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一篇:东汉之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第二篇:东汉之弊——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三篇:东汉之衰——黄巾起义
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
公元前
202年
西












公元前
141年
公元前
87年
公元
9年
汉武帝
刘彻
休养生息
西



材料一:(汉元帝)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汉纪》
材料二: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汉书·王莽传》
1.西汉后期统治: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P73,概括西汉后期的统治状况。
①政治: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朝政越来越腐败。
②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流离失所,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指皇帝的母族、妻族。
是指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优势,通过购买、欺骗或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的土地。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2.王莽篡汉:
王莽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新朝建立后,王莽意图通过改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但他的改革不切实际,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王莽在七年内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造成混乱。
王莽钱币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人物档案
刘秀,字叔文,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六世孙,虽出身皇族,但因“推恩令”的实施,到他这一辈,只是一介布衣平民。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激起绿林、赤眉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刘秀与其兄在家乡舂陵(今湖北枣阳)林军,并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歼灭了新莽王朝的主力。
王莽统治时期农民起义形势图
“复汉”
东汉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国号:
公元25年
洛阳
刘秀(汉光武帝)
刘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身于河南南阳郡地方豪族。九岁时,父亲病故,由叔父抚养成人,叔父罢官后回乡以耕种为生。曾到都城长安,进入太学求学,高才好学。公元22年,作为汉宗室的刘秀参加绿林起义,在反王莽战争中立下战功。刘秀在河北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徒,恢复汉制,赢得民心。在取得官僚、地主支持后,与农民军决裂,趁机扩张势力。
汉,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后怎样完成统一的?
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长安
洛阳
西汉
东汉
西

光武帝
汉高祖
光武中兴
“祸拏(ná)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 《后汉书·桓冯列传》
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汉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
光武帝
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
花费十年时间,
终于削平群雄,天下再归统一!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人们流离失所,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2)治国思想:以柔道治天下
(1)目的: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面;恢复和发展经济
刘秀巩固统治的措施:
阅读教材 P73-74,找出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完成表格。
经济
政治
民族 关系
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有所恢复,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相关史事
作用: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
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含义:①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②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③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拓展延伸--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处,分析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时间 政策 结果
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降低赋税;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使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光武中兴 东汉初期 ①释放奴婢,减轻田租;②减轻刑罚;③整顿吏治;④允许北方各族内迁。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共同之处: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都注重减轻刑罚。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东汉经济之手工业
冶铁业:东汉水力鼓风冶铁示意图
制瓷业:东汉青瓷
东汉经济之商业
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
东汉说唱俑
生活在光武中兴时期的他会说唱什么呢?
豪族陶院落(模型)
东汉宅院画像砖
起坞堡,缮甲兵,称霸一方
盛世下的隐患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结合课本P75,说说这种现象与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有什么关联?
平均年龄:9.5岁;平均寿命:24岁。
关联: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导致东汉中后期反复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太后临朝
外戚专权
君权旁落
皇帝长大
依赖宦官
铲除外戚
夺回君权
宦官专权
把持朝政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再转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汉质帝。
相关史事
影响: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材料一:“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仲长统传》)
材料二:史载东汉南阳樊氏:“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改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刘秀是南阳豪族宗法势力的代表,这也是东汉这一代地方宗族势力不断发展,以至控制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造成严重封建割据,形成军阀混战、三国分立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史》
东汉绿袖陶水亭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
特点:①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特点: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
特点:③有的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5.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的特点
黄巾起义
1.背景:
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局动荡。
②阶级矛盾尖锐,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③自然灾害频发
天灾人祸一起来,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那里爬起来。
观察视频:了解黄巾起义的概况。
2.概况:
时间 领导者
宗教 起义军
口号 特点 结果 影响 黄巾起义形势图
184年
张角
太平道
黄巾军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精心策划、长期准备;有组织
最后被镇压,失败告终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结合教材P76,梳理黄巾起义的经过,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注:没有推翻东汉政权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P77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黄巾起义
东汉的兴衰
1.背景(西汉晚期)
2.短暂的“新”朝
3.东汉建立
4.光武中兴
①背景(东汉初年)
②措施(经济、政治、民族关系)
③结果;表现
1.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1. 起义概况
2. 起义影响:瓦解东汉政权
1.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B
2.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B
3.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腑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4.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外戚权利的膨胀 B.宦官把持朝政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D】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