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人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被外界的纷扰影响,达到一种“道法自然”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无为2025一2026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而为的境界,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典型体现。庄子进一步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倡导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脱。这种出世思想反映了道家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度思考,也为世人提供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语文生活哲学。材料二:考生注意:诸子百家兴于春秋,显于战国,在动乱无常的“王纲解纽”①中研究世事、人性。然而,世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事常变,人性不变。各个学派深刻把握人性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高度自觉,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从出世与入世上去匡正人性,彰显人性光辉。最为关键的是,诸子百家在思想传播和学派实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践中构建了一个公私兼顾、进退有据、表里互化的处理问题的思想体系,并在历史进程中通过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不断整合来发展完善这些理念。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诸子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独特理解,鼓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操守,在显达时积极承担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社会责任,提醒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如开篇所提到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学的勃然兴起,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轴心”,莫定了此后一、阅读(72分)】中华文明演变发展的思想根基与观念之源,这些富有原创性的理论构想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和(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文化形式奠定了具有永恒典范意义的思想根基,为中华文明的自我诠释与阐述提供了基本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概念和范畴,如天与人、古与今、治与乱、君子与小人、内圣与外王、家国与天下,等等。材料一:诸子百家关于出世与入世的看法有柔有刚、有进有退,构建了中华民族基本文化基因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强调入世精神,主张个体应积极投身社会,实现主体形态。我们的先人在这种思想体系的引领下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绚烂的文化。在快速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中的这句展和变革的当下,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人生智慧,涵养精神情怀,以内话既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展现了儒家学者对于坚韧精神风貌的追化于心的学习态度和融通变化的方法智慧来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挑战。求。作为一个士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两则材料均摘编自《诸子百家的智慧与情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出【注】①王纲:指天子的政教、法纪。解纽:原指解开系结的带子,比喻秩序紊乱、纲纪自《论语·学而》,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也体现了废弛。儒家入世哲学中对于知识和人际关系的重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法家关于入世的看法,主要体现为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即通过A.儒家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强调士人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其根本目的参与社会治理、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这一点在“法术势”的实践在于追求个人的精神超脱。和操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韩非子被称为中国的“马基雅维利”,他提出“法莫如显”“使法择B.法家主张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反对其人”“使法量功”等思想,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主张通过制他形式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合作。定和执行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C.墨家提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主张以相互关爱和合作来达到社会和谐,建议以实践能力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平等、互利的社会关系。在墨子看来,人既应该关注个体的精神作为检验士人的标准。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也应当重视社会责任担当,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天下兼相爱则治,交D,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与“逍遥游”,本质上是逃避社会责任,追求个人在乱世中的独善其相恶则乱。”这句话强调了入世的重要性,即人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通过相互关爱和合身与绝对自由。作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家强调入世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只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付诸行动才能发挥价值,主张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中A.材料一分类阐述儒家、法家、墨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条理清晰。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B.材料一论述法家时,以韩非子思想为例,阐明法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入世理念。相较于以上各家的积极入世,道家带给我们的理论设定和精神塑造则是一种出世的态C.材料二将诸子思想置于“王纲解纽”背景下,强调其对人性的匡正与思想体系构建的作用。度。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超脱世俗。在老子看来,D.两则材料均通过比较诸子思想的差异,突出儒家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核心地位。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5一2026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一)语文·答案(1~3题,6~7题,11~12题,15题,19题,每小题3分)1.C2.D3.A4.①增强权威性:引用墨子原话(如“天下兼相爱则治”“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使观点更具说服力。②明确核心主张:通过原句直接呈现墨家“兼爱”“重行”的思想内核,避免解读偏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并非根本对立。①都关注人性完善。如儒家“见贤思齐”、道家“道法自然”均涉及人性修养。②功能互补。入世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出世思想提供精神调适,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基本文化基因的主体形态。③目标一致。最终指向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墨家“兼爱”、道家“几于道”均以整体和谐为归宿。(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B7.D8.①初始存疑:听到李成的含糊评价,何伟觉得话里有话,对焦裕禄工作方式持怀疑态度。②疑虑加深:走访爪营看到集体逃荒、寨子村抓地老鼠后,认为焦裕禄的工作“难琢磨”。③最终认可赞扬:看到焦裕禄在工地和群众一起劳作,深入基层一线,通过“你的办公室果然大得很”的调侃式话语,流露出对焦裕禄的认可和赞扬。(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体现焦裕禄工作在一线的务实作风。他不驻机关,在最大沙丘(抗灾最艰难处)与群众翻淤压沙、封沙劳作,拒绝形式主义。②凸显焦裕禄的为民情怀。最大沙丘关乎群众生计,他在此解决群众面临的难题,急群众之所急。③隐喻焦裕禄带领群众对抗灾害的坚定决心。“最大沙丘”本是灾害的象征,却被焦裕禄当作“办公室”,彰显其直面最难问题、誓除灾害的信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BD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11.B12.D13.(1)它作为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关键词“至”“害”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文天祥说:“国家灭亡我却不能拯救,怎敢逃避死亡心怀贰心(背叛之心)呢!”张弘范认为他是一个忠义的人。(关键词“贰”“义”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①不为富贵所困:张弘范以宰相之位诱降而不能使他动心。②不为威武所困:孛罗要求其下跪,文天祥不屈。③不为生死所困:从容面对死亡,元帝释之反求殉国,以死明志坚守道义。(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您擅长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我善于辨析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言语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是与义理和道德相配合的;如果没有义与道,它就会变得萎靡不振。”材料二:自从孟子谈论浩然之气,才明白圣贤能成为圣贤,是因为拥有这种气。什么是这种气呢?就是不被外界事物困扰的东西。当这种气在心中充盈自得时,虽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它的状态,但概括它的本质,是中正、一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卷.pdf 语文高二一联简易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