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丰收的喜悦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丰收的喜悦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4课 丰收的喜悦
一、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在本单元前一课《秋天的田野》中,已初步掌握秋天田野的核心元素(稻田、稻草人)与基础美术表现方法(蜡笔涂色、彩纸剪贴),能识别黄、橙等暖色调与秋天的关联,具备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剪长条、均匀涂色)。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多有 “逛菜场”“看果园”“参与秋收” 的经历(如帮家人摘水果、剥玉米),对 “丰收” 有直观的生活感知,为理解 “喜悦” 情感铺垫了经验基础。
认知特点
二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初步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 “色彩、形状” 等直观元素敏感,但对 “情感如何通过美术语言表达”(如用饱满的果实、人物的笑脸体现 “喜悦”)理解较浅;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需通过趣味情境、实物互动维持兴趣;动手时易出现 “元素堆砌(如把所有丰收元素都画在画面上)”“情感表达模糊(只画果实,没体现‘喜悦’)” 的问题,需教师分步引导。
学习需求
学生需要 “具象的情感载体”(如教材中农民的笑脸、堆得满满的粮仓)理解 “喜悦”;需要 “阶梯式创作指导”(从画单一丰收元素到添加情感细节)突破 “情感转化” 难点;需要 “多元材料选择”(蜡笔、彩纸、黏土、贴纸)保持创作积极性,避免因 “方法单一” 产生畏难情绪。
二、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能观察教材中 “丰收场景” 实景图(堆成山的玉米、满筐的苹果、笑盈盈的农民),说出体现 “喜悦” 的元素(饱满的果实、人物的笑脸、整齐的粮仓);能识别教材中学生作品的表现方法(涂色、剪贴、黏土拼贴)与情感关联(如用鲜艳色彩、饱满造型传递喜悦)。
美术表现:能用蜡笔涂色、彩纸剪贴或黏土塑形等方法,表现 1-2 个带 “喜悦感” 的丰收元素(如咧嘴笑的农民、堆得高高的稻穗、满筐的水果),做到色彩鲜艳(暖色调为主,搭配少量亮色点缀)、造型饱满(果实画得圆鼓鼓,人物表情画得生动)。
审美判断:能说出自己喜欢的丰收作品之美(如 “满筐的苹果颜色很红,看起来很甜,很开心”“农民的笑脸画得很可爱,能感觉到他很高兴”);能评价同学作品中 “情感表达” 的优点(如 “他画的粮仓堆得很高,像收了很多粮食,很有喜悦的感觉”)。
创意实践:尝试在作品中添加 “喜悦细节”(如给果实画高光体现新鲜、给农民画飘动的衣角体现忙碌又开心、给粮仓画小旗子装饰);能组合 2-3 种丰收元素(如农民 + 稻穗 + 粮仓),让画面传递出 “丰收了真开心” 的氛围。
文化理解:知道传统丰收习俗(如晒秋、丰收节)与美术的联系(如晒秋时的彩色农作物像一幅画),感受 “丰收” 背后的劳动价值,理解 “珍惜粮食” 与 “尊重劳动” 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丰收场景的 “喜悦元素”:实物元素(饱满的稻穗、圆鼓鼓的果实、满溢的筐子)、人物元素(农民的笑脸、忙碌的动作)、色彩元素(鲜艳的暖色调:橙、黄、红,搭配绿、蓝点缀)。
掌握 1-2 种表现 “喜悦感” 的美术方法:涂色(用鲜艳暖色调,涂得饱满)、剪贴(剪大尺寸的果实、人物,贴得满满当当)、黏土塑形(捏圆鼓鼓的果实,堆叠出 “丰收满溢” 的感觉)。
教学难点
情感转化为美术语言:将 “喜悦” 通过具体元素体现(如不只是画稻穗,还要画稻穗堆得很高;不只是画农民,还要画农民咧嘴笑、举着稻穗的动作),避免 “只画元素,没传情感”。
元素合理组合:将丰收元素(果实、人物、工具)按 “主体突出、氛围和谐” 排列(如把 “咧嘴笑的农民” 放在画面中间,周围贴满果实,体现 “人在丰收中” 的喜悦,而非随意堆砌)。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丰收 “惊喜箱” 互动
1.实物情境创设
教师拿出贴满彩纸的 “丰收惊喜箱”,说:“同学们,秋天到了,田野里、果园里都丰收啦!老师的惊喜箱里藏着丰收的‘宝贝’,谁愿意来摸一摸,说说你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邀请 3 名学生上台摸实物(饱满的玉米棒、红通通的苹果模型、扎手的稻穗),引导描述:“这个玉米棒胖乎乎的,颗粒很满!”“苹果摸起来圆圆的,很光滑!”
2.教材图观察
教师翻开教材,展示 “丰收的喜悦” 实景图:“惊喜箱里的宝贝,在教材的这幅图里都能找到!请大家仔细看,图里除了玉米、苹果,还有什么?这些东西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师生互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关注 “喜悦细节”:“图里的农民在做什么?(抱着稻穗笑)他的表情怎么样?(咧嘴笑,眼睛弯弯的)筐子里的果实装得怎么样?(装得满满的,快溢出来了)”
3.问题升华
教师提问:“为什么图里的农民笑得这么开心?这些满溢的果实、忙碌的动作,让你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 “丰收了,有很多粮食 / 水果,很开心”)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用美术的方法,把这份‘丰收的喜悦’画下来、贴出来,一起创作《丰收的喜悦》吧!”
4.设计意图
通过 “摸实物” 激活触觉感知,“看教材图” 聚焦视觉细节,双维度唤醒学生对 “丰收” 的生活经验;问题引导让学生从 “观察元素” 过渡到 “感知情感”,自然铺垫 “情感转化” 的学习目标,避免导入流于形式。
探究新知:教材里的 “喜悦表现法”
1.分析教材学生作品 —— 找 “喜悦密码”
教师翻到教材 “学生作品展示页”,分三类分析,引导学生发现 “喜悦感” 的表现技巧:
涂色作品《满筐苹果》
剪贴作品《农民收稻穗》
黏土拼贴作品《丰收粮仓》
教师提问:“这位同学画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红色、黄色,很鲜艳)苹果画得大还是小?(很大,占了画面很多地方)筐子装得怎么样?(装得满满的,苹果都快掉出来了)这些地方让你感觉开心吗?为什么?”
小结:“鲜艳的颜色、大大的果实、满满的筐子,都是在告诉我们‘丰收啦,真开心’!”
教师指向作品:“这幅作品用彩纸剪了什么?(农民、稻穗、筐子)农民的动作是什么样的?(举着稻穗,身体歪向一边,像在欢呼)稻穗剪得怎么样?(长长的,一束一束的,看起来很多)”
师生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模仿 “举稻穗欢呼” 的动作,感受 “忙碌又开心” 的情绪,教师强调:“剪人物时,要画出开心的动作和表情,这样作品才会有喜悦的感觉!”
教师展示作品细节:“这幅作品用黏土做了什么?(圆鼓鼓的玉米、堆叠的粮仓)粮仓堆得怎么样?(一层一层堆得很高,像小山一样)黏土捏的果实有什么特点?(圆圆的,很饱满)”
引导发现:“堆叠得高高的、捏得圆鼓鼓的,都是在表现‘丰收满溢’的喜悦,就像我们过年堆糖果一样,堆得越高越开心!”
2.总结 “喜悦表现技巧”—— 理思路
教师在黑板贴 “喜悦表现技巧表”,结合教材案例梳理:
表现维度 技巧(结合教材作品) 例子
元素选择 选 “满、大、笑” 的元素 满筐的果实、大大的稻穗、笑的农民
色彩选择 用鲜艳暖色调,加少量点缀 红苹果、黄玉米,加绿色的叶子、蓝色的天空
造型方法 涂色要饱满、剪贴要大尺寸、黏土要圆鼓 苹果涂满红色不留白、农民剪得比手掌大、玉米捏得胖乎乎
3.文化小链接 —— 传统丰收与美术
教师展示 “安徽晒秋” 图片(晒架上的红辣椒、黄玉米、橙南瓜像彩色拼图)、传统农民画《丰收舞》(农民举着稻穗跳舞,色彩鲜艳):“很久以前,人们丰收后会把农作物晒在架子上,五颜六色的像一幅画;还会画农民跳舞的画庆祝丰收,和我们教材里的作品一样,都用鲜艳的颜色、开心的人物传递喜悦。”
4.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教材学生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 “喜悦感” 的表现技巧,避免教师 “直接教步骤”;文化小链接将 “丰收” 与传统习俗、美术结合,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同时让学生感知 “喜悦” 的文化传承,拓宽视野。
实践操作:我的 “丰收喜悦小作品”
明确创作任务
“现在请大家当‘丰收小画家’,从涂色、剪贴、黏土里选一种方法(也可以两种结合),创作《丰收的喜悦》。记住要体现‘开心’:可以画满筐的果实、笑的农民,或者堆得高高的粮仓,还要用鲜艳的颜色哦!”
分步指导 —— 破难点
第一步:选 “喜悦元素”(5 分钟)
第二步:用 “喜悦技巧” 创作(15 分钟)
第三步:加 “喜悦小细节”(5 分钟)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关联教材:“你想画教材里的哪种元素?是笑的农民,还是满筐的苹果?可以把你想画的元素先在草稿纸上画个小圈圈,确定主体。”
针对犹豫的学生:“你摸过玉米棒,就画堆得高高的玉米吧!像教材里的粮仓一样,堆得越高越开心!”
涂色指导:
针对颜色单调的学生:“教材里的苹果有红色和黄色,你可以给苹果涂一半红、一半黄,再用绿色画叶子,颜色更鲜艳,更开心!”
针对涂得零散的学生:“把苹果画得大一点,涂满画面下半部分,像教材里的满筐苹果一样,装得满满的才开心!”
剪贴指导:
剪人物:“剪农民时,先剪一个圆圆的头,再剪一个咧嘴笑的嘴巴(画个弯弯的弧线),别忘了剪举着稻穗的手,像教材里的农民一样!”
剪果实:“剪苹果、玉米时,剪得比你的手掌小一点就好,不要太小,小果实看起来没那么多,就不开心啦!”
黏土指导:
捏果实:“捏玉米时,先捏一个长条形的身体,再用小黏土粒贴在上面当玉米粒,贴得满满的,像教材里的玉米棒一样饱满!”
堆粮仓:“把黏土捏成小方块,一层一层堆起来,最上面放一个小苹果,像粮仓顶上的‘小装饰’,更有喜悦感!”
引导参考教材:“教材里的农民旁边有稻穗,你可以在你的农民旁边贴几个小果实;教材里的筐子有花纹,你可以用彩笔给筐子画几条横线当花纹,让作品更开心!”
鼓励个性化:“你也可以加自己的小细节,比如给果实画高光(用白色彩笔点一点),像苹果反光一样新鲜;给农民画个小帽子,都是你的‘喜悦小秘密’!”
3.安全与卫生提示
“用剪刀的小朋友,剪刀尖要对着桌子,剪完后放回盘子里,不要拿着跑;用黏土的小朋友,捏完后把黏土放回盒子,不要粘在衣服上;用彩笔的小朋友,不要把颜色涂到手上哦!”
4.设计意图
分步骤指导降低 “情感转化”“元素组合” 的难度,让学生明确 “每一步要做什么”;个性化细节鼓励激发创意,避免作品千篇一律;安全提示贴合二年级学生动手特点,确保实践有序进行。
展示评价:丰收 “喜悦分享会”
作品展示 —— 建 “喜悦画廊”
教师在黑板贴 “丰收喜悦画廊” 标题,将学生作品按 “涂色组”“剪贴组”“黏土组” 分类贴好,对应教材中的作品类型,让学生直观看到 “不同方法表现的喜悦”。
师生互评 —— 说 “喜悦亮点”
学生分享
邀请 4-5 名学生上台:“请你说说,你的作品里有什么?你是怎么让它有喜悦感的?你最喜欢自己作品的哪个部分?”
同学评价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看他的作品,有没有像教材里的作品一样,用了‘满、大、鲜艳’的技巧?你觉得他的作品哪里最能让你感觉到开心?”
教师评价
结合教材标准肯定优点,提小建议:
示例引导:“我画了满筐的苹果,用了红色和黄色,苹果装得满满的,我最喜欢苹果上的高光,看起来很新鲜,很开心!”
示例评价:“他的农民笑得眼睛弯弯的,和教材里的农民一样,我觉得很开心!”“他的玉米堆得很高,像小山一样,看起来收了很多,很喜悦!”
对涂色作品:“你用了鲜艳的红、黄颜色,涂得很饱满,像教材里的满筐苹果一样,特别棒!如果在苹果旁边画个小筐子,让苹果‘装在筐里’,会更有‘丰收满溢’的感觉!”
对剪贴作品:“你剪的农民举着稻穗,动作很开心,稻穗剪得长长的,很有丰收的感觉!下次可以在农民旁边多贴几个小果实,画面会更热闹,更开心!”
3.趣味投票 —— 评 “最喜悦作品”
教师发放 “小太阳贴纸”(象征丰收的温暖与喜悦):“请大家把贴纸贴在你觉得‘最开心’的作品上,看看哪些作品能传递出最浓的丰收喜悦!”
投票后公布 “最喜悦作品”,给作者颁发 “丰收小能手” 贴纸,鼓励全体学生:“大家的作品都让老师感受到了丰收的开心,都是‘丰收小能手’!”
4.设计意图
分类展示让学生清晰看到不同方法的效果,增强成就感;互评环节引导学生关注 “情感表达”,落实 “审美判断” 核心素养;趣味投票激发参与热情,让评价更生动,避免 “评价 = 批评” 的压力,保护创作积极性。
拓展延伸:丰收 “小行动”
生活延伸 —— 找身边的丰收
“课后和爸爸妈妈去菜场、果园或者超市,找一找‘丰收的喜悦’:看看菜场里的玉米是不是堆得很高?超市里的苹果是不是很红?用手机拍下来,下次课和大家分享你找到的‘喜悦’!”
创意拓展 —— 多元材料再创作
“除了今天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更多材料表现丰收:比如用落叶贴果实(捡黄色的落叶贴玉米,红色的落叶贴苹果)、用彩绳编稻穗(用黄色彩绳编成长条,当稻穗),下次课我们一起试试!”
情感升华 —— 珍惜丰收成果
教师拿起玉米棒模型:“大家知道吗?我们画的、贴的玉米、苹果,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要经过播种、浇水、施肥,才能丰收。就像古诗里说的‘粒粒皆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不浪费米饭、不扔掉水果,这是对农民伯伯劳动的尊重,也是对‘丰收喜悦’的守护,好不好?”
设计意图
生活延伸让美术学习走出课堂,联系实际;创意拓展拓宽创作思路,为后续学习铺垫;情感升华将 “丰收喜悦” 与 “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结合,落实 “立德树人” 目标,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树立正确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打开了 “丰收惊喜箱”,摸了胖乎乎的玉米、红通通的苹果,还看了教材里满是喜悦的丰收图 —— 有笑盈盈的农民、堆得高高的稻穗、装得满满的果实。我们学会了用三种方法传递这份喜悦:用鲜艳的暖色调涂满果实,用大尺寸的彩纸剪出开心的农民,用黏土捏出圆鼓鼓的玉米;还知道了传统的晒秋、农民画也是在庆祝丰收,传递开心。
大家的作品都特别棒:有的同学画的苹果红得像小太阳,有的同学剪的农民举着稻穗笑,还有的同学用黏土堆了高高的粮仓,都让老师感受到了满满的丰收喜悦!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当 “丰收小侦探”,找一找身边的丰收场景,更要记得珍惜粮食,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今天的美术课就到这里,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