字水墨画卷、吟诵经典诗词、提炼传统礼仪价值,让传统文化传承有了新路径。但也有人担忧,科技赋能会消解传统文化的韵味与内核,使其沦为技术“空壳”。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能突破时空限制,助力传统文化传播;也有人坚持,传承需保留本真,过度依赖科技会适得其反。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辩证思维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C 3.C 4. 脱贫攻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等,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文化差异、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等。 5.①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德治法治等思想,能让居民了解国家治理的文化根基,增强对国家政策的认同。②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理论的紧密联系,可使居民认识到国家发展道路的文化合理性,强化道路自信。③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能凝聚社区居民力量,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6.B 7.C 8.①突出北平的特点,如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自然等。②通过对比,更能体现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北平在作者心中是无可替代的。③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北平的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9.①北平不是孤立的景点或事物,而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整体。②北平的一切,包括历史、风景、生活等,都融入了作者的心灵,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③这种爱不是片面的,而是对北平整体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作者与北平的精神契合。10.BDF 11.A 12.D 13.(1)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会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他的文章风格雄浑涵蓄、光辉灿烂,雄视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很少有能比得上的。 14.①阻止富民出城,稳定民心。②求助武卫营,带领士兵修筑长堤。③自己住在堤上,过家门不入,亲自坐镇指挥。④让官吏分堵防守,确保城池安全。15.B 16.①苏轼的词风格悲凉孤寂,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等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孤独之情。②辛弃疾的词风格欢快清新,通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意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喜悦之情。17.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18.例文:让科技之光照亮文化长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而科技,则是解锁文化宝库大门的那把钥匙,让其在时间的洪流中熠熠生辉。而科技这把钥匙是否会磨损文化的光泽,让其变得黯淡无光?回答是让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保持其本真韵味,照亮文化长河。科技,是文化传播的翅膀。在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成为文化的载体,知识得以跨越时空,流传千古。试想,若没有这些科技,《论语》何以传遍四海,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石?而现代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兴起,更是让文化以光速传播。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技术,将珍贵文物以3D形式展现给全世界,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这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文化传承的里程碑。因此,科技并非文化的敌人,而是其守护者。有人担忧,科技会让文化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个性。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电影为例,从早期的黑白默片到如今的3D、IMAX,科技的进步让电影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但并未改变其作为文化表达的本质。相反,科技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他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故事,传达情感。如影片《阿凡达》,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与和谐的深刻思考,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法国卢浮宫,收藏了无数艺术珍品,近年来推出了虚拟现实导览项目。游客只需佩戴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感受到《胜利女神》的优雅。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不仅让游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更让卢浮宫的文化影响力跨越了国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然,科技在助力文化传承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正如一句古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技虽然强大,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对文化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更要坚守文化的本真与韵味。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科技传承文化时,既要注重形式的创新,更要注重内容的深度。要像匠人一样,精心雕琢文化的精髓,让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回望历史,科技与文化始终相伴相生。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从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到法国的卢浮宫,科技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助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文化的坚韧与包容。它像一条长河,无论科技如何变迁,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方向与深度。因此,在科技的光芒下,文化将走得更远、更亮。让我们携手并进,用科技的力量照亮文化的长河,让其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闪耀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