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雄辩时代的先驱者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墨子》的行文风格。一个角度是,这或许反映了墨子的出身,及其言谈的对象。墨子不是在传统王官学中受过六艺完整训练的人,对于周文典籍没有那么充分的掌握,因而他很少用引文典故,他的文字也没有那么复杂。墨子的理念宣说的对象,可能也不是孔子心目中理所当然同样受过王官学教育的国君与卿士大夫,而是不少新兴往上流动,和他有类似背景的人。面对这些人,墨子的重点是将几个重要的观念,尽量有效地传递给他们。第二个角度是,《墨子》所要记录的,不只是墨子的理念,还有他说话论理的风格。紧紧把握一个核心观念,铺陈其因果,不随便离题,是墨子采用的论理策略。围绕核心观念,不断反复举例,并且从正反方向来回诉说,这是墨子采取的另一种论理策略。这除了是墨子说话论理的特色,很可能也是他刻意选择的雄辩方法。
《墨子》中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般通称为“墨辩”。从时代上看,“墨辩”成文应该较迟,晚于墨子的时代;从内容看,“墨辩”是一套逻辑学、论理学,探讨该如何推理、辩论才最有效。从“墨辩”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墨子本人应该对论辩有着自觉的兴趣,所以才在后来的墨家中,衍生出这样一套说法来。
“墨辩”六篇,是方法论,重点不在主张什么,而在于整理、教导如何呈现主张。这六篇虽然收在《墨子》中,但和墨子、墨家思想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反而和后来发展出的名家,有更清楚、更明确的渊源。《小取》中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在《公孙龙子》书中一再看到。《经上》中讨论的同——“重、体、合、类”,异——“二、不体、不合、不类”,也近似名家中的种种诡辩逻辑。墨子、墨家开始了对于辩的讲求,试着归纳、整理辩的逻辑原则,这套方法论后来被独立出来,成了名家;再后来,“明同异、察名实”的方法又被法家袭用来综理法的规范,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曲折变化的一条重要脉络。
辩和论是有微妙差别的。我们可以通过比对《论语》和《墨子》的风格来理解。《论语》是孔子针对各种事件、各种问题所给予的答案,直接表示是非善恶对错好坏的道理评断,这是论。论的核心是评断,孔子给了他的评断结论,但没有给推论过程或背景,因而读《论语》,我们一方面要尽量设法重建那过程与背景,另一方面要动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与观察,来和孔子的评断互相比对、互相刺激。然而,论也有其坏处,那就是这些评断结论很容易被挪用在与原本过程、背景大不相同的方向上,改造甚至扭曲了孔子的原意。
战国时代的一大特征,是辩取代了论,成为人说话、表达的主流。辩来自多元、冲突的意见和立场,当时人与人互动对话时的共识基础愈来愈薄弱,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立场。说话、表达时,我再也无法简单地假设,我们之间对于某些事某些价值有着必然的共同看法,所以可以省略不说,只讲出我所得到的智慧结论就好了。
尤其是意见的相左争执,逐渐和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策略联系起来,纵横家随之兴起。于是,主张能否说服人,就涉及巨大的利益,也牵涉到国家的强弱存亡。现实的情势,造成辩的流行,更带动了对于辩的种种讲究。辩是一套说服的方法:要告诉人家你如此主张,为什么如此主张,为什么对方应该同意、接受你的主张;到后来,还要预先准备回答对方可能会有的质疑,动摇、推翻相反的主张。
旧的王官学传统中并没有辩的存在。《尚书·盘庚》记录了盘庚对族人说明应该迁徙的种种理由,不过盘庚的说法毕竟还是建立在强烈的威胁基础上;诸如《诗》《易》《礼》等文献中,诉说和规范的口气极为明确——这些都属于“真理言说”的模式。
《墨子·兼爱上》全篇内容,如果换作《论语》的形式,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子曰:“天下之乱,皆起不相爱;使天下兼相爱,治矣。”但墨子不这样说话,或者说他没有采取这种真理姿态说话,他用的是辩,而非论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墨子是在他之后波澜壮阔展开的中国大雄辩时代的先驱者,最早开始试验用铺陈因果、反复罗列例证的方式来说服别人。也就是《墨子·大取》中说的“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名于其类,则必困矣”。前一句说明论辩的模式——要站在因果的基础上,把道理衍生出去,并且提供例证;后一句更强调例证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多方举证,就无法让自己的论理走得通。
(摘编自杨照《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没有学习过周文典籍,因而其文字质朴简单;他面对与他背景相似的宣说对象,更注重重要观念的有效传递。
B. 《墨子》中的《经上》《经下》《大取》等六篇,整理、教导如何呈现主张重于主张是什么,也就是“怎样说”重于“说什么”。
C. 《论语》中孔子所给出的评断结论没有展示推论过程或背景,所以这些评断结论很容易被改造甚至扭曲,用在其他场合。
D. 主张能否说服人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存亡,为了这巨大的利益,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辩的方法,加强对辩的种种讲究。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墨子》的行文风格切入,先分析其“少引文”“重因果”等表层特征,再深入到“辩与论的差异”这一重要命题。
B. “一个角度是”“重点不在……而在于”“尤其是”等语句,使逻辑衔接与重点内容得以展现,使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C. 为了突出“墨辩”在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墨子个人言说的风格,文章比较了《墨子》“墨辩”与其他学派、典籍的不同。
D. 文章将《墨子·兼爱上》的全篇内容,通过假设的方式用《论语》的风格表述出来,使读者对辩与论的区别一目了然。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论”“辩”“真理言说”对比表
对象 维度 论(以《论语》为代表) 辩(以《墨子》为代表) 真理言说(以《尚书·盘庚》《诗》《易》等为代表)
核心特征 直接给出评断,省略推论过程或背景 铺陈因果逻辑,反复罗列例证,主动回应质疑 ________
表达目的 传递价值判断与智慧结论 ________ 传递既定规范、命令或真理,要求接受与遵从
适用背景 ________ 多元立场冲突,共识基础愈发薄弱 依托传统权威,听众对既定秩序与真理具有服从性
4. 文中提到“墨辩”六篇与墨家思想的关系不那么密切,既然如此,二、三段内容为何没有删去?请阐述理由。
5. 下面是《墨子 兼爱》中的一段内容,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对这段文字的风格进行具体点评。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焦裕禄
第三场
时 间 一九六三年夏
地 点 贫农王连发家
布 景 高低座位三四个,其中有一把柳圈椅
人 物 王连发、王大娘、李彩云、李呈祥、小王(连发之子)、焦裕禄、小赵、小刘(二工作员)。
幕启:王连发编筐,彩云帮他捺条,王大娘做针线活。
王连发 (唱)大雨不住天天下,
王大娘 (唱)房子里漏得滴滴答。
李彩云 (指房顶)(唱)看那个窟窿指头肚儿大,一把茅草堵上它。(放下条向外走)
李呈祥上。
李呈祥 彩云!(唱)大水泡了顺河坝,抢救迟了就要塌。拿上张铁锨快走吧,全家的劳力齐出发。
王连发 (唱)那事比咱这事大,修坝回来再堵它。
云取锨随祥下。
王大娘 (唱)洗脸盆接在这个窟窿下,(取盆放中左方)回头再把瓦罐拿。(取罐放中右方)脸盆里边答答答,瓦罐里边吧吧吧。(拉发起立,且推且唱)(唱)咱们赶快出去吧,是不是房子就要塌?
焦、赵、刘 (上场)(唱)翻一道沙冈看一洼,
三人上,焦忍痛以手按胸,刘、赵急扶,焦挥手笑止之。
焦裕禄 (唱)忽见面前有人家。有两人站在屋檐下,浑身淋得湿啦啦。
王大娘 (回视三人,知道是下乡的干部)唉,同志呀!(唱)里边漏得沓沓沓,在外边不怕房子塌。
焦裕禄 (唱)是不是房子就要塌?里里外外查一查。
焦领赵下,刘入内,向上察看,出,擦脸。
小 刘 (唱)梁不扭,檩不斜,
小 赵 (上唱)四堵墙壁稳踏踏。
焦裕禄 (上唱)后坡的茅草往下滑,
小 刘 (唱)把中间撅了个跌格啦。
焦裕禄 (唱)咱马上把它补一下。(引赵、刘下)
焦裕禄 (唱)不动砖来不动瓦,房顶原是茅草搭。茅草溜到屋檐下,中间成了个大格啦!小刘!小赵!快把茅草捆成把,一把一把往上叉。新草旧草接上茬,哪里漏了往哪里搭!
王大娘 好好好!把大格啦堵住了!
李呈祥与彩云上。
李呈祥 (唱)三个月修了一条坝,一水冲了个光哒哒。
李彩云 爹!坝已经没有了,心疼它有什么用?先到我们家歇歇吧!
李呈祥摇头,随云入。
王大娘 快下来吧,不漏了!
赵、刘拥焦上。
李彩云 (视焦)咦!这不是焦书记!(兴致勃勃向内)爹,娘,县委书记来了!(王连发、王大娘、李呈祥均应声出迎)
王大娘 (挤向前,已到焦身边)在哪里?在哪里?
李呈祥 这不是!(上前握焦手)焦书记你好!(向大娘)你真不记事,去年冬天你们要往商丘去,不是焦书记劝你们回来的?
焦裕禄 你就是那位李大爷吧?你好!(向王等)王大爷、王大娘,你们好!
王大娘 焦书记,我谢谢你。(向发)那次要不是碰上焦书记,说不定咱俩到哪里讨吃去。
众人大笑,焦裕禄笑声突止,急以手按胸。
赵、刘 (急护焦)焦书记!焦书记!
焦裕禄 (挥手止之)没有什么!小毛病。
王大娘 (搬过圈椅放中间,拉焦就座)焦书记,你躺一躺。(按焦躺下)
焦裕禄 (急以手护胸,又坐起)不,还是坐起来好一点!
王大娘 裤腿都湿了。(向云)去弄点柴火来让大家熏熏!
小 赵 有谁要烤火呀!
焦裕禄 咱们不需要,咱们画的那个图需要。李大爷,我们是来查看洪水的,在一路上画了几张图,有些淋湿了。
李呈祥 (向云)彩云,你把它拿到小胖子他们那铁匠炉上烤一烤。这可是重要东西!
焦裕禄 你们去吧,我和这几位老人拉一拉村里的情况。
云、刘、赵均下。
李呈祥 焦书记,你太辛苦了,洪水这么大,为什么不等天晴了再出来呢?
焦裕禄 李大爷,我们就是为了查看洪水才来的,这里的灾情又很严重吗?
李呈祥 提起洪水,真是恨煞人呀!(唱)三个月修了条顺河坝,却不料今日一水刮。
焦裕禄 乡亲们!(唱)虽说是洪水淹庄稼,战天斗地志可嘉。打一次败仗也不要怕,摔倒就得往起爬。
小王上。
小 王 (唱)工作地点有变化,调来兰考把水查。顺便到家里看一下,
赵、刘、云上,遇小王。
李、王 (唱)走到门口碰上了他(她)!
李彩云 (向王)你回来了?(小王点头)
李彩云 (向刘、赵)这是我爱人。(向王)这是跟焦书记来咱们这里查看洪水的刘同志、赵同志!
三人各点头打招呼。
小 王 (向发等三人)爹,妈,大爹,你们都在家。(指焦)这位是……
王连发 这是县委焦书记。(向焦)这就是我儿子。
小 王 (兴致勃勃地上前握焦手)焦书记,我被调到咱们兰考来了。
焦裕禄 好,水利厅调来的吧?我向上级请示了好几次。你就算报到了,就暂且跟我们这一组工作吧。
李呈祥 这是查水的碰上查水的了,(众笑)咱村东头那顺河坝全被水淹了,你看见吗?
小 王 看见了,我上次回来不是就说过涨小水有用,涨大水没用吗?东边那一洼死水是没出路的,水小了流不满,水大了就要往回倒流。
李呈祥 就是倒回来了嘛。不过在春天你说那我也不信——活几十岁的人,谁也没有见它满过!
焦裕禄 李大爷,他的看法很科学,水没有出路总是会满的,要是平均一百年满一回,活几十岁就不一定看得到!(向王)你究竟是专门搞水的,看得出门道来,你看有没有彻底消灭这种灾害的办法呢?
小 王 办法倒有,不过工程很大。我这么胡想,要是从那洼地东南上向东开一条大渠,开五里地不就把水送到大河里去了吗?
焦裕禄 (点头)对。(回视赵)和咱们想到一个路上去了,取咱们的第五图来,让这位小王同志看看,提提意见。
小赵打开图。
小 王 焦书记,你和我们年轻人太客气了。
焦从赵手中接图展视,众皆围上来。
焦裕禄 (指图)这是这个村子,(另指)这是那水洼。(另指)这可能就是冲了坝那个地方——我们画图的时候还有好多人在那里!
李呈祥 对,那就是我们想把坝加高,加着加着水就漫过来了。
焦裕禄 (续指)周围这十来个村庄,恐怕也和这里一样,好多庄稼都叫水泡了。(众应声:对!就是……)要是从这里……这个沙冈的最低处往东开上这样一条渠,这一洼水就可以流出去。(向王)你看怎么样?
小 王 焦书记,你也是搞过水的吧,比我想得周到。
李呈祥 咱们修小坝就误了三个月,那么大工程得做几年呀?
焦裕禄 李大爷,要是这十来个村动员起来干他一冬一春呢?
李呈祥 除非县里说话。
焦裕禄 嗨,县里不只要说话,还要直接参加领导哩!(唱)这次硬仗定要打,县委亲自来参加。
李呈祥 等 焦书记!
李呈祥 (唱)县委既把决心下,
李彩云 (唱)制服洪水有办法。
小 王 (唱)天大困难都不怕,
众 (同唱)定把灾害根子挖。
焦裕禄 (向刘、赵、王)到公社听汇报去!
刘、赵、焦、王向发等挥手下。
(幕落)
(选自《赵树理文集》,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前面交代“大水泡了顺河坝”,农民合力去抢救,结尾写干部群众决心合力开渠,既首尾呼应,也反映了策略的变化。
B. 本文细节藏深情,焦裕禄主动帮忙补房顶彰显干部对群众的真心,而王大娘搬来圈椅则体现群众对焦裕禄的关心。
C. “房子里漏得滴滴答”“稳踏踏”“大格啦”这类唱词,用村民熟悉的语言讲家常事,符合乡土语境,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D. 焦裕禄在查看洪水时画图,体现其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的作风;小赵没有意识到图纸需要烘干,则体现其工作的粗放随意。
7. 关于文中小王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王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焦裕禄促成其调回兰考,这也体现了焦裕禄重视专业力量、相信科学知识的特点。
B. 小王作为具备专业背景的水利人员,认可焦裕禄同志的规划比他想得周到,侧面衬托了焦裕禄的能力。
C. 小王提出“开渠引水入河”的方案,引出了焦裕禄拿出第五幅图同大家探讨方案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王作为有文化的新青年,与李呈祥等老人“凭经验判断、不信灾害会发生”的观念存在冲突,使主题多元。
8. 文中有许多舞台说明,其中的三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9. 这幕戏剧是如何在结构上做到紧凑集中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①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②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谨按《史记》,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
(选自苏轼《庄子祠堂记》③)
材料三:
世之论庄子者不一,而学儒者曰:“庄子之书,务诋孔子以信其邪说,要焚其书、废其徒而后可,其曲直固不足论也。”学儒者之言如此,而好庄子之道者曰:“庄子之德,不以万物干其虑,而能信其道者也。彼非不知仁义也,以为仁义小而不足行已;彼非不知礼乐也,以为礼乐薄而不足化天下。故老子曰:‘道失后德,德失后仁,仁失后义,义失后礼。’是知庄子非不达于仁义礼乐之意也;彼以为仁义礼乐者,道之末也,故薄之云尔。”
夫儒者之言,善也,然未尝求庄子之意也。好庄子之言者固知读庄子之书也,然亦未尝求庄子之意也。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责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已。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则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选自王安石《庄周论》)
【注】①诋訾:诋毁非议。②剽剥:批驳抨击。③《庄子祠堂记》:北宋元丰元年(1078),蒙城县令王兢主持修建庄子祠,邀请苏轼撰写碑记以记录此事。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庄子B之言C皆实予D而文不予E阳挤F而阴助之G其正H言盖无几。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结构助词“的”,与《五石之瓠》“夫子犹有蓬之心”的“之”用法相同。
B. 明,彰明,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意义相同。
C. 达,通晓,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泉之始达”的“达”意义不同。
D. 而,却,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指出庄子学问广博,善于借寓言批驳儒、墨两派学说,因其言论汪洋恣肆,只求适合自己的心性,所以未得到当权者器重。
B. 苏轼针对《史记》记载提出新见,借“楚公子仆骂守门者以使公子脱逃”故事指出庄子表面排孔实则助孔,其言论多为“正言若反”。
C. 王安石提到学儒者主张焚毁庄子著作、铲除其门徒,好庄者则认为庄子轻视仁义礼乐自有其道理,两类人都未曾探求庄子的意图。
D. 王安石认为,庄子并非在根本上否定仁义礼乐,而是因其身处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用“同是非”“一利害”的学说来引导人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2)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
14. 材料三最后一段对比了“善读庄子者”与“今之读者”,请概括这两类读者在阅读《庄子》时的不同之处。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荒 口[注]
范成大
十步九吃蹶,百夫半蹒跚。
豁然鸟道穷,努力造其巅。
谓是岭头了,一峰复当前。
既无反顾法,仰堕心茫然。
【注】荒口:村名。本诗作于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受命入蜀知成都府、权四川制置使途中。任职后,范成大减酒税、罢科籴、练将士、修堡寨、蠲租赋、荐人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运用夸张手法,直接表现出人们入蜀的辛苦与环境的艰险。
B. 颔联以“鸟道”写出山路之险,在其尽头出现了“豁然”之景,诗人此时心情的变化隐含其中。
C. 颈联两句之间形成转折之意,写现实与预期相悖,为尾联“茫然”做铺垫。
D. 尾联“无反顾法”暗含诗人仕途的抉择,“心茫然”并不意味其会消极避世。
16. 范成大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纪行诗常将旅途实景与人生感悟结合。这首诗蕴含着哪些哲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毕业典礼上,校长引用《论语 雍也》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学生走出校园后,要以内外兼美的君子形象彰显校风。
(2)小王想通过熬夜大量做题快速提高成绩,爸爸为他讲解了《老子 第二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他欲速则不达,不如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攻克难题。
(3)某企业大厅,悬挂着《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述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思想的道理,彰显企业文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5年4月以来,各大平台掀起的“外卖大战”仍在持续。随着各平台持续推出高额优惠券吸引顾客下单,各平台订单量屡破纪录。补贴搅动了市场,带来了“鲶鱼效应”,消费者得了便宜和实惠,商家也能通过这一机会拉动销量,平台则扩大了市场份额。
然而,补贴大战逐渐从一场营销策划成为一场持久战,并正在改变餐饮市场格局,此时一种更为复杂的“蝴蝶效应”正在发生:不少餐饮商家反映,“补贴战”后钱没多赚,属于“赔本赚吆喝”“不做没客流,做了难盈利”。
①应承认,②平台企业投入资金,③通过新的竞争方式和组织形式,④改变了传统的餐饮消费格局,⑤加速了消费者线上订餐习惯,⑥并为行业带来了值得可观的增量市场。
但也必须看到,随着补贴持续,在资金、议价能力和数字化运营上处于弱势的中小商家,被置于一种不对等的竞争环境中。他们的处境可谓( ):要么参与补贴以获取平台曝光度,但这会侵蚀利润;要么不参与,但这样可能在大量的平台信息中被边缘化。
餐饮行业有其特殊性,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市场。当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向具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的大型连锁品牌倾斜。而那些“特色小店”,可能会因为无法在持续的价格战中维持盈利而退出市场。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多样性的降低。______,但可能更多地局限于少数几个大型品牌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城市的商业风貌和餐饮文化的丰富性或将受到影响。而且,当大量商家的经营高度依赖少数几个平台时,整个餐饮零售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可能会降低。因此,是时候超越简单的“谁输谁赢”视角来理解这场“外卖大战”了。
18.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退两难 B. 首鼠两端 C. 进退维谷 D. 左右为难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消费者的选择虽然增多了
B. 消费者选择看似增多了
C. 多样性降低后虽然产品质量会更好
D. 多样性降低后看似产品质量会更好
21. 文中画横线的“鲶鱼效应”“蝴蝶效应”具体指什么?用动物为“效应”命名有哪些好处?
(1)“鲶鱼效应”指:___________
(2)“蝴蝶效应”指:___________
(3)好处:___________
22. 新闻、通讯题目可以由主标题与副标题共同构成,比如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请结合上文内容,为其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并简述拟题理由。
三、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有言:“执者失之。”这句古老的智慧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的一种普遍困境:当我们紧紧握住某个目标、某种观念或某段关系时,我们渴望牢牢抓住,结果却可能让它从指缝中流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执”与“失”的辩证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7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①. 有论断、有理由,但语气强势独断/以诉说和规范的口气记事说理 ②. 说服他人接受主张,推翻相反观点 ③. 存在默认的共同认知与价值共识
4. ①文章重点是讲“什么是辩”,而非介绍墨家思想,“墨辩”六篇详细阐述了“辩”的规则与方法,是支撑文章讲清“辩”的核心内容。
②题目明确墨子是“雄辩”的“先驱”,这两段介绍了“墨辩”与名家、法家的关联,更体现出墨子辩术对后人的影响,印证了墨子的“先驱”身份。
5. ①紧扣核心,因果清晰:这段文字始终围绕“乱起于不相爱”展开,先抛出论点,再通过“子亏父、臣亏君”等具体情形拆解因果,最终回归结论,全程不偏离主线。
②反复举例,强化论证:这段文字既举“臣子不孝君父”事例,也补充“君父不慈臣子”的情形,用多组同类事例叠加,让“不相爱致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③正反诉说,维度全面:这段文字采用“正反方向来回诉说”的策略——先从下位者“不孝”(子、弟、臣亏害上位者)的角度论乱,再从上位者“不慈”(父、兄、君亏害下位者)的角度论乱,覆盖人伦关系不同面向,避免单一视角的片面性。
④语言通俗,适配大众:这段文字无引文典故,简洁直白,贴合新兴流动阶层等大众的认知背景,能高效传递“乱起于不相爱”的核心观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D
8. ①突出人物一心为公的形象。画线句反复描写“按胸”“护胸”的动作,直接展现焦裕禄身患疾病仍坚守一线的状态,让他“带病干事、心系群众”的形象更突出。
②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情感共鸣。这些细节与他主动补房顶、急着问灾情、当场定工程的行动力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更易共情其不易与伟大。
9. ①空间集中:全剧场景固定在“贫农王连发家”及院内,没有切换到其他地点,所有情节(补房顶、谈灾情、见小王、议治水)都在这一有限空间内发生,避免了场景分散导致的结构松散。
②时间集中:故事严格限定在“一九六三年夏”的一个雨天,从焦裕禄冒雨到访,到查看漏房、讨论灾情、定治水方案,再到众人离场,所有事件都在同一天内连贯推进,保证了情节的紧凑性。
③核心事件集中:无论是王连发一家、李呈祥父女,还是焦裕禄团队、刚调回的小王,都因“查洪水、议抗灾”这一核心事件聚集到王家,人物围绕同一目标登场,没有支线干扰。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A 12. B
13. (1)但他学说的核心根本归向老子的言论,所以他撰写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多是寓言。
(2)庄子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思考用自己的学说来纠正天下的弊病,使社会回归到正道。
14. ①善读庄子者:肯定庄子写书是想救当时崩坏的社会(认可他的出发点/意图/用心);但不觉得他骂儒家的那些话是对的(不迷信/否定他的具体说法)。
②今之读者:拿庄子的话做工具去贬低儒家,认为儒家根本比不上庄子。根本不思考庄子作品背后的用意。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人生困境中,总有转机藏于“无路可走”时。
②再难的环境,也不该磨掉意志,仍要坚持“努力攀登”。
③人生没有绝对顶点,始终“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需保持清醒的认知。
④暗含“终点”与“起点”的辩证关系。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文质彬彬 ②. 然后君子 ③. 企者不立 ④. 跨者不行 ⑤. 欲修其身者 ⑥. 先正其心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示例)⑤在句末加“的形成(养成)”,或在“消费者”后加“形成(养成)”。
⑥删去“值得”。 19. B
20. B 21. ①. 平台补贴搅动市场,激发竞争活力。(或:新平台加入竞争,给整个行业带来活力。) ②. 补贴大战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复杂的长远后果。(或:一个初始的营销行为,最终对市场格局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③. ①形象直观:借用动物的典型行为(如鲶鱼好动、蝴蝶扇动翅膀)使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变得生动可感,易于理解和记忆。
②概括性强:一个简单的名词就能高度概括一种复杂的现象或模式,使表达简洁有力。
22. (示例1)标题:外卖补贴战:狂欢之下的隐忧——2025年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博弈与行业变局
理由:主标题用“狂欢”“隐忧”点出补贴战的核心矛盾,吸引关注;副标题明确时间、三方主体和行业影响,说清报道范围。
(示例2)标题:“蝴蝶”振翅引发连锁反应——2025外卖补贴持久战对行业格局的深层影响
理由:主标题用“蝴蝶”做比喻,生动易懂;副标题补充时间、事件性质和行业影响,让信息更明确。
三、写作(60 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执者失之,放者得之
老子执者失之的箴言,道破了人生常见困境:我们总以为紧握便能拥有,却不知手中沙握得越紧,漏得越快。“执”与“失”的博弈,关键不在要不要追求,而在如何不偏执地追求。
过度之“执”,是困住自我的枷锁,终会将得推向“失”的深渊。这种“执”,是对结果的绝对强求,忽略了过程中的变量与自身的承受力。项羽垓下之围时,本可渡江东山再起,却执着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的颜面,不肯放下霸王的尊严,最终自刎乌江——他执着的不是东山再起的理想,而是不允许失败的执念,这份执念让他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卷土重来的可能。反观当下,许多学生执着于必须考上顶尖大学,将所有精力倾注于刷题,却忽视了身心健康:有的因长期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高考前病倒;有的因一次模拟考失利,就陷入自我否定,最终在考场上发挥失常。这些“失”的背后,不是努力不够,而是执念太重——当心灵被必须怎样的枷锁困住,连呼吸都会变得沉重,又怎能从容地走向目标?
“失”是执念的警钟,更是打破枷锁的契机。当因执而失时,若能及时反思,放下不该有的执念,反而能在“失”中找到新的出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从京城高官到黄州团练副使,再到海南贬谪,他曾执着于致君尧舜上的仕途理想,却因新旧党争屡屡受挫。正是失去了梦寐以求的官位,他才逐渐放下对仕途高低的执念,转而在山水田园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在黄州,他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下《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在海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兴办书院教化百姓。他失去了官场的繁华,却收获了文学的巅峰与精神的自由。这份“失”,不是终点,而是让他跳出执念、重获新生的起点。正如他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放下执念,失的遗憾便会转化为得的从容。
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不执”,而是执之有度,放之有方。我们可以执着于理想,但不必执着于理想必须在某个时间实现;我们可以执着于情感,但不必执着于情感必须永远不变;我们可以执着于自我,但不必执着于自己必须完美无缺。就像园丁培育花木,既要执着于浇水施肥的付出,也要懂得顺应季节的等待,不执着于强行催花,花木才能自然生长、如期绽放。人生亦是如此:以有度的执为帆,推动我们向目标前行;以豁达的放为舵,在遇到阻碍时及时调整方向。如此,才能在“执”与 “失”的博弈中,避开“失”的暗礁,驶向更广阔的人生海域。
老子的执者失之,从非劝人放弃追求,而是提醒放下非此不可的偏执。愿我们既能握紧理想之沙,也懂适时松指——真正珍贵的,从不是紧握的瞬间,而是“执”与“放”间那份从容自在的人生姿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