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3课 秋天的田野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3课 秋天的田野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3课 秋天的田野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立足小学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占优、好奇心强、爱动手操作” 的学情特点,围绕 “自然观察 — 美术表达 — 情感共鸣” 的逻辑展开,突出 “生活化、趣味性、实践性” 三大核心。
生活化感知:以 “秋天的田野” 这一学生熟悉的自然场景为载体,通过实物观察(麦穗、玉米)、教材实景图分析,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如跟随家人去田野秋游的经历),让美术学习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避免 “脱离实际的抽象创作”。
趣味性引导:通过 “秋天小导游” 情境创设、“色彩配对” 游戏、“教材作品找茬” 等趣味活动,降低学习难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解决二年级学生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的问题,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实践性落地:结合沪教版教材中 “涂色、剪贴、拼贴” 等多元表现方法,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彩纸、蜡笔、黏土、落叶贴纸),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既落实 “美术表现” 核心素养,又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情感性升华:在观察与创作中,融入 “爱护自然、珍惜粮食” 的情感教育(如提到田野里的稻谷时,引导学生想到 “粒粒皆辛苦”),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 “以美育人” 的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能观察教材中 “秋天田野” 实景图(金黄的稻田、橙红的果树、棕色的稻草人),说出主要色彩(黄、橙、棕、绿)和关键元素;能识别教材中学生作品的表现方法(涂色、剪贴、拼贴)。
美术表现:能用蜡笔涂色、彩纸剪贴或黏土塑形等方法,表现秋天田野的 1-2 个核心元素(如稻田、稻草人、果树),做到色彩搭配符合秋天氛围(以暖色调为主),画面整洁。
审美判断: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秋天田野元素之美(如 “金黄的稻田像地毯,很温暖”“稻草人戴着草帽,很可爱”);能评价同学作品中 “色彩搭配”“元素表现” 的优点。
创意实践:尝试在作品中添加个性化细节(如给稻田画小昆虫、给稻草人添围巾、给果树挂果子),让画面更生动;能尝试组合 2-3 种元素(如稻田 + 稻草人 + 小房子),表现完整的田野场景。
文化理解:知道传统美术中也有表现秋天田野的作品(如农民画里的丰收场景),感受 “秋天丰收” 背后的劳动价值,理解美术与生活、文化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秋天田野的核心特征:色彩(以黄、橙、棕等暖色调为主,残留少量绿色)、元素(稻田、稻草人、果树、农民、小房子等)、氛围(丰收、温暖)。
掌握 1-2 种表现秋天田野的美术方法(蜡笔涂色:涂出均匀的暖色调;彩纸剪贴:剪出稻田的长条形状、稻草人的人形轮廓),能表现 1 个核心元素。
教学难点
色彩搭配和谐:避免出现 “冷色调(如蓝色、紫色)大面积使用”,确保画面符合秋天的暖氛围;涂色时做到不涂出轮廓线,颜色均匀。
创意组合元素:能将 2-3 种田野元素(如稻田、稻草人、小昆虫)合理安排在画面中,做到 “主体突出、位置协调”(如稻草人放在稻田中间,小昆虫在稻田边缘),而非随意堆砌。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秋天小导游 “逛田野”
实物情境
教师手持提前准备的秋天田野实物(麦穗、玉米棒、干枯的稻穗),分发给小组:“今天我们要当‘秋天小导游’,先摸摸这些田野里的‘宝贝’,和同桌说说:它是什么颜色?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如麦穗是黄色的,摸起来有点扎手;玉米棒是黄色的,有硬壳)”
教材图观察
教师翻开教材,展示 “秋天的田野” 实景图:“小导游们,看看教材里的田野,和我们手里的实物比,还有哪些不一样的东西?” 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图中的元素(稻田、稻草人、红色的果树、远处的小房子)。
问题互动
教师提问:“教材里的稻田是什么颜色的?和春天的稻田(绿色)比,为什么会变颜色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秋天稻谷成熟了,就变成黄色)
继续追问:“除了黄色,你们还在教材图里看到了什么颜色?这些颜色放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如橙色的果树、棕色的稻草人,感觉很温暖、很热闹,像丰收的样子)
引出课题
“秋天的田野有这么多好看的颜色和有趣的东西,今天我们就用美术的方法,把这份美丽画下来、贴出来,一起创作《秋天的田野》吧!”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触摸、教材图观察,让学生从 “触觉、视觉” 双维度感知秋天田野的特征,唤醒生活经验;问题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色彩与季节的关系”,为后续 “色彩搭配” 铺垫,同时自然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教材里的 “田野表现魔法”
1.分析教材学生作品 —— 找方法
涂色作品
教师翻到教材中 “蜡笔涂色的田野” 学生作品:“小导游们,这位同学用了什么工具表现田野?(蜡笔)他画的稻田是什么形状的?(长条状,一排排的)颜色涂得怎么样?(很均匀,没有涂出外面)”
师生互动:邀请学生上台,用蜡笔尝试涂 “一小片稻田”(教师提前画好稻田轮廓),其他学生观察:“他涂的颜色是暖色调吗?有没有涂出轮廓线?” 教师结合学生操作,强调:“涂稻田时,要顺着长条方向涂,颜色选黄色、橙色,慢慢涂,不要着急。”
剪贴作品
展示教材中 “彩纸剪贴的稻草人” 作品:“再看看这幅作品,和刚才的不一样!它用了什么材料?(彩纸、胶水)你们发现稻草人是用哪些颜色的彩纸做的吗?(棕色的身体、黄色的帽子、红色的围巾)”
教师示范:“剪稻草人时,先剪一个大大的‘人’字形(身体),再剪一个圆形(头),最后贴在绿色的‘草地’上(教材作品里的稻草人站在草地上)。剪的时候要慢慢剪,沿着线条剪,不要剪歪哦!”
拼贴作品
指向教材中 “黏土 + 彩纸拼贴的田野”:“这幅作品更有趣!它用黏土做了什么?(小果子,贴在果树纸上)用彩纸做了什么?(稻田的长条)你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好玩吗?” 引导学生发现 “多种材料可以一起用”,拓宽创作思路。
总结方法 —— 理思路
教师板书三种核心方法,结合教材案例标注要点:
表现方法 材料 关键要点(结合教材作品)
蜡笔涂色 蜡笔、画纸 选黄 / 橙 / 棕暖色调,涂均匀,不涂出轮廓
彩纸剪贴 彩纸、剪刀、胶水 剪稻田(长条)、稻草人(人形),贴牢固
黏土拼贴 黏土、彩纸 黏土做小果子 / 昆虫,贴在彩纸田野上
文化小链接 —— 传统农民画
教师展示传统农民画《丰收》(画面有金黄的稻田、农民收割的场景):“很久以前,农民伯伯也喜欢把秋天的田野画下来,他们画的田野颜色很鲜艳,和我们教材里的作品一样,都在庆祝丰收。你们看,画里的稻田也是黄色的,和我们今天要画的是不是很像?”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教材学生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表现方法,避免 “教师直接教步骤”;实物示范解决 “涂色、剪贴” 的操作疑问,结合板书梳理方法,降低学习难度;文化小链接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传统美术与当代创作的联系。
(三)实践操作:我的 “秋天田野小世界”
明确任务
“现在请小导游们当‘小小创作家’,从三种方法里选一种(或两种结合),创作自己的《秋天的田野》。可以参考教材里的元素:画一片稻田,或者做一个稻草人,还可以给田野加小房子、小昆虫,让你的田野更热闹!”
分步指导
(1)第一步:选元素、定方法(5 分钟)
教师巡视:“先想想你要画 / 做什么?如果想做稻田,用涂色还是剪贴?如果想做稻草人,用彩纸剪还是黏土捏?”
针对犹豫的学生:“你看教材里的稻草人很可爱,我们用彩纸剪吧!先画一个小人和帽子,再剪下来,很简单哦!”
(2)第二步:动手创作(15 分钟)
涂色指导:
针对涂出轮廓的学生:“像教材里的作品一样,沿着轮廓线慢慢涂,涂到线边就停下来,不要超过线,就像走路不走出路边一样。”
针对色彩冷的学生:“秋天的田野是温暖的,我们多加点黄色、橙色,少用蓝色,就像晒太阳一样暖和,你试试?”
剪贴指导:
剪稻田:“教材里的稻田是一排排的长条,我们剪的时候剪成长条形,贴在画纸下面,就像田野在地上一样。”
剪稻草人:“先剪身体(长方形),再剪头(圆形),最后贴在一起,别忘了给稻草人贴个小帽子(三角形彩纸)哦!”
拼贴指导:
“用黏土做小昆虫时,捏成小小的圆形(瓢虫身体)、细细的长条(毛毛虫),轻轻贴在彩纸稻田上,不要用太多力气,不然会压扁。”
(3)第三步:加细节、让画面活起来(5 分钟)
引导参考教材:“教材里的田野有小房子,你们的田野里还有谁?可以给稻田加几只小蝴蝶(画 / 剪小翅膀),给稻草人加一条围巾(红色彩纸条),让你的田野更热闹!”
鼓励个性化:“不用和教材一样,你想给田野加什么都可以,比如小鸟、农民伯伯,这是你的‘田野小世界’!”
3.安全提示
“用剪刀的小朋友要注意:剪刀尖对着桌子,不要对着自己和同学;剪完后把剪刀轻轻放在盘子里,不要拿着剪刀走动;用胶水时,不要挤太多,涂在彩纸背面,不然会弄脏手和画纸。”
4.设计意图
分步骤操作降低难度,避免学生因 “不知道做什么” 而放弃;教师巡视指导能及时解决个体问题(如涂色出界、剪贴形状不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鼓励个性化细节,落实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让作品更有生命力。
(四)展示评价:田野作品 “分享会”
作品展示
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的 “秋天田野画廊” 上,按 “涂色组”“剪贴组”“拼贴组” 分类,对应教材中的作品类型,让学生直观看到 “同一种田野场景可以用不同方法表现”。
师生互评
学生分享
邀请 3-4 名学生上台:“请你说说,你创作的田野里有什么?用了什么方法?你最喜欢自己作品的哪个部分?”(如学生说 “我做了稻草人,用彩纸剪的,我喜欢它的红围巾,很暖和”)
同学评价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看他的作品,有没有像教材里的作品一样,用了暖色调?他的稻草人 / 稻田做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你觉得很厉害?”(如 “他的稻田涂得很均匀,没有出界,和教材里的一样好”“他给稻草人加了小眼睛,很可爱”)
教师评价
结合教材标准肯定优点,提出小建议:“这位同学的剪贴稻田,剪得很整齐,一排排的像教材里的实景图,特别棒!如果给稻田旁边加几棵小果树(剪小圆形彩纸贴上去),画面会更完整,下次可以试试哦!”
针对有进步的学生:“你这次涂色没有出界,比刚开始练习时好多了,继续加油,下次一定能像教材里的优秀作品一样棒!”
3.投票环节
“请大家给自己最喜欢的 3 幅作品贴小贴纸(提前准备彩色贴纸),看看哪些作品最能体现秋天田野的温暖和热闹!” 投票后公布 “最受欢迎的田野作品”,给予小奖励(秋天主题小贴纸)。
4.设计意图
分类展示能让学生清晰看到不同方法的效果,分享与评价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升审美能力(落实 “审美判断” 核心素养);趣味投票激发参与热情,让评价更生动,保护学生创作积极性。
(五)拓展延伸:田野里的 “小发现”
生活延伸
“课后和爸爸妈妈去户外找一找秋天的田野(如果家附近没有,也可以看秋天的公园草坪、小区里的果树),像今天当‘小导游’一样,观察它的颜色和元素,用手机拍下来,下次课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创意拓展
“除了今天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更多材料表现田野,比如用落叶贴稻田(捡黄色的落叶,贴成长条),用橡皮泥捏农民伯伯,下次课我们一起试试!”
情感升华
“秋天的田野这么美,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吃的米饭、玉米都来自田野,所以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就像教材里的作品一样,我们要爱护田野里的‘宝贝’,好不好?”
设计意图
生活延伸让美术学习走出课堂,联系实际;创意拓展拓宽学生思路,为后续学习铺垫;情感升华融入 “珍惜粮食” 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当了 “秋天小导游”,摸了麦穗、玉米,看了教材里的田野美景,还学会了用三种方法创作《秋天的田野》—— 用蜡笔涂出金黄的稻田,用彩纸剪出可爱的稻草人,用黏土做出小小的昆虫。大家的作品都很精彩:有的同学涂的稻田颜色特别均匀,像教材里的优秀作品;有的同学给田野加了小房子、小鸟,让画面特别热闹;还有的同学把涂色和剪贴结合起来,想法特别棒!
我们还知道,秋天的田野不仅美,还藏着农民伯伯的辛苦,传统农民画也喜欢画这样的丰收场景。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当 “秋天小侦探”,多观察身边的秋天美景,下次课带你们用落叶、橡皮泥做更有趣的田野作品!今天的美术课就到这里,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