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图册绘出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图册绘出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课 图册绘出来
学情分析
本课时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结合其认知特点、能力基础与学习习惯,学情具体表现如下:
1.认知基础:具象思维为主,“立体” 概念陌生
学生已具备简单的平面绘画基础(如画动物、植物、校园场景),能使用水彩笔、油画棒完成涂色与线条勾勒,但对 “立体” 的认知仅停留在 “实物摸起来有厚度”(如书本、盒子),对 “平面纸张通过折叠、绘制实现立体效果” 的原理完全陌生,难以理解 “二维画面如何呈现三维视觉”,需借助直观教具(如教材中的立体图册范例、手工折纸)降低认知难度。
2.能力特点:动手意愿强但精细度不足
二年级学生热爱动手操作(如折纸、剪纸),但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完善 —— 画直线易歪斜、折叠纸张易错位、剪图形易边缘不整齐。在 “绘制立体图册” 时,可能出现 “折叠线画不直”“立体图像比例失衡” 等问题,需教师提供分步示范与个别指导,同时设计 “简化版技法”(如用直尺辅助画折叠线、选择简单图形作为立体元素)。
3.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短,需趣味驱动
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对 “单一讲解”“反复练习” 的兴趣较低,但对 “新奇事物”(如能 “立起来” 的图册)、“游戏化任务”(如 “设计专属图册送给好朋友”)兴趣浓厚。教学中需通过 “情境导入”“小组竞赛”“作品分享” 等趣味环节,保持学生学习热情,避免课堂枯燥。
4.前期衔接:有 “图册” 认知但无 “立体” 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平面图册(如绘本、相册),知道 “图册有封面、内页,能翻页看内容”,但从未接触 “立体图册”。教材第 3 单元《立体图册》以 “平面变立体” 为核心,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需在 “平面图册” 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 “立体图册的特殊结构(折叠页、凸起图像)”,为后续《立体图册装饰》《立体图册分享》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
能观察教材第 38-39 页的立体图册范例(如 “动物乐园立体图册”“校园生活立体图册”),说出立体图册与平面图画的区别(如 “立体图册内页能立起来”“图像有凸起效果”);
能识别教材中的 “立体图册结构要素”(封面、折叠内页、立体图像、文字标注),找出 “折叠线”“凸起图像边缘线” 等关键线条的特点(如 “折叠线是虚线 / 浅色实线”“凸起图像边缘线比其他线条粗”)。
美术表现
能参照教材第 39 页 “立体图册绘制步骤”,用铅笔、直尺画出简单的立体图册结构(含 1 个封面、2-3 个折叠内页),折叠线画得直且位置准确;
能在折叠内页上,用线条、涂色表现 1-2 个立体图像(如 “立起来的小房子”“凸起的小花”),尝试用 “粗线勾边缘、浅色涂内部” 突出立体效果;
能给立体图册封面设计简单图案(如主题图案、自己的名字),内页添加简短文字或符号(如 “小猫咪”“操场”),让图册内容更完整。
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教材立体图册范例或同学作品,说明理由(如 “我喜欢动物立体图册,因为小老虎立起来很可爱”“我喜欢他的封面,颜色涂得很均匀”);
能初步判断立体图册的 “立体效果好不好”“内容是否清晰”,如 “他的折叠线画歪了,内页立不起来,立体效果不好”“她的立体小花画得很清楚,一眼能看出来是花”。
创意实践
1.能结合生活经验,为自己的立体图册确定简单主题(如 “我的家人”“玩具朋友”“四季景色”),不与教材范例完全相同;
2.能在立体图像设计中加入 “小创意”(如给立体小房子加个烟囱、给立体小花加片叶子),避免图像单调;
3.能尝试调整内页折叠位置(如 “把折叠线画在中间”“把折叠线画在边缘”),观察不同折叠方式带来的立体效果差异。
文化理解
1.能知道 “立体图册在生活中的用处”(如 “用来讲故事”“用来送礼物”“用来记录美好事物”),教材第 40 页 “文化小链接” 提到的 “立体绘本” 就是立体图册的一种;
2.能感受到 “立体图册比平面图画更有趣”,体会 “美术创作能让普通纸张变得有创意”,激发对 “立体美术” 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观察并理解教材中立体图册的基本结构(封面、折叠内页、立体图像),知道 “折叠线是实现立体效果的关键”;
能参照教材步骤,画出立体图册的简单结构(封面 + 折叠内页),折叠线位置准确、线条直;
能在折叠内页上画出 1-2 个立体图像,用简单技法(粗线勾边、涂色)突出立体效果。
(二)教学难点
理解 “平面纸张通过折叠线和图像绘制,展开后能立起来” 的原理,避免内页折叠后图像 “倒下来” 或 “折不起来”;
绘制立体图像时,能控制线条粗细、涂色范围,让 “凸起部分” 视觉上更明显,不与平面部分混淆;
设计图册内容时,能让封面主题与内页立体图像一致(如封面画 “动物园”,内页画 “立起来的动物”),避免内容杂乱。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材资源: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 38-40 页(含立体图册范例、绘制步骤图、文化小链接);
教具与学具:
示范工具:成品立体图册 1 本(参照教材范例制作,如 “动物乐园” 主题)、空白画纸(A4 纸裁成小图册尺寸,每人 2 张)、铅笔(HB,每人 1 支)、直尺(20cm,每人 1 把)、水彩笔 / 油画棒(每组 1 套)、橡皮(每人 1 块);
直观教具:可拆解的立体图册模型(将教材范例中的折叠内页拆开,展示 “平面状态→折叠立体状态”)、不同折叠方式的内页样本(如中间折叠、边缘折叠);
多媒体资源:教材立体图册范例高清图、“立体图册展开过程” 短视频(1 分钟,展示平面绘制→折叠→立体效果的全过程);
评价工具:“创意小印章”(星星、笑脸形状,奖励表现好的学生)、班级展示板(贴学生作品用)。
(二)学生准备
预习任务:和家长一起找一本家里的平面图画册(如绘本、相册),观察 “它有什么部分”“怎么翻页”,第二天和同学分享;
学习用品:教材、铅笔、橡皮、直尺、水彩笔或油画棒(自己常用的涂色工具)。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神奇的立体图册”—— 激活经验,链接教材
实物与视频情境创设
教师出示成品立体图册(“动物乐园” 主题),翻开内页展示立体效果:“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本‘神奇的图册’,你们看 —— 翻开内页,小老虎、小兔子居然立起来了!和你们昨天预习时看的平面图画册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这个能立起来,平面的不能”)
播放 “立体图册展开过程” 短视频(画面:平面绘制的内页→沿折叠线折叠→展开后图像立起来),提问:“这个神奇的图册叫‘立体图册’,想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册绘出来》,一起画出属于自己的立体图册!”(板书课题:图册绘出来)
教材范例观察互动
师:“请大家翻开教材第 38 页,看看教材里的立体图册有哪些?和老师手里的立体图册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观察后回答:“都有封面”“内页都能立起来”“都有画小动物 / 校园的图”)
师追问:“再仔细看教材第 38 页的‘动物乐园立体图册’内页,有没有发现特别的线条?这些线条有什么用?”(引导学生找到折叠线,回答:“有虚线 / 浅色线,可能是用来折叠的”)
师总结:“没错!这些线叫‘折叠线’,是立体图册能立起来的关键。今天我们就跟着教材,一步步画出有折叠线、能立起来的立体图册。”
设计意图:用 “能立起来的立体图册” 和短视频创设 “神奇” 情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结合教材范例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立体图册的特点,自然引出 “折叠线” 这一核心要素,为后续技法学习铺垫基础,同时培养图像识读能力。
观察感知:立体图册的 “秘密结构”—— 结合教材,细化特征
1.小组讨论:拆解教材立体图册要素
师将学生分成 4 人一组,每组发 1 份教材第 38-39 页的立体图册范例打印图,要求:“请小组一起讨论,教材里的立体图册由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时,师巡视指导,提醒:“看看教材里的封面有什么?内页和平面图画的内页有什么不一样?”
5 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我们发现立体图册有封面和内页,封面有好看的图案;内页有折叠线,能立起来;还有立体的小动物图像。”(师在黑板上画图记录:封面→内页(含折叠线)→立体图像)
2.教师讲解:关键线条的作用
师翻到教材第 39 页,指向 “立体图册结构示意图”:“教材里的示意图告诉我们,立体图册的内页有‘折叠线’,通常用虚线或浅色实线画,折叠时要沿着这条线折,这样内页才能立起来;立体图像的边缘线会粗一点,这样展开后,图像看起来更突出,像‘鼓起来’一样。”
师用可拆解的立体图册模型演示:“大家看,这是平面状态的内页(展示拆开的模型),沿着折叠线折一下,再展开,图像就立起来了(展示折叠后的模型),和教材里的效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 “秘密卡”,让学生主动探究立体图册的结构,避免教师单向讲解;结合教材示意图和实物模型演示,将抽象的 “立体原理” 转化为直观的 “动手观察”,帮助二年级学生理解 “折叠线 = 立体关键”,突破认知难点。
技法学习:画出 “能立起来的图册”—— 依托教材,示范互动
1.步骤 1:画立体图册结构(参照教材步骤)
师:“我们先学习画立体图册的基本结构,教材第 39 页有详细的步骤,大家跟着教材和老师一起画。”
画封面(师示范):“取一张画纸,对折一次(像折书本一样),打开后,左边是封面,右边是内页。在左边封面画一个简单的主题图案,比如‘小房子’,像教材里的封面一样,再写上自己的名字,比如‘XXX 的立体图册’。”(学生跟着画,师巡视纠正 “封面画得太偏”“名字写得太大” 的问题)
画折叠内页(师示范):“翻到教材第 39 页‘画折叠内页’步骤,在右边内页上,用直尺和铅笔,从顶部中间往下画一条直线(长度约内页的一半),这是‘折叠线’,要画直,不能歪。再把内页沿着这条线折一下,压平,打开后,折叠线就很明显了。”(学生用直尺画折叠线,师帮助力气小的学生按住直尺,确保线条直)
2.步骤 2:画立体图像(参照教材范例)
师:“接下来画立体图像,教材第 39 页有‘立体小花’的画法,我们就学画这个简单的图像。”
师示范:“在折叠内页的‘凸起部分’(折叠线一侧的区域),先画小花的轮廓:底部沿着折叠线画花茎,花茎上方画圆形的花朵,花朵边缘用粗一点的线条勾边(像教材里的立体图像一样);再用浅色水彩笔涂花朵内部,深色涂花茎,这样花朵看起来更立体。”
学生跟着画,师提醒:“花朵不要画太大,不然折叠时会皱;边缘线要粗一点,和教材里的一样,这样立起来更明显。”(师帮助画得慢的学生勾边缘线,表扬 “线条画得直”“涂色均匀” 的学生)
3.步骤 3:完善内页内容(参照教材创意)
师:“教材里的立体图册内页,除了立体图像,还有小文字或符号,我们也给内页加一点内容吧!”
设计意图:严格按照教材步骤示范,让学生有章可循;每一步都结合教材范例或示意图,确保教学不脱离教材;师生同步操作 + 个别指导,照顾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帮助每个学生掌握 “画结构→画图像→完善内容” 的基础技法,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师示范:“在立体小花旁边,用简单的字或符号标注,比如写‘小花’,或画一个小太阳,像教材里的‘动物乐园’图册一样,让内页不单调。”(学生添加标注,师鼓励 “写得清楚、画得可爱”)
创意实践:设计 “我的专属立体图册”—— 自主选择,个性表达
1.创意任务:确定主题,设计内容
师:“现在请大家设计自己的专属立体图册,先想一个主题,比如‘我的家人’‘玩具朋友’‘四季景色’,不要和教材里的‘动物乐园’‘校园生活’完全一样哦!”
师展示教材第 40 页的 “创意提示”:“教材里提示我们,立体图像可以是动物、植物、人物,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内容画。比如主题是‘我的家人’,封面画爸爸妈妈和我,内页画‘立起来的爸爸’‘立起来的妈妈’;主题是‘玩具朋友’,封面画玩具熊,内页画‘立起来的玩具车’。”
学生确定主题后,领取新的画纸开始创作,师巡视指导:
对结构有困难的学生:“先像教材步骤一样,对折画封面和内页,再用直尺画折叠线,不要急着画图像。”
对创意有困难的学生:“看看教材里的立体图像,把它换成你喜欢的东西,比如把小花换成小猫咪,一样的画法。”
对立体效果有困难的学生:“折叠线要画在图像的一侧,比如画小猫咪,让小猫咪的身体靠在折叠线上,这样折了才能立起来。”
2.小组互助:解决小问题
师鼓励小组内互相帮助:“如果同桌不知道怎么画立体图像,你可以教教他,像老师教我们一样;如果他的折叠线画歪了,你可以帮他用直尺改一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避免 “千篇一律”,结合教材创意提示,降低创意难度;小组互助培养合作意识,教师针对性指导解决 “结构歪”“立体效果差” 等常见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品,体验创作的成就感,落实创意实践素养。
创作接近尾声时,师提醒:“还有时间的同学,可以给封面涂更漂亮的颜色,内页加更多小装饰,比如小爱心、小星星,让你的立体图册更特别!”
展示评价:“立体图册小展览”—— 多元评价,深化认知
作品展示:布置 “立体图册展区”
师将班级展示板分成 “动物主题区”“家人主题区”“其他主题区”,请学生将完成的立体图册展开,放在对应区域,标注自己的名字:“现在我们的‘立体图册小展览’开始啦!大家可以慢慢逛,看看别人的图册,轻轻翻一翻内页,感受立体效果。”
师生评价:分享与点赞
师选 3-4 本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主题特别的、立体效果好的、封面漂亮的),请作者分享:“你设计的立体图册是什么主题?画了哪些立体图像?你觉得自己画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学生分享:“我的主题是‘太空’,画了立起来的火箭;我觉得封面的星星涂得很好看。”)
师引导全班评价:“大家觉得他的立体图册怎么样?可以参考教材第 40 页的‘评价小贴士’(‘立体效果好不好?内容清不清晰?颜色美不美?’)来说说。”(学生回答:“他的折叠线画得很直,火箭立起来很稳,立体效果好”“他的内页有火箭和星球,内容很清楚”)
师发放 “创意小印章”:“请大家给自己最喜欢的 2 本作品盖印章,印章最多的作品,就是‘最佳立体图册’!”(学生盖印章,师统计结果,为 “最佳立体图册” 作者颁奖)
3.教师总结评价
师:“今天大家都画出了能立起来的立体图册,有的主题很特别,有的立体效果很棒,有的颜色涂得很均匀,都特别厉害!很多同学还学会了帮助同桌,懂得了合作,老师为你们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 “主题分区展览”,让学生直观对比不同作品;结合教材评价小贴士,让评价有依据,避免 “凭感觉说好坏”;印章奖励和颁奖环节,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审美判断能力,让课堂收尾充满趣味。
文化渗透:立体图册的 “生活用处”—— 拓展认知,升华情感
文化小知识:立体图册在生活中
师翻到教材第 40 页 “文化小链接”:“教材告诉我们,立体图册还有一个名字叫‘立体绘本’,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看,因为翻页时图像立起来,像‘真的一样’,特别有趣。除了绘本,生活中还有立体贺卡、立体相册,都是用和我们今天学的类似方法做的。”
师展示准备的立体贺卡(内页有立起来的爱心、花朵):“大家看,这张贺卡的内页能立起来,和我们画的立体图册是不是很像?以后过节时,我们可以画立体贺卡送给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很开心!”
情感升华:用美术记录生活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画立体图册,它不仅是好看的美术作品,还能用来记录我们喜欢的事物 —— 比如记录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记录自己的玩具,记录校园里的趣事。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生活,用美术的方法,把美好的事情都‘画’进立体图册里!”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 “文化小链接”,让学生知道立体图册的生活应用,避免 “学了用不上”;展示立体贺卡,将课堂学习与生活情感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 “美术 = 有用 + 有趣”;情感升华引导学生 “用美术记录生活”,落实 “以美育人” 的目标,同时渗透文化理解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图册绘出来》展开,严格遵循 “感知立体图册 — 学习绘制技法 — 创意设计图册 — 文化渗透升华” 的教学逻辑,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实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地:
教材内容贯穿全程,教学不脱离文本
从 “观察教材立体图册范例” 到 “参照教材步骤画结构”,再到 “结合教材创意提示设计内容”“依据教材评价小贴士互评”,每环节均以教材为依托,确保教学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同时通过实物模型、短视频、动手演示,让教材中的静态图文 “活” 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核心素养层层递进,能力全面发展
通过 “观察教材范例” 培养图像识读能力,通过 “分步画立体图册” 提升美术表现能力,通过 “作品互评” 发展审美判断能力,通过 “设计专属主题” 强化创意实践能力,通过 “文化小链接” 渗透文化理解能力,五大素养互不割裂,在趣味活动中自然落地。
学情适配性强,课堂充满童趣
针对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动手意愿强、注意力短” 的特点,用 “神奇立体图册” 情境导入,用 “秘密卡”“小印章” 等游戏化设计保持兴趣,用 “分步示范 + 个别指导” 降低动手难度,让学生在 “玩中学、做中学”,全程保持积极参与,无枯燥感。
生活与美术结合,体现实用价值
从 “生活中的平面图画册” 导入,到 “设计记录生活的立体图册”,再到 “生活中的立体贺卡应用”,让美术学习源于生活、服务生活,避免 “为画而画”;学生不仅学会了 “画立体图册”,更懂得了 “美术能让生活更有趣、更美好”,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 “热爱生活、善于表达” 的良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价值不仅在于 “让学生掌握立体图册的绘制方法”,更在于 “让学生感受‘平面变立体’的美术魅力”—— 通过简单的线条、折叠,让普通纸张变成 “能立起来的作品”,这种 “创意转化” 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长期兴趣,培养 “发现美、创造美” 的美术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