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 创意动起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 创意动起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创意动起来
一、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已完成第 1 单元《大自然的魅力》、第 2 单元《秋天来了》的学习,掌握了平面涂色、秋叶拼贴、简单添画等美术技能,对 “材料运用”(如彩纸、固体胶、剪刀)有基础认知;同时,在生活中接触过 “可动玩具”(如抽拉卡片、旋转木马模型),对 “动起来” 的物品有直观感受,但对 “立体可动结构”(如抽拉槽、旋转轴)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完全陌生,缺乏 “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 的创作经验。
(二)能力特点
二年级学生手部精细动作处于发展阶段,能完成 “剪直线、贴彩纸” 等简单操作,但对 “剪弧形、制作抽拉槽” 等稍复杂步骤需教师辅助;好奇心强,对 “能动手、会变化” 的美术活动兴趣极高,容易被 “作品动起来” 的效果激发创作热情;但逻辑思维较弱,难以自主想到 “如何让作品动起来”,需通过教材示例、教师示范引导,且在 “创意与结构结合”(如 “想做会眨眼的娃娃,怎么设计可动眼睛”)方面存在困难。
(三)学习需求
学生渴望 “创作有互动性的作品”(如能送给同伴的可动贺卡、能自己玩的小模型),而非单纯的静态画作;同时,希望教学内容 “直观、有趣”,避免复杂理论,需通过 “看教材图、跟着做、试着改” 的步骤逐步推进,在成功制作出 “能动能玩” 的作品中获得成就感,为后续《立体图册》单元的 “综合立体创作” 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能观察并描述教材中可动作品的结构(如抽拉卡的 “卡槽 + 滑片”、旋转小部件的 “圆孔 + 转轴”),识别作品的 “动起来” 方式(抽拉、旋转),说出作品的创意点(如 “抽拉卡片能变出新图案”“旋转部件能切换画面”);
美术表现:能运用彩纸、固体胶、安全剪刀、吸管(或小木棍)等材料,掌握 “抽拉结构、旋转结构” 的基础制作方法,完成 1 件 “能动能玩” 的立体创意作品(如抽拉贺卡、旋转小转盘);
审美判断:能说出 “动起来的作品” 比 “静态作品” 更有趣的地方(如 “抽拉时能看到不同画面,像变魔术”),评价同伴作品中 “创意” 与 “动感” 的结合效果(如 “他做的旋转小花,颜色好看,转起来像跳舞”);
创意实践:能结合生活经验(如喜欢的动物、常见的场景),设计 “动起来” 的主题(如 “会张嘴的小鱼”“会开花的小树”),并尝试在教材方法基础上稍作修改(如给抽拉卡片加 “装饰花边”、给旋转部件画 “双面图案”);
文化理解:感受 “立体可动作品” 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贺卡、儿童绘本),知道 “让作品动起来” 是美术创作的有趣形式,理解 “美术能让生活更有乐趣” 的道理,愿意用可动作品表达对他人的心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示例,理解 “抽拉、旋转” 两种基础可动结构的原理(抽拉靠 “滑片在卡槽里移动”,旋转靠 “转轴穿过圆孔固定”);
指导学生掌握 “抽拉卡、旋转小部件” 的核心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1 个可动结构,并装饰成完整作品。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将 “创意主题” 与 “可动结构” 结合,解决 “想做什么” 和 “怎么让它动” 的衔接问题(如 “想做会跑的小车,用抽拉结构让车轮‘滚起来’”);
指导学生规范制作可动结构(如抽拉槽的大小要与滑片匹配,避免太紧拉不动或太松易掉;旋转轴要固定牢固,避免部件晃荡),确保作品能顺利 “动起来”。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玩 “可动小物件”,引 “创意动起来” 课题
互动游戏:体验 “动起来” 的乐趣
师:小画家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 “有小秘密” 的东西,想和大家一起玩!(拿出 3 件物品:① 抽拉卡片 —— 正面画 “空花瓶”,抽拉滑片后出现 “插满花的花瓶”;② 旋转小转盘 —— 一面画 “太阳”,一面画 “月亮”,转动转盘能切换;③ 会点头的小熊 —— 用吸管做转轴,小熊头部能轻轻转动)
师:先看这个卡片(演示抽拉),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答示例:“抽一下,花瓶里就有花了!”“卡片能变样子!”)
师:再看这个小转盘(演示旋转),它又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示例:“转一转,太阳变成月亮了!”“能换画面!”)
师:这些东西都能 “动起来”,是不是很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件 “能动能玩” 的美术作品呀?
(生答:“想!”)
教材导入:找 “动起来” 的方法
师:美术书里的小朋友已经做出了 “能动能玩” 的作品,我们翻开第 20 页,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请大家仔细看左上图,这是一张 “抽拉卡片”,谁能发现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翻书观察,1 分钟后)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答示例:“卡片上有一条缝!”“里面好像有一张能拉的小纸条!”)
师:太厉害啦!这条缝叫 “卡槽”,里面能拉的小纸条叫 “滑片”—— 把滑片在卡槽里抽来抽去,卡片上的图案就会变,这就是 “抽拉” 的方法。再看右上图,这个 “旋转小房子”,它为什么能转呀?
(生答示例:“房子下面有个小木棍!”“卡片上有个小洞,木棍穿过小洞!”)
师:对!小洞是 “圆孔”,小木棍是 “转轴”—— 转轴穿过圆孔,小房子就能绕着转轴转,这是 “旋转” 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两种方法,一起做 “创意动起来” 的作品!(板书课题:创意动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 “玩可动小物件” 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引发 “想自己做” 的兴趣;再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直观看到 “动起来” 的结构(卡槽、转轴),自然引出课题和核心方法,避免抽象讲解,符合学生 “直观认知” 的特点,同时培养 “图像识读” 能力。
新知探究:学 “教材里的方法”,练 “可动结构” 制作
拆解教材方法一:抽拉卡片
师:我们先学 “抽拉卡片”,教材第 21 页有详细的制作步骤,大家一起看步骤 1-3:
步骤 1:剪两张一样大的长方形彩纸(比如红色、黄色),把它们的三条边贴在一起(只留一条边不贴),做成 “口袋”—— 这就是卡片的 “卡槽”;
步骤 2:剪一张比 “口袋” 窄一点、长一点的彩纸(滑片),在滑片上画两个不同的图案(比如一面画 “小树苗”,另一面画 “大树”);
步骤 3:把滑片从 “口袋” 的开口处塞进去,抽拉滑片,就能看到 “小树苗” 变成 “大树” 啦!
(教师示范制作:① 用红色彩纸剪 2 张 15cm×10cm 的长方形,贴三条边做卡槽;② 用黄色彩纸剪 12cm×8cm 的滑片,一面画小树苗,另一面画大树;③ 塞进卡槽,演示抽拉效果)
师:谁发现老师在贴 “卡槽” 的时候,特别注意了什么?
(生答示例:“只贴三条边,留一条边开口!”“两张纸要对齐贴!”)
师:对!这是让滑片能塞进去、拉得动的关键。现在请大家拿出彩纸,跟着老师做 “卡槽”,剪的时候要小心,剪直线就好,剪不动的同学举手找老师帮忙。
(学生尝试制作卡槽,教师巡视,重点帮助 “剪不齐、贴歪” 的学生)
师:做好卡槽的同学,试着在滑片上画一个 “变变变” 的图案,比如 “空碗” 变 “装满米饭”,“小鸭子” 变 “大鸭子”,画好后塞进卡槽,看看能不能抽拉动。
(学生画滑片、试抽拉,教师指导:“滑片别太宽,不然塞不进去”“图案要画在滑片的两边,抽拉时才能看到变化”)
拆解教材方法二:旋转小部件
师:学会了抽拉,我们再学 “旋转小部件”。看教材第 21 页下面的步骤:
步骤 1:剪一张圆形彩纸(比如绿色),在圆形上画两个不同的半圆图案(比如一半画 “苹果”,一半画 “梨”);
步骤 2:在圆形中间剪一个小洞(别太大),再剪一段吸管(或小木棍),把吸管穿过小洞,用固体胶在吸管和圆形的连接处粘一点点(固定住,但能转动);
步骤 3:把吸管的另一端粘在一张方形彩纸上(底座),转动圆形,就能看到 “苹果” 和 “梨” 切换啦!
(教师示范制作:① 用绿色彩纸剪直径 8cm 的圆形,一半画苹果,一半画梨;② 用打孔器在中间打孔(或用剪刀小心剪小洞),穿吸管,粘一点胶固定;③ 把吸管粘在蓝色方形底座上,演示旋转效果)
师:大家看,老师在剪圆形小洞的时候,为什么不剪太大呀?
(生答示例:“太大了,圆形会掉下来!”“太大了转的时候会晃!”)
师:太聪明了!小洞要和吸管差不多粗,才能 “转得动又不掉”。现在请大家选一种颜色的彩纸,剪圆形、画图案,剪小洞的时候可以请同桌帮忙按住彩纸,小心别剪到手。
(学生制作旋转部件,教师巡视,重点指导 “剪圆形”“打小洞”:“剪圆形可以先画个圈,再沿着圈剪”“小洞在中间,不然转的时候会歪”)
师:做好的同学试着转一转,看看能不能顺利切换图案,转不动的同学看看是不是胶涂多了,擦掉一点再试试。
设计意图
通过 “拆解教材步骤 + 教师示范 + 学生试做” 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两种可动结构的制作方法,避免一次性灌输复杂步骤;同时,通过 “提问引导”(如 “为什么不剪太大的洞”)让学生理解结构原理,而非单纯模仿,落实 “美术表现” 素养;试做环节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创意创作打牢基础。
创意创作:融 “主题创意” 与 “可动结构”,做 “能动能玩” 的作品
1. 创意启发:想 “我要做什么”
师:现在,我们要把 “创意” 加进去,做一件 “有主题、能动能玩” 的作品!比如:
想送给妈妈贺卡:用抽拉结构,抽拉后 “空白卡片” 变 “妈妈我爱你” 的图案,再贴点小花装饰;
想做个小玩具:用旋转结构,做 “会变脸的小动物”,圆形上画 “小猫笑脸” 和 “小猫哭脸”,转动就能变表情;
还可以结合之前学的秋叶:用抽拉结构,“光秃秃的树枝” 抽拉后变 “长满秋叶的树枝”。
师:你们想做什么主题的作品呀?是用抽拉结构,还是旋转结构?可以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比如 “我想做会张嘴的小鱼,用什么结构?”“我想做会开花的小树,怎么让它动?”
(学生同桌交流,生答示例:“我想做会跑的小车,用抽拉结构让车轮动”“我想做会眨眼的娃娃,用旋转结构做眼睛”“我想做会变颜色的小花,用抽拉结构换花瓣颜色”)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棒!记住:先确定 “主题”,再选 “结构”,最后用彩纸、贴纸装饰,让作品又好看又能动。
2. 创作要求明确
师:创作时请大家注意:
选一种可动结构(抽拉或旋转),确定主题;
用安全剪刀,剪的时候慢慢剪,别剪到手;
装饰作品:可以用彩笔涂颜色、贴小贴纸、画小背景(比如给旋转小动物画草地,给抽拉贺卡画花边);
做好后自己先试试 “动起来”,确保能顺利抽拉或旋转,有问题举手问老师。
3.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分层次帮助不同需求的学生)
基础层学生(想做但没思路):“你喜欢小兔子吗?我们做一个‘旋转小兔’,圆形上画小兔的正面和侧面,转起来就能看到小兔转身,好不好?”“我们一起先剪圆形,再画图案,慢慢做。”
进阶层学生(有想法但卡结构):“你想做会张嘴的小鱼,那可以把小鱼的‘嘴’做成滑片,在卡片上画小鱼的身体,滑片上画小鱼的嘴,抽拉滑片,嘴就会‘张开’‘闭上’,我们一起画小鱼身体、剪滑片。”
创新层学生(想尝试组合):“你想做‘抽拉 + 旋转’的贺卡?那我们把抽拉结构做在贺卡里面(抽拉变图案),旋转结构做在封面(旋转小爱心),先做里面的抽拉,再做封面的旋转,一步一步来。”
(师生互动示例:)
生:老师,我做的抽拉卡片,滑片总是掉出来,怎么办?
师:我们看看卡槽的开口,是不是太宽了?我们在开口的两边各贴一小条彩纸,把开口变窄一点,这样滑片就不会掉了,你试试贴两条小纸条,别贴太紧,能抽拉动就行。
生:老师,我想做会开花的小树,用旋转结构,怎么让 “花瓣” 转出来呀?
师:我们可以剪一个圆形当 “花芯”,再剪 4 片花瓣形彩纸,贴在圆形的边上,中间穿吸管,转动圆形,花瓣就会跟着转,像开花一样,我们一起剪花瓣、贴一贴。
设计意图
通过 “创意启发” 帮助学生解决 “想做什么” 的问题,通过 “分层指导” 兼顾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 “能动能玩” 的作品;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主题、过往学习经验(如秋叶),让作品有 “个人意义”,而非单纯的结构练习,落实 “创意实践” 素养,突破 “创意与结构结合” 的教学难点。
作品展示与评价:玩 “可动作品”,评 “创意与动感”
1. 作品展示:“创意动感展台”
师:小画家们,把你们的作品放在讲台上的 “创意动感展台” 里,每个作品旁边放一张小纸条,写上你的名字和作品名字(比如《会变脸的小猫》《给妈妈的抽拉贺卡》),我们一起 “玩一玩、评一评”。
(学生摆放作品,教师将作品分成 “抽拉组”“旋转组”,方便大家观看)
师:现在我们来 “逛展台”,每个人可以拿起别人的作品,试着抽一抽、转一转,看看谁的作品 “动得顺、创意棒”,喜欢的作品可以在小纸条上画一个小爱心。
2. 评价互动:“我玩我评”
师:逛完展台,谁想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它哪里 “动得好、有创意”?
(生答示例 1:“我喜欢小明的《会跑的小车》,他用抽拉结构让车轮动,还画了马路背景,抽拉的时候小车像在马路上跑,特别好玩!”)
(生答示例 2:“我喜欢小红的《会眨眼的娃娃》,她用旋转结构做眼睛,转一下眼睛就闭上,再转一下就睁开,娃娃的脸还涂了粉色,很可爱!”)
(生答示例 3:“我喜欢小刚的《秋叶抽拉卡》,抽拉后光秃秃的树枝变满了秋叶,还贴了真实的小树叶,很有秋天的感觉!”)
师:我们再请几位小作者上台,介绍一下你的作品是怎么做的,制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生答示例:“我做旋转小花的时候,小洞剪太大了,花总掉,后来我在吸管上粘了一点纸,变粗了就不掉了”“我做抽拉贺卡的时候,滑片画反了,抽拉看不到图案,后来我把滑片反过来画,就好了”)
师:大家都特别厉害!不仅做出了 “能动能玩” 的作品,还能解决问题,而且作品都有自己的创意,有的送妈妈,有的做玩具,有的结合秋天,太棒了!
设计意图
通过 “逛展台、玩作品” 让评价更直观有趣,符合学生 “喜欢互动” 的特点;“学生互评 + 作者分享” 的方式,既培养了 “审美判断” 能力(说出作品的优点),又让学生在分享中学习他人的制作经验(如 “用粘纸让吸管变粗”),同时增强创作成就感,进一步巩固 “美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素养,突破 “作品能顺利动起来” 的难点。
五、课堂小结
师:小画家们,今天的《创意动起来》美术课太有意思了!我们一起做了三件特别棒的事:
第一,从教材里学会了两种 “让作品动起来” 的方法 —— 抽拉卡片(靠卡槽和滑片)、旋转小部件(靠圆孔和转轴),知道了 “原来美术作品不仅能看,还能玩”;
第二,每个人都动手做了一件 “有主题的可动作品”,有的是送给家人的贺卡,有的是自己玩的小玩具,有的还结合了我们之前学的秋天元素,作品又好看又能动;
第三,我们还学会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滑片掉了就贴小纸条,转不动就擦一点胶,在制作中慢慢变厉害。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 “动起来的美术作品”,比如过年的旋转灯笼、儿童绘本里的可动页面,以后大家看到了,可以想一想 “它们是怎么动起来的”,也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再做一件可动作品送给好朋友,或者做一个更有趣的小玩具,好不好?
(生答:“好!”)
师:那今天的美术课就到这里,大家可以把作品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玩,让他们看看你的 “创意小发明” 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