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2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20题,每小题3分)1.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评价文本主要观,点的能力。思路点拨A根据原文“‘极高明’的玄虚与超越精神,道家贡献最大;‘道中庸’的现实主义与入世精神,儒家贡献最著”可知,选项颠倒儒道对应关系。C.“积极”错误,原文只是说“并非消极”。且根据原文“‘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以柔克刚’,柔是韧性,能赋予生命厚度与弹性,可成为策略学的理论支持”可知,选项“直接作为当代策略学的核心理论”表述绝对。D.根据原文,孔子思想已经“包含‘无为而治’等后来道家倡导的理念”可知,早期儒家已有超越性因素,故选项“无超越性”错误。2.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推断与探究的能力。思路点拨“正面论证”错误,应是“反面论证”。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逻辑衔接与语境补写能力。答案①批判“礼”的流弊②超越世俗的自由/个人自由发展③儒道互补共生/二者结合(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语言表达能力。答案①儒家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传承和发展文明(如总结“六经”),注重现实,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并提倡“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鼓励人积极克服困难。②道家批判提醒儒家,防止文明走向极端,并主张“无为”,为社会提供宽容性,为个体提供自由空间和逆境中的调节智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以及文本迁移的能力。答案①传承与创新并重。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传承,如儒家对“六经”的传承,保障了文化的连续性,让后人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同时,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道家对儒家礼乐文化的批判反思,推动了文化在思考中进步。②批判与包容共存。如道家对儒家一些观念的批判,促使儒家不断完善;佛教传人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思路点拨A.“主要体现出了桃棵子村村民的热情好客”有误,主要是体现“军民一家亲”。B.“可见李大婶一家的节俭”有误,当时百姓生活艰难,李大婶家给张栓柱吃的炒鸡蛋是珍贵的食物。D.“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有限视角”采用特定人物角度叙事,本文不是。7.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点段落的能力。1绝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牟钟鉴(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持人:感谢两位学者接受邀请。今天我们是儒道“对”话,而不是学者“谈”儒道。我想强调的是,既然是对话,就难免有论辩、有交锋。这种碰撞是读者和我都想看到的。首先请问,先有道还是先有儒 陈来:儒道关系历史悠长。春秋末战国初,显学是儒墨,道家因不游学诸侯、不聚徒讲学,并非显学,而讲学是孔子首创。汉初道家成为显学,甚至超越儒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彼时儒道对立格局形成,但后续发展中互补性凸显。冯友兰先生提及,魏晋部分道家趋近儒家,宋代部分儒家靠拢道家,可见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冯先生自身亦是儒道互补,曾有“冯老道”之称。他认为道学是吸收道家思想的新儒家,古典儒家功利性强、超脱不足,道家则偏玄虚、不够现实,故当被问“是否最喜欢儒家”时,他答“最喜欢道学”。牟钟鉴:至今仍有人将中国文化仅归为孔子与儒学,忽视道家传统。实则中国文化是阴阳之学,儒与道便是阴阳的两面,缺一不可。近代魏源最早提出此观点,林语堂亦言儒道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冯友兰在《新原道》中,将“极高明而道中庸”视为中国哲学精神————“极高明”的玄虚与超越精神,道家贡献最大;“道中庸”的现实主义与入世精神,儒家贡献最著,二者统一构成中国哲学核心。陈来:我认同儒道阴阳互补的观点,文化发展本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一阴一阳既是宇宙规律,也是文化规律。但需强调,逻辑上有正题才有反题、有肯定才有否定、有阳才有阴,不能说否定或说阴先出现。主持人:儒家对“三代”持肯定弘扬态度,道家则是批判态度,可道家批判的尺度又源于肯定,且老子的“肯定”似早于儒家,这一“先”在何时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牟钟鉴:老子开创的“道”根源深厚,其思想或较多保留母系氏族文化遗风,具平等性与古朴性,常用“谷神”“玄牝”等女性词汇形容大道母体性,有学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女性智慧的升华,而儒家文化偏向男性文化。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比孔子大20—30岁,孔子向老子问礼亦有典籍佐证,老子批判的是礼乐文化的缺点,非针对孔子。陈来:若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喻儒道,儒家为阳、道家为阴是合理的。但将老子思想溯源至母系社会,目前缺乏明确线索;而儒家继承夏商周三代文明,线索清晰。老子与孔子作为历史人物是同时代的,学界通常认为现存《老子》文本体系完成于战国前期,中国哲学史先讲孔子,因司马迁已难厘清《老子》作者。儒道对立统一的格局,已成为中国文化基因,冯友兰就以李白(道)、杜甫(儒)为例,说明二者代表的文化倾向。主持人:中华文明靠什么发展至今 陈来:儒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作用关键。三代文明体现在“六经”,其传承动力源于孔子及其门人————他们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传承、总结、发展、提升“六经”,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未间断。老子批判“礼”的流弊,但“礼”是文明的重要形式:喝开水、饮茶皆属“礼”,它标志人摆脱自然状态,凝结文化进步。儒家重视“礼”,主张文明向前发展,且注重群体性,研究群体生活规则,为中华民族在广疆域、多人口下长期延续提供了社群智慧。此外,儒家人生观强调刚健有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推动人积极克服困境,通过“立功”实现物质与精神满足,助力文明发展。牟钟鉴:儒家的文化自觉,部分源于道家的存在。道家对儒家既有外部批判提醒,也有内部营养输送———文化发展既需动力系统,也需调节制约系统,道家的批判更具根本性。同时,道家为社会提供了宽容性:仅靠儒家的凝聚力不够,大群体中需允许个人自由发展,民众才愿留在共同体中。如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过度强调“公”,压抑“私”与个体创造性,而道家能给予个体相对自由的空间。陈来:道家“无为”确有价值,庄子虽更具出世色彩、隐士性格,但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境界层面有深入探讨,还将哲学与艺术结合,在美学领域贡献超过儒家,《红楼梦》提及的美学传统便源于道家脉络。不过,儒家对“无为而治”并非否定,孔子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只是儒家秉持现实主义,认为“无为”难实现,故更重从现实出发经世济民,难免让人“累”,而道家恰能补充这一点。牟钟鉴:道家“无为”蕴含深刻智慧,并非消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以柔克刚”,柔是韧性,能赋予生命厚度与弹性,可成为策略学的理论支持。且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多是儒道互补:冯友兰先生虽以儒家立场积极研究儒学、受批判最多,却能从容泰然;张岱年先生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感,逆境中也能默默调整、坚持做事,这种调节精神正来自道家。反观梁巨川、王国维,便因缺少道家修养,在困境中选择极端方式。主持人:儒家自身能否产生超越性的东西 陈来:早期儒家侧重现实入世,经儒释道融合后,宋元明清道学已吸收大量超越性内容———它不仅从佛道汲取理论思维,还提升了人生境界,成为“新儒家”。中国文化各派并非孤立发展,如中国佛教的“中国性”,便源于吸收儒道思想,禅宗对人文日用的关注也受儒家影响。且孔子思想本就较浑全,包含“无为而治”等后来道家倡导的理念,只是部分后世儒者片面发挥了儒家某一方面,如孟子侧重大丈夫人格,反而不及孔子仁学境界的完整性。牟钟鉴:孔子思想确实已吸收部分老子思想,只是后世儒者有所偏离。(摘编自《儒道对话:如果没有道家》,《光明日报》)1.关于儒道思想特点及相互关系,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友兰视“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中国哲学精神,认为儒家对“极高明”贡献极大,道家对“道中庸”贡献极大。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B.陈来认同儒道阴阳互补,却强调逻辑上“阳”先于“阴”,即儒家作为“正题”应先于道家“反题”出现。C.道家“无为”思想智慧积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理念可以直接作为当代策略学的核心理论。D.早期儒家侧重现实入世,无超越性,宋元明清道学吸收佛道后,才让儒家具备超越性人生境界与思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友兰认为儒道是互补的,二者各有缺点,古典儒家超脱性不足,功利性强;道家不太现实,偏于玄虚。B.“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式,儒家重视“礼”,其研究的群体生活规则为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智慧。C.牟钟鉴以梁巨川、王国维因缺道家修养而在困境中选择极端方式为例,正面论证儒道互补的重要性。D.中国佛教的“中国性”、禅宗关注人文日用、“新儒家”的形成,均体现中国文化各派非孤立发展。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儒、道对“礼”的态度存在差异:儒家视“礼”为文明的标志,老子则 ① 。从精神境界来看,儒家追求“道中庸”的现实品格,强调在社群中践行责任;道家则追求“无为”,主张 ② 。在文化发展中,仅有儒家的进取易导致偏执,单靠道家的超脱难促发展,故 ③ 才是中华文化的智慧所在。4.中华文化发展中,儒家提供了进取的力量,道家提供了调节的力量。请根据文本对此简要分析。(4分)答:5.在学校的文化社团学习交流活动中,大家围绕“文化发展的奥秘”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以一名社团成员的身份,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怎样推动文化健康地发展。(6分)答:(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棉袄·蓝包袱铁 流刚进入1946年12月下旬没几天,沂蒙大地上就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明亮的阳光与耀眼的雪地交相辉映,透亮透亮的,让空灵的天空显得格外湛蓝。一营作为先头部队一部,是打前站的。这个时候,卫生班的张栓柱跟着一营二连一排已经来到了桃棵子村。栓柱中等个子,还不到二十岁,当兵也才两年多。桃棵子村不到十户人家,都在一个宽阔的山坡下,住得相对集中一些。村里的人早早在街巷上等着了,见解放军战士的队伍来了,都欢天喜地地迎上前来,还没等村长刘大能号召,大家都抢着把战士往自己家里拉,你来我往的,走马灯一样。十七八岁的朵朵领着卫生员栓柱很快就到了家。朵朵腾出一只手来推栅栏,一边亮起嗓子连声喊着娘,一声比一声叫得切,还带着一丝丝的调皮。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听到朵朵一连声地喊,房里有个女人也连声哎哎地应着。接着门口的草帘子就被推开了一角,一个中年妇女走了出来,笑吟吟的。李大婶一面用衣襟擦着水淋淋的双手,一面道:小同志,炕正热着呢,快进来坐,饭一会儿就好了。朵朵在灶前坐下,往灶里添了几把柴火,又一下下拉起风箱来,风箱嗒嗒地响着,很有节奏。李大婶说声好啦,伸手就揭开了锅盖,一股热气顿时弥漫四周。锅里的箅子上有几个红薯面窝窝头,黑黑的,还有几个大大小小的红薯。李大婶用筷子把红薯和窝头夹到柳条子编的小箩筐里,又从另一口小锅里端出一碗炒鸡蛋,接着就招呼栓柱坐下:俺家那老汉子,不,你大叔,给队伍上运粮食去了,就咱娘儿仨了,趁热快吃吧。朵朵突然道:娘,把灯芯挑大点吧,要不同志把饭吃到鼻子里咋办 说着就咯咯地笑。李大婶也笑得哈哈的,说:你呀,都快出门子(出嫁)的人了,还这么咋咋呼呼的。李大婶说着,从针线笸箩里找出一根针,伸手就挑了一下灯芯,那灯焰就有花生粒大了,屋子里也亮堂了许多。李大婶见栓柱不吃鸡蛋,只是夹那咸菜疙瘩条子,就故意板起了脸:小同志,你这是嫌鸡蛋少咋的 快吃,你吃俺就高兴了。朵朵也急了,说:你要不吃,俺就给你扔到嘴里去了。母女二人一唱一和,栓柱听了心底热乎乎的,就扔了一小筷子放到嘴里。李大婶看看朵朵,道:看俺这记性,俺娘儿俩还有些麻绳子没搓呢,今晚上纳军鞋就得用,先让同志吃着,咱娘儿俩到堂屋搓去。李大婶又回过身来说:小同志,你要不把鸡蛋都吃了,俺可和你没完。月亮升起来了,月色洒在雪地上,把夜色映亮了,外面一片宁静。娘儿俩各自纳着军鞋,一针一线走得忙,不时发出一阵轻微的窸自解放战争以来,很多指战员得了疥疮,到冬天又疼又痒。栓柱要来一个偏方,很简单,就是猪油配硫黄。试验后发现这自配的土“疥疮膏”还真管用,就在各部队推广了。栓柱一时没找到猪油,就买了些花生油替代。朵朵早就把一个瓦盆子放到了小炉子上,又点上柴火。栓柱把花生油倒进盆子,又把硫黄粉撒进去。盆子热了,热气升起来,还夹杂着刺鼻的硫黄味,栓柱用木棍不停地搅着……栓柱端起盆子,刚走出屋没几步,脚底一滑,一屁股坐在了雪地上。栓柱一个激灵,盆子还牢牢地抱在怀里,可药膏却溅在了他的前襟上。李大婶和朵朵听到响声,脚跟脚地跟了出来。朵朵接过盆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又扶起栓柱。李大婶一口一个孩子叫着,问跌着了没有。栓柱哪里还顾得上疼,看盆子里的药损失了一些,咧咧嘴哭了,还一连声地说着对不起组织。李大婶瞅瞅栓柱的衣服,见栓柱的前襟油乎乎一片,就说:快把棉袄脱下来。李大婶说着,就往灶膛里塞柴火,又点上了火。由于条件有限,指战员只有两套衣服,一单一棉,到了冬天,单衣上再套上棉衣就妥了。栓柱脱下棉袄,身上虽然还有件单衣,可凉气还是一下子就把他裹了,栓柱不禁连着打了几个冷战,正好被刚进屋的朵朵看见,她扭头走了出去。一会儿朵朵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个蓝包袱,上面还粘了些干草。朵朵几下就解开了包袱,一件红红的棉袄露了出来。朵朵拿起棉袄,说:天冷,快穿上吧。栓柱看是女人的衣服,又是大红色的,连忙摆着手,脸都红了。李大婶正往锅里添水,见状就道:孩子,大冬天的,快穿上吧,俗话说得好,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时候还讲究个啥 这件红棉袄啊,是朵朵给自己缝的出门子衣裳,怕让那些天杀的给抢去了,就一直藏在西屋的草堆里,我三天两头的还得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你看看,这都被他们逼成啥样了 !朵朵听了娘的话,红红的面庞又添了几分红,她低下头,又拉起了风箱。栓柱听说红棉袄是朵朵出嫁的衣裳,头摇得像拨浪鼓,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以拨浪鼓的摆动比喻摇头,凸显出栓柱不愿意穿朵朵嫁衣的坚决,同时两个“使不得”构成反复,更加凸显了栓柱的“犟”。】李大婶道:那你就坐下先烤烤火,就这么站着还不得冻成冰溜子呀。朵朵往一边挪挪身子,又招招手,栓柱笑笑,就挨着朵朵坐下了。栓柱胸前对着灶口,果然就热乎了,可后背还是凉的,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像挂了一坨冰,一阵比一阵冷,栓柱又站起身来,连连挥舞着胳膊。李大婶说:孩子,还是不行吧 身上没棉,你咋动弹都冷。你就听俺娘儿俩的吧,别犟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朵朵早就急了,腾地站起身来,一下就把红棉袄披在了栓柱的肩上,嘴里还一迭声地催着,栓柱只得穿上。红棉袄是大襟的,一溜扣子都在腋下,不系上扣,大襟就耷拉在胸前。栓柱扭捏着,一脸的窘态,扣也不是,不扣也不是,最后觉得还是扣上好一些。栓柱扭动着身子,扣得有些吃力。李大婶见了瘪着嘴忍住笑,朵朵却扑哧一下笑出了声,一边笑,一边帮他扣。(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早等候、欢天喜地地迎接、抢着拉战士回家这一系列的行为主要体现出了桃棵子村村民的热情好客。B.几个红薯面窝窝头、大大小小的红薯、一碗炒鸡蛋就是招待张栓柱的食物,可见李大婶一家的节俭。C.本文与《老人与海》都运用象征手法,“红棉袄”象征百姓对战士的真情,“鲨鱼群”象征人生路上残酷阻碍性因素。D.《大卫·科波菲尔》与本文的叙事视角均为有限视角,不过前者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后者为第三人称有限视角。7.关于张栓柱摔跤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栓柱脚底打滑摔跤,却还将装有药膏的盆子牢牢抱在怀里,这种举动与他卫生员的身份相契合。B.这一段中,李大婶对张栓柱的称谓由前面的“小同志”变成了“孩子”,可见李大婶对小战士的心疼。C.张栓柱看到膏药有损失就“咧咧嘴哭”,看到递过来的红棉袄“脸都红了”,可见他敏感脆弱。D.李大婶的语言非常明快,“出门子”这样的方言,以及“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样的俗话,充满生活气息。8.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答:9.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对“栓柱的犟”的评点,评点时,可从语言、形象、手法、思想内容等层面着手。请你就“朵朵的着急”与“朵朵的笑”两个方面,各找出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给出简单的评点。(6分)答:(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节选自《墨子·兼爱》)材料二: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何贵于二人 ”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节选自《墨子·耕柱》)材料三: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材料四:儒讥墨以上同①、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②,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③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节选自韩愈《读〈墨子〉》【注】①上同:即尚同。②大人:指在高位的人。③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凡天下A 祸篡B怨恨C其所以起者D以不相爱E生也F是G以H仁者非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害、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相同。B.贵,意动用法,认为……更可贵,与《大学之道》“先齐其家”的“齐”用法不相同。C.归,归属、属于,与《〈论语〉十二章》“天下归仁焉”的“归”意义相同。D.以,连词,表目的,来,与《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的“以”意义和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围绕“不相爱”展开论述,揭示了不相爱会引发的社会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思想主张。B.材料二中,巫马子认为墨子倡导兼爱天下却未见其利,自己不爱天下也未见其害,因而质疑墨子。C.材料三中,孟子严厉批判杨朱“为我”的思想,认为其主张是目无君主,足以导致天下大乱。D.材料四中,韩愈认为孔子的主张与墨家的核心思想存在相通之处,儒墨本出同源,应互相借鉴融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译文:(2)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译文: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14.墨子和孟子对“兼爱”各持己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5分)答:(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尤溪县学观大阁①朱 熹令尹弦歌②不下堂,叱嗟层观③丽扶桑。朱甍碧瓦临无地④,散帙⑤投壶乐未央。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即大方⑥。【注】①此诗为朱熹参与故乡尤溪县学观大阁的落成仪式时,感受当地重文兴教的风气即兴所作。②令尹:指尤溪知县林嶷,与朱熹友善。弦歌:指诵读。③层观:高耸的楼观。④临无地:形容阁顶之高。唐王勃《滕王阁序》有“飞阁流丹,下临无地”。⑤散帙:打开书本。⑥藩篱: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引申为学习上的屏障。大方:根本的法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弦歌不下堂”写出了令尹重视文教,“叱嗟”直抒赞叹,既赞楼阁之壮丽,也颂地方重学之风。B.颔联描写了大阁的外观与阁内的活动,“临无地”化用王勃名句极写阁高,“散帙投壶”刻画士人雅事。C.颈联“供”“共”二字赋予溪山、鱼鸟以人情,既写出赏景时的悠然心境,也为尾联抒发哲理作铺垫。D.全诗从赞建筑、写活动到抒感悟,将写景、叙事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风格沉郁顿挫。16.古代建筑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功能,诗中描写的“县学观大阁”体现了哪些文化意义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思齐”的名字源自《〈论语〉十二章》中的“ , ”,寄寓了父母的殷殷期盼。(2)李老师在班会课上引用《将进酒》中“ , ”两句,来勉励学生相信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充满期望。(3)古诗文中常以人和物的对举表达感慨,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或者多个对象具有部分相同属性,从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相同的结论的论证方式。当类比论证的力度较弱时,就容易成为“不当类比”。因为类比论证并不具备逻辑上的必然性,它更适合用来说明,而不适合用来说理。小健的妈妈说:“红枣是红色的,血也是红色的,所以我觉得红枣可以补血。”“红枣可以补血”的判断在民间广为流传,源自一些人所认同的“吃啥补啥”的类比推理。但红枣和血存在巨大的差异:1.红枣是果实,血是动物体内的液体;2.红枣可以直接食用,血通常不会直接饮用。而且红枣和血之间缺乏联系,因此这是一个论证力度弱的类比论证。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即使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证,红枣在补血上的作用也( )。对于一般的缺铁性贫血而言,患者需要补充铁。干红枣中的含铁量大约是2—4mg/100g,它的含铁量比猪肝、鸡肝这些动物性食品的含铁量少得多,所以红枣的补血效果不应被夸大。①类比论证本身不是逻辑谬误。②只有当类比论证的力度弱时,③才会出现不当类比的逻辑谬误。④要决策一个类比论证的强度,⑤就应该先判断它的类型究竟是文学比喻、概念说明,⑥或者逻辑论证。前两种类型的类比不需要严谨的逻辑,因此不必过度细究。如果类比的类型是逻辑论证,则可以从实例数量、相似程度、相关性、前提中的差异性、前提与结论的差异性这些角度判断类比论证的强度。18.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微乎其微 B.不值一提 C.微不足道 D.一文不值19.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墨家在后世并未得到重视B.墨家讲究逻辑的思维方式在后世并未得到重视C.后世并未重视墨家讲究逻辑的思维方式D.后世并未重视墨家21.下面是你班上同学说的一段话,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其为何是不当类比。(4分)心理医生遇到疑难时,从《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查阅资料,来帮助自己做出诊断,没人反对他这么做。那么,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困难时,查阅教科书也不应该被反对。答: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答: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材料二:“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答案是:“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一个民族的理想就是汪洋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两则材料均围绕个体价值展开,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二(1).pdf 语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