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
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
高一年级语文
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4页。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
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
题无效。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
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
材料一:
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情性,“断亲”国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
演。
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
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
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竞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O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
:
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
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
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
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
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
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
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
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
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国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的基本特性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材料二: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第1页共8页
第2页共8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4页。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国,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 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 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 “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 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D. 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3. 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 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 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 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劳动的桃花源
开船啦——上千人的吼声,在水中溅起了一片片浪花。天幕下,人影憧憧,波光粼粼。船缓缓滑动,裹着花草清香的夏风徐徐而来,躁闷之气瞬间消失,满船的人安静下来,听那个立在船头、操着桃源普通话的渔夫,解说《桃花源记》。
夜更暗了,船头犁开水面,竟生出一些神秘的感觉。只有那盏在船头用竹竿挑起的灯,在船的晃动和风的作用下,闪闪烁烁,告诉我们在向秘境桃花源挺进。
我在秦溪古镇候船时,对今晚这场山水实景演出,就作过种种揣想,诗意,高雅,隐逸之美,田园之美……陶潜魏晋名士的风度,会给我们新的惊艳吧?
最先与眼帘相遇的是一座石拱桥,桥上蠕动着隐隐约约的人影。当桥扑向你的头顶时,桥上突然发出热烈的欢迎声,不由地让船上的游客瞬间呼应,河面上回荡着一片客主互答、此乐何极的景象。
溪水缓缓流淌、船无声地漂动。灯光在一刹那亮起来,缥缈的迷雾中,渔猎的场景提住了你的眼球。往来游弋,躬身撒网,飞掷渔叉,徒手抓鱼……
船就这样载着你的欢喜与情趣,走向桃花源的深处。无论是桃林中村姑的笑声,还是阡陌间农夫的嬉闹,无论是谈笑桑麻的喜悦,还是丰收载歌载舞的欢庆,无论是天沐饮露啜英的健美,还是婚嫁欢天喜地的迎娶,它将劳动所创造的美,生活所酿造的蜜一股脑搬上舞台。
你看,溪流两岸,占据舞台的是劳动者,牛马猪羊鸡鸭,活生生走上舞台,耕稼渔猎,原汁原味地展示。而那让人仰慕的陶渊明,却退居后台,仅仅是多次被桃花源中人亲切地称为“小陶”。最初听到村人用方言叫喊着“小陶来哒”,觉得有些刺耳,心中颇有些不悦,竟敢拿先生开涮?渐渐地随着人们在村中奔走相告,喜悦亲切的情状,便觉得有股暖流涌入胸间。
魏晋名士,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放浪形骸,最无拘无束的一群。而陶潜堪称名节与气度上的典范。他与屈原不一样,他是自我放逐,他载欣载奔回归田园,他觉得那是一种内心的召唤,是一种从樊笼挣脱获得解放的行动。这种解放,让他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写下了许多传世久远的诗文。后世许许多多遭遇人生挫折、困顿的文人,都从他那里获取精神养料,得到人生的力量。
桃花源,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一篇《桃花源记》让我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按图索骥,让我感觉是随陶渊明走进他躬耕的田垄,采菊的园圃,荷锄的山径,恬适的山居。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常常寻思,千年以降,对陶渊明的解读,仿佛总遗漏了一些东西。
船就在我漫无边际的思索中驶到终点。此时,水面开阔,灯光大亮,河岸上拥满了谢幕的演员,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问,方知大多是景区内的农民,白天打理家业,晚上演出,演出的内容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日子就很是桃花源了。
弃船登岸,车行林间,身边朋友突然问我,你觉得这场演出怎样?我不假思索说,好哇!好哇!他的眼光中有几分疑惑。我知道他的疑惑。他的眼神分明告诉我,俗。这的确是一场俗的演出,还原先民农耕渔猎、婚姻嫁娶的日常生活,用桃源方言演绎出生活的情致、山野的风味。如果说,旅游就是一场与美的邂逅,《桃花源记》的实景演出,将俗推向极致,围绕着劳动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劳动创造的美,是如此富于温度,富于生命力。劳动,其实是人类最富有形体美的舞蹈,尤其是田园劳动。在一闪念中,一个信号撞进我的脑海。我寻找到了陶渊明精神宝库中极为珍贵的东西。不稼不穑,是中国文人的通病,但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真正是晨兴荷锄,戴月而归,在躬耕中寻求到快乐。借着《归园田居》,他由衷赞美劳动获得的幸福感。如果我们比较此前此后的许多归隐文人,不难看到,这些隐者都无疑是寄情山水,消极遁世,他们多沉湎于诗酒之中,甚至鄙视劳作。我的思绪又回到上午的秦谷游历。这条新辟的游道,沿山谷缓缓铺成,它虽无惊人之笔,但沿途展示桃源的风物,全是劳动者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染布,刺绣,播茶,豆腐,山珍,不一而足,而且表演者与游客互动,让人更铭记那些历史的符号。
桃花源一日,消除了我的担心。文人雅士,你可以寻访老址,穿过桃花林,观赏古石碑,抚摸方竹群,谈笑遇仙桥,钻过渔人洞,驻足秦人田,登顶凭吊先生,向这位不恋官、不折腰的伟大诗人致敬。而大众游客呢?大可不必对隐逸作顶礼状,也不必追究历史深处的那些细节。你只需知道陶先生是位有气节,有理想,热爱劳动,接近农民的诗人。你可以按照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在新辟的景区中笑笑呵呵,动动手脚,体会一点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好与幸福。
如果景区的巨变仅仅是面积剧增,那将是历史的误会。只有当它找到景区之魂,才可能贯通历史与今天,才可能不愧先贤,造福今天。
(取材于梁瑞郴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影憧憧 憧憧:这里指游人往来不绝。
B.只有那盏灯……闪闪烁烁 闪闪烁烁: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C.活生生走上舞台 活生生:指形象生动而逼真。
D.不折腰的伟大诗人 折腰:这里指委屈自己侍奉别人。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开头的描写渲染了作者内心的宁静淡然,目的是要突出其后观演时反应的热烈。
B.舞台上村人称陶渊明为“小陶”,对此作者最初有些不满,觉得对陶渊明不够敬重。
C.作者和朋友对桃花源实景演出的评价不太一样,显示出两个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
D.作者认为桃花源景区的改造抓住了景区之魂,传承了历史文化,也展现了现代生活。
8.作者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9.本文标题“劳动的桃花源”意蕴丰富。综观全文,谈谈你对其中意蕴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10.解释下列字词(3分)
①谪居齐安 。
②西望武昌诸山 。
③王披襟当之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风何与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有风飒然至者 崖限当道者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写“江流之胜”起笔,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从大处着眼,因观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出论。
B.文章开篇“谪居”二字引发全文议论,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则有作者自我劝慰之意。
C.文章从俯瞰、昼观、夜闻、近睹、远眺等多个角度描写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将“快哉”之景写得淋漓尽致。
D.作者凭吊赤壁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曹操孙权争雄、楚王宋玉论风的故事,引发了“不以物伤性”的思考。
13.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14.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认为人“快哉”与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加以解说。(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凉风动万里”运用夸张修辞,在点明时令的同时,渲染秋日的凄冷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颔联“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更替。
C. 颈联将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自己对举,借天上飞鸟的轻快迅疾反衬自己的迟缓老迈,表达了作者无法像鸟儿一样飞回故乡的愁绪。
D. 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
16. 此诗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简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悲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归园田居》中,“守拙归园田”一句是对上文个性与现实冲突的回应,其中“守拙”回应“ ”,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需勉强混迹于俗世。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 。
(6)诗人常用动物意象,请写出1-3单元有动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稻田里视察起来,突然将目光停留在一株稻禾上,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通过对这棵植株的子代的研究,袁隆平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这个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
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对此,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现实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作为科学家,袁隆平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19.《喜看稻菽千重浪》选入课本时,教材编写者将画横线句原先使用的“证明”一词调整为“宣示”,简要说明调整的理由。(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语言里有生生不息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诗句曾扣动无数游子的心弦。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 (1) 。作为一项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已完成全国所有省份1700多个调查点的调查保护。只要登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来自家乡的声音”。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化, (2) 。
语言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①闪烁着文化基因,②凝结着情感认同,③记录了时代风貌。④身处全球化时代,⑤彰显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⑥记录着厚重历史和多样文化的语言是资源宝库。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重塑文明的脉络,⑧从古文字里探究文明源头的奥秘,⑨从各地方言里感知文化的多样,⑩从数字化创新中触摸时代的脉动,让中国语言文化的长河生生不息。
20. 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2分)
21.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写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劳动,历代人民群众厚植劳动情结,重视劳动教育。“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民生在勤,勤则不隨”,如此等等,一系列古训诗词都在劝导警示国人,于家、子国,劳动致富,劳动米国。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也有人提出疑问,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高一年级语文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D
解析: “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错,材料二的表述是“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可见选项说法太绝对。
2. D
解析:“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错,材料二表述是“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原文并未肯定地说“重要地多”;“所以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强加因果,原文并未在对比中得出因果关系,原文仅表述为“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
3. B
解析:A.“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错,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可见,吴局长将工作群置顶,最后是亲属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C.“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错,原文表述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见原文并未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逐渐拉远”;
D.“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错,由个例浙闽地区新建祠堂现象推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对亲缘关系的依赖太牵强,原文表述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4. 首先谈及当前社会亲戚关系式微的现状,并简要阐释了“断亲”的含义;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就“断亲”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
解析:材料二第①段“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的现象,并提出“断亲”含义“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第②至⑤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
最后一段“还有一个变化是……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对“断亲”现象进行了预测。
5. ①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使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与亲戚交往。
②引导年轻人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改掉交往惰性,多与亲戚交流。
③珍视春节、清明等传统节假日,利用这些节假日进行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增进亲戚间感情。
④社会各方加大有关家族、亲缘交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亲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解析:“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以看出因为教育问题导致亲情疏远,对策就是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从教育内卷中走出来,使青少年有更多时间进行亲情交流;
“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由此可以得出让青少年走出网络世界,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亲戚相处交往;
“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由此可以得出,人们要利用空暇时间、节假日等走亲串友,增进亲戚之间的感情;
从整个社会分为来看,上至国家,下至街道社区、学校等机构都要重视亲情宣传教育,营造亲情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亲族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3分)
7.A (3分)
8.①陶渊明自我放逐回归田园,不仅自己获得了精神自由,也为后世失意士子构筑了一座精神家园;(2分)
②陶渊明归田之后主动投身于劳动实践,用文字赞美劳动和生活,并在其中获得了真正的幸福感。(2分)
9.①动人的山水实景演出,在劳动场景中展现的是劳动所创造的美;
②幸福适意的桃源生活,来源于桃源人的劳动创造;
③丰富的桃源地方风物,体现出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
④景区中可以动动手脚的游览安排,可以让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到劳动创造的美好与幸福。(任答三点,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谪:官员被降职并流放
西:向西
当:迎着、对着(3分)
11.D(3分)
解析:选项 A:“乃” 的意义与用法辨析
第一句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乃” 在此处表 “才”,强调经过一定过程或等待后,才得以在几席之上观赏(景物),是副词,表时间或条件上的 “才”。
第二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出自《师说》):“乃” 在此处表 “竟然、反而”,带有转折和惊讶的语气,指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别人)”,是副词,表转折或意外。
结论:意义和用法不同。
选项 B:“所以” 的意义与用法辨析
第一句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所以” 在此处表 “…… 的原因”,整句意为 “这就是它被称为‘快哉’的原因啊”,“所以” 引导原因。
第二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师说》):“所以” 在此处表 “用来…… 的(工具、方法、途径)”,整句意为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所以” 引导目的或手段。
结论:意义和用法不同。
选项 C:“焉” 的意义与用法辨析
第一句 “而风何与焉”:“焉” 在此处是句末语气词,无实义,仅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整句意为 “而风又和(它)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句 “犹且从师而问焉”(出自《师说》):“焉” 在此处是代词,代指 “老师”,可译为 “他”,整句意为 “尚且跟随老师并向他请教”。
结论:意义和用法不同。
选项 D:“者” 的意义与用法辨析
第一句 “有风飒然至者”:“者” 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修饰 “风”,正常语序为 “有飒然至之风”,意为 “有一阵飒飒作响吹来的风”。
第二句 “崖限当道者”(出自《登泰山记》):“者” 也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修饰 “崖限”,正常语序为 “有当道之崖限”,意为 “有像门槛一样横挡在路上的山崖”。
结论:意义和用法相同。
12.D(3分)
解析:选项 A:阐述正确
原文开篇先描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先铺陈 “江流之胜”。
接着交代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点明筑亭者(张梦得)、位置及命名者(苏轼)。
整体思路是 “写景→述亭→论名”,从大处切入,由景生议,符合选项描述。
选项 B:阐述正确
文章开篇以 “谪居” 二字点明张梦得的处境,随后写他 “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表面是赞赏张梦得虽被贬却能寄情山水、心境超脱。
结合作者苏辙自身经历(当时亦处于仕途不顺的状态),文中对张梦得的肯定,实则暗含自我劝慰 —— 借他人 “谪居而乐” 的态度,抒发自己 “不以谪居为苦” 的心境,符合选项描述。
选项 C:阐述正确
原文从多视角描写快哉亭周围之景:“俯瞰” 可察 “江流之胜”,“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是 “昼观” 与 “夜闻”,“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是 “近睹” 眼前之景的动态,“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则是 “远眺” 之景。
多角度描写将 “快哉” 之景的壮阔、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符合选项描述。
选项 D:阐述错误
原文中,作者凭吊赤壁遗迹时,联想到的是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楚王宋玉论风)和 “曹操、孙权之所共争”(赤壁之战)两件事,但二者的背景不同:“楚王宋玉论风” 发生在 “兰台之宫”,并非赤壁;赤壁遗迹对应的是 “曹孙争雄” 的故事。
选项将 “楚王宋玉论风” 的故事与 “赤壁遗迹” 直接关联,混淆了故事背景,故阐述错误。
13.(1)这些都是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原因,怎么会看到它们而快乐呢? (3分)
(2)波涛汹涌澎湃,风云时而散开、时而聚合。(2分)(“开” 即 “打开、散开”,“阖” 即 “闭合、聚合”,二字构成反义并列结构。这种 “相反字义组合” 是文言文常见语法现象,类似的还有 “开关”“出入”)
14.(1)根本原因:作者指出人快哉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心境,如果一个人心中达观坦荡,不以物伤情,那么在任何地方都会感到快乐。
(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由楚王和宋玉论风的典故,得出楚王因风而乐和庶人因风而忧的原因不是所遇风有不同,而是个人境遇的差异,由此提出人快哉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心境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张君不因贬谪而忧虑,在山水之间自得其乐,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却常常在这样的偏远山水间感到憔悴忧伤,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人快哉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心境而不在于外在环境。(6分)
参考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将到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用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D “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错误,首联和尾联并不对仗
16. 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
②“群盗尚纵横”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③远待家书,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之情;
⑤老逐众人,表达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
⑥难见两京,表达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写出任意三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凉风动万里”,写秋风一起,万里秋景萧瑟,触动了诗人的“悲秋”之情。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凉”既是秋天给人的真实感受,也是作者这个游子面对时序更迭而产生的悲伤之感。
“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群盗”是说盗贼四起,“尚纵横”写战乱之烈,引起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有忧国忧民之悲。“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此句写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颔联上句“家远待书日”,写诗人离家万里,盼望家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却不能得到慰藉之悲。颔联下句“为客情”,“客”漂泊羁旅意。表达了诗人天涯漂泊之悲。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之情;
“老逐众人行”诗人年老体衰却不得不随着众人逃难,写出年老力衰生活无奈之悲。
“何由见两京”,“何由”指什么理由;“两京”指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表达了诗人难见两京,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少无适俗韵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间关莺语花底滑……铁骑突出刀枪鸣。
(6)带动物的诗词句皆可,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18.在稻田里观察的袁隆平(1分)突然将目光停留在一株株形优异(1分)、有十余穗(1分)、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的(1分)奇特的(1分)稻禾上。(如果没有写成单句,不得分)
19.证明,是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宣示,有展示和宣扬的意味,相比较而言使用“宣示”更能体现袁隆平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更契合前面的语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20. (1)凝结深厚情感(2)留住了文化乡愁
解析:(1)处,结合上下文分析可知,“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和此空内容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里“乡音”是地方文化的坐标,沉淀生活记忆,“无改”凝结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故此空可填“凝结深厚情感”。
(2)处,根据“一个个词条,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婚育丧葬、节日活动、说唱表演等,如同一枚枚生动的文化切片,为地方特色文化留下珍贵的记录”可知,此句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这些文化正是被留住的地方语言文化,结合开头一句,可在总结句里照应“乡愁”,故此空可填“留住了文化乡愁”。
21. ①处,可将“闪烁”改为“流淌 ”,即改为“流淌着文化基因”;
③处,可将“了”改为“着”,即改为“记录着时代风貌”;
⑦处,可将“重塑”改为“沿着”,即改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
解析:①处,“闪烁”与“基因”搭配不当,可将其改为“流淌 ”,即改为“流淌着文化基因”;
③处,“记录了”使用不当,可将“了”改为“着”,表示进行时态,即改为“记录着时代风貌”;
⑦处,“重塑”与“脉络”搭配不当,可将其改为“沿着”,即改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沿着文明的脉络”。
四、写作(60分)
22.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介绍了我国有重视劳动教育的传统;
第二段介绍了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因而本次作文就是要围绕“智能化时代是否需要劳动教育”这一核心来展开作文。
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并没有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智能化的时代,劳动教育依然重要,依然需要提倡。学生可以思考智能化时代,劳动教育的诸多意义;同时,还应该思考,当下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参考立意】①在劳动教育中淬炼成长:②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③赓续劳动教育的传统;等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卡
高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6 7 11 12 1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4.
(4分)
5.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1分)
8.
(4分)
9.
(6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10.解释字词(3分)
①谪居齐安 。②西望武昌诸山 。③王披襟当之 。
13.(1)
(3分)
13.(2) (2分)
14.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6.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古诗理解性默写(10分)
(1) ,
(2) ,
(3) 。
(4) 。
(5) , 。(6) , 。
三、语言文字应用(11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8分)
18.
(5分)
19.
(3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Ⅱ(8分)
20. (1) (2) (2分)
21.
(6分)
六、作文(60分)
22.写作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